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 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的創新興趣。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主體對閱讀要有興趣。興趣產生了,自然會有閱讀的激情(沖動),以激情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導語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導語是一節課的起點,精彩的導語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而,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識水平、教材特點等,巧設導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及早地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學生對枯燥的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帶著學習興趣進入到求知探索過程。 其次,要激發學生對創新好奇。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亞里斯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目標激勵、語言情感激勵等,以"情"制勝。通過啟發性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使學生因問題生"疑",因" 疑"生奇,因奇生趣,積極地去探究、創新。鼓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突破思維定勢,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無形中參與創新,進行創新。 最後,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新。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把整個世界作為孩子的教科書"的意識,而摒棄"把教科書作為孩子的世界"的觀念。教學中嚴格按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要求,把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延伸教學內容。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1.重視觀察實踐,提高學生思維形象性。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對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求知慾,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材圖文並茂,為觀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觀察拓展了空間。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觀察實踐。 2.強化思路訓練,提高學生思維條理性。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依據一定邏輯順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然後經過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條理化"例如教篇章,可通過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學會分析概括,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教說話!寫話,可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然後將觀察結果按一定的順序說出來或寫出來,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3.把握實質,提高學生思維深刻性。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讓他們把感性認識加以比較、分析,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和感情色彩。同時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新知後,多出一些變式練習題,拓寬知識面,加深新知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抓住實質,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4.加強應用訓練,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應該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語文知識的過程。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發現新方法,探索新規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找出有關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明確有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重視實際訓練,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所謂概括,就是在思想上將許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事物或將某種事物已分出來的一般的、共同的屬性特徵結合起來的過程,是把個別事物的本質屬性,推及為同類事物的本質屬性,是思維由個別通向一般的過程。 1. 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從教學實踐上來說,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是概括的過程,知識遷移的實質就是概括。 2. 優化作業設計。集中思維是採用多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中較為復雜的思維形式,最能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文、道結合。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綜合性教學,學生在學習、運用"文"的同時,還要完成"道"的遷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不是單純的教學方法的某項突破,也不是某個學生偶爾的創造體驗,是未來需要今日教育完成的任務,是"日日新,又日新"不斷前進的創造實踐。
2.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
3.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僅局限於教法的改變,而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把語文教學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由此看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設,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充滿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將大有裨益。那麼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呢?
1、精心設計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我在講《口技》一課時,先創設教學情境——播放錄音《洛桑學藝》,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努力聽,三分鍾後讓他們口述從中聽到什麼、洛桑表演了哪些內容。緊接著啟發學生:假如一個表演者,在舞台上兩手空空,他卻能演奏出優美的blues,模擬出「泰坦尼克號」的汽笛聲,彈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麼本領?這在曲藝中被稱作什麼?將學生不知不覺中帶入了《口技》之中。
2、 善於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在學習上,懶於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於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扉。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師生都在大談狼的狡猾、屠戶的勇敢機智。這是,平時成績較差的一位同學小聲道:「兩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來,請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他膽怯地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我又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這位同學眼神中流露出了異樣的光芒,顫聲道:「老師,您不是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狼雖然失敗了,但它們配合默契,這種合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這話,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同學漲紅了臉,兩眼熠熠閃光。此後,他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問一答,不僅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還打開了一扇封閉的智慧之門。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能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探索:
第一,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地加以訓練。例如教《皇帝的新裝》時,在初讀課文後,可設計以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並訓練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誰?哪個國家的?2、採用最簡潔的話概述故事的內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誰?最可恨的人物是誰?最可鄙的人物是誰?最可愛的人物是誰?為什麼?4、勾勒出人物的特點(每個人物不得超過十個字)。通過搶答,評出優勝者。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全方位的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分析判斷有獨到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教師還要善於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範例,使學生明白「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例如學習《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提出:「東京也無非這樣」中的「也」是關聯詞語,可是前面又沒有句子,與誰關聯?文章的第一句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師卻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學生馬上陷入了思索。頃刻,學生舉手答到:「這句話有潛台詞,前面省略了。」又一個同學答道:「大清帝國日暮圖窮,腐敗不堪,作者才東渡日本尋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國留學生依然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令作者義憤填膺。」又一學生道:「『也』字蘊涵著作者無限悲憤之情。」教師善於問,學生善於思,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於平淡中見疑,於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性。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鑽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於表象,善於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徵。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乙己》時,教師提出:「孔乙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者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了矛盾,學生思想產生了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乙己的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了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於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4. 如何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的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5. 如何讓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淺談語文課堂中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參考文獻:
1.劉五生,淺談古詩教學的拓展,小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1期。
2.陳永林,讓資料交流更有效些,小學語文教師,2008年第3期。
3.符煜,發散——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小學語文教師,2005第9期。
4.陶靜,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江蘇教育,2006年第3期。
5.周成平,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小學語文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6. 急急急!!!!!小學語文思維拓展
《語文課抄程標准》指出:小襲學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讓小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而創新思維是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長期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的教育,讓學生進行積極的創新思維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文中有許多地方可啟發引導學生延伸想像,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語文考試中的思維拓展題是初中現代文閱讀中答題字數最多、分值最大的一道題目。由於這一的題目考察比較全面,靈活性大,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丟分。針對思維拓展題,我們學大語文老師為大家總結出來了語文思維拓展題的解題方法。
思維拓展題無非有兩種大的考查方向:一是對文章內部的閱讀延伸,二是對文章外部的閱讀延伸。內部的閱讀延伸主要是對文章內容主旨的理解、句段的賞析、寫作手法及表達方式的運用理解等。文章外部的延伸主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悟。
7. 語文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山東省鄒平縣臨池中學 呂桂貞
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與創新,對學生學會學習和適應社會需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使學生獨特的思維火花時時撞擊迸發,開發學生的潛能和智慧,本人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方法:
1.沖突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語文課堂是在動態中求和諧,創造性思維訓練需要教學沖突。教學沖突會使學生思維急劇撞擊,突發奇想,不斷迸發創造火花 。 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沖突表現在疑有力度。思維從問題開始,有疑才有沖突。古人言:讀書「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提出疑問,又都解答疑問,在有力度的問答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領悟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閱讀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需要學生對文章的深刻領悟。學貴有悟,領悟是思維的高境界,領悟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主要是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的訓練,當然也伴隨形象思維訓練。直覺思維在閱讀中有著重要作用。是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文章材料進行迅速直接的感知理解和整體上的判斷把握。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景色優美的小石潭為何深藏竹林人未知,環境何以如此凄清?學生迅速地聯想到作者的詩《江雪》,直覺地感悟到風景凄清正襯托作者因政治上要求革新而遭貶謫的凄苦郁憤心境,景美情苦。 引導學生悟文可以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加強直覺思維的訓練,使思維突破常規,跳躍式的敏捷感知和理解,對眾多信息重新組合加工,這是創造性思維訓練的一個有效途徑。
3.拓展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學習中為了使知識深化,深刻理解問題,常常需要拓展。由此而彼,或由此而引申。拓展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和思維難度,教師要鼓勵學生對知識縱橫聯系,探求發現。拓展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主要表現在:
其一,創造想像。康德說:「想像力是創造認識的功能。」創造想像相對於再造想像更具有獨創性,對於激發創新意識有較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學生創造力薄弱的表現之一就是想像力薄弱,想像的翅膀凝重滯澀,不能自由地撲向無際的空間。如何培養創造想像能力:首先,注重課本練習的訓練。教材設計了許多創造想像的練習,需要訓練到位,不能一掠而過。其次,根據教材內容激發創造想像。如學習《鸛雀樓》,四句二十個字,展現了一幅多麼廣闊的情景,顯示出深刻的哲理光輝和作者創新精神。以「黃河入海流」一句為例,學生不僅再造想像,尤其需要創造想像,才能映現出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那洶涌奔騰、一瀉千里的非凡氣勢,旺盛的生命力和高昂的激情,才能理解登樓遠眺的詩人面對氣勢恢宏的壯景那無限遐思與奔涌的情感。創造想像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將知識引伸和深化,使思維的創造力得到爆發。
其二,連接比較。教學拓展中的創造思維訓練還需要學生善於將知識縱橫聯系,並對其進行分類比較。如蘇軾《惠崇
8. 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張曉明
一、保證時間,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另外,教師還要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通過引發、組織、示範、釋疑、激勵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空間。
二、用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是一種開拓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思考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的思維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位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這課時提示如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內江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草船靠近操軍水寨時,如果操軍出來返攻,又會怎樣呢?如果魯肅事前把諸葛亮的妙計告訴了周瑜又會怎樣呢?教師這樣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求異固然是創新,但是求同也是創新。求同思維是指採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圍的思維形式。科學家模仿蝙蝠夜間飛行探路,發明了雷達,你能說這不是創新嗎?有位教師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這一課時,指導學生討論: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麼聯系?你從這樣的開頭、結尾中體會到了什麼?你還讀過哪些像這樣開頭、結尾的文章?教師如此精心鋪設求同路徑,引導學生有方向、有范圍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實了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開發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力開始的。」想像與創造性思維有著密切聯系,它是人類創造勞動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創造需要想像,而想像是創造的前提。