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春版語文八上第一課教案
二、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後,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在揚州相逢。相同的經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作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因此寫了這首詩,以酬贈白居易。
2.熟讀感知。
聽錄音,學生自由讀,教師范讀,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讀賞結合。
(1)發揮想像,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首聯:直抒胸臆。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被貶到「巴山楚水凄涼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載,其間苦楚可以想見。「凄涼地」和「棄置身」兩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之情表現了出來。
頷聯:運用兩個典故,運用「聞笛賦」表達了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運用「爛柯人」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用典貼切,感情深沉。
頸聯:千古名句。「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詩句表明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豁達的襟懷。這聯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新生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必將取代舊事物。
尾聯:點睛之筆,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與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長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忍不拔的氣概。
(2)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結構美。
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自敘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基調,頷聯悼念戰友,寫自己回故鄉的情景,使憤激之情更進一步深化,頸聯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顯示了詩人豁達的襟懷,尾聯順勢而下,以自勉、自勵來結束全詩。全詩言簡意深,詩情起伏跌宕,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沉鬱中見豪放,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
三、學習《赤壁》。
1.找學生朗讀,朗讀中要流露出作者的抑鬱不平之氣。
2.讀賞結合。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2)賞析一、二兩句。
這兩句敘事,寫其興感之由,由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慨嘆,在那一次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經過了六百多年,還沒有被時光銷蝕掉,現在被人發現了。經過自己一番磨洗,鑒定了它是赤壁戰役的遺物,不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東漢末年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和周瑜。
(3)賞析三、四兩句。
這兩句議論,作者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響,而是從反面落筆,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接著假想曹軍勝利,東吳戰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形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四、學習《夜雨寄北》。
1.寫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倚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2.邊讀邊賞析。
(1)題目中的「北」應該怎樣理解?
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內」即李商隱的夫人。也可以把「北」理解為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
(2)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這兩句寫出了作者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秋天、深夜、夜雨的情境本身就令人傷感。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而又富於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像,似乎秋池裡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對未來歡聚的嚮往之情,「何當共剪西窗燭」一句宕開一筆,從眼前想像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寫出了詩人的願望。「何當」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的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第四句是承「共剪西窗燭」而來,重復運用了「巴山夜雨」,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對於「君」的深厚感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因而他日重逢的歡樂更反襯出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
五、課堂小結。
為了更好地體會詩歌藝術的豐富內涵,直探底蘊,領悟作者微妙深奧的詩心,我們應該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詩歌的意境,希望對你們以後體會詩歌的意境有所幫助。
六、布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三首詩。
2.預習《游山西村》《過零丁洋》。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漫步在古詩中,我們喜歡詩中那富有韻律的語言,獨特清新的意境,深刻雋永的哲理。前兩節課我們解讀了六首唐詩,領略到了唐詩的風采,今天我們師生將共同走進宋代的古詩苑中,與以死明志的文天祥共同吟誦「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拄杖叩門的陸游分享農村生活的寧靜、歡悅。讓我們共同來研討崇尚講究理趣的宋代詩歌。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寫作背景。
陸游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湖的三山鄉。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對家鄉淳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2.以讀促講,邊讀邊賞。
(1)首聯渲染了怎樣的景象?表現了什麼?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景象,農家盡其所有來款待客人,表現了農家的淳樸、熱情好客。
(2)頷聯寫了什麼內容?現在有何深刻含義?
這兩句寫的是眼前山間水畔的景色,描繪了山環水繞、柳暗花明、花團錦簇的美麗風光,記述了作者置身山陰路上,疑惑無路,忽又開朗的真實感受。這兩句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困境中也往往蘊涵著希望。它給人以堅持不懈的啟示,歷來被人們傳誦不衰。
(3)我們中國的民風民俗最生動,請說說頸聯反映了怎樣的民間習俗。
這兩句描摹出一幅南宋初年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社」為土地神,春社這一天農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豐年,擊鼓弄簫、載歌載舞;並且這里農家的穿戴也簡潔樸素,還保留著古代的風俗習尚。
(4)你是怎樣理解最後兩句詩的?
