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04 21:47:09

❶ 求一篇規范完整的三年級語文課堂評價分析報告!急。。。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自我課堂診斷分析報告
我上的診斷課是《29.掌聲》。情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縮短師生間心理距離,促進師生,生生的交往活動,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我巧用情感,營造了輕松的氛圍,師生展開思與思的碰撞,沉浸於心與心的接納,情理相容,情知相促,交往很和諧,課堂顯得非常有生命活力。
一、用情感語言渲染情感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我用富有感情的語調來朗讀課文,用機智的回答來啟發學生提問,既傳情達意,加強感染,又幫助學生理解,引發興趣,使學生自然沉浸在他所營造的氛圍之中。
二、用情感體態塑造情感形象
在課堂上,教師的情感體態勝似千言萬語的說教,易於被學生接受,領悟,並能活躍課堂氣氛。整堂課,薄老師親切的注視,贊許的目光,一次次鼓勵的眼神,強烈地影響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回答。
三、用情感心理激發情感理智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能促進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變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說,學生的精神需要教師情感的澆灌。當然,情感的澆灌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頭,教育要觸及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種上幸福自信的「莊稼」,從而排擠掉那些自卑,失敗的雜草。問題一個比一個積極,一個比一個出彩。如:
師:小英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有什麼表現?
生:她非常憂郁難過。
師:「默默地坐著」前面有一個「總是」,哪些時候默默地坐在那兒?
生:上課的時候。
生:上體育課的時候。
生:放學的時候。
生:吃飯的時候。
師:老師從材料上看到,小英每一天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為什麼?
生:因為她腿落下了殘疾,不想讓同學們看到她一瘸一拐走路的樣子。
師:小英默默地坐著的時候會想些什麼呢?
生:要是我的腿不瘸,我也能和同學們一起上學。
生:要是我也能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那該多好啊……小英所有的這些表現,我們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自卑。
師:剛才同學們交流時,還說到一個詞,「一聲不響」,這種表現叫什麼?
生:憂郁。
師:小英照理有一個像我們一樣的童年,可她有嗎?
師:請同學們自己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看誰最善解人意。
我在授課過程中,隨情適境地投入相應的情感,並使這種情感與學生的心理需要相一致,學生的精神得到了澆灌,他們對課程和教學內容表現出了喜愛的情感,我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情感交融,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指導老師廖老師告訴我有時應控制自己的情感,太激情也不是很好 。
【診斷分析】在日常教學中,雖然我盡力溝通生活與語文的聯系,但生活並沒有轉化為語文資源。我有時想藉助精心的導入來個先聲奪人,以激發學生興趣,誘發學生情感。而由於對學生生活積累了解不夠,美好的初衷被沉悶的課堂氣氛銷蝕得一干二凈。有回我帶學生找秋天,可課前的精心准備並沒有很好利用,甚至草草了事,課外的巨大付出與課上的微薄所得所形成的反差。有時我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未待作出回應,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課件,把情景圖全方位地呈現於面前。究其原因:
一、無視生活的缺乏。要教師對學生都能了如指掌是可能有一定難度,而一旦教學中發現學生生活與課文內容存在差距,及時調控才是明智之舉。可見,要使生活轉化為教學資源,須想法豐富學生生活,增加他們的生活積累。如果難以讓學生經歷相關生活,可通過課外閱讀、觀看影視、調查了解等方法,填補生活空白,縮小學生與生活的差距,溝通生活與課文的聯系。
二、淡漠生活的價值。教師精心安排的生活,學生積累的畫而,如果與文本發生了聯系,就在具體的言語活動中得到了盤活和增值。由此形成的教學過程就可能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這樣,生活的價值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可見,我們不僅要善於了解學生生活的空白,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還要最大限度地讓生活在語言解讀中發揮作用,使其成為引領學生參與言語活動的重要元素。
三、生活理解的片面。教師對「生活」理解的片面,直接導致了教學的操之過急。如果待學生描述後,再出示真實的畫面,讓學生去欣賞,去感受,與自己描述的畫面進行比較,去修正自己描述中的錯誤,充實自己描述中的空白,清晰自己想像中的模糊,那情景就會以更真實、更豐富的形象貯存於他們頭腦之中。
【矯正策略】
一、引進生活活水,讓語文凸顯生活底色。捕捉語言與生活的聯系點,通過喚醒生活,使語言與有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聯系,使語言在鮮活的形象嫁接中獲得生命活力。這樣,學生憑著作品語言,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時,課文語言就成了他們心理視像中的美妙畫卷。對情感豐富的內容,可激活生活畫面,喚起情感體驗,讓學生與作者及文中人物產生心靈共振和情感共鳴。對語義深刻的句段,可藉助生活,走進文本,延伸文本,走進生活,以藉助生活感悟語言,藉助語言感悟人生。
二、活現生活場景,讓語文充滿生活情趣。在閱讀教學中,要想法讓生活畫面再現,讓生活場景活現,讓生活情趣呈現,變語文學習為生活感受,變語文解讀為生活解析。這樣,語文教學一定會步入理想的境界。可圍繞教學目標,把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扮演角色,把學生引進生活,變旁觀者為當事者,變閱讀課文為經歷生活,以促進學生真心地閱讀,真切地體會,真情地感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樂趣。
三、順應生活需要,讓語文彌漫生活氣息。要改變語文教學「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現象,順應需要,讓生活中現場解說、現場爭辯、會議記錄、實驗報告等言語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呈現,縮小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語文充滿生活氣息,使生活富有語文情趣。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多學多用多思,努力做一名合格、優秀的鄉村教師。

