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再品《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品讀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讀完之後,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文章主要寫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感人事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肖邦說的那句話:「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臨死前對姐姐的囑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生在祖國,死也在祖國,心裡永遠不會忘記祖國」的愛國情懷。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呢!這種愛國情懷把我給震撼了。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和作曲家。肖邦他熱愛音樂,但他更熱愛祖國。在離開自己祖國的時候,他熱淚盈眶。當聽到了華沙爆發了起義,而又失敗後,他悲痛欲絕。他把一切悲憤化為力量,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進行忘我創作。他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沙皇俄國的憤怒抗爭和對祖國的憂慮。而又在彌留之際,他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貢獻出來,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仁人志士數不勝數。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他幫助國家抗擊金兵,卻不斷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歲時,他仍然不忘祖國統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體一陣不適,知道自己將與世長辭,便拿來筆和紙寫下了《示兒》這首詩。寫完之後,他慢慢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
肖邦,一個有著愛國精神的人、一個擁有愛國之心的人、一個讓我敬佩的人…… 讓我們也像肖邦一樣,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吧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② 語文六年級上冊蘇教版習作七作文怎麼寫
我深深佩服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但更佩服他的人格魅力。正是由於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和顧全大局,深深地感動了廉頗,才促使廉頗勇敢地負荊請罪。
一眨眼,這個學期又快結束了,想一想,收獲的確不少。但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那些課本上的知識,連有些課文背後的故事我也了解了許多。比如《小草和大樹》背後夏洛蒂與《簡·愛》的故事,《錢學森》背後放棄名利、毅然回國的故事,等等。現在,我就為大家講講《負荊請罪》背後的故事吧!
「負荊請罪」這個典故家喻戶曉,說的是趙國的武將廉頗對文官藺相如無禮,而藺相如卻為國家著想,不跟廉頗鬧翻。廉頗知道後深感內疚,主動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賠禮道歉。那麼為什麼廉頗要對藺相如無禮呢?這還得從另外一個典故「完璧歸趙」說起。 小荷作文網 www.zww.cn
有一次,趙王得到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做和氏璧。秦王得知後非常想要,就答應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秦王見到和氏璧非常高興,但絕口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藺相如假託璧有毛病,從秦王手中把璧要了回來。藺相如拿著璧喊道:「如果秦國不拿出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這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拿出地圖來指了指,藺相如又提出要舉行交割典禮,並約定了日期。藺相如回到客棧,當天晚上就讓部下扮作商人,帶著和氏璧抄小道回到趙國。到了約定的日期,藺相如對秦王說:「璧已經送回趙國,請大王先交出十五座城池,我再把璧送給大王。」秦王覺得不值得,只好遺憾地放走了藺相如。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大夫。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幾年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讓趙王鼓瑟,並讓人做了記錄。藺相如很生氣,就讓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再三推辭。藺相如對秦王說:「我離你只有五步遠,你要是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秦王只好擊缶,藺相如也讓人做了記錄。秦王知道廉頗率領的大軍正嚴陣以待,所以不敢對趙王下手,就把趙王放走了。這就是「澠池之會」。趙王回國以後,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還高。廉頗心裡很不服氣,就對藺相如故意找茬,而藺相如顧全大局一再退讓,這才發生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通過這兩件事,我深深佩服藺相如的聰明才智,但更佩服他的人格魅力。正是由於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和顧全大局,深深地感動了廉頗,才促使廉頗勇敢地負荊請罪。而廉頗知錯能改,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與藺相如和好如初,這種態度也應該贊賞。
③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習作七作文例文。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④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習作七怎麼寫
你寫《負荊請罪》前面的故事《澠池之會》我有資料:中文名稱: 澠池之會
發生時間: 公元前279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發生地點: 澠池
事件介紹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迴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後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⑤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⑥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⑦ 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7例文300字
別作弊。
⑧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作文怎麼寫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作文 藏在課文中的故事
翻開語文書,除了看到一篇篇的有趣的課文和一幅幅精彩的圖畫,我們還能看見藏在語文書里的故事.它們有的藏在成語中,如「立雪求道」、「葉公好龍」的故事;有的藏在課文里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發生在《林沖棒打洪教頭》前後的故事.而當我學了課文《輪椅上的霍金》之後,我對霍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霍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巨匠,一個挑戰命運的勇士.
霍金生於1942年1月8日.在他不幸患上盧伽雷氏症後,就永遠的被禁錮在了輪椅上.坐在輪椅上的霍金還有一些生活趣事呢.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輪椅回柏林公寓時,被小汽車撞倒,右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但48小時後,他又回到辦公室投入工作.還有一次,他和友人去鄉間別墅,上坡時拐彎過急,輪椅向後傾倒,不料這位物理大師卻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叢中.可是他就是面對如此境況,還是露出了他招牌微笑.
