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上好語文課的經驗分享

上好語文課的經驗分享

發布時間:2021-02-05 09:42:39

① 怎麼上好語文課如何當好語文老師

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站在講台上,學生歡迎,校長放心,家長欣慰,認為孩子能學到知識了,有盼頭了,能成才了。不合格的語文老師之所以不合格,就是講課缺乏吸引力,聽課受活罪,學生受不了就逃課。何謂語文?就是語言文學的簡稱。語文老師語言貧乏,講課乾巴巴,講不出語文味來,這課就沒人聽了。語文老師文學功底差,兩百字的短文寫不通順,又叫學生怎麼聽這個語文老師講課呢?老師只怪學生不愛學習而逃課,只怪獨生子女小皇帝難教……而不檢查自己認真備課否?不檢查自己講課的含金量有多少?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
什麼是合格的語文老師呢?聽合格的語文老師講課,是一種藝術享受。正如一位老記者聽一位老語文老師講課後說:「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這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說明了這位老語文老師的課是講得好的。語文課怎麼開頭,朗讀課文、剖題、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都應該講得頭頭是道,有條有理。朗讀課文要讀出感情。怎樣才能讀出感情?下苦功,最好能背誦。剖題,就是剖析題目。作者為什麼要取這個題目?這個題目與課文有什麼關系?假如換個題目呢?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加討論,促使學生開動智力馬達,增強課堂活躍氣氛,死氣沉沉的課堂有什麼好呢?講課文時,應講這篇課文是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下寫成的?這就是時代背景了。作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出這樣的文章來,就要分析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態和當時的觀點立場。老作者,新作者,藝術成就何在?要講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詞語解釋要多翻字典,要解釋得簡明扼要,便於記憶。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要歸納得生動、有感染力。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應當是一名合格的評論家。這篇課文好在哪裡,不好又在哪裡,要講出個所以然來。
怎樣才能成為合格的語文老師呢?
老師要具有良好的師德。要倒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從一桶水裡倒出一杯水才顯得充實、豐滿。老師要講好課,首先要備好課。特別是年輕的語文老師,備課要備得詳盡些,最好把每句話都寫出來,這就是教案。演戲和講課有些相似。演員是背劇本,好劇本產生好演員。講課是背教案,教案寫得好講課效果就會好。實際上,講課無定則,只要功夫在,想怎麼講就怎麼講,想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象小橋流水,自然形成風格。
要當好合格的語文老師,就要學習。怎樣學習,學什麼?學生學什麼,老師就先學什麼。學生要寫作文,老師就要先寫作文。老師寫不好也不要緊,要象學生那樣非寫不可。長期不寫,老師就不會寫了。老師不會寫作文,改學生作文就會點金成石,豈不悲哉?老師要學生寫日記,老師自己也應當寫日記。天天都寫,連續不斷,把每天講課的心得都寫下來,長年累月,就是一本教學經驗集,何而不樂呢?中國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這話說得何等好啊。老師工作與其他行業工作性質不同,老師的責任重於泰山,老師自身素質和思想品德修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老師都應該潔身自好,為建成和諧社會和培養人才貢獻力量。

② 怎樣上好真正的語文課

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餘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麼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
、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段時間聽於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裡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不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這樣的課堂已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然而這樣的課堂卻又是我們喜歡的。作為中學的課堂雖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變通,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寫美麗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關要求,再專門安排一節戶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學生們卻一反往常一寫作文說皺眉的現狀,表現得異常活躍,交上來的作文也有了質量的保證。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最後,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在講述「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的《陳情表》這篇表文時,從情與理的角度評價
「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節確實真情動人,能激起我們的同情,卻不再能激發我們如蘇軾曾經說過:「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鳴。畢竟時代變遷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問作者李密為何不請人侍奉照顧祖母呢?由此組織學生聯系現實展開討論,我以為覺得,該文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此處。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也是當下很多「孝子賢孫」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年邁的老父老母孤獨地住在偌大的屋子裡,兒孫們忙於自己的事業,金錢和各式各樣的東西塞給老人就以為自己是在「盡孝」。物質條件的充裕是可能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親情與關懷。
《孝經》「養則致其樂」,恐怕早已經被我們現實的追求沖得盪然無存了!贍養父母不是一頓飯和一張輪椅一個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漸漸會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似乎並沒有覺得我們比昨天的艱苦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為什麼呢?請給別人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心靈的關注,從善待我們身邊的親人開始吧!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學生懂得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

