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聾校語文課堂中實施高效教學
從教育角度分析聾童漢語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聾校語言教育缺乏現代語言學理論指導。 聾校語言教育應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教師應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對語言及語言教育有本質的理解。在現代聾校建設中,聾教育工作者比較關注現代課程理論、心理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忽視了現代語言學及手語語言理論的指導作用。聾校教師普遍缺乏現代語言學基礎理論,也沒接受過手語語言學培訓,頭腦中所擁有的語言知識是陳舊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認為「語言」就是有聲語言,手語沒有語音,就不是語言。對手語的語言性質、語言價值、手語發展、手語與漢語的關系、通用手語與地方手語的關系、手語語法、手語語用等都不甚清楚,不了解口語、書面語、指語、手勢語、手勢漢語、聾人手語、自然手語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把語言教育的目標與手段相混淆,手語溝通能力較低,教學語言使用隨意。很難想像在聾校教育中,手語語言學知識貧乏、手語運用能力低下的教師,能夠培養出漢語水平高的聾童。 (二)聾校語言教育對聾童語言學習規律研究不夠。 以往,聾校教師過多研究教學方法,而且多用聽力健全兒童語言學習方法來對聾童實施語言教育。比如,聽覺口語訓練方法,字詞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方法,寫作訓練方法等等,而忽略了聾童語言學習的研究。外語教學研究者認為,「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學習者自身,只有科學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學習者,認識外語學習的本質和過程,研究學習策略,才能將外語教學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正如科德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還不認識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一切外語教學的研究都帶有盲目性。」[9] 所以,聾校語言教育應該研究聾童的學習方法,包括研究聾童語言獲得的過程和規律、手語與漢語在聾童語言獲得中的關系、聾童漢語學習的中介語現象、聾童在漢語學習中的偏誤現象、聾童學習漢語的階段性和漸進性、聾童漢語學習水平的評價,等等。由於對聾童語言學習方法研究的缺乏,對聾童語言學習中的各種偏誤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或者束手無策,乾脆放棄,任其自然,沒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聾童漢語水平難以提高,學習積極性也倍受打擊而逐步消失。 (三)聾校語言教育對語文課程和教材研究不夠。 聾校語文課程和教材承載著培養聾童漢語水平的重任,但對此的研究也很不夠。談秀菁認為,「聾校現行的語文課程無論是教育目標的達成,還是對學生的適應性、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這里可能有語文課程目標不適合聾校的實際和聾學生的發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課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式的因素。」[10]當前聾校使用的教材有三類,一是聾校語文實驗教材,二是普通學校語文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由於我國對聾童語言發展的理論沒有系統研究,聾校語文教材缺少理論支撐。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是為聽力健全兒童編寫的,聽力健全兒童與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盡相同,如果照搬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恐怕聾童的漢語教學特點會被忽略。有些聾校教師已經意識到了聾校教材這些缺陷,比如,對聾校語文教材中漢語拼音教學的安排順序是否符合聾童漢語學習特點提出了質疑。另外,由於聾校新課改教材還沒頒布,老教材也已過時,普校教材難度又過大,於是有些聾校在自主選擇或編寫校本語文教材。但是,由於教師對聾校語文課程和課標研究不夠,把握不準,在教材的選擇、取捨方面難免有主觀性和隨意性。比如,隨意使用語文教材,主觀確定教學文本,隨意增刪課文內容。[11]雖然,這些做法似乎是考慮到了聾童個別差異和各地教學具體情況,但作為國家課程的語文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確定性、穩定性和趨同性,聾童的漢語學習也有一定的共性。選擇、處理和加工語文教材時,不考慮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注意國家語文課程的總體要求,也會降低聾校語文教學效率,影響聾童漢語水平的提高。 (四)聾校課堂存在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 聾校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師生積極的交流互動較少,課堂討論不夠熱烈,學生回答問題多是重復課文的語句,自主性語言的程度不高,甚至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看不懂手語。這表明課堂教學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何文明曾做過一次聾校教學語言溝通效率的測試,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信息,大部分學生接受了30%—45%,平均約39.87%,其中最好的成績為55.2分,即看話和看手語能力最強的學生大約只能從教師教學語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44.8%成了無效信息。[12] 溝通障礙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是以口語為主,手語(手勢漢語)為輔,邊說邊打。這種溝通方式有許多缺陷,比如,教師「手口不一」,手語跟不上說話速度,斷斷續續,只打出幾個詞,語句殘缺,語意不完整,教師生造手語詞,隨意使用指式替代,缺少面部表情。教師的口語不夠嚴謹,話語不連貫,破詞斷句多,口頭語和語氣詞多,有些語詞超過了聾童的理解程度,缺少語言背景和語意環境。在這種溝通狀態下,聾童聽不清、看不懂教師的口語和手語,只能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同樣,教師在許多情況下也看不懂學生的手語、聽不清學生的口語,只能連看帶猜,似懂非懂,課堂教學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2. 結合語言溝通的語言鏈,說明聾童為什麼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
