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全部內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自小體弱怯懦,從不敢冒險。一次他跟隨夥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懸崖。當他攀登到離崖頂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時,由於恐懼他全身顫抖,上不去下不來。其他夥伴不但不幫忙反而嘲笑他之後各自回家了。恐懼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動彈,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親的手電筒光照著了亨特。黑夜中驚魂未定的亨特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面對險情,深知兒子稟性的父親,沒有上石架把他抱下來,也沒有搬梯子讓他下來,或者拿繩子把他吊下來,而是要他自己從石架上爬下來。旁人也許認為父親太冒險,心腸太硬了。那麼父親是如何幫他脫臉的?父親沒有責罵他,而先安慰他,穩定他的情緒,「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亨特哭著說:「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父親開導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看見了。」 亨特說。接下來父親指導他爬下第一步。「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亨特伸出左腳試探著踩到了它,頓時有了信心。父親鼓勵他:「很好。」「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裡有另外一個落腳點。」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雖然哭泣了一會兒,但他隨之產生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次經歷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個哲理:每當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親的教子藝術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鍛煉自身的勇氣,增加自身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經驗。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來脫險,但亨特日後人生路上遇到危險怎麼辦?總不能永遠靠父親吧,那隻能靠亨特自己。
在兒子脫險的過程中,亨特父親只給予鼓勵指導,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讓孩子去體驗,激發他自身的潛能,自己排除險情,從而獲得成功。
具體操作是:先找一個亨特能夠到的落腳點,然後指導他移動一小步,接下來再找一個能夠到的落腳點,又移動一小步。落腳點要穩,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從而到達目的地。
二 。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像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接著,他講了課文中攀爬懸崖的一段經歷,就是我們學習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這座懸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一樣,對待它,我們不能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種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接著,我對同學們說,一位65歲的老人,寫少年時期在懸崖上這么一次經歷,對於我們而言,應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有更多的體會。在這里,可以看出一次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說明困難對於人生的意義,了解到不同的人對待挫折困難的態度,還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人面對同樣問題採取的不同的態度方法……。
然後我說,我們也應該從書本走向社會,從小懸崖走向大人生 。
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像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這個人就是莫頓莫頓·亨特 ;亨特,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接著,他講了課文中攀爬懸崖的一段經歷,就是我們學習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這座懸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一樣,對待它,我們不能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種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接著,我對同學們說,一位65歲的老人,寫少年時期在懸崖上這么一次經歷,對於我們而言,應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有更多的體會。在這里,可以看出一次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說明困難對於人生的意義,了解到不同的人對待挫折困難的態度,還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人面對同樣問題採取的不同的態度方法……。
然後我說,我們也應該從書本走向社會,從小懸崖走向大人生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寫的是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第一部分(開頭—「不能動彈」):寫作者冒險登上懸崖面臨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蒼茫」—「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寫作者在父親的鼓勵下勇敢實踐,脫離困境的經過。
第三部分(結尾一段):寫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大困難,贏得最後勝利。
這篇課文在寫法的主要特點:(1)選材典型,以小見大;(2)記敘周密,巧設伏筆;(3)善於運用心理描寫,人物形象生動;(4)運用對比,深化主題。
從課文內容上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題目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麼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 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系,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本文運用質朴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教學此文章,本著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以及語文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理論指導。選用創設情境,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於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於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裡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傑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夥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記敘的周密值得借鑒。為什麼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文章多處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筆。幾處提到傑利,筆筆都見匠心。關於懸崖,既說明其險,又說明險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動也寫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問題研究
1.開頭為什麼突出「悶熱」?
開頭一段是說孩子們怎麼會想到爬懸崖的,寫天氣悶熱,就寫了動因,他們是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
2.為什麼下文與悶熱照應的語句一點也沒有呢?
確實沒有,看來是個缺點,最好是前後有所照應。
3.未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麼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本題著眼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練朗讀,又練說話。朗讀要以「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三點要求給予指導和評價。
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二 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本題又是口語交際訓練,應熱情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自由言說,教師可因勢利導。
三 生活中難免遇到過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張貼在教室里。
本題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總結人生經驗。這既是練筆活動,又是交流活動。沒有字數規定,但宜短小精悍。書寫標題,設計花邊要求美觀。張貼,布置專欄,可指定若干同學,負責編輯。
教學建議
一、抓住重點進行探究。
探究的重點,主要放在篇末所說的「經驗」上面,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麼意思?面對艱難險阻,「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有什麼好處?「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著什麼?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課文。
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之後,可以再從父親教子的角度,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不怕孩子失足摔死?為什麼不上去抱他下來?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可以發現一個新的問題,得到新的啟示。
三、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2.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鍾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鍾看完。到時說「時間到」。
3.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准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3)根據復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4.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注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5.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7.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8.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1.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傑利。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麼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麼普遍意義?