③ 如何上好完整高效的語文課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

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價值,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入手,最終達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目的。在個體學習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實掌握字詞,解決基本問題,記錄疑難問題和學習感受,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基本知識的檢查,經驗心得的交流和對個體學習存在問題的解決,並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共同解決,使個體、小組、教師的經驗認識、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處理好文本與生活的關系。語文教學應樹立大語文觀,這里有兩層含義:從課文角度看,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習只是獨立於「人」之外的簡單認識;從語文綜合性的設計看,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學習語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將心比心》、《以誠待人》等。只有把語文同生活聯系起來,語文才更能體現出人文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意義,語文課堂方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但這一切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培養,所以,在課堂上要加強生活意識的培養。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第一,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強調「齊步走」、「滿堂灌」。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教師的基本職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實上,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實施,不利於因材施教。教師如果不能實行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的角色轉變,那麼他就無法承擔新課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無從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二,教學方式:由「傳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我講你聽,耳口相傳,是我國語文教育沿襲已久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無視學習是主體的活動過程,它也與當代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實相去甚遠。今後的語文教學方式必然需要發生相應的變革,即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的趨勢。所以,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起到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習參與的作用,教師必須自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小組和班級中去,在教學環節和細節中找到適合新課程學習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文本是我們主要的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覺得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文本及教者融合為一體的。所以我相信有效與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

