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課應該怎麼教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
Ⅱ 「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什麼意思
牽一發而動全身 (拼音: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解釋: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處: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Ⅲ 怎樣評語文課
授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一定要上好課,怎樣的課才是好課,如何評價呢?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促使我認識到對語文課堂教學做公證的評價,是對執教者辛勤勞動的肯定和鞭策,使之課堂教學完美化。也就如教學指揮棒,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沿著其教學規律的方向發展。
要發揮語文課堂教學評估的作用,就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評價。
一、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評估內容
(一)、看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以教材內容為根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即要注意知識教育、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學目的是明確的,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都始終圍繞著教學目的進行。明確目的應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課時目的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對知識點多的課時目的,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揭示歸納,有的可讓學生在課後整理。評課人必須根據語文課的不同教材、不同目的和學生的實際來評價。
(二)、看語文課堂內師生活動體現 的如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等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聽完課後一些人議論課的好壞,實際上指的就是師生 的活動情況。語文課上要看教師主導是否作用於學生,教師是否精心策劃,通過因勢利導,使學生在課堂內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就是要在老師啟發、引導、點拔、有目的、有計劃、有的放失的指導下,學生積極思維、動口、動手、動腦,在聽、說、讀、寫中強化素質。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應積極主動的投入,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處於被動狀態,那絕不是好課。當然學生活動脫離了教師的指導,那也不是好課。教師授課時,應悉心注視整個教學過程 ,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正確處理了「尖子」、「一般」、「後進」三者的關系。處理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這樣才使全班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進程中的每項活動。只有好此,課堂上的教與學方能生動活潑。因此,評課要抓住語文課堂上師生活動的現象,著眼點放在師生 活動的配合上,並與其它語文課對比做評估。
(三)、看課堂結構是否合理。作為聽、說、讀、寫為主線的語文課堂教學,其基本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知識布置課外作業等方面。這些課堂結構 的外在表現,評課人的必須根據課的目的、任務、教材的性質、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及教法要求。看教師是否靈活創造地按排課的結構,絕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評課人必須著眼於語文教學結構 的內在因素。
評課人要聽、看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練習教材。從中觀察和分析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語文能力 的復雜過程,看教師在此過程 中指導是否按照課堂教學策劃的訓練重點指導,看教師指導是否有針對性、科學性、藝術性。是否從練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就其指導的內容必須科學准確。指導的手段應是藝術的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從指導的效果上看,訓練學生是積極主動,全身投入,並能提出問題包括疑議、評論等。
(四)、看語文課堂教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語文教學方法根據語文教學規律的,受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約的。因此,教法必須符合語文教學規律。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知識規律及教材特點。看一堂課就要結合教學實際,看教師是否將各種教學方法配合並靈活使用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
(五)、要看教師的教學技藝。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教師的藝術創造。其技術表現在整個課進程中,有周密的計劃性。什麼時候講、練、演示、板書都 要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不浪費一分鍾。再者,教師有一身過硬的聽、說、讀、寫、教的基本功。能融語言知識思想教育發展認識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聽、說、讀、寫、訓練、娛樂於一體,反饋敏銳,應變能力強,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幽默精煉,手勢,教態 顯出藝術性。不時地表現出創造新苗頭、同時師生有爭有論,思維極為活躍,學生在娛樂中從事繁多的智力勞動。
(六)、要看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效果是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而其效果是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因此要憑借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看效果如何。憑借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課堂上學練情趣反映效果。
總之,評課人所看的這一堂課,視為教育教學長河的一個浪花。既看到了近效,又看到了遠效,做客觀評價。
二、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評估」不是秤稱斗量,也不能量化,按條條衡量。勢必把一堂語文課割裂開來。而應看成一個整體。從局部著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評估才較科學。
上述六方面的評課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看一堂課 。因此,以己之見將六方面內容劃分為等次,如教學目的「優」,師生活動「良」,課堂結構「優」,教學方法「差」,教師技藝「中」教學效果「良」,總起來,可評估為「良好」。
三、怎樣運用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要全面對語文課堂教學作出評價,要求評課人掌握評估標准,取掉各樣主觀色彩,不能一俊遮百丑,要堅持全局觀點,不能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評課人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
Ⅳ 「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什麼意思
【釋義】: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Ⅳ 牽一發而動全身表明了部分對整體的作用
①符抄合題意,「牽襲一發而動全身」體現部分影響整體;
②符合題意,「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也體現部分影響整體;
③符合題意,「一舉而三役濟」體現部分影響整體;
④符合題意,「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強調整體統率部分.
