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草稿
只要我們善於讀書就能讀出「弦外之音」——藏在書中的故事。如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就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鄭成功到台灣尋父,第一次與盤踞台灣的荷蘭人首領揆一針鋒相對。在此期間,鄭成功與台灣人民結下深厚友誼。回到福建後,鄭芝龍投機政治,在福建立唐王為帝,唐王賜鄭成功為「國姓爺」,並認定鄭成功是復興大業的人選。
此時清兵進入福建,鄭成功與父親數次在和戰的問題上爭執。鄭芝龍最終決定投清。鄭成功勸說無效,與父親決裂。鄭芝龍投清後被軟禁,明唐王也因此出走後被清兵擒殺。鄭成功通過重重困難獲得了鄭家軍的領導權,繼續抗清的斗爭。清兵一邊勸降鄭成功,一邊偷襲鄭成功的老家,鄭成功的母親因此喪生,讓鄭成功悲痛欲絕。此時,台灣人民正處於荷蘭人高壓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暗中支持以舊部郭懷一為首的抗荷斗爭,並承諾有朝一日一定要收復台灣。
鄭成功與清兵的戰斗獲得了勝利,顯示出鄭成功卓越的軍事才能。鄭成功並興兵北伐,但在南京一役中卻因為一念之慈而遭受重創。此時郭懷一在台灣的起義也失敗。鄭成功將目光投向台灣,打算將台灣作為自己發展的基地。他一面與台灣的荷蘭總督揆一軟硬兼施,又用計麻痹了荷蘭海軍總司令,恰好舊部——荷蘭通事何斌向鄭成功獻上台灣水域圖。鄭成功秣馬厲兵,積極准備東征台灣。
公元1661年,鄭成功說服了諸位將領,正式出兵攻打台灣,戰勝了洶涌波濤後,他利用潮汐順利通過了鹿耳門,並受到了以凱因為首的高山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持。鄭成功不久利用攻心戰讓荷蘭人獻出赤嵌城,將荷蘭人最後的巢穴——台灣城團團圍住。在揆一的頑強抵抗下,鄭成功陷入持久戰,同時利用屯墾解決了糧荒的問題,並處死了與清兵勾結的黃炎及對高山族人民強取豪奪的鄭芝魁,粉碎了清兵與荷蘭人的兩面夾攻,解決了內部矛盾,取得了台灣人民的信任。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下,揆一終於向鄭成功投降,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毅然拒絕了部下們打算在台灣另立乾坤的計劃,宣布台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迅速投入了對台灣的開發,使台灣日漸繁榮。
也許我們不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樣,尋找到宇宙的新奧秘,但是我們卻能從那熟悉的課本中,那一篇篇的文章里,體驗到發現的快樂——
⑵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很多年前, 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想休假,所以他們決定晚上去城鎮。他們叫來最信任一個人來照看孩子。當保姆來的時候,他們的連個孩子已經在床上睡著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覺得無聊就想去樓下看電視。但是她看不了,因為樓下沒有電視(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問是否可以在他們的卧室看電視,當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後一個請求。
她問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蓋住那小丑雕像,因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電話沉默了一會。
(此時爸爸在和保姆通話)
他說:帶孩子離開房間……
我們將會叫警察……我們從來沒有什麼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個從監獄逃出來的殺人犯。
電話里沉默了一會兒。
(正在跟保姆通話的孩子的父親)說:帶上孩子們,離開房子……我們會通知警察……我們沒有一個小丑雕像……
孩子們和保姆被小丑謀殺了。
結果是,小丑是一個從監獄里逃出來的殺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鍾內轉發這個貼子,這個小丑在凌晨3點時將會拿著刀站在你的床前。
⑶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怎麼寫 故事要跟語文書的內容有關。
背景是唐軍平定安史之亂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亂時,叛軍的根據地。公元763年被官軍收復。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
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
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
四句通過想像,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
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⑷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我們書本上「負荊請罪」這個話劇原來是和「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起的,他們和一塊就又成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將相和。