「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這一閃念在經過3年的思考後形成了完整的理論.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斷地輻射出X光、伽馬射線等,這就是有名的「霍金輻射」.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黑洞只吞不吐.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霍金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一個人,因為在他身體已經完全無法移動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3根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在莫斯科的飯店中,他建議大家來跳舞,他自己也在大廳里不停地轉動著輪椅,那個身影真是一大奇景. 正是這位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的,但卻依舊是那麼活潑好動的科學巨人寫的《時間簡史》等書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意志的堅強幾乎能和他的殘疾的程度能成為正比.我也要好好向他學習這種精神了
在《三顧茅廬》中我拜讀了「桃源三結義」的故事;
在《螳螂捕蟬》中我感悟到了「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身後正隱伏著禍患……」
一群憨態可掬的小鴨子在鴨媽媽的帶領下搖搖擺擺地漫步在溫哥華的街頭.有的昂起頭望著一望無際的天空「嘎、嘎」地叫著,像在唱著一首歡樂的歌;有的在快樂地奔跑著,發出「啪嗒、啪嗒」的聲音,像在跳一段歡快的踢踏舞;有的在整理自己的羽毛,說:「看,我多美麗!」像一位即將登台演出的演員.鴨媽媽不時地回過頭來,自豪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們,一、二、三……數數共有幾只,有沒有掉隊了.
正當鴨媽媽再一次轉過身來數著她這些漫不經心過馬路的孩子們時,卻發現少了兩只,原來,有兩只小鴨子失足跌落在路旁的下水道里.鴨寶寶毛毛失聲喊著:「媽媽,快救救我們啊.」咪咪嚇得臉色發白尖叫著:「這里又臟又臭又嗆人,我們快受不了啦.」鴨媽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刻,鴨媽媽沉著冷靜,突然想起了捨己救人、有難必幫的巡警叔叔.它急速奔向巡警值班的崗亭,沖進崗亭「嘎嘎…嘎嘎…」直叫,向巡警求助.巡警們把鴨媽媽趕到崗亭外,可鴨媽媽急了,它撲打起那羽翼豐滿的翅膀向巡警們發出了哀求的聲音.巡警們瞪大眼睛似乎聽懂了鴨媽媽要說的話,他們知道了鴨媽媽有急事需要求救,於是便緊跟著鴨媽媽來到了「出事地點」.
掉入下水道的兩只鴨寶寶正在掙扎著,咪咪和毛毛一會兒沉入水底,一會兒浮出水面,一個勁兒地吐著泡泡,很顯然,它們已經體力不濟了.其他的鴨寶寶們圍成一圈正在不停地鼓勵、安慰著它們:「別著急,媽媽一定會有辦法的.」「媽媽去找巡警叔叔幫忙,馬上就會來救你們的,一定要堅持住.」
巡警們及時趕到了出事地點,只見已經有許多人圍在下水道旁,他們不嫌臟不嫌臭試著用各種方法來救小鴨子.這時,剛好一位漁夫挑著魚簍從路邊走過,一位巡警看了看魚簍,靈機一動,叫住漁夫.他將魚簍借來,並找來一根繩子,系在魚簍上,慢慢地放進了下水道.鴨媽媽彷彿看懂了什麼,對著鴨寶寶喊道:「快游進魚簍里,快,快.」於是兩只鴨寶寶紛紛遊了進去,巡警們將魚簍輕輕地提起,兩只鴨寶寶乖乖地坐在簍里,被救了出來.一位巡警端來一盆清澈的溫水,小心翼翼地將鴨寶寶一隻一隻地放進水裡,輕輕地為它們洗去身上的污漬.兩只鴨寶寶在臉盆里洗了個澡後,加入了兄弟們的行列.鴨媽媽一一親吻著巡警們的褲腿,並感激地向巡警們點頭致謝.