——哪些地方寫到傑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2.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課文中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記敘方法。掌
握灌、峭、嘲、納、翼、遙、攀等7個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
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終於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
不餒不躁,一步一腳印來沉著應付的心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分析論理及其詳略安排。
2.教學難點:記敘文中如何以實寓虛,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
使學生感受到「我」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堅毅精神
。
三 教學時間:共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教學要點提示1、2、3。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
,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於
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寫
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
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後對我們同學一定有所啟迪。
二、學習字詞。(幻燈)
注音:
訓誡(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著眼(zhuó) 納罕(nà)(hǎn)
解釋:訓誡 嶙峋 納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聽課文錄音一遍,完成下列作業:
(1)把經歷的事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幾個部分在課文
中標出記號。
(2)概括這件事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
本文記敘了……的事,說明了……的道理。)
(3)記敘的順序是什麼?(順敘)
根據這三項作業,同學之間互相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逐一板
書如下:
(一)、起因 別出花樣 去爬懸崖
(二)、經過 中途被棄 進退兩難
(三)、結果 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讀課文一遍。思考:
(1)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可能有哪些內容不寫?(練
習一)
(2)劃出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
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
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好友傑利
回家領父親來的過程則略去不寫。以後則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
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寫的是一次攀爬懸崖的過程,寄寓的是怎樣去對待困難和克服困難的道理。可見
,凡是能充分表現中心材料詳寫。
五、作業
(l)朗讀第三部分。要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
(2)搜集三、五條對待困難的名言、警句,准備交流。
(3)思考課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領會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結、交流(說話訓練)
(二)教學過程
一、 學生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加以分析。
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裡面卜卜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
「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噪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課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
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我
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
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要分別讀出父親平靜的寬慰的
、「我」驚恐的和敘述者從容的不同語調來。(學生朗讀,教師評點)要求學生
概括出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 巨大成就感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這里的「啜泣」與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樣?
明確:不一樣。表面都是哭泣,其實截然兩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
,後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全
新的感覺——「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四、「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齊讀第四部分。
思考:(l)這部分回答了以上經歷中成功的經驗是什麼?請用文中
語句回答。(2)「屢次」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
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
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
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
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②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
「經驗」的普遍意義。
五、當堂背誦最後一段。
六、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
大,以實寓虛的寫法。希望同學們也用這種方法去寫文章。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七、談話、議論:
(l)「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
解困難,積小勝為大勝的勇氣和方法對於我們學習具有什麼指導意義?舉例說明
。
(2)交流搜集來的名言警句。
(3)圖片:司馬光砸缸
小馬過河
要求口頭簡述他們當時心理和從中得到啟示。
八.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①課文後練習六
②作業本五、七、八、九。
給分吧!!!!找得累死了!