以上四個題肢均體現整體和部分的聯系.
故本題選A.
Ⅵ 牽一發而動全身包含或違反了什麼哲理
這個成語是關於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的改變可以影響到整體的發展,但是這個成語誇大了部分的重要度,改變了一個小的部分就改變了整體,這是有點誇大部分的作用了
Ⅶ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
1、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情.作為一個常態的讀者,他怎麼讀?有沒有先把文章分成幾段,歸納了段大意再去細讀與感悟的,有沒有從中間某一個教師認為的重點段先讀的.有人說這是學生常態的學習,那好,學生考場上是怎麼樣子的?一段文本,一些題目,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最多的分數.學生應該怎麼讀.這就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方法.教師不妨認真想想,語文的常態課堂應該是怎樣的,應該教會學生什麼?應該考慮我教的這些有沒有用,我教的這些對不對?我教的這些學生會不會.自己先讀一讀文本,能讀懂的要考慮學生懂不懂?不能讀懂的要再讀,反復讀,細細品味,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你想啊,考場上不會的你不反復讀書你能去問誰啊?一個普通讀者晚上躺在床上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反復讀還能去問那個老師啊?我們教了學生好幾年語文,真正教給他們應對考試和以後學習閱讀的方法了嗎?如果沒有教對,就應該好好想想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是不是應該教學生最想學會的東西.當然,如果是常態的課堂和常態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向老師請教,同學討論,利用媒體查閱讀資料等都可以.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二、語文教學為什麼要教這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學反思的問題.把自己的教學對象化,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進行有效、自覺的、深層的、系統的反思.想法決定做法.教師教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帶著問題,對優秀教師的成功課例進行反思,反思成功的課例為什麼要這樣教;然後對照自己的課例進行自我診斷,以理論知識為支架進行反思.反思的關鍵是要知道老師備課時是怎麼想的,上課時是怎麼想的.課後再想想自己原來想教什麼,課堂上實際教了什麼,學生實際學到了什麼?這才是教學反思.記三年教學反思可以成為名師所說的教學反思和我們每次課後為了應付而勉強寫成的那兩三行文字不是一個概念.有個老師在公開課上用11分鍾時間讓全體同學讀了很長的一篇課文,方法是組織全體學生齊讀一遍,理由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朗讀能力.問題是全體讀一遍是不是就能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訓練學生朗讀能力也很重要,問題是訓練朗讀是訓練學生會朗讀的地方呢還是訓練學生不會朗讀的地方呢?成功與失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研究優秀課例,藉助理論研究,研究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現在又是怎麼想的.原來是怎麼做的,以後將會怎麼做?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一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邊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此無聲」這詞教什麼?咱們語文老師考慮怎麼教?特別是只有文本沒有參考的時候你怎麼教,教什麼?王老師當時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也沒有參考,在飛機上,讀這篇詞.詩要吟,詞要唱.這是文體特點,要教.生字生詞是語言積累,要教.好的句子要教,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要教,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要教.學習的方法要教.於是王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一是藉助注釋,讀懂詞意;二是展開想像,讀出詞情;三是互文印證,讀懂詞心.首先是要求學生讀對生字、讀對多音字、讀對停頓、讀出味道和感覺來,並思考兩個問題:身在何方,心在何處?讀出身和心的分離,身和心的矛盾.然後老師吟唱這首詞,讓學生想像家鄉的畫面和情景.情感是需要依託的,通過家的一些細節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勾起來,然後去感悟作者能不能這樣靜靜的思念家鄉呢?然後引導學生去關心一個詞---碎,戰事的緊急導致不能回到家鄉,甚至不能靜靜地想念家鄉讓作者感到心碎.第三階段用另一首古詩去印證: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男兒為國盡忠不能盡孝的意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普通教的師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想法有問題.不是不會上,而是不會想,這種現象並且是大范圍、長期性、集團性的.關乎閱讀的內容,以起點為感受是對的,但不能一直在起點上,需要提升,作者的情感就在語文課文之中.用2---3個實在的教學環節讓作品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中逐漸展開.想法不改變,只從形式上追求是不會到位的,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試圖建立的不是學生與這篇文章的關系,而是學生與文章所描述的外延的關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是讓學生建立體驗作者描寫的這種美的鏈接,而是費盡心思要求學生鏈接北大的荷塘,鏈接學生自己到北大看了荷塘後也能有朱自清那樣的體驗.而沒有想也許親自去看了以後會發現和感覺到那是個臭水塘.