⑨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怎麼寫
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熱難行。 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趲行。 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 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 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 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兩個虞候雖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氣喘了行不上。 楊志便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你們不替灑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後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要處!」 那虞候道:「不是我兩個要慢走,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前日只是趁早涼走,如今恁地正熱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勻!」 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里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 兩個虞候口裡不言,肚中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 楊志提了朴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 兩個虞候坐在柳陰樹下等得老都管來;兩個虞候告訴道:「楊家那廝強殺只是我相公門下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 老都管道:「須是相公當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別拗,」因此我不做聲。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 兩個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話兒,都管自做個主便了。」 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 當日行到申牌時分,尋得一個客店裡歇了。 那十一個廂禁軍兩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情知道被差出來。這般火似熱的天氣,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 老都管道:「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 那眾軍漢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 又過了一夜。 次日,天色未明,眾人起來,都要乖涼起身去。 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裡去!且睡了!卻理會!」 眾軍漢道:「趁早不走,日里熱時走不得,卻打我們!」 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麼!」 拿了藤條要打。 眾軍忍氣吞聲,只得睡了。 當日直到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飯走。 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 那十一個廂禁軍口裡喃喃吶吶地怨悵;兩個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 卑休絮煩。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 當日客店裡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飯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當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嶇小徑,南山北嶺,卻監著那十一個軍漢。 約行了二十餘里路程,那軍人們思量要去柳陰樹下歇涼,被楊志拿著藤條打將來,喝道:「快走!教你早歇!」 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 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看看日色當午,那石頭上熱了腳疼,走不得。 眾軍漢道:「這般天氣熱,兀的不曬殺人!」 楊志喝著軍漢道:「快走!趕過前面岡子去,卻再理會。」 正行之間,前面迎著那土岡子。 一行十五人奔土岡子來,歇下擔仗,十四人都去松林樹下睡倒了。 楊志說道:「苦也!這里是甚麼去處,你們卻在這里歇涼!起來快走!」 眾軍漢道:「你便利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 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 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只見兩個虞候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岡子上松樹下坐下喘氣。 看這楊志打那軍健,老都管見了,說道:「提轄!端的熱了走不得!休見他罪過!」 楊志道:「都管,你不知。這里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做黃泥岡,閑常太平時節,白日里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里停腳!」 兩個虞候聽楊志說了,便道:「我見你說好幾遍了,只管把這話來驚嚇人!」老都管道:「權且教他們眾人歇一歇,略過日中行,如何?」 楊志道:「你也沒分曉了!如何使得?這里下岡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沒人家。甚麼去處。敢在此歇涼!」 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 楊志拿著藤條,喝道:「一個不走的吃他二十棍!」 眾軍漢一齊叫將起來。 數內一個分說道:「提轄,我們挑著百十斤擔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你好不知疼癢!只顧逞辯!」 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只是打便了!」 拿起藤條,劈臉又打去。 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我在東京太師府里做公時,門下軍官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職,直得地逞能!休說相公家都管,便是村莊一個老的,心合依我勸一勸!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 楊志道:「都管,你須是城市裡人,生長在相府里,那裡知道途路上千難萬難!」 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 楊志道:「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 都管道:「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在那裡舒頭探腦價望。 楊志道:「俺說甚麼,兀的不是歹人來了!」 撇下藤條,拿了朴刀,趕入松林里來,喝一聲道:「你這廝好大膽!怎敢看俺的行 貨!」 趕來看時,只見松林里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兒;六個人,脫得赤條條的,在那裡乘 涼;一個鬢邊老大一搭硃砂記,拿著一條朴刀。 