這兩句的意思是:詩人盼望著從今以後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遊,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不僅寫出了陸游的願望,而且戀戀不舍之情溢於言表,可見作者與當地農民相處得多麼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詩人對山西村和當地農民無限喜愛的真摯情感。
(5)這首詩在行文上有什麼特點?
全詩緊扣「游」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層次清晰,語言生動。
三、學習《過零丁洋》。
1.詩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個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文天祥寫下此詩以死言志以明志節,嚴正拒絕。張弘范見詩,「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2.熟讀感知。
教師范讀,點名讀,讀出詩歌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
3.讀透領悟。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全詩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了作者的憂國之痛和願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大義凜然的高尚氣節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2)從語言技巧、句意及情感等方面,賞析頷聯。
這兩句以對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國家的破敗與個人的不幸聯結在一起,形象地展現了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表達了詩人的憂國之痛。
(3)最後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4.拓展練習。
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嗎?
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明將史可法誓死堅守揚州城,拒不投降,最後以身殉國;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四、課堂小結。
我們師生共同在古詩的閬苑仙境中兜了一圈風,回想這三節課中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雲蒸霞蔚,古詩的美真讓我們目不暇接。生活在名家輩出、詩篇浩如煙海的中國,我們是何等的榮幸!相信你們一定會珍愛古詩,在我們的心裡:她永遠是依舊笑春風的灼灼桃花,是那一抹映在天幕上的緋紅,是心靈上的永恆霞光。
五、布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二首詩。
2.課外積累陸游、文天祥的代表性詩歌,背誦下來。
(長春市第一外國語中學 馬力競)
(三)
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歌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4.強調誦讀,讀出節奏,讀出輕重,讀出韻味。
5.品味字句,體會詩歌語言的精妙。
6.體會詩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讀和初步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歌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品味字句,體會詩歌語言的精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就詩歌本身而言,這顆文學明珠擁有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通常所說的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八句可分為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讓我們走進格律詩的世界,感悟格律詩的魅力。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朗讀詩歌。
讓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總結,指導朗讀要求:(1)節奏停頓;(2)輕重緩急;(3)抑揚頓挫;(4)感情充沛。詩歌的語言富於節奏,因此,朗讀時要注意劃分音節,分出輕重緩急,讀出來才抑揚頓挫。請按照朗讀詩歌的要求,朗讀這首詩。
2.作者簡介。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3.品味詩歌。
(1)整體把握詩歌。
這首詩是作者旅途思鄉之作,主要寫詩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見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為北固山下壯美秀麗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鄉之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前三聯寫景,最後一聯抒情。
開頭兩句先寫北固山的地勢,分為水路和陸路。作者清晨在江岸邊遠眺所見景物: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疾駛而去。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潮水漫無邊際地漲,江面也變得寬闊了,風勢正順,船帆高懸,一輪旭日升起。作者置身於青山綠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懸」反映了一帆風順,行船平穩。表現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和江上春氣回轉的微妙特徵,雖然是在臘月里,江南卻春意盎然,詩人先頓後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擬人化,顯得生動有趣,由此可見詩人煉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舊和新之間的互相依存生動地表達出來,反映出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也暗含著詩人對流年消逝的感傷。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末聯兩句由旅途景色引起鄉思,引出以歸雁捎書,表達了詩人羈旅愁懷、思念家鄉的深情。詩人很注意煉字煉句,「入舊年」「生殘夜」等用字准確精練,生動細致地描寫了動人的景色。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2)體會詩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涵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4.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背誦你所熟知的鄉愁詩。
5.小結。
全詩清新流暢,感情濃郁,是唐人行旅懷鄉詩中的佳作。
6.賞析鄉愁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三、學習《春望》。
1.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學生范讀,師生點評。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2.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曾做過奉天縣令。這樣一個家庭給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創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讀書和壯游時期、長安十年時期、戰亂流離時期、漂泊西南時期。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詩史」,詩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詩宗,被尊為「詩聖」。
3.品味全詩。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詩的頸聯寫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處?
