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榆林市完全中學語文課本是什麼版本
這意味著,「高中新課程」這一對現行教育具有革命意義的變化即將在北京實現。北京是全國第四批進入新課程的省份,今年9月,北京的高一新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課堂:課程分為選修和必修、用學分來描述科目修習狀況、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市首批進入高中新課程的學生,將在高中課堂上體驗到四大顯著變化。教師不再唱主角教師像廚師,以前做的是盒飯,現在改成了自助餐7月16日,中關村中學禮堂。來自海淀區的300餘名高一語文教師聚一起,開始為期4天的新課程語文學科培訓。與此同時,其他區縣也分別啟動了物理、歷史等學科的培訓。這次培訓分三個階段,在全市25個培訓點相繼,共歷時14天,參與教師達到9000餘名。培訓的目的就是為即將啟動的高中新課程做好師資准備。「課改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培訓中,專家們反復傳達這樣的觀點。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雲峰說,課改要求教師重新設計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是變成一位引領者,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在西城156中培訓現場,幾位朝陽區的教師圍繞著《楊家將》選段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討論。一位老師說,講課時可結合京劇的一些唱段,提高學生對戲劇的興趣。另一位老師認為,可以從文章中挑選一些典故,引導學生去了解楊家將故事的來龍去脈。老師們的設計中,字詞的讀法、段落的理解不再成為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唯一問題,大家都將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上。「新課改給老師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我們就像廚師,以前給學生做的是『盒飯』,好不好吃都是一樣的。現在,『盒飯』改成了『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反而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接受完培訓後,159中一位老師詼諧地做了這樣的比喻。學生擁有選課權每個學生將根據選課的不同,擁有個性化的課表早在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就向社會發布了新高一年級即將啟動新課程的消息。消息傳出,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這是一個與以往高中教學完全不同的全新課堂,甚至有人驚嘆「高中變成了大學課堂」。按照課程要求,一個高中生每學年應在語言與文學、數學等8個學習領域中分別獲得一定的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學分方可畢業。學生修滿144學分之後,還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選修的課程內容,獲得的學分。選修課的開設將使學生體驗到選擇學習的樂趣。以往的高中教學,全部由學校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設置課表,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一樣的。而新課改里選修課的增設將打破這種「千人一面」的學習場景。根據每個人選修課程的不同,學生都將擁有一份個性化的課表。過去按照班級開展教學的管理方式將會被改變,因為選修的課程不同,學生可能在不同的課堂遇到不同的同學,這種新式的學習方式被稱為「走班制」。市教委副主任羅潔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改的核心,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由原來單純的接受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轉變。教材打破大一統《許三觀賣血記》、《雪山飛狐》選入教材過去高中教材「大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鍾作慈介紹,從新學年起,學生將使用兩個版本的教材,在使用區縣的劃分上,基本採取以中軸線為界,東、西各使用一套。西城、朝陽、東城等8個區縣將使用北京出版社的高中語文教材,其餘區縣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翻開北京版《語文(必修1)》,汪曾祺的散文、蕭紅的《一條鐵路的完成》等一些從未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篇目赫然在列。北京版語文教材主編、原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顧德希介紹,加上必修課本,北京版語文教材增加了近一半的新篇目,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感。顧德希說,課文選擇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第一次入選高中教材。選擇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講故事」有多種講法,傳統的是一種,到《許三觀賣血記》後又是另外一種。為了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一些廣受世人關注和認可的文學作品也在新教材中得以選用,如泛讀備選篇目中就節選了金庸的《雪山飛狐》,一些19世紀的外國小說也選入了選修課本。目前,全市各區縣教材選用版本已全部確定,除政治、化學、體育三門全北京使用統一教材外,其他科目均有兩套教材供各區縣選用。在教材選用的版本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占據了
B. 沒有老師的語文課的作文
我一定要寫寫這個語文老師,他是我有生以來第一個在各方面都讓我崇拜和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老師。不寫給誰看--怕人家說我阿諛奉承;就寫給自己--抒發一下遇到一位好老師時興奮和感激的心情。 開學前老師打來電話告訴我文科班的語文老師是他。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位嚴肅恐怖的中年婦女的形象,而且我想到優秀的顧德希老師最終還是光榮引退了,心裡不由得一陣失望。 這個老師,多麼奇怪,"剋星!" 開學了,我居然是語文課代表。我最憷在辦公室和老師接觸了。好吧,不就是偶爾收收作業什麼的。 第一堂語文課前,我覺得作為課代表應該提前代表全班同學去"審查"一下一直還沒露面的徐克興老師,於是來到語文辦公室,喊報告之前,一位中年男老師拎著一隻黑色耐克皮包匆匆走出辦公室,我沒有注意,進去隨便找了一位老師請教哪一位是他。"剛出去,你沒看見?"老師這樣回答我。"啊?是男的?"我納悶地嘟囔了一句,不顧那老師怪異的目光,也匆匆上樓回班。 "果然"徐老師是位男老師,而且就是那個"耐克皮包"!我坐下的時候他正在和班主任打聽課代表是誰。聽到班主任報出我的名字,我趕忙打個呼:"老師,剛才去找過您,但是我以為您是女老師。"話一出口發現非常不著調,我趕緊低下頭裝作認真看語文試卷的樣子,不敢想像當時徐老師的表情。老師和課代表的頭一次接觸竟然如此尷尬和不順利,以後我一想起這一幕就起雞皮疙瘩。 這一天中午我去徐老師那裡登考試成績,順便聽老師布置了我作為課代表的主要工作--每次課前到辦公室拿他的耐克皮包。這沒問題!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了,他的腿不好,學校特批他坐著講課。那麼我作為課代表當然應該為老師教學方便、尤其是他的身體健康著想。於是我牢記徐老師的囑托,認真負責地承擔起了這項工作。截止到2001年10月19日,我一共為徐老師拎了17次包,除去一次下樓稍晚在樓道里接過老師的皮包以外,其餘16次均保證風雨無阻,准確到位。小道消息傳說徐老師對本人此舉較為滿意,導致本人頗為得意,以後工作更加起勁。以下一段我和舊時同窗好友關於拎包的對話作為插敘,與表達中心無關: "你為什麼每次上語文課都去給老師拎包?" "老師腿不好。" "嗯?昨天放學的時候我還看見他騎車回家呢。" "腿不好還騎車?!?"我一時詫異…… 大概是從開學第二周開始,我已經被語文課以及語文老師深深吸引,而課前的拎包工作也在成為學校生活中令我期待的一個重要部分。那感覺是非常溫馨和愜意的:我喊報告進辦公室,通常那個時候徐老師在打水,他會沖我笑笑然後到辦公桌前把皮包遞給我,還說一聲"謝謝"或者"辛苦"!有一次我早晨到學校背著書包直接去找老師,老師笑呵呵地問我"家在哪兒住啊";還有一次老師放了幾塊糖在我手裡然後說:"這是老師的喜糖……"看上去差不多50歲的徐老師的喜糖?我嚇了一跳,反應過來這是其他老師送給徐老師的喜糖(比較搞笑的情節)。徐老師只叫我拿他的皮包。偶爾有一些試卷。他從不叫我拿他剛打好開水的瓶子。可能是怕燙著我吧,我美滋滋地這樣想。 回過頭來再說我為什麼被語文課以及語文老師深深吸引。原因很簡單:徐老師講課講的好。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他講課是怎樣的好法。如果勉強地寫,我的文字就肯定要落入俗套了。因為,如果叫我描述一個老師講課如何枯燥乏味,說不定我會描述得很生動,而好老師都是一個樣的:講課吸引人,學生不犯困。當然徐老師講課自有他的特別之處,講台前的他,眼睛是亮亮的。聽徐老師講課,我不只懂得了一些用來考試的語文知識,也不只懂得了一些精彩華美的詩詞對聯,他亮晶晶的眼神把另一些東西寫在我的心裡,一些只可意會的東西。我實在說不清楚那是什麼,反正用"勝讀十年書"和"終身受用"來形容都是不為過的。真的。 現在我學習語文的時候感覺總是很振奮。我不再懶得查字典了,我不再懶得把現代文讀三遍、把古文讀五遍了,我不再懶得寫作文之前打草稿、然後認真用鋼筆抄寫了,我不再懶得把自己搞不明白的東西畫上記號拿去請教老師了。因為我是徐老師的語文課代表,我不僅要讓我對我拎包的工作覺得滿意,我還有更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已經成為我學習語文的動機了--我希望有一天徐老師會像我覺得他是一個頂好頂好的老師那樣覺得我是個頂好頂好的學生。盡管"動機不純",我還是決定朝著這個方面努力。 結尾總該寫點兒很有教育意義或者含義深刻的話。但是我心血來潮想創新一下,畢竟這些文字都是給自己看的,可以寫自己想說的話。 我祝徐老師身體永遠都健健康康!
