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改下如何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活動,不再刻板,可以加入一新媒體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輔助教學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Ⅱ 小學語文新課改應該怎麼教
經常觀摩語文公開課的影像資料,往往會遭遇這樣的尷尬:語文課不像「語文」了。比如說,教《〈物種起源〉導言》,老師卻花了近一個教時來展示通過網路搜集到的許多跟「物種起源」相關的素材,如「達爾文學說與新達爾文涵義」、「達爾文的考察經歷」等。給人的感覺,這是一堂用現代媒體介紹生物進化知識的生物課,並不是語文課,由於教學內容的移位,使「概括觀點」、「篩選信息」、「理解難句」、「體會作者科學精神」等這些真正的語文目標反而旁落了。其實,這種現象,在許多文體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如《神奇的極光》變成了「極光圖片」的展示,《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變成了異想天開的幻想……
這樣的課聽得多了、看得多了,不由地總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我們究竟應該建構什麼樣的語文教學內容呢?毋庸置疑,在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一線語文教師在逐漸理解、消化新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也普遍地存在著「對著新標准,苦想教什麼;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麼;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著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麼」的現象。於是,有人感慨語文教學中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冥思苦想所「成就」的「教什麼」的內容,有人驚呼語文課教給學生的大多是「偽知識」,也有人感嘆語文越教越不會教,越教越不知道該教些什麼。
是的,我們矚目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新理念,而我們也更關注這些新理念的落實,關心新課改的實踐。面對著在教學實踐中遭遇的諸多困惑與尷尬,誠如寧波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榮生博士所言:「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上來。建設達成新目標的新內容,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當前最為重要也最為迫切的任務。」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那麼「語文教學內容」應該是什麼呢?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尚文、李海林等人認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言語形式,「言語形式是更本質、更關鍵、更主要的東西」。而王榮生認為:「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學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新。」顯而易見,後者是從教學實踐的層面上來衡量語文教學內容的。
作為我國大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近年來,王榮生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建設,大致包括「語文知識」的重構和「語文教學內容」的反思兩個方面。而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對具體的教案與教例加以分析和研究,無疑更有利於促使教師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並在反思中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進而推動實踐中的語文課程改革。從這個角度而言,新近由廣西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語文系列叢書》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該叢書的「語文系列」正是由王榮生博士主編,共有8個分冊,包括《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這部理論著作和中小學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綜合性學習等領域的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
《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詳細論述了在新課標指引下的語文教學內容建設,旨在建立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和研究框架,可謂是整套叢書的「理論統帥」。在扼要介紹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時代轉型的背景後,著者對語文課程目標、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等基本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礎上,從對語文課程內容的認識、語文課程內容的教材呈現、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生成等角度展開論述。他指出學校語文知識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如在中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小說,除了被擰幹了的「人物」、「情節」、「環境」三個概念,事實上已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詩歌,在感知、背誦之外,只有體裁(如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幾種詞牌名稱)、押韻等屈指可數而且極為表面的知識;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識又似套話的幾句說法,以不變應萬變;戲劇,除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簡介,再不見有像樣的知識等等。
