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要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我覺得落實單元語文的要素應該是對學生成長的一種鋪墊合影
② 怎樣在教學中把握語文要素
教育即生長 | 統編教材把握語文要素教學的兩條策略
教育即生長
08月17日
統編教材我們強調雙線並行。抓住語文要素的時候,我們給老師們兩條策略。
第一條操作策略是,一定要研究習題。歷史的教訓是,重內容理解,輕語言、語用能力,導致語言學習的異化。而改革的思路,緊扣語言、語用能力,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單元要素把握准,課後習題是切入點,每一道課後習題都跟單元語文要素密不可分。所以老師們要有這樣解讀教材的習慣,這也是學習策略、研究策略。當我們去認真的研究課後的習題,回來再去讀課文,就不再一段一段挨著分析,一個問題沒完沒了的窮追猛打,孩子就喜歡上語文,喜歡上你,我們也就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藉助統編教材我們應該走出誤區,回歸語文本身。
統編教材課後習題有很多都是孩子們主觀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比如《葡萄溝》,「你喜歡葡萄溝嗎?說說理由。」比如《日月潭》,「你覺得日月潭美在哪兒? 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鄉,讓學生們愛家鄉。所以語文要素也應當落在這里,讓學生們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理解內容,然後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策略二,研究習題了解語文要素的梯度序列。語文要素長線的發展,它是梯度序列呈現的。比如說朗讀,比如說習作,等等。課堂上真正的讓學生用工具方法、策略去講故事,一定不要變成老師分析,講解完後學生再講故事。凡是有講故事要求的課文,課堂就要給孩子,哪怕他講兩三遍,講了一次又一次,我們會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見能力成長。
減負,不止書面作業的減負,課堂教學過程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減負,心情、情緒的減負,這比書面減負要更重要。
研究語文要素,是不是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到底課堂上應該教什麼?
(本文作者武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新課程標准語文教材審查委員。)
③ 3.我要怎麼透過課文學習掌握每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能力)
主要學習課文就是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每一段所表達的意圖以及它的方式方法,還有這段文中所有的字詞以及相關的社會背景。
④ 語文單元教材分析怎麼寫,從哪些角度入手寫,應該包含哪些要素
你好!
我想從教材解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策略、教學設想、課時安排等吧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⑤ 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要想在學習中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就要把這種單元語文要素包含到課堂的教學過程,包含到課件當中去時時刻刻提,才能深深刻刻記
⑥ 如何在一個單元的教學中,圍繞語文要素展開教學
課堂教學中要實施、落實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首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內須緊緊圍繞著容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才能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
⑦ 語文的各種要素有哪些
1、直抒胸臆法:亦稱直陳肺腑法。它是敞開心胸,不依託任何事物,通過朴實無華的手段,把內心活動和情感直接抒發出來的一種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要有特定的氛圍,要水到渠成,要有真情實感,要注意場合,不能無病呻吟。
2、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准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3、樂景寫哀:以美樂景物烘托哀愁的反襯手法。人們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文化水平和思想性格不同,對景物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審美態度。
4、借古諷今:是借鑒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方面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面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詩的題旨。理解鑒賞這類詩詞,必須時刻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創作時的心境。
5、互文見義:是一種修辭手法,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說: A和C都有B和D。這應該就是同文見義。「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代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⑧ 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篇章頁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語文教學的訓練點,為教師准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提供了憑借和參照。教師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時要從統整的角度展開,將要素細化在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里,並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進外國文學名著」為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經典的外國文學名著,設置了三個語文要素。筆者教學這單元時,緊扣單元要素整體構建,根據不同文本特質與單元要素之間的關聯,展開多角度、多層次遞進式的教學思路,統整細化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具體策略(詳見下表),為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師只有強化梳理單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單元教學要點,為後續每一課指明教學方向,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藉助課後習題 落實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的落實要依附於練習。課後習題編排的內容著眼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設計,是編者根據課文特質編排的知識要點、能力訓練和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要准確把握編者意圖,藉助課後習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分步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課後練習第三題:「下面的句子描寫了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讀一讀,再找出類似的句子體會他的品格。」顯然,這是編者為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而設計的專項訓練。所以,筆者進行這樣的教學:
首先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帶著「你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大釗?」這一核心問題深入思考,找出文中描寫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的句子談談體會。在交流匯報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閱讀文本中的三處對比:一是與自己的前後對比。被捕前,父親燒書籍文件時對「我」提出的問題的嚴肅態度,與父親平時對「我」耐心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二是與親友對比。親友勸說父親離開北京,而父親卻堅定地拒絕,親友與父親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與敵人對比。敵人的凶惡殘暴言行與父親的沉穩嚴峻態度,法官的怒氣沖沖與父親的安定沉著,正反面人物形象形成對比。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對比,李大釗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巍然屹立。
這一教學活動設計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而且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習得了寫作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每一課的課後習題是我們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主要依託,但有的課文課後習題沒有涵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文本特質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教學前,首先要關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將課文與單元要素相勾連,確定課文的教學重點。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少年閏土》一文是魯迅寫於白話文初創時期,當時的語言表達與現在的語言表達有差異,學生真正讀懂課文有困難。「藉助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也就成為本文必要的一種閱讀策略。然而,本課的課後習題卻沒有相關的滲透。因此,我們教學這一課時要緊扣單元要素「藉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展開,做了如下設計:
1.
