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如何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

語文課如何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

發布時間:2021-02-09 01:01:47

『壹』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品位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指出: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培養審美的情趣」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審美教育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創設情境,感受美
情境教學是通過圖畫、攝影、音樂、動作和文學語言描述形象的內容, 再現語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作品刻畫的人物,抒發的感情,闡述的哲理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化難為易,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美的情趣,從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觀看錄象,感受形態美;走進文本,感受色彩美;古詩聯想,感受聲響美
二、品讀語言,鑒賞美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自主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1]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朗讀中體驗美,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品味蘊涵在語言文字中的美;品讀文本,認識語言形式美。
在精讀課文時,還應認識品味語言文字表達形式上的美,如用詞的精確、修辭手法的運用、句式的變換,與所表達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內容美與表達形式美的統一,這也是一種美,是語言文字的美。
三、拓展思維,升華美
所謂的升華,就是在各種因素激盪下,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小、卑瑣、平庸,從而強烈地要求凈化自己的心靈,學習、趕上、超越對象,或者辨清對象的卑劣、愚魯、丑惡,萌發出遠離它、鏟除它的迫切願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感知的主要對象是語文教材中那些情文並茂,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就其思想內容講,既有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嚮往、對英雄的贊頌、對祖國的熱愛,也有對謬誤的批判、對現實的針貶、對邪惡的詛咒、對敵人的憤恨,師生共同浸潤其中,心靈必然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並相應地作出或愛或憎、或喜或憂、或褒或貶的情感反映。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總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心理的催化劑和主動學習的原動力。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那種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所洋溢於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語文教學就是要善於喚起學生心中的 「那種感覺」,並利用「那種感覺」,所引起的「那種愉悅」去優化教學情境,逐步實現知能培養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麼喚起「那種感覺」?沒有想像和聯想,便不能喚起特定的情感態度,不能產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受,也不能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拓展。
「美往往憑借形象,激發情感,潛移默化地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達到培育全面發展、人格完善的人。」(《美學理論》)審美地組織課堂,把認知、理解、文字訓練本身枯燥的學習過程同游戲、活動、比賽等有趣的感性過程相結合,通過聯想、想像使教材具體、鮮明、生動,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從而化學習過程為一個審美過程,化理性為感性的形象,憑借情感感染、觸動學生,調動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以美導真,以美傳情,以情導知,讓枯燥的求知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才能激起學生的想像力、表現欲、創作欲,達到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
四、結合生活,創造美
美育的目的著重使人們審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訓練,鑒賞水平得到提高和創造力得到培養, 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說:「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這就是說美是一種再創造。
綜觀我們的語文教材,所有的內容來自生活,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偏離於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說的、寫的不是他們心裡想的。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會漸漸消退,主體意識就會逐漸泯滅,創造美的能力自然也會逐漸消退。事實上,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進行語文美的自主創造實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智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如在引導學生作文過程中,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調查,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這種發現的驚喜必定會激起學生強烈的主體感受,再去進行一個又一個新的發現。在引導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同時,要珍惜學生偶爾露出來的智慧火花,及時予以表揚激勵給學生以創造美的喜悅。
以上這些教例,雖然超越了教參、教案和教材,但這正是學生通過學習,積極動腦,進而思維活躍,求知慾增強的結果,也是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充分表現的結果,這是何等可貴!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得整個語文課堂更顯得生機盎然。
審美,給一塊土壤它就萌芽,給一縷陽光它就燦爛。