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趙王得到了當時的稀世珍寶——和氏璧。秦王聽說了,眼饞的不得了,便派人到趙國,說秦王願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頓時進退兩難,只好派藺相如為使者,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恭恭敬敬的地把和氏璧獻上。親王拿著和氏璧,與眾大臣一起觀賞,卻隻字不提換城之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接壁上有瑕疵之事把和氏璧搞到手,指著秦王大喊:「我家趙王讓我把玉帶來,可大王您卻一點誠意也沒有,如果大王比我,我就和這和氏璧一起裝在這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會碎掉,便裝模作樣的給藺相如指出所要交換的城池,並說五天後舉行換城儀式。誰知,當晚藺相如就讓人帶著和氏璧回了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後來,秦國想要收復趙國,趙國士兵頑強抵抗,但秦軍殺了很多趙人。後來,秦王找趙王到澠池會談。於是,趙王帶著藺相如一起去了澠池。秦王聽說趙王對樂器很有研究,便想聽聽趙王鼓瑟。趙王無奈,只好鼓了一段,秦王當場讓史官記下:xx年xx月XX日,趙王為秦王擊缶。藺相如看不下去了,把劍指著趙王說:「我家趙王為您鼓瑟了,現在我請您為我家趙王擊缶,否則,咱們同歸於盡。」親王害怕,只好隨便敲了幾下。藺相如也讓史官記下了。這就是澠池之會的故事。
後來,出現了我們課本上負荊請罪的故事。
將相和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我們做人要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知錯就改,面對困難要機智勇敢!
⑸ 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7
《小草與大樹》讀後感
讀完《小草與大樹》這篇雖然只有短短幾千字,但又飽含很多生活哲理的文章後,我從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彷彿在一瞬間給自己的靈魂上了一節有意義的教育課,使自己長大了許多……
我深深地被文中的主人翁——夏洛蒂不屈不撓和堅持不懈的寶貴精神所感動。誰能想像,一位年幼弱小的女孩在母親不幸早逝之後,承擔起維持家庭生計的責任,盡管這樣,她還是不肯放棄讀書。雖然面對著生活的貧困和冷酷的訓誡,但她依然能在重重困難中堅強地昂起頭來,朝著自己夢想的目標努力奮進。這是多麼罕見而又珍貴的毅力!
夏洛蒂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更讓我對她肅然起敬。
想到這兒,我羞愧了。記得有一次, 我的英語考試得了一個很高的分數,老師的誇獎,同學的贊美,讓我變得驕傲起來,此後,每次考試,我都會想到我曾經考過高分,漸漸的,我的英語成績也下降了。由此可見,面對困難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多麼重要呀!夏洛蒂面臨著生活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都沒有悲觀退縮,而我,卻被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給壓倒了。相比之下,夏洛蒂顯得是那麼的高大無比,而我,卻猶如一粒黃沙般的渺小!
小草和大樹是一個明顯的對比,這種對比更加突出了藝術效果,更能體現出卑微的夏洛蒂不畏生活的艱辛、不畏世俗的偏見、不畏環境的惡劣和不屈的精神。小草象徵著卑微,但也象徵著夏洛蒂姐妹們在惡劣的環境下頑強地抗爭。她通過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用鋼鐵般的意志、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她的小說《簡·愛》終於在一年後問世了。想想,在她成功之前,受了多大的痛苦啊,先是家庭的貧苦讓她失去了讀書的機會,接著就是被詩人羅伯特·騷塞歧視和諷刺,然後寫出的詩卻僅賣了兩本。她就是遭遇了許多困難,才成為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星星。
雖然夏洛蒂一開始就像一根小草默默無聞,可是她在我心中像大樹一樣偉岸。
到了酷熱的夏天,太陽炙烤著大地,那些在春天裡被人們觀賞的鮮花,都耷拉著腦袋,顯得沒有精神,而這些小草卻仍然頑強的昂著頭,盯著炎熱。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小草雖然被風雨吹打得東倒西歪,但是他們沒有屈服,仍然牢牢的紮根在泥土裡,任憑風吹雨打。
小草,雖然沒有大樹那樣高大的身軀;沒有鮮花那樣迷人的芳香,但是他那頑強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屈服。這又使想起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來。
的確,大樹的威嚴使人敬佩,鮮花的香氣沁人心脾,但小草的剛毅品格則給人以啟迪。
想想我們自己,和小草比起來真是自嘆不如啊!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家長、老師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可有些同學學習有了進步後,幾乎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沒有想到辛苦勞累的老師和家長,不會感恩,也不知道怎麼感恩。
我們也許成就不了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只要做一棵這樣的「小草」,我們就具備了做人的一些最基本的品質了!