『貳』 2010語文七年級上冊語文書課文全部
第一單元
1、白楊禮贊(茅盾) 2、囚綠記(陸蠡)
3、*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鄧穎超) 4、*草莓(伊瓦什凱維奇)
口語交際——青春暢談寫作——傾葉心聲
綜合性學習——獻給教師節的一份特殊禮物
第二單元
5、孔乙己(魯迅) 6、一厘米(畢淑敏)
7、*差半車麥秸(姚雪垠) 8、*清兵衛與葫蘆(志賀直哉)
口語交際——中學生看電視利弊談寫作——續寫《清兵衛與葫蘆》
第三單元
9、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10、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11、*大小貓洞(金克木) 12、*世上沒有傻問題(卡爾?薩根)
口語交際——開一次辯論會寫作——一一事一議
第四單元
13、致蔣經國先生信(廖承志) 14、*給兒子的一封信(劉亞洲)
15、、*給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 16、給巴特勒的信(雨果)
口語交際——談困惑,解煩惱寫作——給教科書編者或課文作者寫一封信
第五單元
17、茶館(節選)(老舍) 18、陳毅市長(選場)(沙葉新)
19、*開國大典(節選)(張天民)
口語交際——漫談電視劇寫作——戲劇片段
綜合性學習——舉辦中外戲劇知識競賽
第六單元
20、秋水《莊子》 21、*愚公移山《列子》
22、*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 23、捕蛇者說(柳宗元)
24、詩詞五首
使至塞上(王維) 泊秦淮(杜牧) 無題(李商隱)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口語交際——從「愚公移山」談起寫作——月光下的遐想
綜合性學習——主題探究學習:神話
第七單元
25、《論語》十則 26、魚我所欲也《孟子》
27、*訂鬼(王充) 28、*馬說(韓愈)
29、詩詞五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滁州西澗(韋應物) 約客(趙師秀)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口語交際——談談名人效應寫作——寫一篇學習小結
附錄一:修辭知識附錄二:應用文示例
------------------------------------------------------------------------------------------------------------------------------------以上是九年級上冊語文版語文書中全部課文。我不是九年級的,但我想文言文肯定全都是要背的,其他的是名家的應該都要被吧。希望能幫到你。
『叄』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 七年級上冊語文電子課本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
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
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
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
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
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
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
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
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
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間去溫習,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卻不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徑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發現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不能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嗎?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在嚴寒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謝的。」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肆』 七年級上冊語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書上的哪幾課是重點課
上冊5課,10課,15課,20課(尤其20課超多許早點背),27課第一則(天上的街市)初中重點課文還有就是課外古詩回詞背誦.
下冊1課,4棵(假如生活答欺騙了你),5課傷仲永,10課,15課孫權勸學重點,25課和30課和最後的課外古詩詞背誦.
注:這些僅僅只是我當年老師教我的重點.至於什麼寫作,閱讀的基本知識當你到初三的時候總沖次學校應該會給你發復習書和資料.我們學校就是整整讓我家掏了5,6百元不止呢.最後助你學有所成考上重點高中
『伍』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有幾課
如果是人教版的,那就是共有30課,六個單元,每5課一個單元。
『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是什麼
老版七年抄級上冊語襲文的第一課的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新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一課是懷戚的《散步》。
『柒』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二課濟南的冬天課後詞的拼音及意思
鑲,讀音:[xiāng]
釋義: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上或圍在另一物體的周邊。
響晴專,讀音:[xiǎngqíng]
釋義:(天屬空)睛朗無雲。
溫晴,讀音:[wēnqíng]
釋義:溫暖晴朗。
安適,讀音:[ānshì]
釋義:安靜而舒適。
肌膚,讀音:[jīfū]
釋義:肌肉皮膚秀氣(xiùqi):清秀。
綠萍,讀音:[lǜpíng]
釋義:植物名,又名滿江紅,葉子浮出水面,春季綠色,夏季紅褐色,可作魚類及家畜的飼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並可供葯用。
水藻,讀音:[shuízǎo]
釋義:生長在水裡的藻類植物。
貯蓄,讀音:[zhùxù]
釋義:存放、積存。
澄清,讀音:[chéngqīng]
釋義:本課指水清亮透明。
空靈,讀音:[kōnglíng]
釋義:美妙無窮而不可捉摸。
水墨畫,讀音:[shuǐmòhuà]
釋義:指純用水墨不著色的國畫。
藍汪汪,讀音:[lánwāngwāng]
釋義:形容藍得發亮。
『捌』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2課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傑出的語言大師。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他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http://ke..com/view/6507.html
賞析
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作品帶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幾點:
文章布局謀篇層次井然。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擬人的句子更多,個性化更明顯,如把濟南老城說成是「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把濟南周圍的一圈小山寫得很有溫情,「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駁的色彩,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秀美動人;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情態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說「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這些都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裡孕育著的朦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又一個特點。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大致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感情。如開頭寫「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後邊還有「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那些小山太秀氣!」結尾一句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贊美的真情。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像,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在詞語的選用上十分講究,如:「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遣詞造句非常精妙。還有關聯詞的運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況且」,進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補充、追加新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有所增益或補充。這里「況且……還」連詞和副詞配合,起關聯作用,恰當地組合了要說的意思。
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的「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是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里的濟南的總的觀感。意思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 第一段寫了濟南的氣候;第2段講濟南的地理情況;第3段講濟南的雪;第4段講的是村莊的美;第5段講濟南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