❷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

一、課例研究的含義課例研究 通常意義上是關於一節課的研究,即以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說是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方案才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課堂探究活動如何組織才有效?各種類型的課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類型特徵的教學班課堂教學如何組織?。 課例研究起源於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於醫學領域,後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並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二、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A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B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C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 的循環往復。D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課例研究不僅著眼於簡單的改進某一節課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循環,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方式。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課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1)、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2)、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3)、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點教學,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4)、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課例研究就是教師在同事或研究人員的支持下,運用觀察、記錄、分析、反思等手段,通過選題、選課、設計、實施與記錄、課後討論、撰寫課例研究報告的過程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的活動。3、研究與通常教學研究活動(公開課)的區別(1)課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選題。與任何一項研究一樣,課例研究也要有一個研究的主題。2、選課。有了研究主題,接著是選課。3、設計。要思考在教學設計中,如何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設計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4、實施。把設計變成課堂教學的過程。並仔細觀察分析其效果。5、課後反思。通過對課的分析,形成什麼反思文本?反思的結果是對後續研究的導引。教師再選擇一節課,通過再設計、實施、課後討論與反思達到新行為階段,從而實現行為跟進。(2)課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題。完成一項課例研究後,會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對素材進行取捨。取捨的依據首先是主題的突現。一個課例研究會不可避免地涉及 ,但這不是課例研究的主題,是一般意義上的評課。 研究過程的展示。在敘述課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依據的是行動研究的要義,採用敘事研究,從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結論,而不是脫離材料,空發議論。 反思。反思是課例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缺乏反思的課例,不是完整的課例,甚至算不上課例,只是教學實錄而已。 把教學實錄轉寫成課例,不僅有主題、選材的問題,還有文章結構安排,語言表述等。 開展課例研究,十分強調研究者的理論學習。課例研究的基礎是教師自覺的實踐反思,而實踐反思又往往依賴於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課例研究與教學研究(公開課)的區別課例研究教學研究(公開課) 有研究的主題 嚴格意義上的選課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 著眼於研究的探討 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反思 強調行為跟進 主題不明確;或泛化 選課隨意,或從評課出發選課寫教案著眼於評課的討論 缺少顯性化的實踐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復

❸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小課題自己做的!

