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覺得應試教育下,語文是最畸形的科目。本來語言就是要靠感受,先有感受才有理性歸納。我感覺中國的
同意您的觀點。沒有語感,就沒有對語文的興趣,學習就成了應試技巧訓練。
B. 為什麼說應試教育即將走向滅亡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你寫的東西,看看理論依據和所謂的現實依據是否都合理,我們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吧。
————————————————————————————————
「在應試教育那裡,他們用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鐵飯碗形成強大誘惑,搞得人們瘋瘋癲癲的,蜂擁而上的來爭搶,這那是什麼教育啊」這是你的現實依據,是用來證明「物質決定意識基本的核心原理,違反了認識論客觀規律」這條罪狀是成立的對吧。
很可惜,你指出的不是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是人們對應試教育的一種錯誤認知。
為什麼這么說?對於這一條,我們是需要看回現實的,在實際操作中,就算是特殊的某些考試,除了筆試,一樣也有面試,有些考試甚至要考操作。如果這一點裡面有問題,那隻是考試的內容有問題而已。而且真的是鐵飯碗嗎?這不需要老天告訴都知道,所謂的鐵飯碗根本不存在,而且有些時候去了才知道根本不是什麼鐵飯碗,而是廢鐵飯碗——根本混不下去。
而你現在提出現實依據能不能稱為現實都還需要考證,一般而言,現實依據是需要大量的現實例子作為觀點的,不是沒有任何例子的自己認為是所謂結論的結論來當成證據。也就是說,你所說的東西,真實的太少,自以為是的太多,讓人不能信服。如果你看到這里開始發脾氣,那你最好還是不要隨便寫這些東西好了,對誰都沒有好處。
————————————————————————————————
「小學與初中也必須消除應試制度,教師對學生也只可以做建議性指導,讓其學生自由發展,也只有這樣做才算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則不只是教育滅亡,而且社會也會產生難以想像的結果。」嗯~會說出這種話,我只能說你對人類的成長階段根本不了解,對教育更加是一無所知。說真的,就算要課改,也必須是符合人性的課改,而不是符合認知事物本質的課改。你的前提本身就是忽略了人類的特性的,還說什麼以人為本,這不是笑話嗎?
人類從在母親的肚子里開始到十三歲這個階段是性格塑造的黃金時期,也是記憶模仿的黃金時期,你居然讓我們把這段黃金時期浪費掉,有用的總結從一開始就應該記憶在我們的腦海里,然後我們再用實踐來驗證它們。十三到十八歲是次等期,十八歲過後想要改變一個人已經很難了。
有問題的不是方式,而是現在課本的內容與進度。在語文課里,我們用大量的沒有用的虛假的內容來進行教學;在數學課上,我們用過多的不是這個年齡階段應該接觸的東西來填塞給我們的孩子。
————————————————————————————————
「接受別人的總結而且還要接受所有別人的總結〈也就是人類的認識〈意識〉活動〉就可以改造人類社會與物質世界」你受這句話的影響太嚴重了,你整篇東西就像要解決這個問題而已。但是這個問題是我們現今教育應該解決的主要矛盾嗎?甚至連矛盾都算不上,只是某些連現實都認不清的孩子在那裡發的無用牢騷而已。
如果電腦像你說的那樣用,用一句網友說的話來表述——電腦讓人類的大腦退化。電腦不是讓我們這樣用的!
