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23課《散步》!
《背上的世界》,
夕陽的余暉落在那條依舊可愛的小路上,但今天不同,因為,我們……
(可以嗎,我也只是剛剛學,不過我沒改過,請樓主多多見諒)
『貳』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
作者通過選祖孫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地展示了遠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叄』 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備課稿
《散步》教學案
——以小見大話親情,舉輕若重道美感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於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的質疑問難、探究拓展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延伸反思,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散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卻體現了語言美、詩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於對學生審美閱讀的啟蒙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進入課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尋找美點,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的體驗。
同時,因為語言的學習、情感的體驗遠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希望能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其一,是課外閱讀,希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理性認識,能夠把自己的閱讀積累興趣調動起來;其二,是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作為自己學習的內容。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准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鑒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准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鑒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師: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曾被許多小事感動過: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來自遠方朋友的祝福,雖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嗎」;傷心失敗的時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默默地為你遞上一張紙巾,輕輕地對你說「我們知道你盡力了」。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總能讓人讀出許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大家說說。
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歷,與大家交流。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莫懷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細微的小事寫得讓人感動的。(多媒體投影「散步」)
(於細微處見真情。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雖未涉及文本,卻已「意在言中」。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煉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1、朗讀比賽。以班級為單位,大家推選一名代表和老師比賽,藉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秋日思雨》。其他同學從以下三方面給予評判:
(1)音準;(2)句逗的停頓;(3)語氣、語調的處理。
2、通過討論,統一意見:本文基調愉快而深沉;語調平穩,不亦過高或過低;語氣親切,溫和,並含有莊重;語速以中速為主,第四自然段應快些,第六、八自然段應慢些。
根據討論結果,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初讀課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師生互動,形成板書。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求知慾望,我利用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那種追求成功的興奮可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為自己、為集體爭光。同時,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並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對作品的理解中。)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1、師生共同探討第一、二節。
學習第一節:多媒體投影第一節「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請同學們輕輕地把這句話讀一遍。(生讀第一節)
師:從這樣一句話的表述中,你能讀出作者在寫這句話時含著的情感嗎?自己再輕輕讀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讀體味作者的創作,學生以最自然的狀態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於讓學生回答,給他們時間再次閱讀。)
(生輕聲讀。紛紛舉手。)
(既讓學生猜想,自然給以一定時間。對開放性的問題,不倉促評價。努力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師追問:這樣的內容平常習慣是怎樣表達的?作者這樣選用詞語和選擇句式,你能否發現什麼「特別」之處?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1)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突出「我」對母親的尊敬及對一家人的愛,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鏡頭。
(進一步朗讀並感受課文語言,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語言的探究,通過比較發現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感受文章濃濃的親情。)
學習第二節:自主發現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體驗其中蘊含的真情。
句子: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發現句式與詞語的選用上都有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寫得很重,寫得意義不凡。)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麼不同尋常。
(歸納的環節非常重要,它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規律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也就是有舉輕若重感覺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師生互動。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准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於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
▲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句話從小孩的嘴裡出來,顯得特別的天真、可愛,可讓學生仿讀進行品味。)
(2)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問:為什麼他們都聽我的?引導學生探討)
(3)這南方初春的田野,……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那樣地富有詩意,並且使它與莊重的話題「生命」聯系在一起,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為什麼看到這田野美麗的春景會想到生命?」「這與前文寫母親有無聯系?」等問題。並讓學生動筆仿寫,深入理解語言美。)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句有著深刻含義,富有哲理的話,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中,應鼓勵學生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
(培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並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探討中穿插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讀是吞食、咀嚼,是最簡便同時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沈江峰《主體閱讀的實踐形式探析》)
▲ 可能有的詞語:
太遲、總算、熬、分歧、責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可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如:說母親過冬天,為什麼說成「熬」?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個這么大的詞?我為什麼會感到責任的重大?假設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為什麼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穩穩地、仔細地背呢?等等。這些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滲透情感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於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語言、情感,也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語文托起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五、拓展:強化發現
1、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並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括弧內為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3)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養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現,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放任思維的潮流。「且放杜鵑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2、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師: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閱讀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如「扛著一支鉛筆」。你能否也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寫幾句話,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親情?