見楊志趕入來,七個人齊叫一聲「阿也,」都跳起來。 楊志喝道:「你等是甚麼人?」 那七人道:「你是甚麼人?」 楊志道:「你等小本經紀人,偏俺有大本錢?」 那七人問道:「你顛倒問!我等是小本經紀,那裡有錢與你!」 楊志又問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販棗子上東京去;路途打從這里經過,聽得多人說這里黃泥岡上時常有賊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頭自道:「我七個只有些棗子,別無甚財務,只顧過岡子來。 上得岡子,當不過這熱,權且在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涼了行,只聽有人上岡子來。 我們只怕是歹人,因此使這個兄弟出來看一看。 」楊志道:「原來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卻才見你們窺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趕來看一看。」 那七個人道:「客官請幾個棗子了去。」 楊志道:「不必。」 提了朴刀再回擔邊來。 老都管坐著,道:「既是有賊,我們去休。」 楊志說道:「俺只道是歹人,原來是幾個販棗子的客人。」 老都管別了臉對眾軍道:「似你方才說時,他們都是沒命的!」 楊志道:「不必相鬧;俺只要沒事,便好。你們且歇了,等涼此走。」 眾軍漢都笑了。 楊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邊樹下坐了歇涼。 沒半碗飯時,只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付擔桶,唱上岡子來;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那漢子口裡唱著,走上岡子來松林里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 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里是什麼東西?」 那漢子應道:「是白酒。」 眾軍道:「挑往那裡去?」 那漢子道:「挑出村裡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 那漢子道:「五貫足錢。」 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 正在那裡湊錢,楊志見了喝道:「你們又做甚麼?」 眾軍道:「買碗酒吃。」 楊志調過朴刀桿便打,罵道:「你們不得灑家言語,胡亂便要買酒吃,好大膽!」 眾軍道:「沒事又來鳥亂!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也來打人!」 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得甚麼!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葯麻翻了!」 那挑酒的漢子看著楊志冷笑道:「你這客官好不曉事!早是我不賣與你吃,——卻說出這般沒氣力的話來!」 正在松樹邊鬧動爭說,只見對面松林里那伙販棗子的客人提著朴刀走出來問道:「你們做甚麼鬧?」 那挑酒的漢子道:「我自挑這個酒過岡子村裡賣,熱了在此歇涼。他眾人要問我買些吃,我又不曾賣與他,這個客官道我酒里有甚麼蒙汗葯,你道好笑么?說出這般話來!」 那七個客人說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來。原來是如此。說一聲也不打緊。我們正想酒來解渴,既是他疑心,且賣一桶與我們吃。」 那挑酒的道:「不賣!不賣!」 這七個客人道:「你這鳥漢子也不曉事!我們須不曾說。你左右將到村裡去賣,不般還你錢,便賣些與我們,打甚麼要緊?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湯,便又救了我們熱渴。」 那挑酒的漢子便道:「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的不好——又沒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你這漢子忒認真!便說了一聲,打甚麼要緊?我們自有瓢在這里。」 只見兩個客人去車子前取出兩個椰瓢來,一個捧出一大捧棗子來。 七個人立在桶邊,開了桶蓋,輪替換著舀那酒吃,把棗子過口。 無一時,一桶酒都吃盡了。 七個客人道:「正不曾問你多少價錢?」 那漢道:「我一了不說價,五貫足錢一桶,十貫一擔。」 一個客人把錢還他,一個客人便去揭開桶蓋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漢去奪時,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漢趕將去。 只見這邊一個客人從松林里走將出來,手裡拿一個瓢,便來桶里舀了一瓢。 那漢看見,搶來劈手奪住,望桶里一傾,便蓋了桶蓋,將瓢望地下一丟,口裡說道:「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羅噪!」 那對過眾軍漢見了,心內癢起來,都待要吃。 數中一個看著老都管道:「老爺爺,與我們說一聲!那賣棗子的客人買他一桶吃了,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潤一潤喉也好,其實熱渴了,沒奈何;這里岡子上又沒討水吃處。老爺方便!」 老都管見眾軍所說,自心裡也要吃得些,竟來對楊志說:「那販棗子客人已買了他一桶吃,只有這一桶,胡亂教他們買吃些避暑氣。岡子上端的沒處討水吃。」楊志尋思道:「俺在遠遠處望這廝們都買他的酒吃了;那桶里當面也見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們半日,胡亂容他買碗吃罷。」 楊志道:「既然老都管說了,教這廝們買吃了,便起身。」 眾軍健聽這話,湊了五貫足錢,來買酒吃。 那賣酒的漢子道:「不賣了!不賣了!這酒里有蒙汗葯在里頭!」 眾軍陪著笑,說道:「大哥,直得便還言語?」 那漢道:「不賣了!休纏!」 這販棗子的客人勸道:「你這個鳥漢子!他也說得差了,你也忒認真,連累我們也吃你說了幾聲。須不關他眾人之事,胡亂賣與他眾人吃些。」 那漢道:「沒事討別人疑心做甚麼?」這販棗子客人把那賣酒的漢子推開一邊,只顧將這桶酒提與眾軍去吃。 那軍漢開了桶蓋,無甚舀吃,陪個小心,問客人借這椰瓢用一用。 眾客人道:「就送這幾個棗子與你們過酒。」 眾軍謝道:「甚麼道理!」 客人道:「休要相謝。都一般客人。何爭在這百十個棗子上?」 眾軍謝了。 先兜兩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楊提轄吃一瓢。 楊志那裡肯吃。 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 兩個虞候各吃一瓢。 眾軍漢一發上。 那桶酒登時吃盡了。 楊志見眾人吃了無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氣甚麼熱,二乃口渴難煞,拿起來,只吃了一半,棗子分幾個吃了。 那賣酒的漢子說道:「這桶酒被那客人饒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饒了你眾人半貫錢罷。」 眾軍漢湊出錢來還他。 那漢子收了錢,挑了空桶,依然唱著山歌,自下岡子去了。 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立在松樹傍邊,指著這一十五人,說道:「倒也!倒也!」 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 那七個客人從松樹林里推出這七輛江州車兒,把車子上棗子都丟在地上,將這十一擔金珠寶貝都裝在車子內,遮蓋好了,叫聲「聒噪」,一直望黃泥岡下推去了。楊志口裡只是叫苦,軟了身體,掙扎不起,十五個人眼睜睜地看著那七個人把這金寶裝了去,只是起不來,掙不動,說不得。 我且問你∶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這七個。 卻才那個挑酒的漢子便是白日鼠白勝。 卻怎地用葯?原來挑上岡子時,兩桶都是好酒,七個人先吃了一桶,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看著,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後吳用去松林里取出葯來,抖在瓢里,只做走來饒他酒吃,把瓢去兜時,葯已攪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勝劈手奪來傾在桶里∶這個便是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