三、語文教學怎麼教?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例如《紫藤蘿瀑布》可用整體感知---整體理解---整體賞析板塊式結構設計;《桃花源記》可用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線索性結構設計;海輪《我的老師》可用瀏覽---感悟---精讀---積累的反復式結構設計;《十三歲的際遇》可用理解一篇---突破一點---記誦一段的選點式思路設計等等.例如用選點突破式結構教學《三拳打死鎮關西》選什麼?當然是那三拳.作為語言品析的範例,三個比喻,各不相同,各有精彩.為什麼要打鎮關西,打了以後又怎樣?選准一點,造成突破,然後牽一發而動全身.
要把語文上成語文課,不能讓語文上成熱熱鬧鬧的環保課,上成充滿熱愛的思想品德課.語文課的語文味是從對字詞與具體文句的賞析中散發出來的.不能忽略教材的工具性,而過多地關注人文性,他們是一個整體.不能片面的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藉此而不去考慮對文本的深析,考慮專題組元對文本的影響,考慮不同年級對教材的影響.同樣一篇李白的《靜夜思》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再如「淡化文體的要求」也不是說脫離文體去隨便的教.
4、拓展和作業布置的優化:拓展的優化是引導學生走近名家,讀懂名家,悠悠中華情,觸動我的心.作業布置也應該是異彩紛呈的.語文課是有限的,教師的創造力是無限的.語文教學每節課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願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四、語文應該怎麼學?
1、學習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課程標准中倡導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要注意,用詞是倡導,而不是說必須與唯一.也不是說絕對不能使用接受式學習.當講則講,才是語文的本色.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如果每個人都沒有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會有結果嗎?不能不改革,也不能光改革,還要注重實效.學習方式本身不分好壞,每種方式都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像中國像棋里的每一個棋子,只要運用得法,在一定的環境下,每一個棋子都是具有大的殺傷力的,無所謂個棋子更有力量.有時候,准確的講解也非常有效.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加以引導,但本質是都應該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也不是自己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制定學習目標、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學習進程和學習方法能夠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意識發展上的我想學、我能學、我會學,我能堅持學.普通教師對課標的學習是不夠的,對課標的研讀也是不夠的.課程標準是一個理想的課堂,但層層打折後在課堂上落實到學生身上的甚至連五折都不到.例如新課程改革不提倡死記硬背,但是不是就是不背?「積累」是什麼意思?是記住,可是除了背,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學生記住.不提倡死記硬背是指把知識放在扎實地教語文知識,把知識滲透到語文知識的體系中,讓知識成為一個有邏輯、有感情的東西.