課前讓學生藉助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預習課文,培養藉助相關資料學習語文的習慣。通過查找相關資料,既豐富了學生對魯迅的認識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學習的時空距離。2.
上課伊始藉助單元導語資料及交流課前預習的其他資料,初識魯迅。3.
藉助課文注釋、字典詞典及相關圖片文字介紹等相關資料,理解文中半文半白的語句的意思。4.
藉助課文插圖資料感知閏土活潑可愛、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形象,圖文結合背誦第一自然段。5.
藉助小說原文《故鄉》「再見閏土」片段資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並結合相關創作背景的文字資料,讓學生感悟當時的社會背景,較為深刻理解魯迅的思想感情。6.
課後延伸閱讀原文《故鄉》。
由此既達成了人文主題教學從初識魯迅到「走近魯迅」,又使學生掌握了這一語文要素,實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 巧用語文園地 強化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語文天地的「交流平台」的教學內容是對單元語言現象、語文知識以及學習方法的梳理、總結和鞏固。一般都聚焦學習方法,旨在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強化、遷移運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單元的「交流平台」凸顯了單元語文要素,以《窮人》為例,總結了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三個基本維度與方法。筆者引導學生這樣展開交流:
(一)提出話題
本單元的三篇小說都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交流方法
你在閱讀小說時,一般會怎樣理解人物形象呢?
(三)交流感受
回顧《窮人》這篇小說,談談是如何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以及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塑造出桑娜熱心、善良的人物形象的。先分組交流,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
(四)遷移運用
運用上面習得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橋》和《在柏林》中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交流
閱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也用同樣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舉一反三地實踐運用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語用能力。
再如本單元語文天地的「詞句段運用」第一題選取《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經典情節,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關雲長的英勇神武,從中感受小說情節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強化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 依託讀寫結合 實踐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在設計上特別重視「寫作」,編排了專門的習作單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收獲遷移運用於自我表達,學以致用。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習作單元。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表達訓練要素是「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筆者指導學生習作時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實施:
一是從單元選文的內容拓寬思路。《匆匆》選擇日常生活小事將抽象的時光流逝形象化;而《別了,語文課》寫告別語文課,選擇了老師留言和同學送書,因為作者即將離開祖國,這兩件事顯得彌足珍貴,是成長中一段特殊的經歷。啟發學生選擇感觸深刻的日常小事或深刻的獨特經歷來寫,解決了「寫什麼內容」的問題。
二是借鑒選文表達情感的方法。《匆匆》用一連串的問句表達對時間飛逝的惋惜和感嘆,把心裡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那個星期天》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還把情感變化細致地敘述出來;《別了,語文課》邊敘事邊表達心情變化和穿插心情獨白;《陽光的兩種用法》用具體事例、場景描寫、內心獨白等方式表達情感。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習得的多種表達方法,讓真情在筆尖自然而然地流露,解決了「怎樣表達情感」的問題。
就這樣讓閱讀和習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讀悟寫,讀寫結合,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統編教材中豐富的語文要素,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沃土。教學時,我們應緊扣語文要素,從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出發,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讓語文要素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