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課題就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小課題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由教師個人或幾個人合作,能在短期內取得成果的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研究是教師的必備素質,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小課題研究一般有以下四個步驟。
一、選定課題
選定題目是課題研究的關鍵。題目決定了研究的深度、廣度、意義、內容和過程。選題不可盲目草率。一般的思路是發現問題——查找資料——分析問題——確定課題。選題存在一定誤區:越時髦越好;越熱門越好;越大越好。其實,時髦的、熱門的、大的不一定是對的、好的。小課題研究的特點是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提高學生作業的效率;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時,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 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是小課題的來源之一。交流可以開闊視野,讓教師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學情況,這樣,教師自身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被激發出來,逐步形成小課題。
(3)在理論學習中反思出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
(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
(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要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但必須注意可操作性。
(6) 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
(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
二、制定方案
確定課題以後,首先進行課題論證。即對課題的意義、課題的內容、課題的現狀、課題的效益以及課題的可行性等進行分析研究。然後確定課題研究的目標、過程、內容和方法(形成假設),寫出課題研究方案。小課題研究,教師不一定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但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明確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必須有一個清晰的、具體的研究思路。最後填寫課題研究「評審表」,申報有關部門批准。
課題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內容,:1.課題的表述(課題名稱);2.課題涵義(研究對象與范圍);3.研究的目的和意義;4.研究的內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的步驟;7.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8.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9.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三、實施研究
實施課題研究是實踐研究計劃的過程,是課題研究的核心部分。教師不但要明確課題研究的途徑,更要注意課題研究的方法。教育課題研究的方法很多,這里特別強調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及時搜集、整理、保存原始資料。這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方式,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
四、表達成果
結題論文(報告)是課題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總結性文件。撰寫結題論文是提升課題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小課題研究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論文、教育敘事、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結題論文的一般格式如下:
導論部分
導論是其正文的起始部分,導論的撰寫要簡明扼要地闡述以下內容:研究問題的來源,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方法、過程和階段,以及研究中需要交代的問題
正文部分
正文是課題研究報告的核心部分。其表現形式多樣,可根據需要而確定。通常採取以下格式:
1、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在研究報告至關重要。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或為什麼確定這個課題)?主要背景是什麼,研究現狀怎麼樣,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有哪些?創新點是什麼?這一部分對這些問題都做出回答。可以說,課題立項是否有重要價值,通過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判斷出來。
問題的提出主要包括三大要點:一是背景,二是原因,三是基礎。
2、課題研究的設計
課題研究的設計主要說明課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假設,主要內容,研究目標,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研究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等。
3、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
這部分要寫出課題研究過程的實施步驟和具體研究情況,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認識,通過比較、分析、歸納和進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體現課題研究的進展歷程。
4、課題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這部分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的結果、結論與分析。結果應當包括成效、成績和成果。撰寫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研究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呈示出來。這部分力求圖文並茂,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有創新之處,具有一定影響和推廣價值的成果。
5、課題研究的反思
課題研究的反思是課題研究報告正文的最後部分,主要敘述課題研究中還有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研究產生的新的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某種的設想和探索性意見等。
附錄部分
附錄部分是指附於文後,與研究報告有關的引文注釋、參考文獻和原始資料(如文章、調查報告、文件、圖表、資料、問卷內容、測驗題目等)。

❹ 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研究研究報告和中期報告的區別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中期報告

