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歷史課程與傳統歷史課相比,有哪些變化教學要求有什麼不同
新課程與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是理念的不同。所謂課程理念是課程設計者蘊含於課程之中,需要課程實施者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信念,它是課程改革的靈魂和核心。課程宗旨:公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改革歷史課程,首先要注意給課程以恰當的定位。換句話說,我們要重新審視初中歷史課程的宗旨和性質。這次課程改革,明確初中歷史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它在培養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它的宗旨不是培養歷史學家,而是為培養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的。
傳統歷史課程的弊端:(舊課程)始終不敢把過繁過多的知識點削減下來。凝固的 「學科體系」幾乎成了緊箍咒,歷朝歷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四大板塊,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四大樣式,什麼也不能短缺,以致面面俱到,瑣瑣屑屑,不僅使中學教材成了大學教材的 「壓縮餅干」,而且勢必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比大學教材更概念化和教條化。……結果,每堂課有那麼多知識點,概念多於史實,老師上都上不下來,更不用說講活、講透。學生呢,記不勝記,不堪重壓,產生逆反心理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以不無刻薄地說,(舊課程)實際上是讓教師和學生戴著鐐銬跳舞,按著單調乏味的節奏操練,怎麼會感到快樂呢?
新課程體現出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特點。所謂普及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所有適齡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並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目標。所謂基礎性,是指初中歷史課程在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上,既不能與高中歷史課程相混淆,也不能變成大學歷史專業課程的 「壓縮本」,更不能成為歷史 「網路全書」。所謂發展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初中歷史課程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初中歷史課程要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精選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傳統歷史課頭緒過多,知識點密集,難度大。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新課程有幾個變化:第一,既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注意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又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第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的聯系。如,加大近現代史的內容比重;選擇了許多諸如交通工具、服飾、電影、音樂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第三,課程內容精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最有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第四,減少艱深、枯燥、抽象的歷史內容。如,刪減了許多農民起義、朝代更替、典章制度等方面知識。新的初中歷史課程使用學習主題的方式呈現歷史內容。在新的歷史課程體系中,淘汰了大量 「繁」、「難」、「偏」、「舊」知識點,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
傳統的歷史學習以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為主要方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史實和現成的結論,能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這樣的歷史學習必然遭到學生厭棄。國外也曾經歷過同樣的困惑。比如20世紀中期英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是 「非常無趣的」。
『貳』 歷史和語文有什麼區別
語文是文字上的東西,讓你明白詞句的意思,語文能教給你如何說話,說的簡回單明了讓人明白。答教你如何用詞。能讓你明白別人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語文是語言上的一門功課。
歷史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讓你對過去的了解,
比方說歷史是個故事可以讓你對過去了解,那語文就是讓你去明白故事裡所用的詞句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叄』 歷史課中的文化部分和文學中的歷史部分教學側重點的差異
歷史課中的文化部分側重於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對歷史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版和其他歷史階段的文化相比權有什麼聯系(繼承)與區別。
文學中的歷史部分教學側重於在作品中的歷史背景下作品人物形象如何發展如何成長的,是怎麼受歷史背景影響的。還有就是作者在哪個歷史背景下寫出文學作品的,因此文學中的歷史背景不能缺少,因為它是人物生存的環境,對研究文學作品有重要意義。
『肆』 文言文為何不劃入歷史課中而被劃入語文課
文言文是屬抄於語文的,而對襲其的學習是很必要的,至少我是這么覺得的。
理由如下:
1、文言文的運用已經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很多文獻資料,古代資料都是文言文格式,能夠掌握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對個人的學習成長,具有很多的幫助。畢竟你也不希望人雲亦雲吧!咱們都知道第一手資料最可貴咯!
2、雖然現在都是白話文,文言文不使用,可是會看還是很重要吧,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古代的書籍,我覺得能夠自己看懂古代文字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而且文言文所表述的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你會有你自己的收獲。
3、現代白話文起源於文言文,所以還是很必要去學習的。
4、作為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古代知識應該有一個認識吧!
5、理由很多,你自己也能找到。
這是我個人的一些意見,有什麼欠妥之處,敬請原諒咯!
