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語文學與教超鏈接(學生版)八年級(上) 第9課 古詩四首 答案 會加分 請速答
自己做撒
B. 初二上學期語文詩四首
一
:
1.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2.
蘆花盪
3.
蠟燭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版特勒上尉的信權
5.
親愛的爸爸媽媽
二
:
6.
阿長與山海經
7.
背影
8.
台階
9.
老王
10.
信客
三
:
11.
中國石拱橋
12.
橋之美
13.
蘇州園林
14.
故宮博物院
15.
說
"
屏
"
四
:
16.
大自然的語言
17.
奇妙的克隆
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19.
生物入侵者
20.
落日的幻覺
五
:
21.
桃花源記
22.
短文兩篇
陋室銘
愛蓮說
23.
核舟記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六
:
26.
三峽
27.
短文兩篇
C. 八年級語文上中《詩四首》的原文
《歸田園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D. 初中上冊語文書第四課四首古詩是什麼意思
是這四首嗎?
觀滄海》
兩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從東面登上碣石山,來觀賞深色的大海。
海水起伏動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草長得非常茂密。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湧起波濤萬頃。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中的志向吧!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樹上楊花落盡,
杜鵑鳥兒在不住地啼叫,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
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綠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天凈沙·秋思》
元代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E. 新版七年級上冊古詩詞四首原文
你好,新版語文書是2016教育部審定版本。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詞四首原文如下回:
【觀滄海】答(曹操"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F. 初二語文上冊古詩四首 春望原文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
破:淪陷 深:茂盛。
恨別:悲恨離別。
烽火:這里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用手指抓。
短:稀疏
欲:將要;就要。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一種束發的首飾。
深:茂盛。
譯文
〖韻譯〗 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 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 愁緒纏繞,白發愈搔愈短。頭發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現代文譯文〗 國都已經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滿目凄涼,到處草木荒深。感傷時看見花開就想流淚,悵恨別離時聽到鳥鳴反而驚心。戰火長時不息一連持續幾個月,一封家書就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白了的頭發越搔越稀少,簡直就梳不成發髻插不住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全發去了!!!!希望對你有用吧,呵呵
G. 語文初二下冊 30課詩四首的翻譯
歸園田居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鬆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使至塞上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卧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行程迢迢啊,終於到達蕭關,恰逢偵察騎兵稟報——守將正在燕然前線。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鬱,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水水山山,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陳與義 (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旌旗靜止
我登臨的地方,讓吳國和蜀國在這里分開。
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里
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 行程萬里 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 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H.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詩四首》的課後習題答案
練習說明
一、背誦並默寫這四首詩。
設題意圖是養成背誦優秀古詩的良好習慣。其中的名句尤其要記住。當堂默寫,檢查背誦效果。
二、仔細體會這四首詩,回答下列問題。
1.《歸園田居》中「但使願無違」的「願」具體指什麼?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了什麼樣的景象?
3.《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設題意圖是考查學生對詩的思想和內容的理解程度。第1題設題重點在於對陶淵明思想的認識,第2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設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對詩中描寫的景色作出有個性化的描述。答案不強求一致。
參考答案:
1.這里的「願」,除了可按課文注釋理解外,也可引導學生廣泛討論。教師不妨把《歸園田居》中另外四首詩介紹給學生,特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進一步理解本詩。
2.這兩句描寫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的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三、《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對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你認為香菱對這兩句詩的體味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本題意在使學生深入品味這兩句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四、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意在讓學生充分調動聯想與想像,以提高理解、欣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建議
一、要指導學生朗讀這五首詩,要求能正確背誦、默寫。
二、教學古詩,要著重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作繁瑣分析。
三、關於古詩教學的建議。
性情的涵養和想像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讓他們(指學生)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那所思所感雖是古人的,可是歷久常新,仍然使後人感到親切),涵養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詞語,當然要由教師先給講明;其餘的最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單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才雋永。體會並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兒:第一,在於透徹地了解字句;第二,在於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推見詩人的經驗。這兩層功夫,小學生當然未必能夠到家;但是必得讓他們試著去做。體會得確切,經教師給他們評定,他們便有自己發現的愉快;體會得不對,經教師給他們糾正,他們的印象就比隨意聽講深切得多。每首之後附有解說,是供給教師參考的。先讓學生自己體會,然後教師與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指導的方法大致如解說。我們並不希望教師按照解說,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體會出來了的,當然不必講。他們說的話雖然與解說不同,意義卻彼此一致,教師也可以不講,不必拘泥於解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力;如果抓住精要之點,指點一兩句話也許就足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每首講授之後,最好讓學生熟讀。這與他們自己的體會和教師的指導有關;二者都做到了家,他們便嘗到詩中的滋味,不待強迫,他們自然樂於熟讀。熟讀了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復誦一回,像他們常常唱一回歌一樣,對於他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