結合我校進一步推進、深化課程改革和全力打造高效課堂的實際需要,根據省教育學會和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要求,現就課題的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我校已進行十多年來,小學數學教學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方面的洗禮,數學教學煥發著新的活力。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受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濟文化的影響。我校小學數學的教與學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小學數學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現象比較普遍。第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教學過程仍然以教師控制為主,學生參與率較低,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為教與學的阻礙。第三,學生在課堂上聽的多,練的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較少,展現思維與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較少,參與面狹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第四,學生的學習潛力是無限的,但沒能被有效激活。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既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是每一個老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充分提供從事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實踐、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可見小學數學課堂的高效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問題、學會探究問題、學會創新,並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獨立自主地學習,成為教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追求的最高教學境界。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於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才會為他們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確立「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徹底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展示交流使所有學生能有效地學習,以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這正是本課題的理論和實踐上具有研究價值的地方。我校作為湘西地區的窗口實驗小學,也必將有力地推進湘西少數民族地區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讓湘西的孩子真正的沐浴素質教育。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國外的有效教學思想較為系統,表現為重視教學效率和尋求有效教學方法(模式)與途徑。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應運而生,提出了以「學生」、「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指導——發現」教學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改變過去傳統的「二維對立」——非好即壞的思維方式,開始重新審視教育史上對立的兩派教育主張,在看到它們觀點對立的一面的同時,更多的研究和發現它們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教改理論和實踐,都是摒棄極端,博採眾長。反映在有效教學的研究上,表現為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出現了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態勢。現在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主要有: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模式,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模式,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學」模式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吸取外國教學模式之所長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可謂雨後春筍。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有:「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目標——導控」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此時的有效教學開始朝著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應用。
目前國內影響較大的、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等模式。
綜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為我們的高效課堂實踐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範式和借鑒。高效課堂是雙向的行為,要達到高效,教師和學生各需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真正達到高效性。這是本課題研究意義之所在。
三、課題的界定
高效課堂:指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一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的愉悅交往過程。
教學策略:本課題是指從評價策略、導學案、班組文化建設、課堂模式4個方面開展實踐研究,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發展性教學理論。發展性教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進兒童一般發展要求的教學。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3.發現教學理論。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對一些事實和問題的獨立探究,積極思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依靠教師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回答和解決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
4.有效教學理論。 "學習中心論"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強調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辯證統一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上。它強調: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以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發展。
五、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和總結出一套適應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學、想學、樂學,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有效學習的能力。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最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六、研究內容
1、評價策略
高效課堂教學評價、「智慧學習」成長評價、「智慧學生」成長評價、小組評價
2、高效課堂模式:自學、展示、反饋。
3、導學案編寫。
4、班組文化建設。
七、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重視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強調實踐和探索,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
2、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收集有關問題或現狀的資料,從而獲得關於課題研究的相關事實,並形成關於課題研究的科學認識。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平時實驗過程中的資料和積累的經驗不斷分析、總結、提煉升華,歸納成文。
八、研究過程及階段成果
(一)成立了高效課堂督查考評組
課堂督察考評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年級副校長為年級組第一責任人,校中層領導、學科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為成員,每天到課堂檢查、聽課、指導、反饋。
(二)班組文化建設
1.班班配備先進的「漢王互動式多媒體」
學校多方籌措資金150餘萬元為全校50間教室安裝了先進的「漢王互動式多媒體電子白板」和四面移動式黑板,為學生創建科學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動平台。
2. 加強班級文化和小組文化建設
撤消講台,讓教師走下講台,成為名符其實的參與者、合作者。學生座位由秧田式變為小組式,面對而坐。全校每個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規;小組有組名、組徽、組訓。各學習小組分有助教、學科組長、紀律組長等,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職責。
3.學習小組建設
①組建小組,落實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
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主要是兩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責任人是班主任。二是內容上的操作,主要責任人是任課教師。
②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上的操作
我們在實踐中探究出了適合附小大班額下小組人數是6——8人一組最好。組數太多,不易交流和考核。組內人數太多,組內距離感較大,不宜組內交流討論。按學習能力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堅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層次學習理念。各組同學面對面坐成兩排,朝北朝南坐,而不宜朝前朝後坐。這能更好利用兩頭黑板,便於學生觀看。各個小組自成一塊,相對獨立,各個小組自成一塊,有組的形式,有組的感覺,有組的范圍。同時小組間有距離,易於學生走動交流。每個小組要按優中差、男女生合理搭配,分配均勻。具體位置坐法是2個差生夾在中間面對面,2個優生和2個中生呈對角線坐。這樣做,一給2個差生有同類感,親近感,而減少距離感、層次感和自卑感。二給差生以包圍式溫暖,四周式幫扶。三給優中學生以合作提高的機會。每個小組確定一位成績好、責任心強、有管理能力的擔任組長,管理本組全部事務。給小組以獨立感、責任感和榮譽感,而不是隨大流,跟著走。每個小組確定組名,組訓,口號。便於考評、管理和交流。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定期考核後可以調整重組,在以後時機成熟時,組長可以組內選舉,三類學生可以分類,分檔自由組合。

❺ 如何進行課例分析

1、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

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

課例必須把問題作為深入思考的對象,重點關注學生真實的課堂生活:

學生在學習什麼;

學生是如何學習的;

學生學得怎麼樣;

我們能夠為學生提供什麼;

「課」怎樣教才能更好地適合學生的需要,等等。

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

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

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

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的循環往復。

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

第二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

第三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教學點,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