『伍』 我的語文老師和歷史老師都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可為什麼我上歷史課會認真聽,上語文課就聽不進去
你好。應該是你對歷史感興趣,對語文不感興趣。可以多讀多寫,培養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陸』 歷史優質課能用在語文職稱上嗎
關於語言:
- 首先,閱讀更多。 「書讀百遍,因為它的意義了,」我們應該看些書,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也學了很多文學知識,以及一些新的和有趣的想法。現在的語文考試中,閱讀佔了很大的比重。不僅是經典閱讀,科學和技術文本,散文閱讀更多。在為了把所有這些功能共同所有的文化教室,根本不可能靠課外的努力。
發展自己的求知慾望和書籍。學會速讀文章,仔細閱讀,學習等,自己動手,動腦,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興趣學習語言,並在大量的閱讀,根據經驗,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這佔用了大量的語言數據,編寫准備了豐富的資料庫。
其次,多背。背誦是提高不可缺少的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人說:熟悉唐三百歲,不是詩會吟。這里的「熟」,指能背誦下來。語文課本,和一些精彩的段落需要背誦,這是不夠的,因此,教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必背古詩80」的出版,「高中生必背古詩詞200」等讀。這充分說明了語言的地位背誦學習是多麼的重要。
「課程標准」的要求背誦古詩詞必須完成。此外,多背誦一些現代的文本。目前,許多出版物,讓學生閱讀,如「讀者」,「中國文摘」,「散文」等。這些出版物可以擴大學生的內容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體驗生活,在課堂上和生活緊密集成,使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在電視上:古代私塾學校,民辦學校戴眼睛,拿著尺子,學生搖頭晃腦背誦的書。看到這樣的畫面,所有的笑個不停。我們不提倡讀書,讀書這樣的做法,但是當你在笑,你會發現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時,背誦了嗎?
三和寫作。在寫作時,除了完成老師布置作文,點可適當記得每周日記之類的,也可以有感而發,寫一些小散文和評論,寫作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加順暢書寫。在這一點上,你背誦的東西會起到顯著作用。例如,你背誦的名言,歌詞,古詩等,用一用;在文章的結構安排,你也可以學習背誦的結構有一個很好的文章。以這種方式,你不僅在語言條中佔了很大的優勢,但也嚴格的章節一起。要背誦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往往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提高。總之,像中國內科語言,熬越有味。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感覺」更准確的時候,你會很樂意支付你的笑容。
最後,談談感興趣的文化。如果你不喜歡學習語言,你告訴自己,不要學習語言是不可能的,這門學科是學科的工具,這是從語言的科學性是分不開的。如果你真的按上面說的做,你會慢慢喜歡的語言。事實上,語言學習是一個字,一個字開始,主要由平時的積累。這就需要學習目標,樹立正確把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積累力量,收盤成熟的效果。
『柒』 教育部為什麼對德育,歷史,語文三門課進行統一
與歷史語文是關乎到一個人的素質。這三門課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他可以不會算題,但是不能當一個失敗的人,所以教育部現在已經重視了,對於中小學德育的。教育。這三門課是有用意的。
『捌』 教育部語文,歷史課程怎麼改革
我國中學語文課程的體系、結構、內容設置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我國中學語文課程結構從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至今,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100多年來,語文課程結構都是以"課堂必修"為主導。人們對於語文課程的理解,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一種統一認定的形式單一、呆板的語文教科書。但值得高興的是,國家教育部2001年6月報經國務院同意執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正式強調"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玖』 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哪個好就業,考研哪個好
當然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了!
每個孩子從小到大都要學語文。語文老師缺的絕對要比歷史老師多。歷史政治都是難就業的。。。
『拾』 《中國近代史綱要》與中學歷史課有區別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學歷史課主
形成抄對歷史的正確看法,歷史是復雜矛盾的,人是會改變的,例如汪精衛在辛亥革命早期是熱血愛國青年,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之豪言壯語,但後來發生了思想轉變。
對於人物的系統,全面的評價
了解基本歷史常識
重視歷史的觀念,中國的教育重視考試,讓我們對歷史了解甚少,這是我在史綱課中發現的,我們不能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