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陽江平東小學校長是誰
第一是提前抄單獨招生。
大部分高校小語種招生專業實行提前單獨招生,自行組織命題和考試,在全國統考前錄取。考試包括筆試和面試,筆試一般考核語文、數學、英語。面試考核英語能力測試和對所報小語種的語音模仿,被錄取的考生不用參加高考。
⑵ 八年級上冊語文 《三峽》的復習提綱
一、文學常識
1、《三峽》選自《水經註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2、作者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二、文言詞語
1、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2、一詞多義[絕] ①沿泝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3、詞類活用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4、常見短語[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5、其他詞語
[嶂]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迴旋。[巘]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三、問題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5、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6、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泝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9、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12、「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3、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
為寫水勢,先寫山勢,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14、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後三段是什麼關系?
總分關系。
16、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17、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險和疾速的特點。
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五、譯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隻都被阻擋在這里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懸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盪。)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每當到了天氣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得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時常有站在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闕( ) 湍( ) 澗( ) 曦( ) 嘯( )
溯( ) 漱( ) 嶂( ) 襄( ) 屬( )
2.填空題。
①《三峽》選自《 》,三峽是 、 和 的總稱,在重慶市 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 ,字 , (朝代)
學家。
②《三峽》一文中總寫三峽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漁者歌曰:「 , 。」
3.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
②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③絕巘多生怪柏( )
④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 )
⑤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
⑥猿鳴三聲淚沾裳( )
⑦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⑧自三峽七百里中( )
4.區別下列加點字的古義和今義。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義: ,今義:
②或王命急宣 古義: ,今義:
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古義: ,今義:
5.解釋下列詞句:
① 重岩疊嶂:
②素湍綠潭:
③清榮峻茂:
④林寒澗肅: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⑦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二、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問題。
(一)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6.解釋詞語含義。
①略無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寫出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8.結合有關語句,說一說三峽兩岸山有什麼特點。(試用兩個字概括)
9.「重岩疊嶂」和「隱天蔽日」兩句寫景角度有什麼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的表達作用是什麼?
(二)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內容的大意。
12.試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樣描寫夏天水勢特徵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寫作思路。
14.作者寫三峽秋景抓住了什麼事物?突出了什麼氣氛?
15.《三峽》一文中有「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兩句,由此我們可以聯想起李白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內容是什麼?請在下面默寫出來。
16.討論:作者寫三峽四季景色時,為何沒有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而先寫夏季景色。
《三峽》同步練習參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經註疏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奉節 酈道元 善長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峽七百里中 兩岸連山 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 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見曦月
③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3.①真、實在 ②通「缺」,中斷 ③極高的 山峰 ④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飛奔的馬 快 ⑥幾 ⑦消失 ⑧從、在
4.①如果 自從 ②有時 或者 ③即使 雖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層層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 ③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④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⑤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⑦即使騎上馬、駕著風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無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這里指太陽
7.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8.連和高
9.重岩疊嶂,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視所得;而隱天蔽日,以天和日襯其高,是仰視所見。
10.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三峽的特點。
(二)11.①段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 ②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③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
12.先從正面落筆,後分兩層來寫:以「沿泝阻絕」概括水勢險惡;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給人具體印象。又加上奔馬和疾風的比喻,則給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寫俯視江中所見,後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最後作者總結,狀寫了四種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肅殺的氣氛。
15.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6.答案要點: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⑶ 小學一年級 半包圍結構是哪些字
門,廣,廠,式,廳,區,匹,巨,風,鳳,畫,凡,邊,這,過
等等。
半包圍結內構是連續兩個以上的邊被容封住的,屬於漢字書寫結構中的一種。體現了漢字即圓潤又方正的藝術性。春,谷是半包圍結構的特例。
(3)平東小學6年級上冊語文1單原考試擴展閱讀
在「識字一」中有兩個字的結構比較特殊,一個是「春」,一個是「谷」,在小學教材全解和一些字典中對這兩個字的結構都解釋為「上下結構」,但在更加權威的由國家語委專家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寫字字典》中,這兩個字都是「半包圍結構」,與此類似的字有「會
恭
各
奉
奪
冬
爹
蠶
倉
奔
備」等,不過在查閱中,我也遇到了以下特殊的情況:「公」的結構是上下,我想可能是上面沒有封住,但當我翻到「分」字時,卻被定性為半包圍結構,這又讓我產生了疑惑。不過我想,漢字本來就很復雜,關於漢字的結構,有些字至今還存在爭議,作為一個研究項目倒還有些意思,但非要給出一個定論,恐怕誰都無法做到,孩子們只要做特殊記憶就行了。
參考資料:網路:半包圍結構
⑷ 初中出現作者的資料(主要是文言文的) 謝謝
蒲松齡,王安石,還有 孟子 墨子,資治通鑒,史記都是常考的
你可以上網查一下他們的字,號什麼的,後面那幾個記得是出自什麼時期,誰寫的,,最後兩個是什麼類別的史書,孟子墨子的主張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