④ 朱煜的《怎樣上好語文課》學習心得

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怎樣的語文課才算是一堂好課?長期以來答案不一。我認為一堂好課就是一篇逸趣橫生的美文,有著精心設計的導語,充實飽滿的講授,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小結;或熏陶學生的情感,或陶冶學生的情操,或抒大江東去之豪情,或論先天下之憂而憂之至理;有時高唱「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時低吟「一江春水向東流」。提出疑問,引而不發,待眾里尋他千網路,享受「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的驚喜,遭遇難題,旁徵博引,待千呼萬喚始出來,感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樂趣;弘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教學語言;抑揚頓挫,言簡意賅,氣質精神飽滿振作,意氣風發,時而點撥疑難,讓人茅塞頓開,時而渲染情感,讓人心靈明凈。熱熱鬧鬧但華而不實,學無所得不是好課;內容充實但沉默枯燥,毫無趣味不是好課。好文可醫愚,好課亦可醫愚。讀美文如聽邵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聽好課如嚼橄欖,余韻綿綿不斷悠悠長長。好課如美文,秀外而慧中,好課如美文,文美質亦美。總之,一堂好課就是效率高,質量好,真正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那麼,怎樣才能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從教語文二十餘年,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良好的素質是上好課的前提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那麼,他的課就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1、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為人師表,要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態的學子,有博大深蘊的愛生的情懷,解得開學生千差萬別的心結。為人正直,師德高尚,尊重學生人格,正視學生的思維差異,從不以「師道尊嚴」來壓制學生,只是一位「學長」和「顧問」,不做知識的「販賣者」,而是一個指點迷津的引路人。
2、應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具備了比較強的文學藝術修養,那麼他的教學就如室中養有蘭花,散發出一種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課上一分鍾,課下十年功」,「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篇文質兼美的「下水文」,會博得學生嘖嘖贊嘆,一篇高等級的優秀論文發表會贏得同行的羨慕眼光。
3應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指課堂教學使用的口頭語言,而不是從教材、教參搬到課堂的照本宣科的書面語言。它是教者傳達信息,聽者達到學習目的的橋梁,不僅要規范化,也要藝術化;不僅表意上要嚴謹清楚,而且聲音要悅耳動聽;不僅要准確流暢,而且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或妙語連珠,或簡要深刻。聽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上好課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它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使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學的規律與要求並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的原則是創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和諧民主的原則要求在教學的流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語文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種矛盾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1、教師和學生的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雙方機智之光的閃耀,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都來自於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高度融合,師生之間,心有靈犀,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心心相印。課堂教學的大忌是「隔」,所謂隔,一是隔心。師生之間,各思其事,心不能「領」,神不能「會」;二是隔情。師生雖心系同處,但情感不通,教師悲之欲泣,學生無動於衷;教師慷慨激昂,學生漠然旁觀;三是隔智。教師以為易如反掌,學生視之難於登天,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如聞天書,無論設計出優化的教學方案,一旦陷入「三隔」之境,使教學走上絕路,斷不能理想的效果。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不是由作家獨創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用這一觀點來看語文課堂教學,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創造一個美的情境——課堂。這要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心」「情」「智」三方面和學生的投入,使學生最佳的主體角色,達到教學雙方的最佳和諧。
2、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和諧
課堂情境是教學過程中由教學雙方的素養、趣味以及情緒等因素形成的課堂氛圍和情調,它和教學內容的矛盾,實際上是教學過程中人(教師、學生)和物(教材)的矛盾。在這組矛盾中,人應當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情境。教學內容可以分解為這樣幾個要素:文體要素、情理要素、語言要素以及風格要素。也就是說,教學情境要和教學內容的文體、情理、語言及風格形成高度的和諧,比如同是朱自清的散文,教學《春》和《背影》情境不能一樣,在庄嚴的情境中去教學幽默的課文,用輕快活潑的情境去教學激情洋溢的課文,都是不合適的。
努力形成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和諧,對於優化以為課堂教學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能使師生雙方都沉浸在一種和教學內容和諧的氛圍,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內容之中,去體驗,去領會,去把握,用感受補充甚至替代語言,把信息的傳替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使學生在得到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吸收了知識,開啟了智力,陶冶了性情。
3.文和道的和諧
從語文教學育人的目標來看,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還應當是文和道的和諧統一,聯系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看,文與道的不和諧不統一現象相當普遍:或顧此失彼,或生拉硬扯,或畫蛇添足,這些都只能破壞教學的整體和諧,因而也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要達到文與道的和諧統一,必須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學生實際來定傳什麼樣的「道」,採用什麼方式傳道。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滲透」的方法。如果教師對文中的「道」——思想內容,自己也不以為然,或者存在片面認識,還要去傳這個「道」——教育學生,怎麼會不勉勉強強?怎麼會有好的效果?二要依照課文特點。首先是文體特點。文體不同,文道結合的方式也不一樣。小說要抓住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散文要抓住所寫之景、所敘之事、詩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完全可以滲透在朗讀欣賞之中。
三、巧妙的教學藝術是上好課的手段
有人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就似打了一場勝仗,既是打仗,就不能不講究用兵之道。只有運籌帷幄,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在平常教學中常常用到三十六記。「圍魏救趙」本指戰爭中來犯敵的後方據點,迫使敵人撤回兵力。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某些疑問,可以暫時不回答,而採取反守為攻的方法,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回答,讓他們在回答問題中悟出自己所提出問題的答案。「欲擒故縱」本意是要捉拿某人卻先故意放鬆一下,使對方形成錯覺,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計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指遇到某一棘手問題,正面講述有疑難時,就放開一步,而從反面去說,讓學生從否定的意義上對這一問題有所領悟。另外還有「調虎離山」即為了改變學生只在課堂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勢,促使他們拓寬思路,開闊眼界,適當地創造機會,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到社會中去調色。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立精神,教師可以帶頭設計一些活動,如故事會、演講比賽等,等到有些頭緒時,教師突然借故離開,讓學生自己組織好這項活動,這種方法稱之為「上樹拔梯」,其他如「暗度陳倉」「添兵減灶」「瞞天過海」「打草驚蛇」等等。
總之,要想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語文教師素質,還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和高超的教學藝術,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提高效益,真正成為學生滿意的好課。