『貳』 怎樣提高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

一.具備道德情操
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語文教育的工作中開展審美教育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加深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審美實則為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它包含一般意義上的直覺認知,又滲透有道德情感和理想認知。
因此,教師在當今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要更多的擔負道義上的責任。教授要樹立高尚的道德意識。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認清自己的任務是育人,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自己的情感和道德情感有所取捨的融入其中,要讓學生感悟到「善」。我國的語言文字是極具表達力和感染力的。語文的特點也是具有人文性的,教師要善於把漢語言的人性美和文學作品的思想巧妙的相融,傳遞給學生,這種融合所產生的人文價值,對學生的影響力是空前的,單純地告訴學生朝廷怎麼殘暴,不如帶領學生分析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教師的職責不是單純地傳遞知識,要幫助學生完善自我的價值觀。
語文是一門社會人文性學科,人因為生活著,才有愛,才有情。對生活的關注,對生命的熱愛是一名語文教師所必備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師要有一顆敏感而富有激情的心去體悟人生。道德來源於生活,生活是語文的全部,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生活即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把握道德情操,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美感。
二.善於感悟語文的人文性
魯迅曾說:「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華夏大地孕育了博大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擁有意境美、音樂美和形體美,能夠對語言文字進行准確的品鑒也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
分析和解讀文本,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活動,無標准答案可言,語文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然後給以提示,把學生在自讀中容易忽視的地方點出來,讓學生進行再次閱讀,後給以啟發。通過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把握,從而體會出文學作品的意境美。語言是要說的,在漢語中,尤其是普通話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富有音樂美。學生只需稍加感悟就會發現一些琅琅上口的詞語,有些地方也是合轍押韻,這都需要教師有發現美的眼睛從中找出。當然,指導學生品鑒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訓練他們駕馭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那些善於鑒別和分析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才是合格的語文教師。比如《守財奴》中「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其中的「縱和撲」,極富畫面性,一下子就把葛朗台對金錢的佔有欲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都需要教師能有所感悟然後傳遞給學生。
在現代語文教育觀念下,人們已經認識到非智力因素的決定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是一個情感細膩豐富的人,能夠准確把握情感,還應能恰當地引導學生進行感悟。《遊子吟》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密密」和「遲遲」的鮮明對比頓時形成一種母愛的偉大,字里行間中彌漫著一種人性的光輝。語文教師自己應具備人文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理狀態來對待人生,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應看其掌握多少語文知識,而應看其有無人文思想。
三.掌握教學藝術
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把握美的脈搏。語文教學應該是充滿文化品位的教學,是詩意縱橫的教學。在教學結構上,要統籌把握,從宏觀的角度確定各個環節中的層次,准確把握這些環節,做到環環相扣,這樣教學中不僅富有系統性也具有藝術的美感。當然這一美感的構成還需要合力安排課堂教學中個各因素,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握教學內容,算好每堂課的時間,如果把應該一氣呵成的教學內容生生拖到下節課再來說,這就破壞了教學美感,人為地割裂了學生的認知順序。

『叄』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鑒賞

1 對語句的欣賞,從而品味語言之美 。
2 創設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體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體現形象之美。
5 引導誦讀,鑒賞整體之美 。
6 拓展延伸,學習創造之美動。

『肆』 淺談語文教學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

『伍』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審美鑒賞與創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 義感情內、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容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這也就決 定了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教師更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陸』 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