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學習夏洛蒂,學習她那永不言敗、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
⑹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怎麼寫
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熱難行。 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趲行。 自離了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 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 那十一個廂禁軍,擔子又重,無有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要去歇息。 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兩個虞候雖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氣喘了行不上。 楊志便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你們不替灑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後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要處!」 那虞候道:「不是我兩個要慢走,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前日只是趁早涼走,如今恁地正熱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勻!」 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里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 兩個虞候口裡不言,肚中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 楊志提了朴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 兩個虞候坐在柳陰樹下等得老都管來;兩個虞候告訴道:「楊家那廝強殺只是我相公門下一個提轄!直這般會做大!」 老都管道:「須是相公當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別拗,」因此我不做聲。這兩日也看他不得。權且耐他。」 兩個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話兒,都管自做個主便了。」 老都管又道:「且耐他一耐。」 當日行到申牌時分,尋得一個客店裡歇了。 那十一個廂禁軍兩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情知道被差出來。這般火似熱的天氣,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 老都管道:「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 那眾軍漢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們時,並不敢怨悵。」 又過了一夜。 次日,天色未明,眾人起來,都要乖涼起身去。 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裡去!且睡了!卻理會!」 眾軍漢道:「趁早不走,日里熱時走不得,卻打我們!」 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麼!」 拿了藤條要打。 眾軍忍氣吞聲,只得睡了。 當日直到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飯走。 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 那十一個廂禁軍口裡喃喃吶吶地怨悵;兩個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 卑休絮煩。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 當日客店裡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飯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日十分大熱,當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嶇小徑,南山北嶺,卻監著那十一個軍漢。 約行了二十餘里路程,那軍人們思量要去柳陰樹下歇涼,被楊志拿著藤條打將來,喝道:「快走!教你早歇!」 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雲彩,其實那熱不可當。 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看看日色當午,那石頭上熱了腳疼,走不得。 眾軍漢道:「這般天氣熱,兀的不曬殺人!」 楊志喝著軍漢道:「快走!趕過前面岡子去,卻再理會。」 正行之間,前面迎著那土岡子。 一行十五人奔土岡子來,歇下擔仗,十四人都去松林樹下睡倒了。 楊志說道:「苦也!