從教育角度分析聾童漢語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聾校語言教育缺乏現代語言學理論指導。
聾校語言教育應以現代語言學理論為基礎,教師應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對語言及語言教育有本質的理解。在現代聾校建設中,聾教育工作者比較關注現代課程理論、心理學理論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忽視了現代語言學及手語語言理論的指導作用。聾校教師普遍缺乏現代語言學基礎理論,也沒接受過手語語言學培訓,頭腦中所擁有的語言知識是陳舊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認為「語言」就是有聲語言,手語沒有語音,就不是語言。對手語的語言性質、語言價值、手語發展、手語與漢語的關系、通用手語與地方手語的關系、手語語法、手語語用等都不甚清楚,不了解口語、書面語、指語、手勢語、手勢漢語、聾人手語、自然手語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在教學實踐中,把語言教育的目標與手段相混淆,手語溝通能力較低,教學語言使用隨意。很難想像在聾校教育中,手語語言學知識貧乏、手語運用能力低下的教師,能夠培養出漢語水平高的聾童。
(二)聾校語言教育對聾童語言學習規律研究不夠。
以往,聾校教師過多研究教學方法,而且多用聽力健全兒童語言學習方法來對聾童實施語言教育。比如,聽覺口語訓練方法,字詞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方法,寫作訓練方法等等,而忽略了聾童語言學習的研究。外語教學研究者認為,「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學習者自身,只有科學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學習者,認識外語學習的本質和過程,研究學習策略,才能將外語教學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正如科德所說的那樣,只要我們還不認識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一切外語教學的研究都帶有盲目性。」[9]
所以,聾校語言教育應該研究聾童的學習方法,包括研究聾童語言獲得的過程和規律、手語與漢語在聾童語言獲得中的關系、聾童漢語學習的中介語現象、聾童在漢語學習中的偏誤現象、聾童學習漢語的階段性和漸進性、聾童漢語學習水平的評價,等等。由於對聾童語言學習方法研究的缺乏,對聾童語言學習中的各種偏誤就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或者束手無策,乾脆放棄,任其自然,沒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聾童漢語水平難以提高,學習積極性也倍受打擊而逐步消失。
(三)聾校語言教育對語文課程和教材研究不夠。
聾校語文課程和教材承載著培養聾童漢語水平的重任,但對此的研究也很不夠。談秀菁認為,「聾校現行的語文課程無論是教育目標的達成,還是對學生的適應性、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這里可能有語文課程目標不適合聾校的實際和聾學生的發展水平的因素,也有課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式的因素。」[10]當前聾校使用的教材有三類,一是聾校語文實驗教材,二是普通學校語文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由於我國對聾童語言發展的理論沒有系統研究,聾校語文教材缺少理論支撐。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是為聽力健全兒童編寫的,聽力健全兒童與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盡相同,如果照搬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恐怕聾童的漢語教學特點會被忽略。有些聾校教師已經意識到了聾校教材這些缺陷,比如,對聾校語文教材中漢語拼音教學的安排順序是否符合聾童漢語學習特點提出了質疑。另外,由於聾校新課改教材還沒頒布,老教材也已過時,普校教材難度又過大,於是有些聾校在自主選擇或編寫校本語文教材。但是,由於教師對聾校語文課程和課標研究不夠,把握不準,在教材的選擇、取捨方面難免有主觀性和隨意性。比如,隨意使用語文教材,主觀確定教學文本,隨意增刪課文內容。[11]雖然,這些做法似乎是考慮到了聾童個別差異和各地教學具體情況,但作為國家課程的語文教學內容應該具有確定性、穩定性和趨同性,聾童的漢語學習也有一定的共性。選擇、處理和加工語文教材時,不考慮聾童學習漢語的規律,不注意國家語文課程的總體要求,也會降低聾校語文教學效率,影響聾童漢語水平的提高。
(四)聾校課堂存在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
聾校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師生積極的交流互動較少,課堂討論不夠熱烈,學生回答問題多是重復課文的語句,自主性語言的程度不高,甚至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看不懂手語。這表明課堂教學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溝通障礙。何文明曾做過一次聾校教學語言溝通效率的測試,結果顯示,教師的教學信息,大部分學生接受了30%—45%,平均約39.87%,其中最好的成績為55.2分,即看話和看手語能力最強的學生大約只能從教師教學語言中接受到55.2%的有效信息,44.8%成了無效信息。[12]
溝通障礙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是以口語為主,手語(手勢漢語)為輔,邊說邊打。這種溝通方式有許多缺陷,比如,教師「手口不一」,手語跟不上說話速度,斷斷續續,只打出幾個詞,語句殘缺,語意不完整,教師生造手語詞,隨意使用指式替代,缺少面部表情。教師的口語不夠嚴謹,話語不連貫,破詞斷句多,口頭語和語氣詞多,有些語詞超過了聾童的理解程度,缺少語言背景和語意環境。在這種溝通狀態下,聾童聽不清、看不懂教師的口語和手語,只能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同樣,教師在許多情況下也看不懂學生的手語、聽不清學生的口語,只能連看帶猜,似懂非懂,課堂教學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