小學的美術教學,應如何適從時代改革潮流,從美術教學角度來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美感創造性思維,啟迪學生審美修養?除了訓練學生的美術基礎外,為提高素質教育,對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意見。
一、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人的體力、腦力、才能、道德精神、審美情趣等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主要強調了後天環境教育的影響,個體自身的認識和社會實踐,它的效果直接影響新一代小學教師素質及社會的進步。
小學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提高美術素養和培養他們適應小學教育,教學所需要的美術基本技能和多學科的教學能力,學生技能形成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作為小學美術教學應以審美教育為主,也就是說,注重對學生進行審美注意與視覺感受這方面的基礎訓練,如感受美的事物、視覺趣味訓練,擴展學生美術文化知識視野,培養與豐富他們的審美感知力及審美情趣,這樣才能形成學生的感受、欣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生的這一類美術素質提高,決定了我們新一代小學教師是否具備指導兒童觀察、欣賞、評價和體現的能力,能否使兒童很好地接受美的信息,引起的共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審美能力主要有審美感受力、審美想像力、審美創造力,這些能力對於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一個教師的良好素質是很重要的,一個小學生,應該對祖國和世界各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對歷史上著名的美術家、美術作品、民間美術能夠欣賞,對社會、自然和藝術真善美和假惡丑能夠辨別。能夠多體會感知和創造美,能夠吸收和借鑒藝術上的精華,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華,具有這些素質的小學教師,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推動社會進步,是極為有利的。由此可見,審美教育不容忽視,它與素質教育是密切相關的。
二、技能訓練不能取代審美教育
在我們普通小學的美術教學上,一年級每周有兩節美術課,而四年級僅有一節課美術課,加上為數有限的課外美術活動課,如果採取以往技能訓練為主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和學生掌握繪畫規律,可收到一定的效果。經過嚴格的技能訓練,學生可以具備較高的臨摹能力,但要獲得高水平的寫生技能顯然是不可能的,明知在僅有的課時中,不可能使學生普遍具備較高的寫實寫生技能,我們是否還應象以前一樣,把大部分的課時用於學生技能的訓練?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其他一些既能提高美育教育又能掌握美術技能的辦法,來體現美術教育的實際意義。
三、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嘗試
在美術教學中,為了達到以審美教育為主的目的,在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技能訓練外,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審美教育,以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並在小學課程教學中做了相應的改革。
1 、增加美術欣賞課程。在美術大綱中,適當增加美術欣賞課時。這樣,有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接觸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和民族民間美術,從中可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提高小學生的認識和欣賞水平,培養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和審美能力。
2 、培訓學生審美眼睛。使學生能用自己的眼睛辨別和把握作品形式表現,如:可從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充分說明各個畫種的不同特點。中國畫和其他畫種相比較,除了在材料、工具、技法等方面不同外,最主要在構圖上它可以打破時間空間,可以不受到時間、空間、透視色彩制約,而可以自主地將不同時間、空間的人物,影物有機地組織在一個畫面。而油畫則不同,油畫用色造型,必須遵循透視學、色彩學、解剖學等原則進行科學造型。經過教師透徹的分析,學生就會感受每一畫種不可替代的形式美感,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能自覺地把握不同畫種藝術特徵,不至於產生以某畫種的特點去要求其它畫種的錯誤審美心理。
3 、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在美術教學中,要求學生懂得如何欣賞美術作品,體驗藝術家創作感受。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蒙娜·麗莎》作品一定要站在歷史發展高度肯定它的歷史價值,而不能一味探尋什麼「神秘的微笑」。文藝復興時期,同其它領域相協調,美術的重要特徵是借神軀表現人體,在這種世俗的風氣之中,唯有達·芬奇勇敢地舉起贊頌人道主義的旗幟,一幅表現有神聖尊嚴活生生的人,贊頌人的自然美,贊美人的生命的可愛,寄託畫家創造人像典型的理想,這種以歌頌人為主題的肖像畫,一反過去宗教內容繪畫的傳統,是對歐洲中世紀壓抑人性神學和禁慾主義的一種判逆。又如:在講述 17 世紀西班牙宮廷畫家委拉斯開茲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紡織女》時,不能受極左思想的干擾,要從舊的模式中掙脫出來,不要對學生灌注更多階級史,畫家思想是復雜多元的,委拉斯開茲所追求是一個真實世界,他只不過是想反映他見到的平凡事物、人物都真實反映出來。另外,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不要太注意作品表現一個什麼樣故事、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委拉斯開茲質朴、傳神的表現手法、優美的構圖和色彩,同樣引起我們思想上強烈的共鳴。由此可見,建築藝術及其中國山水、花鳥等風景畫,我們可以通過作品形式、色彩、構圖傳達作者的情感,而從中得到感染,從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陶,開闊了視野。美術鑒賞課就是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使學生在獲得藝術享受的同時,提高評論能力,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藝術素養的人。
4 、了解美術史的概況。要求學生應該知道哪些作品是美術史變遷中的里程碑哪些畫家是人類文明的驕傲,讓學生了解各個朝代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團作品及其藝術特徵擴表現手法。如:世界現有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張萱《搗練圖》、宋朝范寬《溪山行旅圖》、馬遠《踏歌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明代徐渭《墨葡萄》、清代八大山人《孔雀圖》、以及「楊州八怪」作品,近現代齊白石《蝦》、徐悲鴻《馬》、潘天壽《墨禽》、張大千《紅蓮》等,對作品詳細介紹,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淵源流長的美術歷史的變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通過對小學美術教學探索實踐,我認為,小學美術教育應著重從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入手,使這與提高素質教育密切結合起來。