C. 哪裡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顧德希的內容
顧德希,1940年生,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普教系統師德楷模,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育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1963年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一直在北京四中擔任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主要論著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歸元返本,面向未來》、《建立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等。語文教學怎樣推進素質教育顧德希
一、正視語文教學的現狀,努力減輕學生負擔語文教學中的不合理負擔,就是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負擔。目前教學中有不少內容,是順應某些學科知識系統化的要求而被納入語文教學中來的,到底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並說不清楚。這方面的不合理負擔,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不可":閱讀教學非對一篇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譯(對號入座)不可,現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學非講文體、語法等知識不可,作文教學非按寫作知識系統安排不可。並不是說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文體語法知識等等不該講,有時不僅該講,甚至不妨大講,但若變成非此不可,就會造成學生極重的負擔。在不同的情況下,四個"不可"的表現,或者有輕重不同,但總的來說這是一種"主流"傾向。限於篇幅,僅就其中一個"不可"舉幾個例子。例如"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鴻門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借機"或"就",其實問題都不大。但不行,因為按語法知識,講成"趁此"、"借機"是把"因"視為介詞;講成"就"是把"因"當成了副詞。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則問題!例如"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中的"顧",理解成"看"、"回頭看",意思本差不多。但不成,因為前者是引申義後者是本義,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則問題!上述例子實在很難看出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母語應用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但我們卻很難完全撇開不顧。因為按照教材所體現的知識體系,這些全是順理成章的東西。課堂被這類非必要性"知識"充塞的直接後果,便是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下降。最近,我們以高一課文《眼睛與仿生學》中的一段對高三學生進行測試調查(北京六所學校1400多個樣本)。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不僅比其他感覺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據研究,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眼睛。這段文字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難度是不高的,但調查結果卻頗不理想。能夠准確理解這段文字意思的,僅佔0 439,即不到700人。其餘均認為這段說的是"在人和動物的各種感覺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也就是說,不能體會該段文字用語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該段並沒有說眼睛對於所有的動物一概"最重要"。其實,關於眼睛並非所有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並不陌生。但在對語言的具體理解時,分辨能力卻顯得很差。也許有的同志以為,在言語理解問題上這樣要求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但我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何謂掌握語文工具、何謂語文素質的不同認識。如果高中畢業而在實際閱讀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說具備了較高的語文素質。如果在北京以重點學校為主的調查中竟然是半數以上的學生處在這種水平,那就更當深長思之了。學生負擔太重,影響了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影響了實際應用語文能力的提高,這種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了。而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來看,這種負擔主要來源於語文教學內部,來源於學科教學中的知識體系,來源於相沿成習的某些非母語教學規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負擔的減輕,不是選幾篇什麼課文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否定點什麼的問題,而只能是以科學的態度、艱苦的試驗,推動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完成轉型改造的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必須加大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改造的力度文體、語法、修辭、寫作等現成學科知識體系,基本上是對所有語言現象的靜態的理論概括。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誤以為這與學生學習母語的規律是同一個東西,誤以為課堂上講講這類知識,再完成某個"知識點"的"遷移"就完成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忽略了知識"遷移"所必須的條件,忽略了提高母語應用能力的固有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把 母語教學和數理化教學簡單地劃了等號。近幾十年所形成的語文學科知識,不是沒有用處,但對於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來說,絕不是弄清其知識體系、掌握其術語概念就能夠濟事的。這一點,早在3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過:"我不大贊成『語文知識』這個說法。把語法、邏輯、修辭之類稱作『知識』,好象講得出來就行,容易忽略實際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葉聖陶教育文集》第5卷712頁)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語法書不可能擔負提高語文水平的全部任務……語法書講的是全部語法,其中有些話對於我們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兩遍,無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兒就過去。"(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呂叔湘語文論集》158頁)而張志公先生強調必須分清理論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知識,強調語文知識必須精要、好懂、管用,就更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學生語文學習負擔過重,根本原因在於語文學科的自身建設還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加大語文學科知識系統改造的力度,便是其中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對大面積上的語文教學將產生舉足輕重作用的一項歷史任務,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掀開新的一頁。語文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離不開語文教學的實踐。課堂教學應當是這種改造更新最好的試驗基地。哪些知識需要學生記憶、積累,哪些知識不需要強調記憶、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識必須反復梳理、系統掌握,哪些知識不需要系統掌握、但需要反復滲透;哪些典範的語言材料需要記誦而且也有可能使學生記誦,哪些只需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閱讀寫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學生……這些都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不妨首先在上每節課時對於非讓學生記住不可的東西悉心篩選。凡是教師自己不憑借教案就說不大清楚的,萬勿讓學生去記。凡是要求學生准確記住的知識,必須簡明、准確,而且要有相應的檢查手段。這一點說起來容易,每課都篩選得恰如其分就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篇大學問。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准繩,對原有知識不斷重新審視,刪除、簡化、改易、補充;只有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語文知識分類處理,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整理出適用的知識系統。
三、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科學研究三方面為建立語文能力目標系統創造條件推進語文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進一步科學化,是一個全面的教育實踐的過程。
合理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合理的語文能力目標體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數人開會討論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求得完善。