⑤ 小學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於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一、呈現充滿激情的課堂
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本,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後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卧」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麼?「不可計數」指什麼?…並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本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2、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後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後,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麼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像力的問題,並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項目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不僅可以播放優美舒緩的音樂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較哀怨的音樂讓學生理解一些離他們較遠的一些英雄壯舉,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在讀李大釗英勇就義的一段時我就播放了哀樂,孩子們帶著悲痛的感情讀著文章,加深了對李大釗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學甚至一邊讀文一邊流淚,真正的觸動了他情感深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⑥ 作為一個老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作為一個老師,如何上好語文課?這個要從兩方面來考慮,一個是教師從自己的授課經驗和專業技能方面來考慮,另一方面就要考慮你的受眾,你的學生喜歡什麼樣的風格?兩者結合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⑦ 如何上好一節扎實高效的本色語文課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現狀剖析《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對於5—6年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目標是這樣闡述的: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由此我們可知:新課程標准設置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在於「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從新課程改革這6年多來,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在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有了較深厚的基礎,綜合性學習活動在他們身上的開展就顯得更為迫切。同一個活動主題,在低、中、高年級開展時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對於高年級來說,目標更高。就是因為這樣,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成為了難點。對於這樣的一個新事物,教師的做法和態度也是「千姿百態」的。導致這一現狀的主要症結在於:(一)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新理念」碰到了「陳舊觀念」小學的學習生活到了高段,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科分數,面對每年的大大小小的考試,很多教師始終牢記著:分數就是學生的命根。「識字」、「閱讀」、「作文」始終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綜合性學習可有可無,而且即使教了,學了也未必能在考試中體現出來,所以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的情況下,先擱在一邊再說。久而久之,學生「明白」了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不重要的。(二)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豐富性」碰到了「資源缺乏」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有「遨遊漢字王國」「走進信息世界」、「輕叩詩歌的大門」「難忘小學生活」,這些活動要真正得到有效的開展,需要多種多樣的資源。但是教師往往過於依賴語文課本,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學生開展活動的唯一資源,缺乏課程開發意識,不去或不願聯系學生生活,聯系社區和學校的實際來開發學習資源,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即使有些教師願意去開發課外資源,但仍然會碰壁,就拿「走進信息世界」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例,我們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比較困難,特別是在農村的學生,家裡沒有電腦,就無法感受到網路給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的影響。(三)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多樣性」碰到了「枯燥單一」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是一個非常具有「多樣性」的活動。如「遨遊漢字王國」,在這個大活動中,會要求學生開展許許多多的小活動,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要求學生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聯或笑話;要求學生策劃一次社會用字調查活動等等。這些活動有時候需要循序漸進,有時候又需要穿插進行,但是很多教師卻把活動放在了課堂上,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枯燥、單一,全憑著學生的一點點學習積累、生活經驗在進行。二、課題研究的內涵:對小學「高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思辨(一)課題的界定語文綜合性學習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以課題探究為形式,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將各種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等進行整合,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過程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的一種語文學習方式。要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要把握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明確它的學習目標。1、綜合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打破了課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師是唯一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場所的教材、教師、教室「三中心」論,打破了語文教學的學科本位論和語文教學的封閉狀態,體現了鮮明的綜合性特點。(1)學習目標的綜合。綜合性學習目標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這四個方面的學習目標的綜合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整合,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的教學目標定為:A、知識和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口語交際和寫作表達能力。能在觀察和欣賞過程中與別人交流,把觀察到的景物的特徵和內心感受、體驗說給別人聽,做到內容具體,語言較生動,並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寫一篇作文。B、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掌握觀察景物的方法,初步養成觀察景物的習慣,認識並探究自然。能對感興趣的景物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在觀察時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徵(形、聲、色、味、性),並通過聯想和想像對觀察對象進行多方面的對比、類比和綜合,加深對觀察對象的感知、理解和領悟,從而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實現人與自然的溝通。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熱愛自然,體驗自然,陶冶情操。回到大自然的環抱,沉浸於大自然之中,圍繞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展活動,獲得對大自然的親近而美好感情,體悟自然的生命和靈性,欣賞自然中的詩情畫意,藉此將關愛自然、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浸潤在心靈深處。這些目標體現了語文綜合素質的整體發展。(2)學習內容的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活化的學習實踐,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廣闊空間中學語文。它把整個世界作為語文學習的環境,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技、文化」等內容,涵蓋變化中的整個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天文、地理、軍事、經濟、科技,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體現自然、社會、人文領域與語文課程內容的綜合。(3)學習方式的綜合。綜合性學習做到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規范學習和休閑學習相結合,個體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4)學習資源的綜合。綜合性學習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綜合性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綜合性溝通和整合。