寫花寫鳥,緊扣詩題,藉此來表達詩人那種傷亂思家的感慨。因感嘆時事,見悅目的花朵反而流淚;因深恨離別,聽到悅耳的鳥聲反而驚心。詩人感觸異常。花鳥平時乃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足以見得詩人內心的憂傷。在此詩人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悲情寓於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為絕妙,乃被千古傳誦。
(3)本詩有哪些寫作特色?
在表現手法上,全詩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涵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詩歌語言的意境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4.小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厚,因而一千多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B. 長春版八上語文第一課教案
一 格律詩八首
(一)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性,培養閱讀詩詞興趣。
5.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並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想像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詩歌到了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迎來了她的第一個高峰,佳作浩如煙海,名家燦若繁星。這節課,讓我們走進唐詩的世界,領略唐詩的風采。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自由發言:讀過本詩後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3.作者與寫作背景介紹。
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公元712年中進士,次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出遊吳地,由洛陽沿運河南下瓜洲,後乘舟東渡大江抵京口(今鎮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著東行去蘇州。此詩應當於此時寫就。
4.名句研讀。
(1)你能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嗎?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你能說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句中用「生」和「入」有什麼妙處嗎?
「生」和「入」二字的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得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像的無限空間。
「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於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
「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的。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
5.主題研讀。
這首詩中哪幾句表現了作者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
6.小結。
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詩中字里行間流露著淡淡的思鄉愁緒。全詩對仗工整,跳躍灑脫,敘事明確,寫景逼真,和諧優美。
三、學習《春望》《錢塘湖春行》。
1.導入新課。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學習兩首寫春的律詩《春望》和《錢塘湖春行》。
2.朗讀兩首詩。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老師范讀。
(2)指導學生朗讀。
①通讀,要求讀准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②誦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拍上。)
③再讀,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3.學生交流。
(1)對杜甫和白居易這兩位唐代詩人同學們了解多少?請簡要說一說。
杜甫,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的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2)同學們認為這兩首詩中哪些詩句寫得好?說一說理由。(開放式,不求統一或標准。)
4.合作探究。
(1)這兩首詩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分組討論)
《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都城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2)同學們對這兩首詩還有什麼問題?說出來大家交流。(教師可參與討論,鼓勵學生多說,不要急於下結論。)
5.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較賞析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1)兩首都是寫春的古詩。(2)詩人把自己的情懷寄託於景物,情景交融。(3)都用字傳神。《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錢塘湖春行》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不同點:(1)《錢塘湖春行》寫的是初春的景色,通過「水面初平雲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亂花」「淺草」一聯,寫的也是春景,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春望》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
(2)《春望》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意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憂國思家的感情,除了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錢塘湖春行》詩中描寫了詩人騎馬所見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現了世間萬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機,塑造出詩人自身欣然觀景的形象,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機盎然的意境,抒發了喜愛早春風光、恬靜閑適自得的感情。
(3)《錢塘湖春行》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涼,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6.展示自我。
背誦歌詠春天的詩文,小組競賽。
7.小結。
世間有一種再美妙不過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它就像在深閨的處子,有待天才詩人去發現。天才詩人才高八斗,錦心綉腸,但他們湧泉般的才思必須找到一個最佳噴發口。於是,作為他們美滿結合的結晶,璀璨奪目的詩章誕生了。因此,天才詩人與奇妙山水的遇合,實在是山水的幸事,詩人的幸事,也是詩壇及後世讀者的幸事。山水成就了詩人,歷史也成就了詩人。
8.布置作業。
背誦這幾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詩以言志」,在詩歌中自然而然流露詩人的情志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詩人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或者洋溢一種壯志豪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長海」;或者抒發一種壯志未酬的情懷,「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或者蘊涵哲理給我們人生啟示……希望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詩給同學們帶來更多的人生感悟。
二、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先讓學生聽錄音朗讀,要求聽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再讓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2.學生參照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教師要求學生從文字到內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詩歌,可設置思考題啟發和幫助學生理解,小到一個詞的詞義,大到這首詩的整體內容。就這些問題,小組展開討論,學生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表達出來,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交流,有助於充分地理解詩意。
3.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讓學生說一說心中想像的畫面。
4.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5.感悟欣賞。
(1)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心情,感慨世事滄桑,但表現出了不甘沉淪、奮發昂揚的樂觀精神,對未來充滿信心,勇於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熱情。
(2)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闡述理由。或者「這首詩什麼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原因」。
(3)這首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為什麼千百年來被人們傳誦?