1.積累、研究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第一手材料。課堂教學不僅應繼承發展廣大教師所創造的成功經驗,不僅應探討語文知識分類的問題,還要研究語文能力的項目層次如何劃分。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是很復雜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具體的能力項目並不合理,能力層次很不清楚,因而無法形成循序漸進的語文能力系統。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應從認真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個案"做起,要總結學生在閱讀或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所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具體過程。這種具體的"活"材料是極有價值的。這類材料多了,覆蓋面廣了,對學生能力的實際狀況就會逐漸胸中有數。有些能力是無法訴諸訓練的,但有些卻是可以訓練的;有些是能夠通過全班的練習講評收到效果的,有些卻只適合個別輔導、小范圍談話來解決。這樣的經驗多了,就會對能力項目、能力層次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現在真正能夠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的語文能力還很有限。比如作文,實際在學生那裡起作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我們反復"抓"的那些"方法"是不是真起作用,就很不容易說清。所以不能一說能力,就全跟訓練聯系起來,我們沒有理由否定某些講授對能力養成的重大作用。也不能一說訓練,就全跟作練習、課堂討論聯系起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記誦、默寫甚至抄寫對語文能力形成的重大作用,只不過我們對這些傳統訓練方式如何"轉型"、如何使之適用於今天的需要還研究得不夠罷了。但我們必須堅信,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時分析不清的可以暫不分析,不妨先簡單後復雜。屬於語料存儲性質的訓練,屬於技能性質的訓練,不妨先給予更多關注;暫時只能處於模糊狀態的東西就繼續模糊著,不要強為之說。所謂給以更多關注,就是要認真積累第一手材料,認真進行材料分析,藉助科學的手段,使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如果有更多的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致力於此,解決語文能力項目和層次劃分的問題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要從單純對教材負責、對考試負責轉變為對學生負責。學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這樣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語文知識的改造更新才能推進,語文能力的項目和層次問題才可能逐漸探討清楚,而合理的語文課程標准也才可能建立起來。
2.積累有益的練習材料,試編便於學生自學的教材。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關乎語文教學的全局。因此,教材問題就不能不給予高度重視。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是幾十年來語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著不止一代人的心血,對語文教學功不可沒。但由於語文能力定位這個歷史性課題尚有待解決,所以現行教材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生學習語文的下限和上限必然是參差不齊的。理想的教材,在語文能力要求上應體現足以與之適應的彈性。下限要明確,上限要合理,要使教師便於掌握。但現行教材在這方面是很難令人滿意的。要使教材變成培養學生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說真正成為葉老所說的"例",還需要教師花費極大的力氣。而如果進一步要求教材要體現母語能力循序漸進的體系,就更不現實了。
人們常常感到教材偏難,這個"難",主要並不表現在所選篇目不夠淺顯,而是師生不便使用。怎樣以之施用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很難駕馭,這是教師感到的"難";怎樣用於自學,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果然能夠循序漸進地得到明顯提高,至今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事例,這是學生感到的"難"。教材必須精選足量的名篇,必須充分重視文本 閱讀在學生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但教材沒有理由拘泥於文本閱讀的單一模式。這些年來各類語文練習冊鋪天蓋地,有關方面屢禁不止,值得深思。究竟怎樣看待"練習冊"的作用,有沒有沙裡淘金的價值,都應認真研究。特別是有些練習可以為學生"自學"提供方便,這種現象尤其不應忽視。不妨在文本閱讀與各種高質量語言能力練習合理配合方面進行試驗,這對全面探討語文能力培養問題恐怕是必不可少的舉措。怎樣認識文學教育在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語文教育包括文學教育。文學教育在擴大眼界、陶冶性情、人格養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一般的語言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而其對學生形成較強語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般的語言基本訓練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學教育(在高中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鑒賞)在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以文學鑒賞代替語言基本能力的訓練,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學鑒賞能力需要的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而不可能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式"訓練獲得。現行教材中雖不乏優秀文學作品,但卻不容易使其充分體現文學教育的作用。一般的語言訓練與文學鑒賞混淆不清。把不同范疇的能力扭結在一起,企圖實現循序漸進的訓練,這是多種"系統的學科知識"進入語文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克服這種影響,文學教育很難真正得到加強,合理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也很難形成。
所以,怎樣加強文學教育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也是關乎全局的大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不在教材編寫方面進行大膽的試驗。3.加強對語文能力的科學研究,使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科學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能力是在人腦的"黑箱"中進行操作的抽象行為。因而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必須建立在進一步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力求藉助統計測量手段,進行反復的實證研究,以找到可靠的語文能力的測量工具。這盡管十分艱巨,但在目前應當說是有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取得合乎信度要求的各項語文能力的"量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試驗教材的編寫與試用就有可能提到一個新的較高水平。各項語文能力的研究,是十分龐大的工程。限於條件,近年來我們著手進行了語文能力中的一項---閱讀基本能力(或稱"言語理解能力")的初步研究。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管哪種文體的作品,對學生最有啟發的是解決學生讀"懂"的問題。而學生之所以沒能讀"懂",最大量的又是對書面言語的具體理解問題,即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對言語表達意義的具體理解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了"閱讀基本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理論方面的新概念。閱讀基本能力,亦可稱書面言語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可以表現為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所謂基本,既有基本的意思,也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基礎,就是紮根基、打基礎的意思,比如字要認准,詞語的搭配、詞句的意思不能搞錯,一句話或幾句話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不能理解得似是而非。這些地方出了毛病,進一步的分析、鑒賞、評價就都不大靠得住了,所以這些無疑是閱讀的基礎。所謂一以貫之,有兩層意思:一層指的是普遍適用性,即不管讀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不管讀社會科學讀物還是自然科學讀物,都不能沒有這種准確把握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另一層是說這是一種本質意義的能力,也就是說,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和對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的理解能力,其實存在共同點。
實踐證明,閱讀基本能力這一概念不僅可以適用於語文教學,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價值,而且由於閱讀基本能力所強調的是基礎的、普適的、本質的能力,所以它既鮮明地體現著語文的工具性和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有助於簡化名目繁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倘若從現行的文體知識系統出發,那麼"讀"的能力,就要包括議論文閱讀能力、記敘文閱讀能力、說明文閱讀能力、應用文閱讀能力、小說鑒賞能力、散文鑒賞能力、戲劇鑒賞能力、詩歌鑒賞能力等等。這樣從外延上劃分閱讀范疇,對認識事物雖不無意義,但在能力培養上,卻淡化了對"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從外延上劃分出的這諸多范疇,也使我們無從區分能力漸進的等級。我們很難說議論文的閱讀能力就一定低於散文的鑒賞能力,也很難說戲劇鑒賞能力就一定高於說明文閱讀能力。而使用閱讀基本能力的概念,則可以免除這些弊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1997年6月對北京四中、五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作了一次測試調查(97 6題本),題目28個,樣本667個。在對這667個樣本各項數據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對閱讀基本能力認識上的得失,對閱讀基本能力的要素取得進一步認識。1999年1月,我們對北京四中、五中、十中、二附中、九十二中、九十六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再次進行測試調查(99 1題本),樣本總數1453個,題目數量54個。其中11個題是97 6題本中使用過的。在時隔一年半的兩次調查中,這11個題目的難度和區分度緊密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諸要素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54個題目中,有33個題目的區分度比較好,而且難度從0 2到0 9,覆蓋的等級比較全面:這為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
在此基礎上,倘若對99 1題本中部分題目進一步取得復本信度,作出因素分析,且建立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理論模型,完善關於閱讀基本能力要素和等級的理論描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新的、能夠全面體現該理論的題本,進行新一輪的、布點更加合理的調查取樣,屆時倘若新題本的各項參數比較理想,那麼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量表"就有可能形成。如無特殊意外,這個"量表"的研究成果得到恰當應用,那麼高中生閱讀基本能力的目標定位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這個測量工具的研究雖然涉及的僅僅是各項語文能力中的一項,但相信它對進一步研究其他各項語文能力將是有益的。
D. 吳忠初中語文現在用的是哪個版本的教材呀
不知道這些對你有沒幫助:
這意味著,「高中新課程」這一對現行教育具有革命意義的變化即將在北京實現。北京是全國第四批進入新課程的省份,今年9月,北京的高一新生將進入一個嶄新的課堂:課程分為選修和必修、用學分來描述科目修習狀況、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將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市首批進入高中新課程的學生,將在高中課堂上體驗到四大顯著變化。教師不再唱主角教師像廚師,以前做的是盒飯,現在改成了自助餐7月16日,中關村中學禮堂。來自海淀區的300餘名高一語文教師聚一起,開始為期4天的新課程語文學科培訓。與此同時,其他區縣也分別啟動了物理、歷史等學科的培訓。這次培訓分三個階段,在全市25個培訓點相繼,共歷時14天,參與教師達到9000餘名。培訓的目的就是為即將啟動的高中新課程做好師資准備。「課改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培訓中,專家們反復傳達這樣的觀點。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雲峰說,課改要求教師重新設計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成為課堂的主角,而是變成一位引領者,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在西城156中培訓現場,幾位朝陽區的教師圍繞著《楊家將》選段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討論。一位老師說,講課時可結合京劇的一些唱段,提高學生對戲劇的興趣。另一位老師認為,可以從文章中挑選一些典故,引導學生去了解楊家將故事的來龍去脈。老師們的設計中,字詞的讀法、段落的理解不再成為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唯一問題,大家都將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上。「新課改給老師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我們就像廚師,以前給學生做的是『盒飯』,好不好吃都是一樣的。現在,『盒飯』改成了『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反而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接受完培訓後,159中一位老師詼諧地做了這樣的比喻。學生擁有選課權每個學生將根據選課的不同,擁有個性化的課表早在今年1月,北京市教委就向社會發布了新高一年級即將啟動新課程的消息。消息傳出,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這是一個與以往高中教學完全不同的全新課堂,甚至有人驚嘆「高中變成了大學課堂」。按照課程要求,一個高中生每學年應在語言與文學、數學等8個學習領域中分別獲得一定的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學分方可畢業。學生修滿144學分之後,還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選修的課程內容,獲得的學分。選修課的開設將使學生體驗到選擇學習的樂趣。以往的高中教學,全部由學校按照統一的教學計劃設置課表,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一樣的。而新課改里選修課的增設將打破這種「千人一面」的學習場景。根據每個人選修課程的不同,學生都將擁有一份個性化的課表。過去按照班級開展教學的管理方式將會被改變,因為選修的課程不同,學生可能在不同的課堂遇到不同的同學,這種新式的學習方式被稱為「走班制」。市教委副主任羅潔指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改的核心,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由原來單純的接受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轉變。教材打破大一統《許三觀賣血記》、《雪山飛狐》選入教材過去高中教材「大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鍾作慈介紹,從新學年起,學生將使用兩個版本的教材,在使用區縣的劃分上,基本採取以中軸線為界,東、西各使用一套。西城、朝陽、東城等8個區縣將使用北京出版社的高中語文教材,其餘區縣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材。翻開北京版《語文(必修1)》,汪曾祺的散文、蕭紅的《一條鐵路的完成》等一些從未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篇目赫然在列。北京版語文教材主編、原北京四中語文特級教師顧德希介紹,加上必修課本,北京版語文教材增加了近一半的新篇目,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感。顧德希說,課文選擇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第一次入選高中教材。選擇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講故事」有多種講法,傳統的是一種,到《許三觀賣血記》後又是另外一種。為了開拓學生的文學視野,一些廣受世人關注和認可的文學作品也在新教材中得以選用,如泛讀備選篇目中就節選了金庸的《雪山飛狐》,一些19世紀的外國小說也選入了選修課本。目前,全市各區縣教材選用版本已全部確定,除政治、化學、體育三門全北京使用統一教材外,其他科目均有兩套教材供各區縣選用。在教材選用的版本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占據了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E. 我們語文課本里該不該有古文
不單應該,簡直是必須。
一方面,古文的確是極具魅力的一種表達方式。內由古文體現容出來的美,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體。欣賞它是我們的幸福,繼承它是我們的責任,使用它是我們的驕傲。
再者,古文不單構建了中國的語言系統,更凝集了中國從風俗、歷史、感情到思想的一切元素。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古文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存在的載體。教後代學習古文,就是告訴他們什麼是中國,什麼是自己。
最後,課本里的古文,不是為了讓大家在這個時代去對上幾個對聯、吟詩唱曲解悶取樂。而是讓自己從語言系統上獲得一種歷史觀和價值觀,從而構建自己思想的根基、找到我們精神的歸宿
F. 當語文老師的要求
我是今年考上的,我覺得准備不需太刻意,首先大學學習的內容必須認真學好,其次內心理學教育學要認真學,現容在教師招聘一般都考教育心理學,然後就是專業! 還有就是平時多找機會上講台,鍛煉在講台上說話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其餘的也就沒什麼了,至於教學理念,對待學生如何,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應該都已經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
G. 上海1978年語文特級教師
馬麗英
H. 簡述新中國語文教學改革的歷程
我國語文課程改革可大致概括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文革前,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教材實行「國定製」人教社獨家編寫的。63年與56年頒布的大綱是一脈相承,規定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強調語文的實用功能。其次文革後始於78年的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為背景,教材管理實行「審定製」教材多樣化,但基本上都是訓練體系的。87年的大綱是在78年的大綱的基礎上修訂的,提出了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強調了理解語言文字與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的結合,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階段與文革前比有很大發展。世紀之交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改革,我國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教育部制定了《綱要》,確定了改革的新目標,研製了各門課程的新標准,2001年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面世,多套新課程教材出現了。
第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用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訓練,並強調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掌握語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這對於普及、繁榮祖國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對學生的本體地位,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尚無清醒認識。
第二階段1978年文革以後新頒布的大綱以及由人教社編寫的一套嶄新的教材對語文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大綱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並且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識教些什麼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教材管理是「審定製」,小學教材開始了多樣化,小學語文改革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閱讀、獨立思考、集體討論讀懂課文,改變了依靠教師講解課文的局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個階段自90年代末以來,不僅著眼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還從根本上解決對語文學科性質、教學要求的認識問題、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與以往不同,它不僅順應了我國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也順應了世界母語改革的總趨勢,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的變化令人驚喜,新的課程理念融入了教材,也融入了教師的教學實踐。
目前正在實施的《語文課程標准》昭示了新的理念,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的小學語文教材顯示出新的教材風貌,教育實踐中融入了新理念,出現了自主而快樂地學習語文的新局面。這一階段的改革還剛剛開始,就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真正發揮語文課程在弘揚優秀文化、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用,還需要下大力氣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探索。
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第一,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應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語言是一種文化,學語言就是進行文化的熏陶,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本身的寶藏,引導學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語文就是要讓孩子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中長大。第二,語文教學要張揚以人為本的旗幟,關心人的發展。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三維的最近發展區,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知識能力的提高統一在一個過程中。第三,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經歷一個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過程,使之開放而有活力。語文學科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生活多廣闊,語文就多廣闊,要讓孩子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享受生活、發展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較大規模的有四次。