這里是甚麼去處,你們卻在這里歇涼!起來快走!」 眾軍漢道:「你便利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 楊志拿起藤條,劈頭劈腦打去。 打得這個起來,那個睡倒,楊志無可奈何。 只見兩個虞候和老都管氣喘急急,也巴到岡子上松樹下坐下喘氣。 看這楊志打那軍健,老都管見了,說道:「提轄!端的熱了走不得!休見他罪過!」 楊志道:「都管,你不知。這里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做黃泥岡,閑常太平時節,白日里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里停腳!」 兩個虞候聽楊志說了,便道:「我見你說好幾遍了,只管把這話來驚嚇人!」老都管道:「權且教他們眾人歇一歇,略過日中行,如何?」 楊志道:「你也沒分曉了!如何使得?這里下岡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沒人家。甚麼去處。敢在此歇涼!」 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 楊志拿著藤條,喝道:「一個不走的吃他二十棍!」 眾軍漢一齊叫將起來。 數內一個分說道:「提轄,我們挑著百十斤擔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你好不知疼癢!只顧逞辯!」 楊志罵道:「這畜生不慪死俺!只是打便了!」 拿起藤條,劈臉又打去。 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我在東京太師府里做公時,門下軍官見了無千無萬,都向著我喏喏連聲。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職,直得地逞能!休說相公家都管,便是村莊一個老的,心合依我勸一勸!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 楊志道:「都管,你須是城市裡人,生長在相府里,那裡知道途路上千難萬難!」 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 楊志道:「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 都管道:「你說這話該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在那裡舒頭探腦價望。 楊志道:「俺說甚麼,兀的不是歹人來了!」 撇下藤條,拿了朴刀,趕入松林里來,喝一聲道:「你這廝好大膽!怎敢看俺的行 貨!」 趕來看時,只見松林里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兒;六個人,脫得赤條條的,在那裡乘 涼;一個鬢邊老大一搭硃砂記,拿著一條朴刀。 見楊志趕入來,七個人齊叫一聲「阿也,」都跳起來。 楊志喝道:「你等是甚麼人?」 那七人道:「你是甚麼人?」 楊志道:「你等小本經紀人,偏俺有大本錢?」 那七人問道:「你顛倒問!我等是小本經紀,那裡有錢與你!」 楊志又問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販棗子上東京去;路途打從這里經過,聽得多人說這里黃泥岡上時常有賊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頭自道:「我七個只有些棗子,別無甚財務,只顧過岡子來。 上得岡子,當不過這熱,權且在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涼了行,只聽有人上岡子來。 我們只怕是歹人,因此使這個兄弟出來看一看。 」楊志道:「原來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卻才見你們窺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趕來看一看。」 那七個人道:「客官請幾個棗子了去。」 楊志道:「不必。」 提了朴刀再回擔邊來。 老都管坐著,道:「既是有賊,我們去休。」 楊志說道:「俺只道是歹人,原來是幾個販棗子的客人。」 老都管別了臉對眾軍道:「似你方才說時,他們都是沒命的!」 楊志道:「不必相鬧;俺只要沒事,便好。你們且歇了,等涼此走。」 眾軍漢都笑了。 楊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邊樹下坐了歇涼。 沒半碗飯時,只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付擔桶,唱上岡子來;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那漢子口裡唱著,走上岡子來松林里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 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里是什麼東西?」 那漢子應道:「是白酒。」 眾軍道:「挑往那裡去?」 那漢子道:「挑出村裡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 那漢子道:「五貫足錢。」 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 正在那裡湊錢,楊志見了喝道:「你們又做甚麼?」 眾軍道:「買碗酒吃。」 楊志調過朴刀桿便打,罵道:「你們不得灑家言語,胡亂便要買酒吃,好大膽!」 眾軍道:「沒事又來鳥亂!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也來打人!」 