推薦多接觸社會,放學後,放假的時候,到年齡了還是出去外面打一下兼職,推薦最好是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比如服務生、洗碗工、戶外銷售員……什麼是自由發展,這就是自由發展裡面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古代,至少還可以幫忙種地,上山捕魚,在於自然的交流中學到一些人類該認識到的東西,現代就沒那麼好了,就算是去旅遊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服務類的工作能讓人看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東西,龍馬龍馬,馬就是龍,龍就是馬,現在很多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只看到了龍,心想著一開始就是龍,根本沒有做過馬,沒做過馬的人是成不了龍的。
其實,小孩子的總結大部分是錯的,帶有偏見,言語存有偏頗,如果我們認同這種時候的總結,只是增長不必要的傲氣,讓一個孩子越來越自以為是,這就是所謂的認為他是龍,而只是一條蟲而已。
這條路很長,長達一輩子,然後我們的下一代又會接著走,一代接著一代結果就是千秋萬世。在年輕的時候最多也就是『覺得』如何如何而已,老了有一些成就了或許才有資格說我『總結』出了什麼,而且還不是所有有成就的人都可以進行所謂的總結,因為沒有這樣的修為、修養根本看不到本質。只是為總結而總結只會讓總結成了沒用的廢品,而進行這種總結的人也不可能有什麼提高。
C. 高中語文新課改 到底如何擺脫應試教育
論文嗎,
D. 中國的應試教育會扼殺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嗎
應試教育沒有毀滅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依託於經濟、版國際分工的。國家要想短時權間爆發出人才,學西方的那一套是不行的,不要想搞一個大新聞。愛因斯坦這種天才也是要依靠德國、瑞士的環境才能變成「富有創造性」,如果和猶太人一起流亡試試看他的創新能到什麼地步。只有國際分工上處於上游,國家才有更多的閑心出來搞一些虛擬經濟、IT、金融衍生品創新,這才有適合創新的土壤。所以,不是應試教育毀滅創新,而是現在的環境只能適用應試教育。現在的應試教育和環境只能提供這種類型的想像力和創新。
在應試教育環境之下,家長們如果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校外興趣課程來提升孩子的這方面能力,比如奇思妙想的玩轉發明課程,以科學的形式與方法,解密孩子的創造力基因,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摘取人生第一件發明;為中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為留學移民增添專利加分強項,為高考各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挖掘創新潛質。
E. 小學語文課堂應該講什麼針對應試教育
您好,我是一名小復學教師,制因為不知道你所教的年級,因此只能從大方面來說:
首先,小學語文的內容其實並不復雜,主要是一些記憶性的知識點,這部分需要您多變換測驗的形式幫助孩子們提高鞏固記憶就可以了,同時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有條理,課堂流程也要有條理。例如:課前三分鍾,出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課後交流本堂收獲等,總之,每堂課要都要按照總體「學會-做到」的標准貫徹。
其次,這也是小學語文重要的部分,閱讀理解。雖然是小學,但現在小學的閱讀理解難度也比較大,因為孩子們沒有什麼生活閱歷,因此在面對比較深刻的文章時就會無從下筆,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時候多要求孩子看書、寫日記或是周記,以提高他們對生活關注和感受(還能提高寫作能力),最好是能將每堂課所講的內容和孩子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當然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鑽研課本,精心設計教案。總之下辛苦,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孩子們就會離不開你。以上是我的個人經驗,不知道是否對你有用,最後祝你成功!
F. 司馬遷的史記錯誤百出,語文課本還貪圖它可悲的文學價值,納入課本,真是應試教育的悲劇
自春秋起就有史官記述歷史的制度,分「內史」和「外史」。內史,是帝王的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外史,是國家發生的事件。帝王是無權更改的。直到李世民打破了這個傳統,從此中國的歷史變成了帝王將相的家族史。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准,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
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操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用魯迅先生話說,自太史公以後「中國史書便成為帝王將相的家史學」,當然,這句話不是完全對的,但至少說明了一點,自太史公後,史官們在史書中的記載內容開始忌諱本朝君王。
就算在現代的考古發掘中,史記所記述的內容依然不斷被證實,很多的有關漢以前的文學作品,考古判定都以史記為准。《二十四史》中無一部作品能與史記並肩。史記能流傳至今並寫進教科書,而不是明史清史等年代更接近,更容易考證事件真偽的作品,你覺得它只有文學價值么?