1.始於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性改革,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
的語文教材。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思想性強,內容新鮮,富有教育意義,強調聽、說、讀、寫
全面訓練,不可偏輕偏重。
2.始於1956年的第二次全國性改革,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主要成績是結束了兩科混
教、互相干擾的狀態,初步創造了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體系和文學學科體系;結束了語文教
學中的無政府狀態,開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計劃的道路;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加強了語
文知識教育。
3.始於196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改革,是在廣泛地討論了語文的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
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
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教材,選文強調文質兼美,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教材仍
然是綜合型的;十分強調語文基本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
4.始於1978年的第四次全國性改革,頒發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
草案)》,並陸續出版新編的語文課本,在全國通用。這次語文教學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
問題:第一,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第二,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
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第三,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語文知
識教些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第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作文
訓練多樣式問題、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全國性的也有四次。
1.第一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在建國之初,普遍推行課堂的民主討論,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
的老式教法。「 2.第二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始於1953年的「《紅領中》教學法」。1953年5月,
北京市女六中為北京師大實習生舉行觀摩課,課文是《紅領中》,在課後評議會上,普希金專
家對這節課提出了意見。次日,北京師大實習生在師大女附中進行試教,他們按照普希金專
家的意見進行實驗。實習生把原來的七課時改為四課時,課堂上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運用談話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反映這個教法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雜志發表了葉
蒼岑寫的實習總結,並發表了短評,在全國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
3.第三次全國性的教學方法改革始於60年代初,串講法一時盛行起來。這種逐字逐句串講
並在講解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的教法,對於文言詩文,對於落實字、詞、句、篇教學,有一定
作用,但把串講法廣泛地應用於語文教學,就成大同題了。
4.第四次全國性教學方法改革始於80年代,語文教學改革正沿著「加強基礎,培養能力,
發展智力,實行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正確方向前進。這次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
幾個特點:第一,變「授」為「學」,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學」,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
變為主動。第二,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堅持聽、說、讀、寫全面訓練。第三,在傳授知識、
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智力。第四,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方針。
(三)回顧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
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情況,我們高興地看到,語文教學改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起步
早,而且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第二,規模大,遍及全國,影響很大;第三,教材改革與教
法改革同步進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第四,思想活躍,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第五,每
個時期都有一批教學改革的帶頭人,尤其是1978年以來,涌現出以於漪、錢夢龍、陸繼椿、
魏書生、寧鴻彬、顧德希、吳昌順、程漢傑、歐陽黛娜、張孝純等優秀的語文教育專家。
回顧語文教改的歷史,我們看到道路是曲折的,繼續前進的路途上還有不少困難。
1.陳舊觀念的破除是很困難的。積極改革者只是極少數,認真學習先進經驗,以新的觀念進
行教學改革的也是少數。一些成功的教學改革經驗之所以在大面積上推廣困難,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而是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思改革。
2.穿新鞋,走老路,缺乏深入改革的緊迫感。在「滿堂灌」、「填鴨式」受到批評之後,就興
起了「滿堂問」的談話法;在「談話法」過時之後,又出現了以應試為目的、以練代講的「滿
堂練」。雖然,教學方法表面上在不斷變化,但實質上還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是學習主體
與教師是教學主導的關系,沒有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公式化、
概念化的教學,還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來有創新,但實際上未擺脫「一言堂」、「滿
堂灌」的陳舊陋習。
3.教改實驗難於推廣的又一個原因是,進行教改實驗的老師比教普通班的考師課業負擔重,
他們要學習理論、做調查研究、積累資料、統計數字、進行總結、撰寫論文,教一個實驗班
的工作量比教兩個普通班的工作量還大,而他們的工作量只按教一個班計算,得不到進行教
改實驗相應的報酬,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又不好處,所以許多教師不願做教改
實驗,不願自我麻煩。
4.應試教育的局限性。十幾年來,全國高考、省級會考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都進行了一些
改革。語文試題在考查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對中學語文
教學起了一定的正導向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各級考試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這種副作用主要表現在語文教師跟著考試的內容、考試的題型轉,估計不考的內容在課上不
教;只重視教基本課文,不重視非基本課文;只重視課內,不重視課外;循規蹈距,不敢越
雷池一步。這種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在畢業班比非畢業班大。突出的表現是加班加點
的「疲勞戰術」和大運動量的「題海戰術」。
回顧語文教學改革,我們既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歡欣鼓舞,又為繼續改革的路途上還有一些
障阻而擔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是既繁重又緊迫的。葉聖陶先生
在全國中語會第三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
太慢了!能不能快一點?」葉老的講話過去11年了,但是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增強
責任感和緊迫感。
I. 羅必良的學生有哪些
顧德希,1940年生,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普教系統師德楷模,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育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1963年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一直在北京四中擔任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主要論著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歸元返本,面向未來》、《建立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等。語文教學怎樣推進素質教育顧德希 一、正視語文教學的現狀,努力減輕學生負擔語文教學中的不合理負擔,就是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負擔。目前教學中有不少內容,是順應某些學科知識系統化的要求而被納入語文教學中來的,到底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並說不清楚。這方面的不合理負擔,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不可":閱讀教學非對一篇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譯(對號入座)不可,現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學非講文體、語法等知識不可,作文教學非按寫作知識系統安排不可。並不是說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文體語法知識等等不該講,有時不僅該講,甚至不妨大講,但若變成非此不可,就會造成學生極重的負擔。在不同的情況下,四個"不可"的表現,或者有輕重不同,但總的來說這是一種"主流"傾向。限於篇幅,僅就其中一個"不可"舉幾個例子。