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創設時機,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例如,可以指導學生續編故事;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創設情景,讓學生自由想像,培養他們的想像力。有位老師在課堂上指著自己問學生:「我是誰?」學生立刻搶著回答說「是老師」,「是男人」,「是爸爸」,「是爺爺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是媽媽的同事」……學生思維一經打開,想像力極其豐富。可見,讓學生多進行想像力的訓練,能促進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即先對不同問題提供同一思路來解決,之後提出個別條件的變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決,以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勢,使思維靈活而富有創造性。教師在指導學生思考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注意找出學生在解決某一具體問題上的思維定勢;二是善於借鑒表面上與本問題無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可變角度去思考問題。如一位老師在教《詹天佑》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數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個隧道的工程最艱巨,詹天佑分別採用了什麼方法來解決?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能用「開鑿隧道」的方法解決嗎?詹天佑又想出了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呢?通過以上問題,打破了原來的思維定勢(開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決問題(設計「人」字形線路)。教師這樣精心設計,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運用反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即拋開教材提供的條件和思路導向,進行反方向思維,培養學生在特殊情況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反向思維有逆向性、批判性、新奇性三個特點。運用反向思維的關鍵,一要明白原有的思路導向;二要掌握反向思維的特點,找准思考路徑。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賴於創新教育。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去聽、說、讀、寫,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做到有趣有力。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會在教學中逐步發展起來。
9.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摘要:本文立足於語文課堂教學,從創新精神、發散思維、課堂氛圍、聯想和想像能力等方面闡明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
恩格斯說:「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新、創造」。創造力的發現、培養和整合,離不開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產生直接具體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致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創新的前提。
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密切聯系的。通過生活實踐獲取知識經驗和方法,就是積累。積累之後,又把知識、經驗和方法運用於生活實踐從而產生新的思考、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就是創造。豐富的知識、經驗積累和深厚的生活實踐基礎,是創造之源,創造之本。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就在於通過語文應用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積累,為學生的創新精神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增強創新意識,自主吸納知識,積極思考,探索和實踐。這樣,知識豐富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就會有所創新,有所創造。
二、激發求知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產生積極的求知慾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思維,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鼓勵學生敢於吹毛求疵,發現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可設計這樣一段導語:「過去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悲劇往往催人淚下,但孔乙己的悲劇呢?人們讀後眼淚卻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內心的刺痛,可以說是往內流,那麼,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其含蓄深沉的描寫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可以獲得答案。」這樣一個導語,激發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目的單一,導向明確,富有啟發性,激發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在閱讀中發揮想像,探求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三、開展創造性活動,培養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效應,而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例如舉行一次繪畫比賽,教師可給學生一個題目《春天》,然後讓學生自由想像發揮,每個同學都能畫出一幅畫,除了都有春天的主要景物外,每個學生所突出的重點都不一樣。這樣的活動,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都在創造著自己大腦中的關於春天的圖畫。在作文中,許多題目都能運用求異思維,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性思維,從而打破思維定勢,靈活地思考問題,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如《「旁觀者」未必清》、《「開卷」並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都是培養求異思維的好題目。
四、營造創造性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陣地,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創新教育要逐步增強課堂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構建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育過程,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這樣,就需要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思維和參與教學活動,並樂於、勇於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新型教學氛圍,以利於師生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成果分享。
(1) 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好的教案框架裡面,讓學生始終處於獨立探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狀態中,使學生不斷地處在熱情、活躍、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中。
(2) 善於捕捉新的或突發信息,及時判斷其價值,並創造性地將其轉化為新的教學情景,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良機。尤其是要敏銳地發現學生中閃耀的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思想,並努力促進、及時鼓勵那些「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行為,盡可能給以全體同學表現的機會。
(3) 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教學,自己制定方案計劃,自行探索和研討問題,使學生真正處在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和積極交流與合作中。同時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和提什麼問題,在關鍵時刻不斷地提出具有爭論價值的問題,以維持學生學習的適當難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並努力引導到更高水平。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特定的心理氛圍中進行的,開展創新教育,就要形成促進創新的心理氛圍。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創新教育。
五、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能力。
漢語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靈活性和漢語文的情感性、藝術性、審美性,決定了它具有廣闊的聯想、想像空間。它「富有彈性、富於韻律、聯想豐富、組合自由、氣韻生動。」如一個「水」字,可以將其放在沙漠里、夜晚時、戰場上來體味;一個「無邊無垠」的詞,可以引導你去大海中揚帆,去草原馳騁,去宇宙探秘;一句話、一句詩都能讓你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正因為漢語言有如此特點,人們才會去把語文信息與大腦原有信息有機組合、擴展和再生,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信息,這些都是聯想和想像作用的結果。因此,聯想和想像是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是創造力的翅膀,它比任何知識更重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就必然會產生科學的、創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觀念和思維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