二、《使至塞上》分析(施蟄存)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土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很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在王維的詩集中,這一類詩篇並不多,而同時代的詩人高適、岑參和王昌齡,卻以寫邊塞詩著名。
王維這首詩是許多唐詩選本都選的名作。詩中描寫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人到達邊塞時所見的景色。有人以為這個「使」是王維自己。因為王維曾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涼州節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這樣,題目就應當寫作《奉使至塞上》。現在沒有「奉」字,可見這個「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詩內容,完全是客觀的寫法,沒有表現作者自己的語氣,也可知此詩不能理解為王維的自述。
第一聯中的「單車」「屬國」,都是「使者」的代詞。李陵《答蘇武書》雲:「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原意是說使者沒有帶許多人馬,只用一輛車就夠了。後世詩文家就把「單車之使」簡化為「單車」,作為使者的代詞。「屬國」是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省略,這個官掌管投降歸順的蠻夷部族。因此,「屬國」就成為外交官的代詞。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酒泉一帶,在漢代,此地與匈奴接境。講明白這三個名詞,這一聯詩就容易懂了。兩句十個字,意思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上去,已經行過居延,進入胡地。上下兩句,實在是重復的。既用「單車」,又用「屬國」,「過居延」就是「問邊」。兩句只有一個概念。在詩學上,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兩個手掌合在一起。這種詩病,唐代詩人都不講究,宋以後卻非常注意,不做這種聯語。杜甫詩曰:「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就是「即將」,「東入海」就是「西去秦」,兩句詩只說了一件事。白居易詩曰:「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詠草的詩,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詩:「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送別錢起》)「不可聽」就是「豈堪聞」。這些都是被宋代評論家舉出過的合掌的例子。
頷聯是說使者過了居延,就像滾滾塵沙一樣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飛卷的塵沙,現在江南人還把隨風卷地而來的塵土叫作「蓬塵」。「出漢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這種對法也是死對。
頸聯兩句,氣象極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遠處烽煙直沖霄漢,大河上一輪落日,沒有雲翳,顯得格外圓而且大。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煙直」「落日圓」,表示天氣晴好,無風無雲,也是沙漠上的氣候特徵。
結尾一聯說使者到了蕭關,遇到巡邏偵察的騎兵,一問,才知道都護的軍部還在離這兒很遠的燕然山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唐時是防禦吐蕃的軍事重地。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時大將軍竇憲征伐單於,曾進駐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紀功的銘文。都護是漢代官名,西域都護是守衛天山南北兩麓的最高軍官。
王維這首詩的主題是描寫當時西域領土的廣大。過了居延,已經出了漢代的邊塞,可是現在卻還是大唐的領土。再向前走,到了蕭關,才知都護(當時是節度使)的駐扎地還很遠呢。這樣看來,唐代的邊塞比漢代向西擴張了幾千里。但是,王維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錯誤。蕭關在東,居延在西。如果過了居延,應該早已出了蕭關。王維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雲:「時為監察,塞上作。」此詩第一句就說:「居延城外獵天驕。」可知他曾到過居延,不知為什麼這里卻說過了居延,才出蕭關。至於燕然山,更不是西域節度使的開府之地,王維用這個地名,恐怕只是對當時的節度使恭維一下,比之為竇憲。這最後一聯,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這兩句詩,根本不是王維的創作,他是抄襲虞世南的。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雲:「前逢錦衣使,都護在樓蘭。」在樓蘭倒是符合地理形勢的。王維此詩本來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這一句,但為了韻腳,只好改「樓蘭」為「燕然」,這一改卻改壞了。
(選自《唐詩百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三、《渡荊門送別》賞析(吳企明)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初次離開故鄉,固然會產生依依不捨之情,而長久旅居他鄉的人,更會有濃濃的鄉思。李白《渡荊門送別》,表達了這種人類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記下了他初次離開故鄉時的觀感和情思。首聯直扣詩題,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頷聯緊承起句,寫出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剛剛還在三峽里穿行,兩岸所能見到的處處是崇山峻嶺,待到渡過荊門山,長江江面突然開闊,浩瀚渺茫,兩岸都是平曠的原野。這使長期生活在蜀地的詩人欣喜萬分,並迅即將這種感受寫入詩中。兩句中的第二字煉得好,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著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這種觀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視點(李白坐的船在前進)不斷移動形成的。長江滾滾遠去著一「入」字,彷彿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選·吳都賦》劉淵林註:「大荒,謂海外也。」)頷聯寫的是遠景,短短十個字,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確有「咫尺應須論萬里」之妙,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句,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緩慢(因江面開闊)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說:「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本詩的意象恰恰與此相反,是說天上的月亮飛到水中。「雲生結海樓」句,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的雲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頷、頸二聯,一遠景,一近景,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尾聯二句,拍合到題面上來。「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水」。詩人初次離開故鄉,確實有些依戀不舍,但不說破,掉筆從對方寫來,說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依不捨送我這個遠別故鄉的人到楚地,愈覺情味無窮。詩題雲「送別」,就是尾聯長江水送我離別之意。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不免過於拘泥。還是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得好:「結二句得象外於環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意得象外,餘音裊裊,富有情趣。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有改動)
四、《游山西村》賞析(鄧韶玉)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鍾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朴古風存」,贊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而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寫於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推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於家鄉純朴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方東樹《昭昧詹言》)。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I. 誰用初二上的語文三峽和杜甫詩三首,詩四首的理解性默寫,內容越多越好
在網路搜索三峽理解性默寫,要網路文庫的,文庫的比較好
J. 八上語文詩四首(歸園田居)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作者通過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副辛勤勞作而心情閑適的農村生活畫面,抒發了他辭官歸隱,遠離污濁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