在沉沒的船的旁邊有很多船競相駛過,在枯萎有病的樹的前頭是萬木生機盎然的春天。詩人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遭到貶謫,雖悵惘但不悲觀,看到「千帆過」「萬木春」,從自然現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對未來充滿信心,表現不計個人得失、開闊豪邁的胸懷。感情基調由沉鬱陡轉為激昂,蘊含了樂觀向上豁達坦然的生活態度,富於哲理。
(4)詩人在詩歌中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詩人從回顧寫起,首聯以凄涼的心情回顧被貶的悲苦生活,寫往昔之苦,沉鬱憤慨。頷聯由昔而今,詩人以傷感的情緒寫二十三年後的悲痛。頸聯一改前面傷感消沉的情調,直接抒發自己遭遇坎坷後不甘沉淪、曠朗達觀的心情,變為昂揚奮發的氣概。尾聯總結全詩,點明酬答的題意。詩人要以奮發向上的樂觀態度面對社會,面對生活,積極進取。
(5)這首詩多次運用了典故,使詩歌具有豐富的內涵,說一說運用典故的效果。
詩人借用典故,抒發歲月流逝、人事變遷、恍如隔世的感嘆。詩人感慨今昔,由往昔凄涼之苦寫到今日懷念舊友與歲月流逝的悲痛,倍感惆悵、傷痛。
6.小結。
詩人寫了二十三年來痛苦的人生經歷,橫遭貶謫不消極,懷舊悲痛不悲觀,面對今後漫長的人生之路,放眼未來,振奮精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揭示了時代在前進、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開闊,思想深邃,成為千古名句,被後世傳誦。敘事融情,含蓄深沉,直接抒情昂揚奔放,詩人為自我塑造了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形象。
三、學習《赤壁》。
1.導入新課。
默無聲息的赤壁里,漸漸幻化出了赤壁之戰的歷史畫卷。風流人物叱吒風雲的神采,戰爭進程的懸念起伏,激戰場面的刀光劍影,船旌猛火,逃者的驚惶,伏擊的神妙……紛至沓來。讓我們走進杜牧的《赤壁》,走進歷史。
2.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3.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陝西西安)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樊川」。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是他的十六世祖。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史,關心時政。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於秉性剛直,屢受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盪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有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
杜牧游覽赤壁,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確立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詠史詩。
4.整體感知。
前二句借歷史遺物寫歷史,後二句借歷史人物隱晦地慨嘆自己生不逢時。
5.合作探究。
人們對於赤壁之1戰,都是以成敗論英雄,認為孫吳聯軍的勝利理所當然,認為身為孫吳軍統帥的周瑜,是這次戰役的頭號風雲人物。杜牧卻把周瑜的取勝歸結為東風與便,並設想了沒有這個關鍵因素的嚴重後果。為什麼對於轟轟烈烈的赤壁之戰,作者抓住的就這一點呢?他要藉此訴說什麼呢?
杜牧有興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但生於江河日下的晚唐,又處於牛李黨爭夾縫,兩派對他都不重用,杜牧一生抑鬱不得志。詩人眼看一生的大好時光已悄然而逝,步入中年的他仍一事無成,英雄仍無用武之地,其抑鬱不平可想而知。因此,《赤壁》實為真真切切的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在赤壁之戰的眾多風流人物中,獨獨拈出周瑜。世人稱道的周瑜,在他眼裡,不過是借外在條件僥幸成功之徒。杜牧未必不知道取勝的諸多條件,但他獨獨強調外在的條件,正在於暗說自己的一事無成,正是缺少了助周瑜成名的「東風」。明說周瑜,卻是在暗說自己,而後一層意思,才是真意所在。其失意,其不平,其怨憤,其自許,在赤壁的背景下,都表現了出來。
6.小結。
懷古實為傷今,懷人實為傷己。從小處著筆,字面不動聲色,字里行間卻波濤翻滾,寄寓幽深。有心的讀者,可以讓感悟情思在其中盡情地飛翔。一首以議論直接入詩的詠史詩能寫得如此,我們完全可以接受前人對杜牧、對《赤壁》的定評:「七絕高手」「晚唐詠史詩高峰作」。
四、學習《夜雨寄北》
1.導入新課。
當我們輕輕吟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候,自然會想到晚唐時以委婉的詩風著稱的「小李」——李商隱,讓我們再次感受他的詩歌,傾聽他的心聲。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注意節奏)後學生自讀三分鍾准備再讀。
3.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4.內容分析。
(1)讀完詩歌以後,在你的頭腦中浮現的是幾個人的形象?
