Ⅰ 語文課教什麼 吳忠豪教授
親愛的網路知道朋友你好
請把問題詳細的描述下
我好幫助到你,描述你的問題、情況
以上則是全部內容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如何教授三四年級語文課程
三年級語文稍微難點,需要學生平時注重閱讀。作為老師要鼓勵孩子寫日記,作文要抓好。
首先,老師要對學生習作的訓練點心中有數。
准確把握住目標,對全冊書以及適當的練筆處都要心中有數。有了系統的把握,深刻的理解才能對學生的習作給予得當的指導。
其次,訓練學生習作要講系統。
對於剛剛接觸習作的孩子,只靠課本中那幾次習作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老師就要根據訓練目標認真在課本中尋找讀寫結合點並進行系統的訓練。如訓練學生對人物的描寫,就從觀察動作、觀察模擬對話場景、觀察神態等各個方面,一步步對學生進行訓練。不求快,但求理解的准確,描寫的細致。
再次,身邊處處是素材。
讓孩子寫作最難的問題莫過於沒得可寫,通過婁老師的講座我感受到了身邊處處是素材。觀察身邊季節的變化;留心觀察學校的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感興趣的東西;記下條目日記……關鍵看老師的引導,學生是習作的主人,但是這些小主人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點撥,當事情發生在身邊時,老師提前提醒學生細心的觀察,教會孩子怎麼觀察。長此以往,身邊經過的不起眼的事情在孩子的筆下也會變得惟妙惟肖啊!
最後,習作積累要豐富。
通過這次講座以及老師們的交流溝通,我知道了孩子寫作的難點除了培養觀察的習慣,還有一點就是豐富的積累。和老師一起練的再刻苦,腦中沒有積累怎麼也寫不出好的習作啊。所以還應該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讀課本,還有讀課外書,老師適時的介紹給孩子看課外書,當孩子著迷其中時必定會被書中的人物吸引,也自然會記住其中的細節,當他自己習作時就會不知不覺得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啊。不過,我覺得"閱讀"是一種興趣,有的孩子有這種興趣,有的孩子沒有這種興趣,怎麼樣讓沒有這種興趣的孩子同樣養成閱讀、博覽的習慣是我需要努力思考的。
看過一篇文章《成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寫的是人們往往被成功的難度所嚇倒,以為成功就要錐刺骨,吃得苦中苦,其實只要踏踏實實,快快樂樂地做,人們照樣可以輕輕鬆鬆地成功。
作文也是如此,還沒開始學,早就被"作文難啊"、"到三年級你可要努力啊"等諸如此類的輿論蒙住了,弄得小小學生戰戰兢兢,愈發緊張,愈發寫不出好的作文來。
其實,作文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來,別把作文當回事,今天我們就此為三年級師生打開一扇習作的新窗。
一、淡化作文概念,我手寫我心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寫作的總目標確定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在階段目標部分,第一學段稱"寫活",第二、三學段都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這就體現出降低小學階段寫作難度的意思。
我國傳統的作文教學理念也認為應該"我手寫我心",從寫"放膽文"起步,逐漸過渡到寫"小心文"。即在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學生放膽去寫,就像剛學走路的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子自己去走不要人扶的勇氣,什麼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都沒用處,所以,我們不必過於強調作文的重要,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於放鬆的狀態,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
二、順應兒童天性,自然寫作
《語文課程標准》對寫作初始階段的目標設定,也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讓孩子願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也就是順應兒童的天性,不拘形式,自然寫作。例如,第一學期的相關表達是"對寫話有興趣"第二學期是"樂於書面表達",第三階段才要求具有初步的寫作意識。
記得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說:"有些人認為寫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寫文章就不由自主板面孔、端架子,這容易造假。其實寫作就是用筆說話,初學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練'胡說八道',怎麼想就怎麼寫,時間長了,有了經驗,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不該說,哪些需多說,哪些宜少說。"
中行志先生的話說得簡單樸素,清楚明白,令我們語文老師沉思。簡簡單單教作文,輕輕鬆鬆學作文,快快樂樂寫作文,應是我們的方向。
三、抓住生活契機,隨時寫作
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是無話可說,無米下鍋,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發現生活,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具體的約束,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從而體現《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的"寫作的個性化"。
教師不宜簡單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或課程表的設置,哪個單元該寫什麼作文,就要寫出什麼樣的作文,而應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題立意,"最好是令學生自己出題目"或者乾脆不定題目,讓學生寫自己觀察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日記,就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
