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一語文上冊課本第三課的課下注釋
蟬
【作者簡介】
盧瑋鑾教授 (1939年——),筆名小思,另有筆名明川、盧鑾。生於香港,籍貫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翌年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先後任幾所中學的教師。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任文學研究員一年,1978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助教、講師,並任香港青年作者協會顧問及多家報刊專欄作者,從事散文創作和搜集整理現代香港文學史料。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香港近代著名小說家、教育家,榮獲香港教育學院第二屆《傑出教育家獎2003》。她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早年來到香港之後,小思曾在中、小學任教,因此對教育事業頗有心得。現時在香港《明報》副刊撰寫「一瞥小思」專欄文章。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不遷》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曾編纂《香港的憂郁——文人筆下的香港(1925—1941)》,與人合編有《茅盾香港文輯》,研究論文集有《香港文縱》。
【題目解析】
本文選自《承教小記》,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結尾作者寫自己被這蟬的生命意義感動著,「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又照應到文章開頭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的「煩」字上,但已經從開頭的「煩」變成現在的寬恕,形成一個首尾照應又有變化的完整結構。文雖短而理深厚,言有盡而意無窮。
【整體把握】
一、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如此弱小的夏蟬居然能響徹一個夏天,讓人心煩。
第二部分(第3——6段):朋友介紹蟬在地下等待多年後才有一個夏天的生命時間,我明白了蟬的生命意義。
第三部分(第7段):我寬恕了夏蟬的嘈雜。
二、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它提示著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要點精析】
一、重要字詞
短暫(zhàn)
顫(chàn)動
零落:草木花葉因為枯萎而落下。
收斂(liǎn):收攏,合攏。
響徹:形容聲音十分嘹亮。徹,通達。
聒(guō)聒:持續嘈雜,使人厭煩。本課指不停地叫。
寬恕(shù) :寬容饒恕。
卑(bēi)微:卑賤微小,地位低下。
上蒼:上天。
二、重點理解
1.課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怎樣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3.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和揚分別在哪些地方?這一過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抑:蟬的知知不休讓人聽了心煩;拾到一隻病蟬,發現它是那麼弱小,有點不太相信居然能響徹一夏天,覺得蟬叫一個夏天很莫名其妙。
揚:為了生命的延續,蟬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個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過。
再小的生命,再短的時間都要活得有意義,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生命的尊重和對時間的珍惜,尊重時間就是尊重生命。
三、語句解析
1.「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斷續續的蟬聲了」,作者是如何來體現「早」的?
還沒有凋謝的杜鵑花和斷斷續續的蟬聲都能體現蟬鳴的早。
2.如何理解「在樹下拾得一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它就是在樹上知知不休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聲音卻那麼的響,竟響徹一個夏天」?
「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說明蟬是那麼的弱小,卻有能力響徹一個夏天,這足以讓所有的人感到吃驚。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3.如何理解「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裡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蟬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等待多年才能換來一個夏天的生命,這是自然的規律,可以看得出,蟬的生命歷程實屬不易。這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4.「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作者到底明白了什麼?
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這是蟬的生命意義,也是人的生命意義。
5.「在樹下拾得一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中的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翅膀收攏著,身軀顫抖著,沒有聲響,說明蟬是毫不起眼和弱小不堪。
6.如何理解「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裡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蟬需要在黑暗的地下等待多年才能換來一個夏天的生命,這是自然的規律,可以看得出,蟬的生命歷程實屬不易。這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7.聯系選文,說說蟬的「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
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這是蟬的生命意義。
8.如何理解「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聒聒」?
作者欲揚先抑,夏蟬已不再聒噪,而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生命。
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和揚分別在哪些地方?這一過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抑:蟬的知知不休讓人聽了心煩;拾到一隻病蟬,發現它是那麼弱小,有點不太相信居然能響徹一夏天,覺得蟬叫一個夏天很莫名其妙。
揚:為了生命的延續,蟬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個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過。
再小的生命,再短的時間都要活得有意義,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生命的尊重和對時間的珍惜,尊重時間就是尊重生命。
9.《蟬》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一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貝殼
【作者簡介】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察哈爾盟明安旗貴族。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她是台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台北師范藝術科,後又入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後任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她是台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她的作品還有《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詩》美術論著《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異論》等。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
【題目解析】
本文是作者在海邊的一枚小小的貝殼就打動了她。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並沒有就此停筆,而是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好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中的美好!
【整體把握】
一、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在海邊撿到一個精緻的貝殼,覺得是一件寶貝。
第二部分(第3——6段):作者發現貝殼雖小卻無比精緻,覺得自己的生命比貝殼更能發揮出生命的價值,希望能給後人留下值得珍惜的東西。
二、文章主旨
作者由貝殼感悟到一個人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地去做,並能為後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
【要點精析】
一、重要字詞
精緻:精巧細致。
卑微:卑賤微小,地位低下。
一絲不苟: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
把玩:拿著賞玩。
二、重點理解
1.課文最後一段說:「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此處的「固執」「簡單」是什麼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2.《貝殼》一文中,作者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後生發了哪些聯想?
作者想到貝殼里那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畫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作者由貝殼感悟到一個人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該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認認真真,堅持不懈地去做,並能為後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
三、語句理解
1.如何理解「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成一圈的復雜圖樣」?
「花紋」「圖樣」充分體現了貝殼的精緻,雖然貝殼很小,但也是大自然的傑作。
2.「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如何理解?
利用古人用貝殼來充當錢幣的事實來證明貝殼的精緻和價值,「藝術品」「寶貝」也證明了這一點。
3.如何理解「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小居中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呢」?