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可分二類:一是本地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作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二是網路資源,指學生自己運用「雅虎」、「搜狐」、「新浪」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網收集資料。這些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圖文並茂、聲像豐富的互動式人機界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達到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5)學習評價的綜合。評價的內容,既要看項目的確定是否有價值,內容設計是否具有探究性,探究的方法是否科學,又要看實踐活動是否做到全員參加和全程體驗,還要看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在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看收集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從評價的形式上看,綜合性學習是復雜的語文實踐活動,單一的量化評定方式不能反映它的本質,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壓抑學生的個性、靈性、悟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將單一的量化評定轉變為多樣化的綜合評定,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等多維度、多側面的綜合性評價方式,全面而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效果,既讓學生分享成果的喜悅,又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2、實踐性活動,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形式。通過活動整合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過,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活動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這種活動性的學習並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主要是直覺和感受。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出發點和歸宿,乃至語文學習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育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溝通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系,溝通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呢?綜合性學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為了更好地展示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我們要轉變一個觀念:過去,語文教材和語文課堂的是面向文本,綜合性學習則把師生地引向實踐,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學會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它強調的是學生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的基本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很難想像,一個孩子天天咿呀誦讀,卻不知道自己讀的東西是生活的反映;經常不斷地表達思想(口頭或書面),卻不理解是用來表現生活的。3、過程性課程標准提出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其中「過程和方法」在綜合性學習中體現得最明顯。我們說,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是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關鍵是要學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選擇、批判、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因此,在綜合性學習這個平台上,我們要特別注重其過程性。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准備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項目設計,學生可以分小組討論、制訂活動計劃、步驟及活動目標,體現出適度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為順利而有效的實施做好充分的准備;2、實踐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過程實施,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訪問、搜集材料、分析整理,分析時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合作性;3、交流階段,這個階段是成果展示階段,主要是用口頭或書面的的形式展示活動的成果,通過交流,取長補短,探討不足,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合作性與探究性;4、評價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反思評價,可以是教師評、自己評、學生互評等不同形式,在交流的基礎上,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活動過程,能夠找到不足,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活動的成果。教師要重視學生調查、訪問、搜集資料等活動的過程與策略,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各種信息,使學生初步掌握獲取資料的方法與途徑。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不少老師特別關注最終成果的展示,而對成果形成前的活動過程較少引起注意。綜合性學習不僅要僅重視靜態成果的形成,更要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得到成果前的一切計劃、方案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等等,幫助學生在動態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獲取相應的知識和能力。4、自主性課程標准特別強調要轉變教學方式,積極倡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綜合性學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綜合性學習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意識。教材在每一次綜合性學習中,都提供了比較多的內容,設計的活動也不止一兩種,目的就是為了給教師和學生以的選擇空間。具體體現在課堂中,教師也應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的自主權,使學生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夥伴,甚至可以跳出教材,自己尋找合適的語文活動資源。也就是說,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方案的設計、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成果的展示,學生都有更大的自主性,有實踐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當然,放手給學生自由的同時,也要避免出現盲目性與隨意性。給學生自主,並不等於放羊,老師的適當指導、及時糾偏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活動目標的指導上,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應當從學生的實際和可能出發,量力而行,重點放在培養語文能力上。同時,還要和學生一起設計、制定活動計劃,安排活動時間表,並能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做出調整和完善。特別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由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取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因此,即便是關注同一專題,每位同學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或者側重知識的學習,或者側重態度、情感的熏陶,或者側重方法、習慣的養成,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這些個體差異。需要明確的是,教師指導的目的不是將學生的活動、探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而是啟發思路、提供信息、補充知識、介紹一些具體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既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又提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綜合性學習的作用才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師生也才能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互動。5、合作性教育應該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均衡發展,而不是個別尖子生自由學習的天堂。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全體學生的參與,使每個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過程發展自己的語文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全員參與,重在學生之間的密切合作,以培養新的時代所需要的良好的合作能力與合作精神。全員參與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共同參與。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者要了解合作夥伴的個性,學會交流與合作,要懂得彼此之間互相尊重、理解與寬容,要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接受別人的意見。合作性一般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呈現。在以小組為單位確定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步驟後,各成員要按照計劃完成自己負責的內容。分工完成後,小組之間先有小的交流,整合、分析、整理相關材料。小組成員應該樹立互相傾聽、互相學習的意識,要注意合作能力與合作精神的培養。然後將合作的成果拿到班裡去交流,交流的過程也是一次大范圍的合作過程。