學生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讀與寫結合,同時也希望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才會其樂無窮。)
六、比較:驗證發現
速讀課後短文《三代》,和《散步》進行比較閱讀。
師:《三代》與《散步》相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可從情節、主旨、寫法和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三代》的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為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後,作為一次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
(由同學談本節課的收獲與啟示。)
2、師總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後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這處空白點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後,以大家齊唱《常回家看看》來結課,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布置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獲。
(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會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九、板書設計:
(板書圖示是直觀教學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科學,但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再創造,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習印象的一個重要手段。本課的板書,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相應的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二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學習課文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
3、賞析課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以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對重難點進行突破,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三.教學難點:
結合自身實際,理解、感悟文章的親情美
四.教學方法 導學互動
五.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自學導綱
1、新課導入
由歌曲《常回家看看》導入。其實,親情無處不在,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2、出示導綱
3、自讀導綱中簡要提示。
4、聽讀課文,完成導綱中知識性問題。
二.合作互動(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導綱中探究性問題,然後在小組內討論)
1、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
(1)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願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進行埋下伏筆。注意「熬」字)
(2)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
(3)決定權在我,母親老了,她早巳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總是聽我的。
2、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1)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個家庭中,「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不管做什麼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
(3) 「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4)母親改變主意,決定走小路,走不過去時讓兒子背上,既照顧了孫子,又幫兒子解決了難題,體現了母親的善解人意,疼愛子孫。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
3、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著她。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母親給我們以生命,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設身處地
設想一下:晚飯後,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麼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並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准則。
5、找出最能打動你的語句,把你的感受和同學分享一下。(根據時間靈活撐握)
(1)我選擇了走大路。在尊老和愛幼的天平上,作者傾向了尊老。因為母親老了,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了,兒子還小,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賢惠。母親慈愛,兒子活潑可愛。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溫馨和睦。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包含著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這樣的人生哲理。體會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
(3)、「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兒子發現奇趣:兩對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現了兒子天真可愛、聰明活潑。
(4)、「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母親老了,兒子成長了,挑起了生活的擔子,這樣母親自然聽從於兒子;而我的兒子還年幼,現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應該理解父母,關心父母,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5)課文第四節景物描寫。
充滿春的氣息,引發人們豐富的聯想。
(三)導學歸納
課文以「我」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用朴實的語言,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著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於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可見,本文寫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卻表現了「尊老愛幼」的大主題,這就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四)、反饋訓練
1、每年在你過生日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他們是否都為你過了生日?
2、你能准確地說出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媽媽的生日,請你編輯一條簡訊發送給他們,為他們獻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寫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
結束語:其實,生活中親情無處不在,生活的細枝末節無不體現出父母對我們的關愛,讓我們用心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親情、珍愛親情。讓我們一起用愛擔起家庭的責任,用情擔起社會的責任,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動聽、最優美的旋律吧。最後老師把這一首《讓愛住我家》送給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來不易的團圓。播放歌曲《讓愛住我家》導學提綱
一、簡要提示
莫懷戚,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用多種體裁創作,以小說見長。著有小說集《詩禮人家》《大律師現實錄》,長篇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等。
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
二、認知與探究
1、知識性問題
A 給加下劃線的字注音
嫩芽 ( ) 熬 ( ) 霎時 ( )
分歧( ) 拆散( ) 水波粼粼( )
B 解釋下列詞語
各得其所:
分歧:
2探究性問題
(1)、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
(2)我為什麼感到責任重大?(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3)、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穩穩的,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5)、找出最能打動你的語句,然後把你的感受和同學分享一下。
三、梳理與反饋
1、梳理
(1)以小見大的寫法。 (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感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朴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2、反饋
課堂調查
(a)每年在你過生日的時候,只要爸爸媽媽在身邊,他們是否都為你過了生日?
(b)你能准確地說出爸爸媽媽的生日嗎?
(c)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媽媽的生日,請你編輯一條簡訊發送給他們,為他們獻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寫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
『肆』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散步》教案(人教版)
「我尊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尊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被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伍』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哪一年改成了散步
初一語文改版了!!!第一課是莫懷戚的散步!!!在山的那邊被內調到第四單元了,容還有許多課文都被刪了!!!! 昨天上午,青春中學語文老師周慧更新了一條狀態:新初一的語文課本大調整,新換上的課文太好玩了,這一屆初一真幸運!語文課會很有。
『陸』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散步,
《散步》
【作者】莫懷戚
【課文】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柒』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散步》課文在哪找
《散步》 作者:莫懷戚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和話,就象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 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捌』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的詞語注音和解釋
【詞語】:委屈
【注音】:wěi
qū
【釋義】:①屈意遷就.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版或指責而心裡權難過.③使受委曲.④不好的待遇.
【詞語】:粼粼
【注音】:lín
lín
【釋義】:1.水流清澈貌;水石閃映貌.
【詞語】:信服
【注音】:xìn/shēn
fú/fù
【釋義】:1.相信佩服.
【詞語】:霎時
【注音】:shà
shí
【釋義】:1.片刻,一會兒.
【詞語】:拆散
【注音】:chāi/cā
sàn/sǎn
【釋義】:1.使成套的器物分散.
【詞語】:各得其所
【注音】:gè
dé
qí
suǒ
【釋義】: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