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學生能夠在某一方面得到真正的發展就是一堂好課,而不在乎你是否有精美的課件,華麗的語言!
❷ 怎樣點評一節語文課
一節語文課成功與否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呢?依據《語文課程標准》,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抓好「三個點」,具有「四個度」。教師把握這些評價要素,有助於聽課、評課和教學反思,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一、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作為表情達意工具的特性。《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三個維度,其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所以,語文課應扎扎實實地進行「雙基」(基礎知識:字、詞、句、段、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書)訓練,引導學生切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基本技能。
1.識字教學應重視字理識字。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識字教學應重視分析漢字的構字原理,針對每個漢字的構字特點,採用「分解一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可以提高識字效果。學生掌握了構字原理,在他們心中每個漢字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幅畫或一個故事,就會少寫錯別字,並且舉一反三,形成自主識字能力。
2.閱讀教學應注重「感悟一積累一運用」。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以讀代講。所謂感悟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領悟文本內涵。為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品詞的方法有換詞比較、換位比較、添詞比較和省詞比較等;品句往往通過變換句型來進行;品讀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品味文本內涵,以讀明理,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謂積累就是把有關語言材料熟讀成誦,牢記於心。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胸藏萬匯」,才能「勤寫筆下生花」。
語文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謂運用就是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進行遣詞造句、構段謀篇和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教師抓住重點詞語、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用詞、造句、構段、仿寫的訓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對話。閱讀寫景狀物的課文,讓學生擔任「導游員」、「解說員」,為「遊客…『觀眾」們解說,回答「遊客」「觀眾」們的詢問。
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語文工具性,應構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回環上升的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字人手,品詞、品句、品讀,領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再回頭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法,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資源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1)全員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一個都不能少」。(2)全程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序、高效。(3)主動參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言積極,配合默契。(4)創造參與: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發言或練習中有創新因素。(5)差異參與:兼顧優等生與後進生的能力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種形式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可以採用以下方式:(1)補足式。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3)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展開創新思維。
(三)突出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過程中應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份值觀」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思想教育「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熏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人文教育: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具體的思想內容,應滲透人文教育。
2.教師在講讀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在示範朗讀和講解文意中應充滿感情,像葉聖陶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3.在板書設計中滲透人文教育。板書設計應具有形象性和藝術世性,反映課文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易於接受人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抓好「三個點」
(一)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
語文姓「語」名「文」,語文課堂教學應返樸歸真,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抓好品讀訓練點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書至少佔本節課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提倡品詞、品句、品讀和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可採用自由讀、齊讀、小組讀、挑戰讀、對比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抓住品讀訓練點,進行品讀訓練,感悟文本內涵。
(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創設有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三、語文教學體現「四個度」
(一)溫度——基本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語文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這條生命之河應是「溫暖」的、「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這條「溫暖的河」需要教師用激情來開掘。有人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彷彿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竇老師表揚學生朗讀字正腔圓,具有「精」「氣」「神」。她指導學生齊讀課題,朗讀中心旬,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提升課堂的溫度。
(二)廣度——開放性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擴展視野。可以圍繞所講的課文,給學生推薦有關文章和書籍。從一篇課文引發開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據課文主題相同和相近,進行教材重組。竇桂梅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補充教材,拓展內容,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她說:「語文是沒有圍場的。」教學《晏子使楚》一課,她補充了歷史學家、外交家對晏子的評價,又補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兩篇文章,把學生領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三)深度——發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點撥,逐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和交流,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把握「工具性」,體會「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親切感、領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語文課的高度就是引導學生攀登教學的更高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增長人生智慧。對於《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師僅把它當成歷史故事來教,而竇桂梅老師在課文教學中滋養學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規圓矩方」入課,讓晏子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然後歸總到「人要有尊嚴地活」,延伸到「尊嚴來自由外到內的實力」,上升到「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都建立在由外到內的實力上」這樣的高度。
❸ 如何評價一堂優秀的語文課
通過分析復語文課程標制準的意義,明確一堂優秀語文課的評價要求。一堂優秀語文課的評價標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看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看教學理念是否貫徹;看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看教學方法是否使用得當;看教與學的結合是否良好;看教學過程的處理是否恰當;看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看教學效果是否良好;面向全體學生,努力實現一堂優秀語文課的評價標准。
❹ 如何評好一節小學語文課