對於學生來說,寫作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史記",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豐富自己的見聞,鼓勵學生及時記錄,用筆表達。
四、適時點評鼓勵,激發興趣
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如果學生寫了作文,被老師評的一無是處,他不討厭作文也得懼怕作文,所以,我們對學生習作,特別是三年級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對待,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和放大學生的一段通順的句子,一個用得准確的詞語,一個沒有錯誤的標點符號等,給學生鼓勵。
具體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讀,在板報上張貼,給廣播站投稿,和家長溝通肯定等,讓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有信心、有熱情、有勇氣,在沒有壓力、沒有模式的前提下,充分想像,自覺表達,打下良好的寫作基礎,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別把作文當回事",讓孩子們輕裝上陣,在作文之路上勇敢前進吧!
Ⅲ 初中如何教授語文ppt
中學生要怎樣學好語文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成功秘訣的名言 W=X+y+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學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 代表少說空話.可見科學的方法對於成功多麼的重要,學習語文也同樣如此。有些同學認為語文很難學習,學習語文興趣不濃,成績很不理想,其實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要想學好它其實並不困難.那就要看你有沒有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作為剛剛告別小學學習生活步入初中的學生,對於初中語文的學習很是迷茫,不知道如何學習,為了使同學們快速進入學習初中語文的角色,我提供幾種學習方法。我認為語文主要記住重要的幾個字:多積累,勤運用語文學習無外乎是積累與運用,積累是學習語文的低級階段,而運用語言才是高級階段.我們所要努力達到的也就是學會運用語言的高級階段。語文學習主要側重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 這四種能力的形成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下面我想從積累和運用兩個方面談談如何學習語文。 A: 積累。 積累主要是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兩個方面。 (一)課內積累。 課內積累是指如何學習課文並從中獲得語文知識.語文課本是一個很好的材料庫,它上面的課文多是選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經典也很新穎,有一定的高度,很值得我們學生學習.學習語文課本是我們現在學習語文的主途徑.我們要把課文學習好,那樣才會以點帶面,用課本課文的「點」去帶動生活語文的「面」。學習好課文的幾個步驟: 1.預習課文。 此環節尤為重要,它關繫到聽課的質量的好壞。 (1)讀課文 讀課文可以分為朗讀 快速讀 默讀…… 長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感,有利於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讀課文可以對於課文內容有較好的理解.聽課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聽.這樣學習 3. 充分利用好積累本。要靈活運用所積累的材料與寫作方法.這是重點的重點。 4. 開展」課前3分鍾演講」 「成語故事演講」 「名人名言」等活動,以充分鍛煉聽、說、讀、寫四種能力。
Ⅳ 語文課教授流程是怎樣
現在談談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同時簡單談淡在創設情境、教學方式時要注意的問題。
一、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1.聯系實際創設情境
文章雖高於生活,但源於生活。它高度反映了現實生活。閱讀文章就是一種重新再創造。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生活即教育。」二者雖有一定的區別,但同樣說的是教育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說是語文教學與生活是聯系著的。如果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那麼更能讓學生積極完成再創造。比如在《米洛斯的維納斯》的教學中,筆者聯系班上一位腿殘的女同學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個女同學身殘志不殘,每天堅持早起勤奮學習,遵守紀律,成績在班上名列前十名。在說出這樣的情況之後,筆者這樣提問:「同學們說,這個同學美不美?經過討論得出:這個同學很美,因為身殘志不殘。之後這樣導人:那麼今天我們來學一篇關於殘疾人雕塑的美的文章,那就是《米洛斯的維納斯》。閱讀這篇課文時,請同學們想一想,維納斯之美何在?」這樣利用生活中即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來創設情境,讓課堂和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審美水平得到了提高。
2.通過輔助設備創設情境
這里說的「輔助設備」包括多媒體教室、小黑板、投影儀、圖片,當然主要是多媒體教室。小黑板上可以寫小故事或畫圖,投影儀也可以將文字和圖畫投影到黑板上,如果沒有這些,也可以展示比較大的圖片加文字卡片。但在鄉鎮以上的學校里一般都有多媒體教室,所以最好是用它進行教學。而據筆者調查,本校學生大多不願意去多媒體教室上課,原因是教室裡面光線不足,坐著使人頭暈欲睡。所以用多媒體教室上課的教師更加要細心准備教案,想想怎樣才能不讓學生有欲睡的感覺。如果幻燈片播放太快,對於基礎低的學生來說不易接受。所以教師可以適當放慢播放速度。如果利用多媒體展現聲、圖、文創設情境,那麼以上問題也許可以得到一些解決。聲音、畫面和文字同時展現,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活躍課堂。