2、學習語文,關鍵的東西就是要有兩只語文眼,一顆語文心.學習語文是快樂的,學習語文有先天的條件.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時常提醒同學們,你能學會的.面對一篇篇的課文,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讀書,讀通、讀熟、讀懂.語文教師其實就是一張嘴,學生在課上愛聽,聽懂了,就對了.教師的一言一行,每天都在熏陶著他們.王玲玲老師說,如果學生喜歡你,你就成功了一半.什麼是語文,語文就語言文字---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在紙上的是文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可以學語文.更多的需要在活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品味詞語.2009年中央氣象台播報的天氣預報說氣象意義上的秋天只有12天,秋天珊珊來遲,冬天又不期而至.在很活的環境中學習珊珊來遲和不期而至兩個詞語,一下子就明白了.至於寫作就是有感覺就把它寫出來,不說假話,不無病呻吟,不說空話大話.
Ⅷ 蝴蝶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著名的「蝴蝶效應」中,亞馬遜河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其原因並非蝴蝶扇動翅膀的力量,而是蝴蝶扇動翅膀產生的微弱氣流變化,恰巧處在大氣循環系統的敏感位置中,「敏感位置」才是引起巨大風暴的原因。在企業中同樣存在蝴蝶效應,很多著名的企業正是因為某個環節上的疏忽而踏上了沒落之路。
崗位與崗位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是責任與責任的關系,他們之間就猶如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中一個個相互咬合的齒輪,每一個齒輪的責任,都直接面向與自己咬合的、上下左右的齒輪。如果某一個責任環節缺失了責任——譬如大齒輪責任缺失,將導致整個機器停止運行,正如一顆螺釘的缺失,將產生機器運營的緩慢和危險,一個不經意的疏忽,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1967年8月23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費拉迪米爾?科馬洛夫一個人駕駛著「聯盟一號」宇宙飛船返航。當飛船返回大氣層後,科馬洛夫無論怎麼操作也無法使降落傘打開以減慢飛船的速度。地面指揮中心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幫助排除故障,但都無濟於事。經請示中央,決定將實況向全國人民公布。電視台的播音員以沉重的語調宣布:「『聯盟一號』飛船由於無法排除故障,不能減速,兩小時後將在著陸基地附近墜毀。我們將目睹宇航英雄科馬洛夫遇難。」
兩個小時後,永別的時刻到了——飛船墜地,電視圖像消失。整個蘇聯一片肅靜,人們紛紛走向街頭,向著飛船墜毀的地方默默地哀悼。
你是否被這悲壯的場面所感染了?而深究這背後的原因,「聯盟一號」當時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讓我們記住這一個小數點所釀成的大悲劇吧,讓我們以更加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安全工作吧。
我們的生活、生產,都是由一個個不同的連續的步驟連接而成。我們的健康、安全也就是在這一個個步驟上都得到了確保而實現的。在我們的生產中,勞保用品穿戴齊全了,設備運轉、維護正常了,環境不安全因素解除了,危險源得到控制了,規章制度完善了,等等,當我們將這許多的小事、小節做好,安全也就得到了保障。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也許會在不知覺中忽視一些小細節,如早上餓著肚子上班,自行車剎車不靈仍然騎車趕著上路,上班後安全帽往頭上一扣,帽帶未系就急匆匆地去上崗位,諸如此類現象,我們也許都習以為常,但,這些都是正確的嗎?
現實工作中的失敗,常常不是因為「十惡不赦」的錯誤引起的,而恰恰是那些一個個不足掛齒的「小錯誤」積累而成的,如果我們能把安全責任落到實處,自然就能避免「大錯誤」的發生。
工作中任何一個細節出了問題,都會牽動全局。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件細小的疏忽所產生的後果都會不斷擴大,它們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將演變成巨大的安全問題。
Ⅸ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解釋
牽一發而動全身: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出處】 宋·蘇軾《成都大悲閣記》:「吾頭發不可勝數,而身之毛孔亦不可勝數,牽一發而頭為之動,撥一毛而身為之變,然則發皆吾頭,而毛孔皆吾身也.」
Ⅹ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辯證關系
C 分 析: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割裂了整體和部分的聯系,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牽一發回而動全身,一著不慎,全答盤皆輸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都是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注重了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故本題選C項。ABD項本身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應排除。 考點: 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 點評: 此類考題,考查學生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俗語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書本知識來反思所學的內容,以此來加深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類型經常出現在高考題型中,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