兩個人的形象。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兩個人物在進行問答。
(2)從詩中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作者在四川梓州做幕僚時所作。這里似乎不是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著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3)這首詩的寫作特色。
藝術構思的獨創性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次出現,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准。「巴山夜雨」重復出現,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所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次出現,特別「巴山夜雨」的重復出現,正好構成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5.拓展練習。
在古代詩歌中,運用想像的手法,寫今日而想他日的詩歌,為數眾多,你知道有哪些詩文運用了這種方法?
例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的《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6.小結。
這首詩用語淺顯,情深意切,曲折含蓄而又不失清新流暢,既有民歌的質朴之美,也有文人詩表情細膩的特點。
7.布置作業。
寫作練習:讓學生暢想作者歸家與親人見面的情景。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羅丹曾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美麗的,匆忙的生活讓我們忽略了自然的美景,今天,讓我們隨著陸游的詩走進古樸而熱情的農家。
二、學習《游山西村》。
1.作者簡介。
陸游,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
他勤於創作,一生寫詩60年,保存下來的就有9300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稱。他的詞風也以雄放悲慨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前人謂其流麗處似秦觀,雄放處似蘇軾。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後人輯有《放翁詞》。
2.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3.學生范讀。
4.組內讀,並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麼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5.整體感知。
詩的頭兩句,用「莫笑」和「足雞豚」這些親切的詞語,表現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摯的情態。
詩的第三、四兩句對山村風光的描繪,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句。第三句中的「重」「復」二字同義,再和「疑」字一起,寫出了山水重疊回環令人迷惑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暗」「明」相互陪襯,再和「又」字一起,描繪出綠樹濃陰、鮮花艷麗,令人驚喜的景象。
詩的第五、六兩句,寫這里的民風民俗,簫鼓齊鳴,衣冠簡朴,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贊美。
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抒發感情。這里的熱情招待,優美風光,淳樸民俗,使詩人興致勃勃,但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這種心情,而是通過另一種形式曲折地表現,說「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足見興致濃厚而強烈。
6.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一個字展開?(學生分小組研究,教師適當點撥。)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首聯寫游前的精神准備;「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聯寫山行情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第三聯正面寫山西村所見所感;「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尾聯寫歸途中的愉悅之情和重遊的期望。這首詩主線突出,層次分明。不著一個「游」字,卻處處體現「游」,毫無雕琢痕跡。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蘊涵了怎樣的哲理?
比喻人生路上,於困窘絕望中重見生機,走進一片新天地。
7.小結。
這首詩是詩人蟄居山陰農村老家時所作。生動地描繪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感情。
8.布置作業。
製作「陸游小檔案」。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後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三、學習《過零丁洋》。
1.朗讀指導:聽配樂朗誦,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2.作者與背景介紹。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在抗元斗爭中,文天祥兵敗被俘。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傑,文天祥嚴詞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並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3.整體感悟。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麼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斗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戰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束全詩,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
4.品味欣賞。
(1)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何理解?
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2)說說你心目中的詩人的形象。(讓學生暢所欲言)
5.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烏江》)。
6.小結。
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沉鬱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一首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7. 布置作業。
收集文天祥的資料,寫一篇紀念他的文章。
(長春市第一外國語中學 於曉平)
C. 楊老師在線有沒有長春版的語文課件和教案啊
貌似只有蘇教版和北師大版,其他的即使有恐怕也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