二、更新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新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從傳統的以被動似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與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教學實踐中,本著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和教學模式,強化學法指導,關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性,充分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力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請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兒童,要他們走上創造之路,手腦並用。」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注重激勵,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特長,發表「一得之見」,施展「一技之長」,使小小的課堂成為鍛煉學生才能,增長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在教學結構上下功夫
理論要運用到實踐中來。目前,教育領域人人都說新課改,但真正能做到「課改」的教師又有多少呢?怎樣才能真正把「新課改」落實到教學中來呢?我覺得教學壞節尤其重要。結合高一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本人有以下幾個建議:
1.「趣味」導入
在教授新課時,我覺得導入是十分重要的。導入得好與壞,不僅影響到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而且還影響到教師講授這篇文章的效果。所以,在導入時,教師應該抓住一個「趣」字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譬如,教師可以採用聽音樂、猜謎語、猜詞游戲、講故事、背古詩、引名言、朗讀精彩片段等方式來營造學習的氣氛,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提示學生學習的方法,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真情」朗讀
新課改「三維」目標之一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得以落實呢?這就要在朗讀中抓住一個「情」字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教師可以採用「神入角色,心駐課文」的方法要求學生把自己當作戴望舒,當作艾青,當作曹操……讓學生去「親臨親歷」,深入體會,大聲地、動情地朗讀。如學習《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想像成毛澤東,站在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回憶與眾多的革命同志一起度過的崢嶸歲月——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到中流擊水,抒發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3.「善問」解惑
在課堂教學中抓住一個「疑」字突破難點。採用「每人每課提三個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至少發現三個問題,將其抄寫在預習本上,在課堂上交流,讓學生與書本零距離接觸。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養成「善問」的好習慣,而且還能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難。如,預習《小狗包弟》時,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為什麼作者要收養小狗包弟?後來又為什麼要把它送走?送走包弟後作者的心情又怎麼會變得沉重?作者以「小狗包弟」為切入點想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學生提的問題都很新穎,能層層深入,這不僅開拓了他們的思維,增強了他們的想像力,而且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創設問題情境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學生的心理
高中生已接近成年,心理上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師生中的反應,比如說很愛面子就是教師要格外關注的學生心理。他們害怕回答問題,所以高中生不像初中生那樣的積極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他們就怕回答不對被笑話而丟了面子。有的學生是因為自己舉了手而教師沒有注意到,所以也怕被笑話而丟面子。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樣的情況,要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學習。
2.要結合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依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提問,但情境千萬不可脫離教學目標,就正如寫文章,論據事實一定要符合中心論點一樣的道理,否則是南轅北轍,越走越遠。如果目標是讓學生說,可以通過討論、辯論等來創設情境;如果目標是讓學生提問題,教師就不要把問題說出來。
3.要把握時機
找准時機提問方能達到最佳效果。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話說的就是把握時機提問學生。在創設情境時,當學生臉上表現出有疑惑而不得解決,或者是欲憤勇提問時。就是教師提出問題的最佳時機。
4.要注意雙向性
演唱會經常是講究和觀眾互動的。同樣道理,語文教學也要講究互動才能「活」。創設問題情境時,提出問題的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最好是兩者的結合,即教師要提問,學生也要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比學生更加符合教學目標,因為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是不著邊際,亂扯的。