⑧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
(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
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
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辦法不勞動就有收獲。
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
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
(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
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
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
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
(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
( 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
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
師:丹頂鶴美在哪裡?
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
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
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
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
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 。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
第二、 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展開,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展開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
(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
(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 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⑨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

怎樣才能教得好學生又學得好呢?我是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的:
一、老師要專業敬業還要博學有愛心
我認為教好語文很不容易,語文是最容易教的也是最難教好的。為什麼我有此感慨呢?從教這十餘年,我深有體會,漢語是我們的母語,這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境,也是能教好語文的有利條件,但是,這並不是說有了有利條件就能教好學生學好語文,老師要求很高,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求老師要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不單純的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要求語文老師博覽群書,博學多識。還要求語文課學生願意上,聽得進去,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調動學生積極性,走進學生中間,做好師生互動,完成教與學二者之間的銜接。老師的敬業和愛心必不可少,老師的狀態直接影響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心智還不成熟,引導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要想讓學生學好,首先老師要教好!舉個例子,外國老師是這么上《灰姑娘》的:這是一位美國教師帶學生學習童話故事《灰姑娘》的課堂教學。同大多數教師一樣,這位教師首先帶學生閱讀,之後在復述中幫助學生熟悉故事,正確把握其中的字音、句詞等。接下來,老師就開始提問。第一個問題是:這個故事裡面你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麼?
自然,所有學生都回答說:最喜歡灰姑娘,最不喜歡灰姑娘的後媽和她的女兒。因為,灰姑娘漂亮、善良,灰姑娘的後媽和她的女兒太壞。
老師問第二個問題:假如你是灰姑娘的後媽,你會願意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嗎?記著,一定要老實地回答喲――
學生開始沉默,然後討論,最後有一個小男孩舉手。老師叫起他來,他吸了一口氣,很認真地講道:假如我是灰姑娘的後媽,我也不希望灰姑娘參加舞會,因為她太漂亮了,假如她參加舞會,那麼我的女兒就不可能有機會成為王後了……
這時,老師很意味深長地說道:所以說,後媽不一定就是壞人,只是她不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別人的孩子!
所有的學生聽到這里都頻頻點頭。
老師接著又問:是誰幫助灰姑娘去參加了舞會?
學生們興奮地大聲講道:是仙女。
那麼,除了仙女,還有誰呢?老師繼續問道。
還有小老鼠、大南瓜、小蟲蟲……
老師立即接道:對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除了像小仙女這樣的朋友,我們還需要像小老鼠、大南瓜和小蟲蟲這樣的朋友……
所有的學生都笑了。
老師接著又問:大家想想,灰姑娘的後媽不答應灰姑娘去參加舞會,還把她關了起來,也沒有其他人知道並且幫助灰姑娘,那最終是誰決定要讓灰姑娘參加舞會並且成為了王後的呢?
學生們認真想了想之後,回答說:是灰姑娘自己!
老師說:對了!記住,你們也許有一個故事中那樣不愛自己的後媽,也許沒有人知道並且幫助你,但你自己一定不能放棄自己,一定要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努力爭取……所以說,假如這個世界沒有人愛你,你要怎樣?
愛自己!所有的孩子舉著小手大聲地喊著。
最後,老師問道:這個故事裡你們有沒有讀出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立即有學生站起往返答:「有啊。仙女不是說,到午夜十二點的時候,所有的一切都要變回原樣,那為什麼水晶鞋沒有變回去呢?」
「真好!」老師誇獎道,「可見,犯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連這么偉大的作家都會犯錯誤。再有,你們這么小就能看出作家的錯誤來,相信未來你們一定可以成為比這位作家更偉大的作家……」
所有的孩子雀躍般歡呼著。一節課結束了。
所以若想學生聚精會神的聽你上課,必須老師要先教好。
二、走進學生心裡,激發學習興趣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走進學生心裡,喚起共鳴,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藉助語文這一教學載體,也可以藉助作文這個平台,讓學生說出心裡話,展現自己的心裡,走進他們,做他們的良師益友,好的鼓勵,不好的找原因及時解決,解決不了的可以幫他們出主意,引導好他們,樹立一個客觀而又具體的目標,幫助他們去實現,學習上是老師,思想上是平等對話者,生活中是好朋友,這樣學生思想動態老師了如指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志向,從點滴做起,學好每一門功課,成就自己精彩人生,學習中尋找快樂,激起他們信心,才能煥發出學習興趣,學好習,不僅僅是語文!這便是學生要學的問題。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是上好語文課的根本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可以給學生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生活是語文不竭的動力,只有融入生活,才會為語文提源頭活水,才能讓語文煥發出生命的活

閱讀全文

與上好語文課的經驗分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