『柒』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捌』 語文課怎樣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美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情趣和基本的審美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功效,是其他任何美育的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從遠期意義說,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由於小學生學識、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其審美能力較低,這就需要教師揭示語文學科潛在的多種形態的美,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在教《望廬山瀑布》時,我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惚惚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品讀詞句――鑒賞美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像,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緊緊抓住描寫灕江和桂林的山的兩個優美的排比句進行反復地賞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使學生彷彿暢游其中,親身感受那美好的山山水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桂林山水秀麗多姿的強烈情感。
三、入境動情――想像美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材料,通過自己的精心設計,用形象化的語言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需要,調動積極性的聯想與豐富的想像,「入境動情」,訓練審美想像,進行美的創造。這樣,學生眼前的文字元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字里行間就會出現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並受到審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我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思維的翅膀: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波濤洶涌,百舸急流……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即使是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不同程度地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言外之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大膽開拓――創造美
創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拓展美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能動作用,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掌握創造性的技能,大膽地運用在實踐之中,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文古詩《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學生學習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根據古詩所描繪的情境,獨立去畫一幅畫,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詩中所描繪的初夏小荷初現的情境,而且通過繪畫表達出對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如果說,閱讀能訓練學生對美的吸收和感悟能力,那麼,寫作則訓練學生對身邊美的表達能力。由於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感性不強,缺乏鑒別能力,有時往往見醜事容易,見美難,甚至美醜不分。因此,對於語文教學中學生美的創造――作文來說,觀察應該是前提。用審美的眼光來觀察,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是美,鮮艷的花朵是美,肥沃的土地也是美……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敏銳地去發現美、捕捉美,就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促進美的創造。
總之,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地結合,對於發展青少年的感受力、觀察力、想像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趣味,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它既是語文學科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又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對此必須懷有深刻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提高知識修養和審美素養的同時,才能以己之美啟學生之真,以己之美展現語文教學之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在忠實與文本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審美能力水平,創造地引導學生在美的情境中自由地馳騁,持之以恆,才能在審美發展中繪就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把學生領進「美」的大門,使教學超越應試的狹隘功利觀,還語文課以本來面目,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特有的魅力。