例如"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鴻門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借機"或"就",其實問題都不大。但不行,因為按語法知識,講成"趁此"、"借機"是把"因"視為介詞;講成"就"是把"因"當成了副詞。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則問題!例如"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中的"顧",理解成"看"、"回頭看",意思本差不多。但不成,因為前者是引申義後者是本義,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則問題!上述例子實在很難看出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母語應用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但我們卻很難完全撇開不顧。因為按照教材所體現的知識體系,這些全是順理成章的東西。課堂被這類非必要性"知識"充塞的直接後果,便是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下降。最近,我們以高一課文《眼睛與仿生學》中的一段對高三學生進行測試調查(北京六所學校1400多個樣本)。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不僅比其他感覺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據研究,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眼睛。這段文字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難度是不高的,但調查結果卻頗不理想。能夠准確理解這段文字意思的,僅佔0 439,即不到700人。其餘均認為這段說的是"在人和動物的各種感覺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也就是說,不能體會該段文字用語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該段並沒有說眼睛對於所有的動物一概"最重要"。其實,關於眼睛並非所有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並不陌生。但在對語言的具體理解時,分辨能力卻顯得很差。也許有的同志以為,在言語理解問題上這樣要求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但我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何謂掌握語文工具、何謂語文素質的不同認識。如果高中畢業而在實際閱讀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說具備了較高的語文素質。如果在北京以重點學校為主的調查中竟然是半數以上的學生處在這種水平,那就更當深長思之了。學生負擔太重,影響了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影響了實際應用語文能力的提高,這種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了。而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來看,這種負擔主要來源於語文教學內部,來源於學科教學中的知識體系,來源於相沿成習的某些非母語教學規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負擔的減輕,不是選幾篇什麼課文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否定點什麼的問題,而只能是以科學的態度、艱苦的試驗,推動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完成轉型改造的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必須加大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改造的力度文體、語法、修辭、寫作等現成學科知識體系,基本上是對所有語言現象的靜態的理論概括。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誤以為這與學生學習母語的規律是同一個東西,誤以為課堂上講講這類知識,再完成某個"知識點"的"遷移"就完成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忽略了知識"遷移"所必須的條件,忽略了提高母語應用能力的固有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把 母語教學和數理化教學簡單地劃了等號。近幾十年所形成的語文學科知識,不是沒有用處,但對於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來說,絕不是弄清其知識體系、掌握其術語概念就能夠濟事的。這一點,早在3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過:"我不大贊成『語文知識』這個說法。把語法、邏輯、修辭之類稱作『知識』,好象講得出來就行,容易忽略實際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葉聖陶教育文集》第5卷712頁)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語法書不可能擔負提高語文水平的全部任務……語法書講的是全部語法,其中有些話對於我們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兩遍,無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兒就過去。"(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呂叔湘語文論集》158頁)而張志公先生強調必須分清理論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知識,強調語文知識必須精要、好懂、管用,就更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學生語文學習負擔過重,根本原因在於語文學科的自身建設還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加大語文學科知識系統改造的力度,便是其中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對大面積上的語文教學將產生舉足輕重作用的一項歷史任務,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掀開新的一頁。語文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離不開語文教學的實踐。課堂教學應當是這種改造更新最好的試驗基地。哪些知識需要學生記憶、積累,哪些知識不需要強調記憶、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識必須反復梳理、系統掌握,哪些知識不需要系統掌握、但需要反復滲透;哪些典範的語言材料需要記誦而且也有可能使學生記誦,哪些只需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閱讀寫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學生……這些都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不妨首先在上每節課時對於非讓學生記住不可的東西悉心篩選。凡是教師自己不憑借教案就說不大清楚的,萬勿讓學生去記。凡是要求學生准確記住的知識,必須簡明、准確,而且要有相應的檢查手段。這一點說起來容易,每課都篩選得恰如其分就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篇大學問。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准繩,對原有知識不斷重新審視,刪除、簡化、改易、補充;只有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語文知識分類處理,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整理出適用的知識系統。 三、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科學研究三方面為建立語文能力目標系統創造條件推進語文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進一步科學化,是一個全面的教育實踐的過程。 合理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合理的語文能力目標體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數人開會討論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求得完善。 1.積累、研究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第一手材料。課堂教學不僅應繼承發展廣大教師所創造的成功經驗,不僅應探討語文知識分類的問題,還要研究語文能力的項目層次如何劃分。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是很復雜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具體的能力項目並不合理,能力層次很不清楚,因而無法形成循序漸進的語文能力系統。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應從認真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個案"做起,要總結學生在閱讀或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所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具體過程。這種具體的"活"材料是極有價值的。這類材料多了,覆蓋面廣了,對學生能力的實際狀況就會逐漸胸中有數。有些能力是無法訴諸訓練的,但有些卻是可以訓練的;有些是能夠通過全班的練習講評收到效果的,有些卻只適合個別輔導、小范圍談話來解決。這樣的經驗多了,就會對能力項目、能力層次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現在真正能夠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的語文能力還很有限。比如作文,實際在學生那裡起作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我們反復"抓"的那些"方法"是不是真起作用,就很不容易說清。所以不能一說能力,就全跟訓練聯系起來,我們沒有理由否定某些講授對能力養成的重大作用。也不能一說訓練,就全跟作練習、課堂討論聯系起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記誦、默寫甚至抄寫對語文能力形成的重大作用,只不過我們對這些傳統訓練方式如何"轉型"、如何使之適用於今天的需要還研究得不夠罷了。但我們必須堅信,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時分析不清的可以暫不分析,不妨先簡單後復雜。屬於語料存儲性質的訓練,屬於技能性質的訓練,不妨先給予更多關注;暫時只能處於模糊狀態的東西就繼續模糊著,不要強為之說。所謂給以更多關注,就是要認真積累第一手材料,認真進行材料分析,藉助科學的手段,使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如果有更多的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致力於此,解決語文能力項目和層次劃分的問題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要從單純對教材負責、對考試負責轉變為對學生負責。學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這樣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語文知識的改造更新才能推進,語文能力的項目和層次問題才可能逐漸探討清楚,而合理的語文課程標准也才可能建立起來。 2.積累有益的練習材料,試編便於學生自學的教材。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關乎語文教學的全局。因此,教材問題就不能不給予高度重視。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是幾十年來語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著不止一代人的心血,對語文教學功不可沒。