看老師與學生間的互動,看課本知識是老師引導學生認識還是直白地告訴學生,看學生回答是否踴躍,
❺ 怎樣評語文課
授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一定要上好課,怎樣的課才是好課,如何評價呢?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促使我認識到對語文課堂教學做公證的評價,是對執教者辛勤勞動的肯定和鞭策,使之課堂教學完美化。也就如教學指揮棒,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沿著其教學規律的方向發展。
要發揮語文課堂教學評估的作用,就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評價。
一、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的評估內容
(一)、看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以教材內容為根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即要注意知識教育、又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學目的是明確的,教師和學生的活動都始終圍繞著教學目的進行。明確目的應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課時目的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對知識點多的課時目的,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揭示歸納,有的可讓學生在課後整理。評課人必須根據語文課的不同教材、不同目的和學生的實際來評價。
(二)、看語文課堂內師生活動體現 的如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等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聽完課後一些人議論課的好壞,實際上指的就是師生 的活動情況。語文課上要看教師主導是否作用於學生,教師是否精心策劃,通過因勢利導,使學生在課堂內處於最佳的學習狀態。就是要在老師啟發、引導、點拔、有目的、有計劃、有的放失的指導下,學生積極思維、動口、動手、動腦,在聽、說、讀、寫中強化素質。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都應積極主動的投入,教師講的津津有味,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處於被動狀態,那絕不是好課。當然學生活動脫離了教師的指導,那也不是好課。教師授課時,應悉心注視整個教學過程 ,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正確處理了「尖子」、「一般」、「後進」三者的關系。處理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這樣才使全班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進程中的每項活動。只有好此,課堂上的教與學方能生動活潑。因此,評課要抓住語文課堂上師生活動的現象,著眼點放在師生 活動的配合上,並與其它語文課對比做評估。
(三)、看課堂結構是否合理。作為聽、說、讀、寫為主線的語文課堂教學,其基本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知識布置課外作業等方面。這些課堂結構 的外在表現,評課人的必須根據課的目的、任務、教材的性質、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及教法要求。看教師是否靈活創造地按排課的結構,絕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評課人必須著眼於語文教學結構 的內在因素。
評課人要聽、看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練習教材。從中觀察和分析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語文能力 的復雜過程,看教師在此過程 中指導是否按照課堂教學策劃的訓練重點指導,看教師指導是否有針對性、科學性、藝術性。是否從練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就其指導的內容必須科學准確。指導的手段應是藝術的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從指導的效果上看,訓練學生是積極主動,全身投入,並能提出問題包括疑議、評論等。
(四)、看語文課堂教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語文教學方法根據語文教學規律的,受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約的。因此,教法必須符合語文教學規律。學生年齡特點、知識基礎、知識規律及教材特點。看一堂課就要結合教學實際,看教師是否將各種教學方法配合並靈活使用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
(五)、要看教師的教學技藝。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教師的藝術創造。其技術表現在整個課進程中,有周密的計劃性。什麼時候講、練、演示、板書都 要安排的井井有條,而且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不浪費一分鍾。再者,教師有一身過硬的聽、說、讀、寫、教的基本功。能融語言知識思想教育發展認識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聽、說、讀、寫、訓練、娛樂於一體,反饋敏銳,應變能力強,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幽默精煉,手勢,教態 顯出藝術性。不時地表現出創造新苗頭、同時師生有爭有論,思維極為活躍,學生在娛樂中從事繁多的智力勞動。
(六)、要看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效果是評價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而其效果是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因此要憑借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看效果如何。憑借學生的認識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課堂上學練情趣反映效果。
總之,評課人所看的這一堂課,視為教育教學長河的一個浪花。既看到了近效,又看到了遠效,做客觀評價。
二、制定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評估」不是秤稱斗量,也不能量化,按條條衡量。勢必把一堂語文課割裂開來。而應看成一個整體。從局部著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評估才較科學。
上述六方面的評課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看一堂課 。因此,以己之見將六方面內容劃分為等次,如教學目的「優」,師生活動「良」,課堂結構「優」,教學方法「差」,教師技藝「中」教學效果「良」,總起來,可評估為「良好」。
三、怎樣運用語文課堂教學評估標准。要全面對語文課堂教學作出評價,要求評課人掌握評估標准,取掉各樣主觀色彩,不能一俊遮百丑,要堅持全局觀點,不能感情用事。更重要的是提高評課人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
❻ 如何評價一堂語文課
一、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作為表情達意工具的特性。《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三個維度,其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所以,語文課應扎扎實實地進行「雙基」(基礎知識:字、詞、句、段、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書)訓練,引導學生切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基本技能。
1.識字教學應重視字理識字。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識字教學應重視分析漢字的構字原理,針對每個漢字的構字特點,採用「分解一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可以提高識字效果。學生掌握了構字原理,在他們心中每個漢字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幅畫或一個故事,就會少寫錯別字,並且舉一反三,形成自主識字能力。
2.閱讀教學應注重「感悟一積累一運用」。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以讀代講。所謂感悟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領悟文本內涵。為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品詞的方法有換詞比較、換位比較、添詞比較和省詞比較等;品句往往通過變換句型來進行;品讀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品味文本內涵,以讀明理,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謂積累就是把有關語言材料熟讀成誦,牢記於心。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胸藏萬匯」,才能「勤寫筆下生花」。
語文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謂運用就是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進行遣詞造句、構段謀篇和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教師抓住重點詞語、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用詞、造句、構段、仿寫的訓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對話。閱讀寫景狀物的課文,讓學生擔任「導游員」、「解說員」,為「遊客…『觀眾」們解說,回答「遊客」「觀眾」們的詢問。
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語文工具性,應構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回環上升的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字人手,品詞、品句、品讀,領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再回頭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法,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資源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1)全員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一個都不能少」。(2)全程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序、高效。(3)主動參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言積極,配合默契。(4)創造參與: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發言或練習中有創新因素。(5)差異參與:兼顧優等生與後進生的能力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種形式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可以採用以下方式:(1)補足式。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3)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展開創新思維。