第四種,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❻ 課例研修報告

以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的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學研修活動。
我們在教師回教研和培訓答中,提出一種以課例為教師學習和反思的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學研究和培訓提高活動,我們把它叫做「課例研修」,課例研修也是一種行動研究。
基本框架應包括:(1)研修背景:學校、執教教師及備課組、研究學科與課題、研究主要問題。(2)研究過程:主要研究過程及方法;「試教學設計」與「改進教學設計」的主要變化及差異: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程序、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關鍵和教學效果。(3)問題討論:在課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的討論及分析;發現捕捉的關鍵教學事件的討論及分析。(4)研修結果:課例研修的主要結論和評論;課例研修中的主要體會和感悟。(5)鳴謝與文獻:鳴謝研修過程中的所有參與者、指導者;註明參考文獻:作者、題目、出處、時間。

❼ [轉載]怎樣進行課例研究及其注意問題

怎樣進行課例研究及其注意問題一、怎樣進行課例研究1、課例研究的操作模式基本操作模式: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問題。課例研究的問題產生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任務的落實、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的指導與點評等等產生的困惑與疑問。問題通常就是進行課例研究的主題。課例必須把問題作為深入思考的對象,重點關注學生真實的課堂生活:學生在學習什麼;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生學得怎麼樣;我們能夠為學生提供什麼;「課」怎樣教才能更好地適合學生的需要,等等。設計。簡單而言就是備課、寫教案,即根據已有的實踐經驗和學習掌握的新教學理念,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上課教學方案。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師進行設計,然後在小組會上介紹教學設想與意圖,大家討論研究,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補充,完善教學設計;二是先進行小組集體討論(集體備課),確定教學方案的框架結構和具體的教學處理細節,然後由上課教師寫出教學實施方案。實踐。上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其它教師聽課、觀察、記錄。反思。召開反饋會議,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出設計方案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細節,形成第二次上課的教案。對一個問題的研究、解決通常需要多次「設計——實踐——反思」的循環往復。總結。對研究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及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並撰寫出課例研究報告。2、常用操作模式實際操作中的活動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種:第一種,一位教師圍繞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小學英語、社會、體育、美術、音樂等學科。第二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同一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次研究課。適宜學科有: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第三種,幾位教師圍繞同一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先後順次上多輪研究課。主要適宜於同年級教學班少的學科或者進行專題式研究,如:小學教學點,輔助線作法、古詩文教學、閱讀課教學、片段寫作、試卷講評方法、基本概念的復習教學等等。第四種,一個教師圍繞主題,就不同教學課題連續上多次研究課。 二、寫作課例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1、教師要多反思 我們經常強調教師要進行「課後反思」,包括反思是就是「回頭看」,對課堂教學過程(或文本實錄資料)進行反思,通過反思發現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後果。發現問題需要有「眼光」,教師的「眼光」就是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寫作課例的基本前提,就是從似乎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從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教學行為中捕捉到問題。 寫作課例要反思什麼:在寫作課例前,要認真進行「問題分析」,結合「教學實錄」(文本或視頻)進行反思:課堂上產生了哪些教學沖突?這些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它的背景是什麼?這些問題有沒有研究的價值?是否能夠鏈接新課程教學的理念等等。 例如,《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等等。研究者可以從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特別是從實際的閱讀教學觀察中,分析是否有與上述要求相悖的行為,從中揭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2、「先選題再選課」還是「先選課再選題」?是「先選題再選課」還是「先選課再選題」? 