五、小結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可以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說和思的能力。無問不成課。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在每次教學中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但不要忘了教材、學生、生活的互相聯系,教師一要努力學習新課改理論,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努力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天地。
Ⅳ 從學生角度出發啊!大學語文課應該教授哪些內容
中國的古典文化很值得學習的但是通常這種課會上的很無聊,所以關鍵是老師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
Ⅵ 聽吳忠豪教授的《語文課教什麼》有感
幸福是清泉,是綠洲,是無私的付出,是生命對生命的惠澤.
——內題記
樹葉落盡的季節,我在冰涼的容泥土裡埋下了一粒玉米種子.在我用心挖好坑並准備把種子放入的時刻,爸爸說:「現在種下去是不會發芽的,等到春天再種吧!」我沒有理會,固執地把種子放入並用泥土蓋好.在爸爸無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並在松軟的泥土直踩了幾腳.
別人都在春天播種嗎?為什麼我要和他們一樣?有沒有人曾試過在深秋的午後,開一處幽靜的地方,種上一粒種子?那會是一種心情,一種與春風拂面時播種截然不同的心情!誰說埋下一粒種子,就一定要待它長出苗來?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熱鬧過的土地,也許此時已很孤寂了吧!那麼,
Ⅶ 語文課要講得非常詳細嗎
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餘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麼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 、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段時間聽於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裡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不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這樣的課堂已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然而這樣的課堂卻又是我們喜歡的。作為中學的課堂雖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變通,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寫美麗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關要求,再專門安排一節戶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學生們卻一反往常一寫作文說皺眉的現狀,表現得異常活躍,交上來的作文也有了質量的保證。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最後,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在講述「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的《陳情表》這篇表文時,從情與理的角度評價 「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節確實真情動人,能激起我們的同情,卻不再能激發我們如蘇軾曾經說過:「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鳴。畢竟時代變遷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問作者李密為何不請人侍奉照顧祖母呢?由此組織學生聯系現實展開討論,我以為覺得,該文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此處。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也是當下很多「孝子賢孫」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年邁的老父老母孤獨地住在偌大的屋子裡,兒孫們忙於自己的事業,金錢和各式各樣的東西塞給老人就以為自己是在「盡孝」。物質條件的充裕是可能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親情與關懷。 《孝經》「養則致其樂」,恐怕早已經被我們現實的追求沖得盪然無存了!贍養父母不是一頓飯和一張輪椅一個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漸漸會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似乎並沒有覺得我們比昨天的艱苦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為什麼呢?請給別人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心靈的關注,從善待我們身邊的親人開始吧!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學生懂得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
Ⅷ 語文老師在學校不能教授語文可以離職嗎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他的知識點就應該是全面的,學校缺什麼代課教師就代什麼,不應該離職。
Ⅸ 石枕川教授「文學課最好的教材就是作品」的觀點對我們的語文學習有什麼啟發
我覺得這個,就是對我們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性和文化傳承的一種標志。
Ⅹ 晨師教育雲直播裡面的語文課教授質量怎麼樣
《雜詩》作者: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