『玖』 語文課如何進行審美化教學

語文審美化教學,就是以美育的觀點審視和處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使語文教學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狀態,從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課文中美的內容、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內化於學生的語感和心靈,才能使學生沉潛到課文的深處,最終獲得對課文美學蘊涵的把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課程目標中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審美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們必須明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審美化教學應該是回盪於語文課堂的主旋律。
一、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
當今語文課堂往往缺乏審美情境。良好的審美情境很大程度取決於語文教師的創設。
1.教師本人的審美情趣。要使課堂有良好的審美氛圍,教師必須有完美的人格力量、淵博的文化知識、高雅的審美情趣,包括優雅自然的教態、整潔得體的衣著,都能潛移默化作用於學生的身心。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哀悼日,不少教師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傷痛和關切之情,這本來很好。但某位教師卻不合時宜地穿了件大紅衣服,於此情此景不相和諧,效果大打折扣。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要自己先參與課堂藝術的創造,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美學修養。同樣一堂課,不同的教師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課堂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極大的激發和提升,而有的課堂卻難以使學生迸發出思想的火花,毫無審美的情趣可言。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育修養,需要對教書育人懷有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審美鑒賞力,能從生活和教育中時時發現美的景緻,愛自然,愛生活,愛學生,愛讀書,興趣廣泛,視野開闊,學養深厚,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學生才能喜歡他、崇拜他、不由自主地靠近他……在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過程中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教師的語言尤其重要。創設良好的審美情境,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對話交流,這也是新課標特別提倡的理念。教學過程實際上是由教和學雙邊活動的協調統一所形成的表現語言藝術美的過程。教師的語言魅力決定了教師的個人魅力,影響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准確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凝練性這四個方面的語言藝術能力。最重要的是語言要准確、鮮明、簡潔、生動。要善於運用藝術化的語言,調動修辭手段,使語言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其次是教師語言要有豐富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語言,語言就會動人心弦。所以,教學語言應據課文感情基調分清輕重快慢、抑揚頓挫、喜怒哀樂,或似促膝輕語,舒緩平穩(學習《傅雷家書》);或像晨曦璀璨,舒暢明麗(學習《浪之歌》);或如江河澎湃,催人奮進(學習《海燕》)。語文教師應「慧於心而秀於口」、「精於思而美於言」,不斷錘煉教學語言,讓學生沉浸在語言美的熏陶中。
3.提倡非功利性閱讀。非功利性閱讀是對作品的審美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心理「接近」。學生在心理放鬆狀態下開始閱讀以後,便會暫時忘記自己肩負的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特定的文學世界中去。在這樣的狀態下的閱讀所獲得的是真實、自然的審美感性體驗。有閱讀經驗的人都曾有過如飢似渴的閱讀體驗,那種悠閑自在的無功利的閱讀是多麼美好的記憶啊。然而在閱讀教學中,不少教師喜歡事先布置學生帶著問題(有時問題多得讓人詫異)進行閱讀。其實這是一種錯誤,不利於良好審美心境的醞釀。事先設定的問題對閱讀者是一種心理負擔,它會阻礙讀者的審美感性進入文學的世界。因此,在課文初讀時,淡化認知的目標意識,著力營造審美心境,不應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讓學生如小鳥自由翱翔於陌生的天空,自由呼吸新鮮的空氣,以全新的目光去發現、去感觸,閱讀效果反而較好。
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感
1.培養審美感知
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我國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丑石》講述了家門前的一塊沒有一點兒用的十分醜陋的石頭,先是遭人嘲諷,後來因為一位天文學的到來,才知道它是一塊十分有價值的隕石。因此,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自行成為審美對象,只有當那些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的人以一種審美態度去觀看和傾聽時,它們的形式、意味和種種美的性質才會被發掘。因此要學生能慧眼識金,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感知帶有審美主體濃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只有具備正確的是非觀與愛憎觀,才能受到積極的熏陶。因此要培養學生敏銳的審美感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自覺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起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情感。特別是新課改教材,薈萃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藝術性、人文性、科學性的統一。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使學生明辨是非、真假、美醜、善惡,善於鑒別、分析與評判,獲得正確的審美感知,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趣。
2.激活審美情感
①與朗讀指導相結合,接受審美熏陶。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不知不覺,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葉老所描述的正是通過朗讀達到的審美境界。要達到此境界,教師就要善於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目視、口誦、耳聽、心想,理解課文的內容,想像美好意境,感受語言的無窮魅力,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新課改形勢下語文課堂沒有琅琅的讀書聲便不成為語文課堂。沒有聲情並茂的朗讀,那樣的課堂是枯燥乏味的,學生是不喜歡的。我剛踏上講台,勤學苦練朗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模仿《變色龍》的角色,誇口說惟妙惟肖也不為過,每次上這篇文章學生都聽得如痴如醉。但是在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分析得頭頭是道,朗讀的頻率卻很低,而且朗讀也沒有什麼情感。大多數學生課堂內外都習慣了默讀,長期的不出聲的讀書使學生的情感無法投入,最終學習語文的興趣難以形成。現在的有些語文教師,一學期下來范讀還沒幾次,都用錄音機代替了。可錄音機真的能完全替代范讀嗎?教師親口讀出來的聲音是多麼親切,能到達學生的心靈深處。
②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審美激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好突破口,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能欣賞到課堂的內容之美、結構之美、語言之美,等等。我在上綜合性學習公開課《說不盡的橋》時,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橋之知識大比拼(通過知識搶答,了解橋的知識)――第二環節:橋之文學美欣賞(欣賞詩歌散文,體會橋之韻味)――第三環節:橋之文藝過把癮(講評書說相聲,傳承橋之文藝)――第四環節:想像之橋情悠悠(發揮聯想想像,升華橋之意蘊)。課堂教學集中體現了結構美、內容美、語言美,學生從中領略到了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了文化素養,收到了很好的審美效果。
③充分發揮聯想想像,插上審美翅膀。學生要想真正感悟課文中的文字,必須直指人心,而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的生活化聯想和想像正是架起作者與讀者溝通的橋梁。王若虛所謂的「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就是這個意思。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化聯想和想像,到達作者的心靈。沒有想像和聯想,便不能喚起特定的情感態度,也不能產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受。語文課堂培養審美聯想想像能力,最好的莫過於借用其他藝術形式。藝術是相通的,語文教師可以經常借用其他藝術形式開闊學生想像空間。音樂與繪畫在此起了重要作用。音樂是最不可言說的藝術,不少教師喜歡借用音樂來引入新課,或用配樂朗誦沉浸作品之中,效果奇佳。我在上李清照的《如夢令》時,就要求學生根據詞的內容作畫。學生作品詩畫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妙不可言。如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多種藝術齊上陣,語文課堂教學更是洋溢著美學氣息。通過聯想想像來審美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層次,也是中學語文審美教學的重要途徑。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強調「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會失掉一半」,〔1〕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課堂教學的對象雖是群體的,但學生的審美意識、趣味等都因人而異,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審美化教學是一種個性化教學。由此,教師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壓抑學生的審美情感。切忌包辦代替,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導。例如對小說人物的分析,學生經常會有不同的觀點、多角度的見解,甚至是驚天大發現。教師一定要因勢利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切不可照本宣科,一棍子打死。只有敢於打破經典權威,學生才能創造性地提出獨到的見解,使語文素養、美學修養在質疑中不斷提升。

『拾』 如何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語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語文習程培養主 義情、社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積極態度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由看語文教與審美教育關系密決 定朗讀教語文教審美教育主陣教處於主體位教師更應注重審美能力培養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如何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