但由於語文能力定位這個歷史性課題尚有待解決,所以現行教材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生學習語文的下限和上限必然是參差不齊的。理想的教材,在語文能力要求上應體現足以與之適應的彈性。下限要明確,上限要合理,要使教師便於掌握。但現行教材在這方面是很難令人滿意的。要使教材變成培養學生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說真正成為葉老所說的"例",還需要教師花費極大的力氣。而如果進一步要求教材要體現母語能力循序漸進的體系,就更不現實了。 人們常常感到教材偏難,這個"難",主要並不表現在所選篇目不夠淺顯,而是師生不便使用。怎樣以之施用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很難駕馭,這是教師感到的"難";怎樣用於自學,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果然能夠循序漸進地得到明顯提高,至今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事例,這是學生感到的"難"。教材必須精選足量的名篇,必須充分重視文本 閱讀在學生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但教材沒有理由拘泥於文本閱讀的單一模式。這些年來各類語文練習冊鋪天蓋地,有關方面屢禁不止,值得深思。究竟怎樣看待"練習冊"的作用,有沒有沙裡淘金的價值,都應認真研究。特別是有些練習可以為學生"自學"提供方便,這種現象尤其不應忽視。不妨在文本閱讀與各種高質量語言能力練習合理配合方面進行試驗,這對全面探討語文能力培養問題恐怕是必不可少的舉措。怎樣認識文學教育在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語文教育包括文學教育。文學教育在擴大眼界、陶冶性情、人格養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一般的語言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而其對學生形成較強語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般的語言基本訓練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學教育(在高中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鑒賞)在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以文學鑒賞代替語言基本能力的訓練,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學鑒賞能力需要的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而不可能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式"訓練獲得。現行教材中雖不乏優秀文學作品,但卻不容易使其充分體現文學教育的作用。一般的語言訓練與文學鑒賞混淆不清。把不同范疇的能力扭結在一起,企圖實現循序漸進的訓練,這是多種"系統的學科知識"進入語文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克服這種影響,文學教育很難真正得到加強,合理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也很難形成。 所以,怎樣加強文學教育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也是關乎全局的大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不在教材編寫方面進行大膽的試驗。3.加強對語文能力的科學研究,使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科學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能力是在人腦的"黑箱"中進行操作的抽象行為。因而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必須建立在進一步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力求藉助統計測量手段,進行反復的實證研究,以找到可靠的語文能力的測量工具。這盡管十分艱巨,但在目前應當說是有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取得合乎信度要求的各項語文能力的"量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試驗教材的編寫與試用就有可能提到一個新的較高水平。各項語文能力的研究,是十分龐大的工程。限於條件,近年來我們著手進行了語文能力中的一項---閱讀基本能力(或稱"言語理解能力")的初步研究。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管哪種文體的作品,對學生最有啟發的是解決學生讀"懂"的問題。而學生之所以沒能讀"懂",最大量的又是對書面言語的具體理解問題,即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對言語表達意義的具體理解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了"閱讀基本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理論方面的新概念。閱讀基本能力,亦可稱書面言語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可以表現為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所謂基本,既有基本的意思,也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基礎,就是紮根基、打基礎的意思,比如字要認准,詞語的搭配、詞句的意思不能搞錯,一句話或幾句話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不能理解得似是而非。這些地方出了毛病,進一步的分析、鑒賞、評價就都不大靠得住了,所以這些無疑是閱讀的基礎。所謂一以貫之,有兩層意思:一層指的是普遍適用性,即不管讀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不管讀社會科學讀物還是自然科學讀物,都不能沒有這種准確把握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另一層是說這是一種本質意義的能力,也就是說,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和對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的理解能力,其實存在共同點。 實踐證明,閱讀基本能力這一概念不僅可以適用於語文教學,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價值,而且由於閱讀基本能力所強調的是基礎的、普適的、本質的能力,所以它既鮮明地體現著語文的工具性和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有助於簡化名目繁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倘若從現行的文體知識系統出發,那麼"讀"的能力,就要包括議論文閱讀能力、記敘文閱讀能力、說明文閱讀能力、應用文閱讀能力、小說鑒賞能力、散文鑒賞能力、戲劇鑒賞能力、詩歌鑒賞能力等等。這樣從外延上劃分閱讀范疇,對認識事物雖不無意義,但在能力培養上,卻淡化了對"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從外延上劃分出的這諸多范疇,也使我們無從區分能力漸進的等級。我們很難說議論文的閱讀能力就一定低於散文的鑒賞能力,也很難說戲劇鑒賞能力就一定高於說明文閱讀能力。而使用閱讀基本能力的概念,則可以免除這些弊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1997年6月對北京四中、五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作了一次測試調查(97 6題本),題目28個,樣本667個。在對這667個樣本各項數據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對閱讀基本能力認識上的得失,對閱讀基本能力的要素取得進一步認識。1999年1月,我們對北京四中、五中、十中、二附中、九十二中、九十六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再次進行測試調查(99 1題本),樣本總數1453個,題目數量54個。其中11個題是97 6題本中使用過的。在時隔一年半的兩次調查中,這11個題目的難度和區分度緊密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諸要素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54個題目中,有33個題目的區分度比較好,而且難度從0 2到0 9,覆蓋的等級比較全面:這為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 在此基礎上,倘若對99 1題本中部分題目進一步取得復本信度,作出因素分析,且建立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理論模型,完善關於閱讀基本能力要素和等級的理論描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新的、能夠全面體現該理論的題本,進行新一輪的、布點更加合理的調查取樣,屆時倘若新題本的各項參數比較理想,那麼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量表"就有可能形成。如無特殊意外,這個"量表"的研究成果得到恰當應用,那麼高中生閱讀基本能力的目標定位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這個測量工具的研究雖然涉及的僅僅是各項語文能力中的一項,但相信它對進一步研究其他各項語文能力將是有益的。
J. 寫高中語文老師的作文,老師叫黃玉娟
我的語文老師
初中小學生作文網 09月11日 發表評論
她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起來顯得特別有智慧;背上披著長長的頭發烏黑發亮,有時還扎著一個高高的馬尾辮,顯得特別有精神,臉上掛著笑容,她到底是誰?她就是我的語文老師——段晶鳳。她是教我時間最長的老師,也是最理解我的老師。
我的語文成績不太好,為了成績我經常在日記中寫自己的感受。為此,我傷心,我痛苦,而她卻總是告訴我:「沒關系,只要努力就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她從來不責怪我。有時我總問她一些自己想不通的問題,她總是告訴我答案。為了讓自己和其他同學一樣得到自己應有的快樂和幸福,健康成長,每次在我傷心痛苦時,我總是把不愉快的事寫在日記里向她傾訴,而她每次都幫助我解除心中的痛苦與煩惱。
記得在初二時的一個星期三,她帶病給我們上課。那天當她走進教室時,看見她路走不穩,還要給我們上課。那時的我突然感覺過去我所做的一切沒有一件事對得起她,我才真正的懂得了老師的教導,理解了老師的苦心,感覺到了老師的偉大。
老師,大家都說您培養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樑。當我聽段老師講課時,總感覺很輕松,那是一種享受!她能把我們從荒涼的沙漠帶勁熱鬧的城市;一篇篇看似無味的課文,在段老師的口中能被說得有聲有色。有時,段老師能把我們帶進奇妙的大自然,讓我們呼吸芬芳的空氣;有時,段老師帶領我們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讓我們能盡情的遊玩……總而言之,上段老師的課,總能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我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在不知不覺中一堂課就結束了。
您像一支紅燭。為後輩獻出了所有的熱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兩個字就是『燃燒』!不停的燃燒!您講的課。是那樣豐富多采。每一個章節都彷彿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一個斑斕的新世界。有了您。花園才這般艷麗。大地才充滿春意!老師。快推開窗子看吧,這滿園春*,這滿園桃李。都在向您敬禮!如果沒有您思想的滋潤,怎麼會綻開那麼多美好的靈魂之花?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誰不在將您贊揚!傳播知識。就是播種希望。播種幸福。老師,您就是這希望與幸福的播種人!