(三)突出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過程中應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份值觀」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思想教育「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熏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人文教育: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具體的思想內容,應滲透人文教育。
2.教師在講讀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在示範朗讀和講解文意中應充滿感情,像葉聖陶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3.在板書設計中滲透人文教育。板書設計應具有形象性和藝術世性,反映課文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易於接受人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抓好「三個點」
(一)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
語文姓「語」名「文」,語文課堂教學應返樸歸真,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抓好品讀訓練點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書至少佔本節課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提倡品詞、品句、品讀和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可採用自由讀、齊讀、小組讀、挑戰讀、對比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抓住品讀訓練點,進行品讀訓練,感悟文本內涵。
(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創設有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三、語文教學體現「四個度」
(一)溫度——基本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語文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這條生命之河應是「溫暖」的、「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這條「溫暖的河」需要教師用激情來開掘。有人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彷彿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竇老師表揚學生朗讀字正腔圓,具有「精」「氣」「神」。她指導學生齊讀課題,朗讀中心旬,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提升課堂的溫度。
(二)廣度——開放性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擴展視野。可以圍繞所講的課文,給學生推薦有關文章和書籍。從一篇課文引發開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據課文主題相同和相近,進行教材重組。竇桂梅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補充教材,拓展內容,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她說:「語文是沒有圍場的。」教學《晏子使楚》一課,她補充了歷史學家、外交家對晏子的評價,又補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兩篇文章,把學生領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三)深度——發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點撥,逐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和交流,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把握「工具性」,體會「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親切感、領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語文課的高度就是引導學生攀登教學的更高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增長人生智慧。對於《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師僅把它當成歷史故事來教,而竇桂梅老師在課文教學中滋養學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規圓矩方」入課,讓晏子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然後歸總到「人要有尊嚴地活」,延伸到「尊嚴來自由外到內的實力」,上升到「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都建立在由外到內的實力上」這樣的高度。
❼ 如何點評小學語文公開課
一、 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在貫徹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情況下,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應看執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幾個思想觀念轉變:
(一) 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重發展,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和諧發展。要樹立四會培養目標(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個性意識。
每個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個性特長、非智力因素、學習領域都存在差異,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三) 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
(四)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轉變——樹立研究意識。
單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綜合信息交流是以討論研究為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信息在師生、生生間達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和諧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伴隨著感受、情緒、意志等而展開,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培養需要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
(六)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個性、教出風格。
二、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語文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不分厚薄親疏,通用一把尺子,一個衡量標准。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
(二)坦率誠懇原則
所謂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無根據地唱頌歌。對缺點和不足,也不應顧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當地指出,成績要說夠,缺點要說透。
評課時要考慮教師心理承受力,對年長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年輕而心理承受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顧整體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思想。通常,在分析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二是脫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四)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性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中青年教師如有幾次成功的課得到恰當適時的鼓勵和評價,可能使他們後來成為教學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動力因素。運用激勵的導向,可以達到:聽一堂課促進多堂課,聽一個人的課激勵一批人,聽一門學科推動多門學科。
(五)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評課就應各有側重。在評課形式上應該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導人。
(六)講究方法原則
評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應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符合人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一般來說,不管是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費了心血,因此在評課時,評課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肯定這一點。其次,要褒貶得當。評課的褒獎與貶斥要有個「度」,決不是褒越多越好,貶越少越佳。過多而不切實際的肯定,會給人虛假逢迎之感。在談到缺點時要講分寸,應以商量和提建議的口吻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再次,要主次分明,評課時在關鍵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而在一般的問題上,則可一帶而過。尤其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問題可輕描淡寫,留給教者自己去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