而討論語文教學內容問題,又必須與語文教材聯系在一起。王榮生博士認為,由於我國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教師習慣於「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造成了「選文」頂替著課程的現實狀況。這樣一來,「教什麼」的得當與否幾乎完全依賴於語文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對學生需要什麼的診斷能力,其致命的軟肋就是對語文教師個體的完全依賴。如果教師的語文能力和教學能力達不到可依賴的水準,那麼也就不可能產生適當的教學內容;而教師不同,教學內容也就不同,演變成「隨便有什麼內容」也就不奇怪了。事實上,既然「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應該蘊涵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理念。當然,在深入剖析問題根源的同時,著者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如他將語文教材里的選文,大致鑒別出「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功能,指出按選文的四種功能有區別地組織教學可能是改善語文教學的一種可靠選擇。
在《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搭建了理論平台的基礎上,《小學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初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中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口語交際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與教學設計》等七個分冊緊緊圍繞教師投入新課程教學的切身需求,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性學習等領域具體呈現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的語文教學分析的研究框架。豐富的教案、教例的呈現,以及獨特角度的分析無疑會為廣大一線教師有效地學習和借鑒優秀教師的經驗提供切實的門徑。如由褚樹榮編著的《高中閱讀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主要解決高中閱讀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即「教什麼」)問題,兼顧教學形式(即「怎麼教」)問題,是一本關於閱讀教學行為研究的著作。在對當前的高中閱讀教學現狀的描述中,著者指出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求新奇傾向、多媒體傾向、課題化傾向、無目標傾向、非語文傾向等一系列新問題。在本書的「實踐示範」部分,著者精心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古代散文、詩歌、戲劇、小說教例和現代散文、戲劇、小說、詩歌、實用文教例,而且還以同題多人教的形式對比鑒賞、點評這些優秀教例的精彩處。又如朱水根編著的《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在上編「展示與借鑒」中,援引著名教師張萬化、賈志敏、竇桂梅、葉存玲、支玉恆等人的成功教例,詳細論述了「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來教」的問題。
作為我國第一套從教學內容建設的角度來研究教案、教例的系列著作,《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語文系列》的出版無疑會引發更多關心語文課程改革的人們積極思考、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這一重要問題。隨著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深入,在反思與實踐中,我們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識必然會越來越明晰。
【相關鏈接】廣西教育出版社與這套《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語文系列》同時推出的,還有王榮生、徐斌艷主編的《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數學系列》。該系列包括《新課標與「數學教學內容」》、《小學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初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高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4種。與「語文教學內容」長期以來遭遇的「不確定」的尷尬不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義務教育以及高中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已經或者正在發生著「質的變化」。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新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們越來越關心具體課程內容的變革以及為何發生這些變革、在實踐中如何實施這些內容等問題。而這套「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叢書·數學系列」恰恰是以「數學教學內容」為抓手,緊緊圍繞教師投入新課程的切身需求,以對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具體教學內容的變化以及變化的理論依據,並且以實例分析如何設計新內容的教學活動。在清晰的理論架構下,呈現豐富的教案、教例,以此搭建起分享教學經驗、交流教學困惑、自評與互評教學實踐、專家型與新手型教師互動的平台。 2005年6月9日第8版
Ⅲ 新課改需要怎樣的語文課
一、新課改對推動語文教學方式方法革新的積極意義
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對語文教學教育價值的認識是參差不齊的。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教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知識打開,內化、外化」,而另外的學者則指出「教學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還有學者更注重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影響。筆者結合所從事的教學實踐,傾向於就語文基礎教育而言教學本質的價值是「將知識打開,內化、外化」這一觀點的。