老師,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您為花的盛開,果的成熟忙碌著,默默地垂著葉的綠蔭!老師,您的精神永記我心!您多像那默默無聞的樹根,使小樹茁壯成長,又使樹枝上掛滿豐碩的果實。卻並不要求任何報酬。您給了我們一桿生活的尺,讓我們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給了我們一面模範行為的鏡子,讓我們處處有學習的榜樣。您是大橋,為我們連接被割斷的山巒。讓我們走向收獲的峰巔,您是青藤堅韌而修長,指引我們采擷到崖頂的靈芝和人參,當苗兒需要一杯水的時候。絕不送上一桶水,而當需要一桶水的時候,也絕不給予一杯水,適量地給,。這是一個好園丁的技藝,我的老師。這也正是您的教育藝術。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殘。種花容易樹人難,幽谷飛香不一般,詩滿人間,畫滿人間,英才濟濟笑開顏。
記得有一次,段老師讓我們背課文,因為我知道自己比其他人背的慢,所以只要一下課我就背。有一天中午,她讓我們很早就到學校默寫背過的那篇課文。當時我就在想:背過多少天的課文了,現在才寫,小菜一碟。我剛准備動手,她便說:「寫錯一個字抄五遍」。我就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低著頭就開始寫,寫完就稀里糊塗交上去走出了教室。回來以後老師還沒走,我又悄悄地走到了自己座位上,剛一坐下老師就叫住了我,笑著說:「光背會了不行,還不能有錯別字,自己看著辦」。下午我去辦公室找她,而她還是笑著對我說:「是不是手上該打了,這些錯字對你來會說不應該……」她又嚴肅地說:「其實你已經很進步了,老師也沒有苛求你什麼,所以你也不要硬逼自己,只要你覺得自己在努力就行,只要自己不放棄,老師就就不會放棄你,繼續努力。」聽了這些話,我心裡一直在輕輕地說:老師謝謝你,我會努力……然後我就離開了這間熟悉的辦公室。
是,初中三年已經消失了,在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裡,老師既給了我知識又給了我幫助。她的教導如滴滴甘泉,永遠滋潤著我們的心。
這,就是我既和藹又嚴肅的語文老師。
我一定要寫寫這個語文老師,他是我有生以來第一個在各方面都讓我崇拜和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老師。不寫給誰看--怕人家說我阿諛奉承;就寫給自己--抒發一下遇到一位好老師時興奮和感激的心情。 開學前老師打來電話告訴我文科班的語文老師是他。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位嚴肅恐怖的中年婦女的形象,而且我想到優秀的顧德希老師最終還是光榮引退了,心裡不由得一陣失望。 這個老師,多麼奇怪,"剋星!" 開學了,我居然是語文課代表。我最憷在辦公室和老師接觸了。好吧,不就是偶爾收收作業什麼的。 第一堂語文課前,我覺得作為課代表應該提前代表全班同學去"審查"一下一直還沒露面的徐克興老師,於是來到語文辦公室,喊報告之前,一位中年男老師拎著一隻黑色耐克皮包匆匆走出辦公室,我沒有注意,進去隨便找了一位老師請教哪一位是他。"剛出去,你沒看見?"老師這樣回答我。"啊?是男的?"我納悶地嘟囔了一句,不顧那老師怪異的目光,也匆匆上樓回班。 "果然"徐老師是位男老師,而且就是那個"耐克皮包"!我坐下的時候他正在和班主任打聽課代表是誰。聽到班主任報出我的名字,我趕忙打個呼:"老師,剛才去找過您,但是我以為您是女老師。"話一出口發現非常不著調,我趕緊低下頭裝作認真看語文試卷的樣子,不敢想像當時徐老師的表情。老師和課代表的頭一次接觸竟然如此尷尬和不順利,以後我一想起這一幕就起雞皮疙瘩。 這一天中午我去徐老師那裡登考試成績,順便聽老師布置了我作為課代表的主要工作--每次課前到辦公室拿他的耐克皮包。這沒問題!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了,他的腿不好,學校特批他坐著講課。那麼我作為課代表當然應該為老師教學方便、尤其是他的身體健康著想。於是我牢記徐老師的囑托,認真負責地承擔起了這項工作。截止到2001年10月19日,我一共為徐老師拎了17次包,除去一次下樓稍晚在樓道里接過老師的皮包以外,其餘16次均保證風雨無阻,准確到位。小道消息傳說徐老師對本人此舉較為滿意,導致本人頗為得意,以後工作更加起勁。以下一段我和舊時同窗好友關於拎包的對話作為插敘,與表達中心無關: "你為什麼每次上語文課都去給老師拎包?" "老師腿不好。" "嗯?昨天放學的時候我還看見他騎車回家呢。" "腿不好還騎車?!?"我一時詫異…… 大概是從開學第二周開始,我已經被語文課以及語文老師深深吸引,而課前的拎包工作也在成為學校生活中令我期待的一個重要部分。那感覺是非常溫馨和愜意的:我喊報告進辦公室,通常那個時候徐老師在打水,他會沖我笑笑然後到辦公桌前把皮包遞給我,還說一聲"謝謝"或者"辛苦"!有一次我早晨到學校背著書包直接去找老師,老師笑呵呵地問我"家在哪兒住啊";還有一次老師放了幾塊糖在我手裡然後說:"這是老師的喜糖……"看上去差不多50歲的徐老師的喜糖?我嚇了一跳,反應過來這是其他老師送給徐老師的喜糖(比較搞笑的情節)。徐老師只叫我拿他的皮包。偶爾有一些試卷。他從不叫我拿他剛打好開水的瓶子。可能是怕燙著我吧,我美滋滋地這樣想。 回過頭來再說我為什麼被語文課以及語文老師深深吸引。原因很簡單:徐老師講課講的好。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他講課是怎樣的好法。如果勉強地寫,我的文字就肯定要落入俗套了。因為,如果叫我描述一個老師講課如何枯燥乏味,說不定我會描述得很生動,而好老師都是一個樣的:講課吸引人,學生不犯困。當然徐老師講課自有他的特別之處,講台前的他,眼睛是亮亮的。聽徐老師講課,我不只懂得了一些用來考試的語文知識,也不只懂得了一些精彩華美的詩詞對聯,他亮晶晶的眼神把另一些東西寫在我的心裡,一些只可意會的東西。我實在說不清楚那是什麼,反正用"勝讀十年書"和"終身受用"來形容都是不為過的。真的。 現在我學習語文的時候感覺總是很振奮。我不再懶得查字典了,我不再懶得把現代文讀三遍、把古文讀五遍了,我不再懶得寫作文之前打草稿、然後認真用鋼筆抄寫了,我不再懶得把自己搞不明白的東西畫上記號拿去請教老師了。因為我是徐老師的語文課代表,我不僅要讓我對我拎包的工作覺得滿意,我還有更高的目標,這個目標已經成為我學習語文的動機了--我希望有一天徐老師會像我覺得他是一個頂好頂好的老師那樣覺得我是個頂好頂好的學生。盡管"動機不純",我還是決定朝著這個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