「短暫」「細小」「脆弱」「卑微」四個詞語和「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調了生命的平等和價值,也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4.「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小小的貝殼引發了作者的深思,她發現自己能比貝殼創造出更多的生命價值,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積極態度。
5.怎麼理解「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地去做,讓後人從中體會出「我」的堅韌不拔,執著的追求,體會出「我」的一顆純朴、真誠的心。
6.「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如何理解?
利用古人用貝殼來充當錢幣的事實來證明貝殼的精緻和價值,「藝術品」「寶貝」也證明了這一點。
7.「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小居中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呢」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
「短暫」「細小」「脆弱」「卑微」四個詞語和「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調了生命的平等和價值,也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8.怎麼理解最後一句話?
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地去做,讓後人從中體會出「我」的堅韌不拔,執著的追求,體會出「我」的一顆純朴、真誠的心。
9.《貝殼》—文中的「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要以一顆感激的心情表達珍惜、回饋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比較】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願望。
和《蟬》一樣,《貝殼》也是由具體細微的物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們對物的觀察、描摹都很細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細膩的特點更突出,當我們品讀著它,感動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來。
⑵ 初一語文上冊課本第三課課後問題二的答案
你就不能自己想一下嗎?反正老師也會講的
1、想起秋天,想起蟬秋天就要死去,就寬恕了它版
2、作者想要力所權能及的把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
3、固執:作者堅持把事情做得一絲不苟
簡單:作者只想把事情做好
(這是我自己想的,不一定是最正確的)
⑶ 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文第三課地課後習題答案
借貝殼表達人的生命之長,天地之寬,我們應該盡自己做能把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一絲不苟.
⑷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3課課文是什麼內容
生命來 生命
杏林子
夜晚,我在燈源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方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雙翅,極力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隻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動了,可是那雙翅膀在我手中掙扎,那種生之慾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⑸ 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第三課的課文是什麼(要課文及後面的詞語)好的加分。
貝殼[⑥]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採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蟬[①]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卻那麼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隻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收斂(lian三聲):收攏,合攏
2聒聒(guo一聲):持續嘈雜,使人厭煩。
3.寬恕(shu四聲):寬容饒恕 恕:饒恕
4:卑微(bei一聲):卑賤微小,地位低下。
5.一絲不苟: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 苟: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⑹ 初一語文課本第三課的文章
上冊-短文兩篇
蟬 小 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斷續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抖沒有聲響。它就是在樹上知知不休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聲音卻那麼的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隻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裡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過。
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聒聒!
貝殼
席慕容
在海邊,我撿起一枚小小的貝殼.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個小點周圍又有自成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的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跡已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微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卑微的生命,上倉給它製作居所時卻是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下冊丑小鴨(內容就不說了)
⑺ 語文第3課上冊七年級的課文內容
生命,生命
作者:杏林子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方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雙翅,極力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隻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動了,可是那雙翅膀在我手中掙扎,那種生之慾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
從那一刻起,我應許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隻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方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雙翅,極力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隻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動了,可是那雙翅膀在我手中掙扎,那種生之慾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廢,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
⑻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3課課文是什麼內容
春
朱自清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氂,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呵呵,如果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希望你能採納
⑼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理解
整體把握
作者呼喚「生命 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願每個人珍視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問題研究
1、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研究這個問題是一種辨析,經過辨析,理解就深刻了,就不至於囫侖吞棗了。
開頭寫小飛蛾是什麼意思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要傷害生命,一是生物都有強烈的生之慾望。從全文看,寫的不是怎樣對待小動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種理解不對,第二種理解才是對的。小飛蛾的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它極力掙扎。其實這種掙扎幾乎是無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雖是無用的掙扎,也要掙扎,可見生物都有強烈的生的慾望,無論怎樣危險,都不會放棄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說,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小小的昆蟲都如此,人當然更不用說了。
瓜苗一例,從生命的誕生這個角度去說生命力之強大。這粒香瓜子所處的環境幾乎沒有生長的條件,牆角的磚縫,沒有陽光,沒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沖破堅硬的外表」,但它還是萌芽長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為它高唱一麴生命的頌歌。
心臟的跳動是生命活動的標志,靜聽自己心臟的律動,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點,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點思考的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兩個「可以……也可以」,說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生價值,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後者是不負責的態度。
第二點思考回答的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有的人為人生如夢而消極悲觀,有的人為生命短暫而及時行樂,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則應該「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第三點思考又進一層,是將目標、信念付諸行動了。「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說,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各種困難。作者從小病魔纏身,所謂「勇敢地活下去」,具體地說,就是與病魔作頑強的斗爭。
2、說小瓜苗「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
並不矛盾。觀察過牆角磚縫的小瓜苗,就知道這並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長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茁壯生長,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養分消耗盡了,就沒有新的養分可以吸收,活了幾天就夭折了。
文章思路
課文先寫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三件事:飛蛾的苦苦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頑強地生長;「我」聽到心臟「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再寫了由這三件事而引發的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必須對生命負責,要讓它過得有意義,絕不荒廢人生;生老病死雖無法捉摸,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要珍惜生命,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文,著重朗讀最後三段,看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哪些思考,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本題要求練習朗讀,把握課文主要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就切合第二點思考,雷鋒只活了 22歲,他短暫的生命確實發揮出了無限的價值,他確實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三點思考。一是必須對生命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二是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無法捉摸,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將這篇課文跟下面的同題文章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生命生命》一文略)
本題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中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有的同學喜歡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文章,有的同學喜歡文學色彩比較強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為什麼」,要求講出點理由,可以培養賞析能力。應該答好「為什麼」,應該根據見解的深淺程度評定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