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知識的傳授,所解決的無非是「教什麼」、「怎麼教」和「為什麼教」的問題,也就是赫爾巴特的「教學教育性」的內涵。新課改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旨在通過教學使學生的知識、情感、價值觀在教育的引導下,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培養起主動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熏陶,是與「教學教育性」的本質涵義相符合,彰顯了教育「教」與「育」協調發展的價值。就語文教學來說,新課改對其革新所產生的積極推動意義主要體現在從傳統的打開課本知識→學生加以內化,擴展到了外化這一領域,從而賦予了語文教學方式方法許多創新實踐的內容。
二、辨析語文教學中的方式方法
筆者認為,目前語文教學方式方法中存在著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對教與學統一的實質認識方面的偏差。語文教學並不是單純的「溝通」與「合作」的活動。誠然,溝通與交往是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不是根本形式。教與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參與學習,是經教師導引才能夠進入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創新精神等層面並經過教師的再教育,而得到知識的積累與升華。也就是說,教與學是教學活動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學習是學生本體的需要,但是不可能脫離教師的引導,教與學具有相互的適應性。「溝通」與「交往」應該被視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教學本質」。教學本質是「教」與「育」並非「溝通」與「合作」。
因此,對於新課程提出的本意是強化教育,還是強化教育過程中的溝通與合作,筆者認為,在這一點上,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商榷的,革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需要從語文教育的本質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三、革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對策與建議
萬物皆有軌跡,皆有推進的速度效率和方法,語文教學亦如此。語文教育的內容雖然包羅萬象,基本要素卻只有三個:讀、寫、用。當語文教學面臨著教材的局限性、教學方式方法的緊迫性和如何將知識點融會貫通的復雜性時,所要完成的首先是掌握語文教學的切入點: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如果說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引領學生解讀社會的規則,建做人的規范,立做事的規矩的話,那麼,教師關於教學內容的傳授,則起著促進學生成長,培養學生接受先進文化思想的習慣,增進做人的品德和學習的效率,既如築樓的地基,也含築樓的方法,事關品格的塑造。所謂世界觀對了,世界也就對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牢記一點:語文教學是一種修煉。
凡古今成學業者,必經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王國維在其《人間詩話》里的這段精闢見解,道出了語文教學方式方法修煉提高的三個層次:自覺、自律與自主。
(一)自覺
自覺,是語文教學的最初層次。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語文教材(包括課本上的和課外讀物),讓學生通過大量涉獵,明了語文課程既具有系統學科的工具性,又具有博涉萬象的人文性,還有以文字結構所組成的美學性,從而培養起因興趣而自覺的意識。這一階段,是打基礎階段,主要教學手法是閱讀,實現的目標體現在廣度上;
(二)自律
自律,是語文教學的中等層次。在一階段,教師需要把經過精選的教材作為範本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參照優選教材進行寫作練習,從細微處著手,從規范上作起,放手讓學生自我推敲,自我省視,自己給自己的養成一種井然有序的寫作習慣,培養一種遣詞造句均符規合范,構思行文均順理成章的能力。這一階段是深化階段,主要教學手法是寫作,實現目標體現在深度上;
(三)自主
自主是建立在自覺和自律基礎上的自我為法。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空間,讓學生去感受社會風氣、體味社會潮流後,再回到課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素材以教師曾經提供過的優選教材中的價值觀為參照,以規范行文為原則,就某事、某人寫出自己的分析與評價,隨後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公開展評,讓學生明確什麼是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知曉語文識理辯義的宏大力量,把語文教學所具有的經過學生「自我」這一主體能動性,對外界信息獨立分析後形成屬於自主判斷的超越意義的教學手段落到實處。這一階段是再創造階段,實現目標體現在升華上。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方式方法革新的核心在於育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打開知識,引導學生內化,教師與學生合力外化提升是新教學的實質。據此,應該就新課程育人為本的要求,立足教學本意,不斷地對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
Ⅳ 我們今天上了語文課改為廣聚
我們今天上語文課改革為廣州的話,你可以問一下你們的語文老師為什麼可以改成這個?
Ⅳ 觀摩交流課與優質課有什麼區別新課改後,優質課比賽就稱作觀摩交流課,為什麼
優質的課有很優一般優啊 而且看你的優課在什麼級別 校?區?市? 你級別高的肯定是要觀摩的 啊
既然很優秀了,當然拿出來觀摩
Ⅵ 怎樣上好一堂高效的課改語文課
這個不復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制就是說的再好,實踐中應用起來也不一定能用來。我也是干這一行的。建議你多聽課,多聽身邊的課,多看一些名家的課,比如竇桂梅等;多反思,每一課都要反思然後再完善。要想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讓學生學會一些知識。現在新課改,其實要讓學生掌握會思維,會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知識已經是次要的了。也就是上升到能力這個階層了。我覺得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盡量少講,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引導,是主流。還要多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