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得甚麼!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葯麻翻了!」 那挑酒的漢子看著楊志冷笑道:「你這客官好不曉事!早是我不賣與你吃,——卻說出這般沒氣力的話來!」 正在松樹邊鬧動爭說,只見對面松林里那伙販棗子的客人提著朴刀走出來問道:「你們做甚麼鬧?」 那挑酒的漢子道:「我自挑這個酒過岡子村裡賣,熱了在此歇涼。他眾人要問我買些吃,我又不曾賣與他,這個客官道我酒里有甚麼蒙汗葯,你道好笑么?說出這般話來!」 那七個客人說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來。原來是如此。說一聲也不打緊。我們正想酒來解渴,既是他疑心,且賣一桶與我們吃。」 那挑酒的道:「不賣!不賣!」 這七個客人道:「你這鳥漢子也不曉事!我們須不曾說。你左右將到村裡去賣,不般還你錢,便賣些與我們,打甚麼要緊?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湯,便又救了我們熱渴。」 那挑酒的漢子便道:「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的不好——又沒碗瓢舀吃。」 那七人道:「你這漢子忒認真!便說了一聲,打甚麼要緊?我們自有瓢在這里。」 只見兩個客人去車子前取出兩個椰瓢來,一個捧出一大捧棗子來。 七個人立在桶邊,開了桶蓋,輪替換著舀那酒吃,把棗子過口。 無一時,一桶酒都吃盡了。 七個客人道:「正不曾問你多少價錢?」 那漢道:「我一了不說價,五貫足錢一桶,十貫一擔。」 一個客人把錢還他,一個客人便去揭開桶蓋兜了一瓢,拿上便吃。 那漢去奪時,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那漢趕將去。 只見這邊一個客人從松林里走將出來,手裡拿一個瓢,便來桶里舀了一瓢。 那漢看見,搶來劈手奪住,望桶里一傾,便蓋了桶蓋,將瓢望地下一丟,口裡說道:「你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頭識臉的,也這般羅噪!」 那對過眾軍漢見了,心內癢起來,都待要吃。 數中一個看著老都管道:「老爺爺,與我們說一聲!那賣棗子的客人買他一桶吃了,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潤一潤喉也好,其實熱渴了,沒奈何;這里岡子上又沒討水吃處。老爺方便!」 老都管見眾軍所說,自心裡也要吃得些,竟來對楊志說:「那販棗子客人已買了他一桶吃,只有這一桶,胡亂教他們買吃些避暑氣。岡子上端的沒處討水吃。」楊志尋思道:「俺在遠遠處望這廝們都買他的酒吃了;那桶里當面也見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們半日,胡亂容他買碗吃罷。」 楊志道:「既然老都管說了,教這廝們買吃了,便起身。」 眾軍健聽這話,湊了五貫足錢,來買酒吃。 那賣酒的漢子道:「不賣了!不賣了!這酒里有蒙汗葯在里頭!」 眾軍陪著笑,說道:「大哥,直得便還言語?」 那漢道:「不賣了!休纏!」 這販棗子的客人勸道:「你這個鳥漢子!他也說得差了,你也忒認真,連累我們也吃你說了幾聲。須不關他眾人之事,胡亂賣與他眾人吃些。」 那漢道:「沒事討別人疑心做甚麼?」這販棗子客人把那賣酒的漢子推開一邊,只顧將這桶酒提與眾軍去吃。 那軍漢開了桶蓋,無甚舀吃,陪個小心,問客人借這椰瓢用一用。 眾客人道:「就送這幾個棗子與你們過酒。」 眾軍謝道:「甚麼道理!」 客人道:「休要相謝。都一般客人。何爭在這百十個棗子上?」 眾軍謝了。 先兜兩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楊提轄吃一瓢。 楊志那裡肯吃。 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 兩個虞候各吃一瓢。 眾軍漢一發上。 那桶酒登時吃盡了。 楊志見眾人吃了無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氣甚麼熱,二乃口渴難煞,拿起來,只吃了一半,棗子分幾個吃了。 那賣酒的漢子說道:「這桶酒被那客人饒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饒了你眾人半貫錢罷。」 眾軍漢湊出錢來還他。 那漢子收了錢,挑了空桶,依然唱著山歌,自下岡子去了。 那七個販棗子的客人立在松樹傍邊,指著這一十五人,說道:「倒也!倒也!」 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 那七個客人從松樹林里推出這七輛江州車兒,把車子上棗子都丟在地上,將這十一擔金珠寶貝都裝在車子內,遮蓋好了,叫聲「聒噪」,一直望黃泥岡下推去了。楊志口裡只是叫苦,軟了身體,掙扎不起,十五個人眼睜睜地看著那七個人把這金寶裝了去,只是起不來,掙不動,說不得。 我且問你∶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這七個。 卻才那個挑酒的漢子便是白日鼠白勝。 卻怎地用葯?原來挑上岡子時,兩桶都是好酒,七個人先吃了一桶,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看著,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後吳用去松林里取出葯來,抖在瓢里,只做走來饒他酒吃,把瓢去兜時,葯已攪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勝劈手奪來傾在桶里∶這個便是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