「先選題再選課」,即先確定本次課例研究的主題,然後根據主題去選擇相應的課。這是一種常規課題研究思路的沿襲,因此,它僅僅適用於科研素養較高的教師。因為選好題是非常難的問題,它需要一定的敏銳度和思辨度。而這,一般教師往往就顯得無從下手。寫作課例,在選題上我覺得應該樹立以下基本意識:一是不求時尚,只求面對自己現實遭遇的難題;二是不求龐大,只求自己努力可以解決的難題;三是不求理論創新,只求自己現實難題的解決。只有樹立了以上基本意識,那麼選題才能真正為教師所接受,才能真正為教師急需所需,才能解決教師現實真問題。 「先選題再選課」並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操作選題,在具體選題時,可以分為「初擬主題——主題分解——經驗分析——案例印證——明晰小主題」五步。 第一步:初擬主題。教師回顧整理日常課堂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通過列舉的方式寫出來,然後挑選自己最急於解決,並且覺得通過自己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作為課例的主題。 第二步:主題分解。對挑選定的主題進行分解,這一步主要是防止主題過大或者過粗。通過對這個主題涵蓋面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對主題進行進一步分解細化,以明確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和認識。 第三步:經驗分析。在對主題細化的基礎上,教師運用自我或他人教學經驗進行逐一分析,主要是尋求主題的研究價值和理論及操作支持。 第四步:案例印證。對分解細化的主題進行自我以往課堂案例的印證,主要是弄清分解出來的哪些問題自己已經解決,哪些問題還需改進,哪些問題懸而未決。 第五步:明晰小主題。通過案例印證,尋找出自己沒有解決的那些小主題,對這些小主題進行可操作性和關鍵性分析,從而確定自己課例寫作的主攻方向。 由於並不是所有的課都能跟自己的研究選題所匹配,也就是說,有些課堂教學並不會出現我們所要研究主題所涉及的內容,如果用這些課堂教學作為研究樣本,那麼勢必會導致課例研究的中途「流產」。因此選好題後,關鍵是選課,要根據自己的選題選擇適合研究利於研究的課堂教學研究樣本,這樣才能促使課例寫得下去。「先選課再選題」即先選取教師自認為值得研究期望研究的課堂教學內容(即選課),然後進行課堂教學初步實踐,在現實實踐的基礎上,針對實踐現狀來選取值得研究的問題。這樣的選題方式比較適合一般教師,因為基於實踐現狀,教師對課已經具有一定感知,並且有一定的感觸,這樣研究主題就會隨之而生。對廣大教師來說,顯得容易的多。要注意的是,課仍然要精選,在初步選題後,對選題仍要進行分解處理,步驟基本如上。 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先選題再選課」還是「先選課再選題」本身並沒有優劣,主要是其適用性問題。在教師科研能力、課例研究能力並不很高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先選課再選題」操作方式;在教師科研能力、課例研究能力普遍較高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先選題再選課」操作方式。3、鍛煉寫作技巧 在寫課例時,我們要求盡可能體現出:「我、小、實、思、研、新、情、升」的「八字方針」。 「我」是指要寫自己的課例。只有自己的東西,才是最鮮活的、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獨特的、最有個性的。寫自己的案例,就要關注自己課堂上發生的事情,研究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問題來於自己教學實踐,研究才能真正走進教師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師才能真正用研究的目光去觀察和審視自己的教學。當研究和教師自己的教學實際結合起來,這樣的研究才是實用的,教師們才能對教研保持長久的興趣,才能使教學研究真正成為教師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小」是指研究的問題要小,要從小處入手。不要空談那些大的理論,教師的教學工作是平凡的,是由一點一滴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只有關注這一點一滴的小經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的研究才能做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實」是說內容要真實、充實,文風要朴實。內容真實,才有實際意義。內容充實,有細節的具體描寫,才有可讀性和可信性。文風朴實,才能避免嘩眾取寵。因此,課例研究不要虛構、想當然,不要大話連篇言之無物,不要華麗詞藻堆砌、使人望之生厭。 「思」是指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人說:「不會反思的教師,最多隻能是一個教書匠,會反思的教師,就已經是一個研究者了」。這說明,反思,是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師備課後的反思、上課後的反思、以及行動跟進後的反思就尤為重要。 「研」是指一定要寫出「研」的過程。也就是同伴間的合作互助、專業的引領、自我反思、行動跟進的過程。這是課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能引起人們思考的部分。 「新」是說觀察的視角要新,要從習以為常的事情中觀察出新問題;要有新的見解、新的思路;要做到「老生常談我不談,人雲亦雲我不雲。」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情」是指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反映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又不是感情的宣洩。 「升」是指要寫出自己經歷課例研究的過程所獲得的理論和經驗的提升。我們的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是為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把這些提升記下來,既是自己成長的記錄,又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例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