G. 在語文課堂中如何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
你的問題本身就大而化之。結合只能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首先專你得熟悉高考中考要考屬什麼,最好能把歷年考題自己做一下,知道考試的內容,才能有的放矢。其次你得熟悉你的教學內容,知道教材讓你講什麼,重點難點是什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等等,這才能提到二者結合的問題。這個過程對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快的大約需要一至三年,慢的就不知道了,有的人教了一輩子書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在日常教學中,不只是要把考題的內容穿插進去,而是一些命題的思想,解題的思路,具體的方法需要自己摸索,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太大,每個教師都是有個性的,個性教學永遠是學生喜歡的,永不會讓學生拋棄的,你的素質決定了你的學生的素質。
H. 如何開展應試教育影響下的語文教學
教育心理學家吳增強認為,評價教師效能的主要標準是學生的學業成績。這一點告訴我們,教學在很大程度要與考試聯系在一起。考試考的是什麼?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的三維目標,考查主要是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其情感等方面的綜合素養的檢測。為此,我認為語文教學不應該圍繞考試進行,而要著眼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這樣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使學生不會受到考試的困擾。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
王榮生教授認為:「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容有問題,或者只有在考試的試卷上才有用,那麼教師教學再精緻、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在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學內容對不對;在感受課堂教學的活躍氣氛之後更要關心學生是不是駐留了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語文體驗;我們還有十分的必要,關注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問題。從教學內容角度觀察評教,也就是審視,反思這堂課教師教了什麼,進而探詢、體察學生所駐留的學習經驗,並考察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的關聯程度。」
從王教授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語文教學首先應該知道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之。」葉聖陶先生還認為:「語文教學,有他的獨擋之任。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個才是語文課的獨擋之任。什麼是『語』?什麼是『文』?聽、說歸『語』,讀、寫歸『文』。緊緊圍繞聽說讀寫組織實施,才能達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目標。」語文作為一門課程,教學的價值應該是多元的。既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和方法,培養語文能力和習慣,又要教學生學會做人。拿到一篇課文,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這篇課文在那些地方有助於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表達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構思、感悟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並在自己的實踐中運用這些技能,把語文的根留在內心深處。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語文課怎麼教。
根據語文課教學的基本任務來看,語文課的教學應該扣住聽說讀寫進行。下面從這四個方面談談具體的做法。
I. 為什麼中國的應試教育就那麼強烈,而且孩子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誰都發揮了自己的所長了,那都是精英
我是來大學生。
你要問為什源么?
我覺得原因有很多:中國自古就有鉗制個性,保持一致的傳統:中國人封建思想現在還在繼續,學而優則仕;中國人多,人均資源不足,競爭壓力大;經濟不夠發達,福利制度不完善,人們必須要先生存;功利思想等等。
不過我的感覺。中國孩子很多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沒有足夠的行動力,但是有少數勇者確實敢去挑戰應試教育。
未來會好起來的。
J. 應試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應試教育在教育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如今已經變成一個貶義詞,它是相對素質教育而言的。應試教育也稱「升學教育」,強調「雙基」和能力與智力因素,這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片面教育。
通過近百年人類教育教學的實踐證明,同步教學(班級授課制)所追求的教學內容是雙基教育,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雙基教育單純的重視向學生灌輸知識和傳授技能,而忽視學生的學習實踐和能力的培養,忽視德育,忽視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一種有嚴重缺陷的片面教育。
(1)應試教育過於偏重智力,而忽視了德體美勞;重視應考科目,忽視選修和免考科目。臨近中考、高考,課程表上除了中考科目語數英物化政體外,其他科目全部取消,可謂極端真實,真實極端。
(2)應試教育重視書本知識量,忽視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自我探究能力的開發。中國學生的知識水平是較豐富的,但往往缺乏創新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任重道遠的是,目前進行教育改革正是以往填鴨式造就的英才們領導的,面對今天的學生,他們真的准備好了嗎?(3)應試教育太重理論,忽視活動課程和社會實踐課程;偏重簡單「高效」的講授法,忽視學生能動的發現法。應試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而簡單一化為機械的加工。
(4)應試教育偏重「好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差生。學校教育成為嚴酷的,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三重壓力的淘汰賽。英才三兩人,犧牲一大片。要知基礎教育(包括高、專、職及成人高中)是服務大多數的普通的普及式教育。培養少數人才,耽誤較多人,反映了應試教育的極端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