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ppt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ppt

發布時間:2021-02-13 21:19:15

① 求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復習資料,(新課標)的

練習說明

一、研討下列問題,並背誦這三首詩。

1.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吏逼問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發展的全過程,要把學生帶到詩的情境中來。例如差吏抓丁為什麼要利用夜間?老翁為什麼要「逾牆」?「泣幽咽」者是誰?把這類問題弄清楚了,才能進入詩境。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可作兩種解釋:(1)詩人因感時恨別,見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感到驚心;(2)以花、鳥擬人,花感時而落淚,鳥恨別而驚心。你贊成哪一種解釋?理由是什麼?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進入詩中境界。應當注意的是,詩可以有多種解讀,但須言之成理;教師可以談談自己的見解,但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不同見解。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

3.《望岳》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

這首詩意境深遠,初二學生由於閱歷尚淺,恐不易領會。設題目的是通過對「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詩的大意。要一層一層地說來,先疏通文意,然後啟發學生運用想像來描繪詩中的圖景。

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和「有關資料」。

二、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或一幕短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設題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關鍵是要合理地補充某些情節或細節,從而鮮明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如果打算改編成短劇,最好採用集體編寫的形式,由教師或個別學生先擬出一個提綱,經討論後確定各部分的內容,然後分配角色,組織演出。在討論中必定會涉及一系列問題,例如全劇要不要分出場次,分幾場為好,詩人是否應當出場,如出場又該如何處理才好,等等,這樣討論下來,才能使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不要為演出而演出。

三、古詩中多用對偶句。對偶,又叫「對仗」,俗稱「對對子」,是把兩個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對偶句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便於記誦。例如「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對偶句?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並模仿著寫一兩組對偶句。

「對對子」,這是古詩文的基本功。過去的學塾里設有「對課」,人人必學。我們雖不照搬,但也不可忽視。設題目的在於給學生一點對偶常識,並嘗試著寫寫,有一點實踐經驗總是好的。如果時間充裕,也無妨讓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多找出一些例句來。試寫可以從教師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入手,然後設置情境讓學生試寫全聯,以四言對、五言對為限。

參考答案:《春望》前三聯都是對偶句。按:杜甫好用對偶,他的近體詩中對偶句極多,不限於律詩中頷聯和頸聯,如《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兩聯全是對偶,《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中,前一聯是對偶。

教學建議

這篇課文擬用三課時教讀。大體的安排是:(1)《望岳》和《春望》各用半課時;(2)《石壕吏》用一課時;(3)實踐活動(對偶練習、改編短劇並演出或其他)也用一課時。具體建議如下:

1.由於本課所選都是杜甫的詩,教學要求除理解這三首詩的內容並能熟練地背誦而外,還要使學生對詩人生平有個大致的了解。為此,教師應仔細構想介紹的方式,既要緊扣學習這三首詩的需要,又要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印象,而且費時不多。初步想法是:

(1)只介紹詩人入蜀前的經歷,入蜀以後的經歷擬放到高中階段再作介紹;

(2)按年代順序作介紹,突出重點,主要講安史之亂以後,20歲以前的經歷不必講,客居東都(洛陽)一句帶過,困居長安十年可略講(「有關資料」所附詩人年譜可供參考);

(3)配上示意圖(見「有關資料」);

(4)時間以8分鍾為限。

2.這三首詩都要當堂成誦。要先練習背誦,達到基本成誦後,作一點分析,最後再檢查背誦(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要求默寫),務求能脫口而出。應注意的是:

(1)字面上的意思,注釋里都講到了,不需要重復講解;

(2)要保證每首詩至少讀10遍,使學生達到「口熟」,這大約需要20分鍾,尚餘70分鍾,供教師自由支配;

(3)在練習背誦過程中,適當地加以點撥仍有必要,包括層次的劃分、對偶句的運用等,目的是加快記誦的速度。

註:古體詩中也常有對偶句(如「造化」二句、「盪胸」二句、「老翁」二句、「存者」二句等),但不一定是律句,在初學階段用不著加以區分。

3.指導學生潛心涵詠的關鍵是要激活學生的想像。應注意的是:

(1)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識。例如學習「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就要指出這里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二百公里;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青未了」的形象就很難想像出來。詩的末聯提到的「絕頂」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頂。

(2)設想詩人當時的情境。例如《春望》一首,詩人「望」的地點無妨假定在曲江之畔,再參照他的同期作品《哀江頭》中「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等句,便可以想像出詩人當時的情境來。

(3)抓住詩中的關鍵字眼來描摹當時的情狀。例如《石壕吏》開頭四句中,要抓住「暮投」「夜捉人」「逾牆」等字眼把情節開端時的緊張氣氛想像出來。

4.講對偶可以適當地延伸到對聯,舉例盡可能地跟課文內容掛鉤。例如:

泰山南天門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百級,俯臨千嶂奇觀。」(作者佚名)

杜甫草堂聯:「草堂傳後世,詩聖著千秋。」(朱德)「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

有關資料

一、杜工部年譜(據朱鶴齡編,有刪節)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吳越。

開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吳越歸,赴京兆貢舉,不第。

開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齊趙。(《望岳》作於此年前後)

開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東都(洛陽)。

天寶四載(745)公在齊州。

天寶五載(746)公歸長安。

天寶十載(751)公年四十,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天寶十四載(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往奉先。(安祿山於同月發動叛亂。)

肅宗至德元載(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六月又自白水往州。聞肅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賊中。

至德二載(757)四月,脫賊,謁上鳳翔,拜左拾遺。八月,還州省家。十月,上還西京,公扈從。(《春望》作於本年三月)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遺,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冬晚,離官,間至東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東都回華州(《石壕吏》作於此時)。七月,棄官西去,度隴,客秦州。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下略)

附:杜甫經歷(25—48歲)示意圖

二、關於《望岳》的參考資料

1.仇兆鰲《杜詩詳注》對這首詩的評注

此望東岳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王嗣《杜臆》雲:「盪胸」句狀襟懷之浩盪。「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岳頂,所雲「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盪胸由於曾雲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之入,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賞析例文(蕭滌非)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終當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三、《春望》賞析(徐應佩、周溶泉)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四、《石壕吏》賞析(霍松林)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盪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百姓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裡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裡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裡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蓮文化的魅力

② 八年級上冊語文 語文作業本第五單元 單元復習答案

單元復習1.(1)計劃 (2) 親 近 而 不 庄 重 (3) 少 (4) 零 數 (5) 靠 近 (6) 眼 角 2.(1)要,通「邀」,邀請。 (2)詘,同「屈」,彎曲。 3.(1)交錯相通 運輸事業 (2) 妻子兒女 男子的配偶 (3)不要說,不必說 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果都不會改變 4.C 5.(1)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2)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3)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6.杜甫 唐朝 7.(1) 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2) 孔 子 說:有 什 么簡陋的呢? 8.①陋室幽雅動人的景色;②往來人物的博學;③主人生活的高雅;④主人抱負的遠大。 9.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抱負。 10.略(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 11.(1) 距離 (2) 到 (3) 左右 (4) 恰 巧,適逢 12.(1)那些人家都各自贈送了食物給他,他自己背著這些食物回家。(2) 那時候已經萬念皆空,心都像已經死掉了一樣。 13.①物質(客觀)方面的原因:井底氣溫比較溫暖,有食物充飢、水果解渴;②精神(主觀)方面的原因:心裡只想著家中老母親需要奉養,這一信念支撐著他。 14.他是個有孝心、有 毅 力 的 人。啟 示:做 人 要 有 孝 心。(或:做 任 何 事 都 要 有 信 念,堅 持 不懈。) 15. 「欲」字 用 了 擬 人 化 的 手 法,寫 出 了 花 朵 搖 曳 多 姿 的 動 感,把 花 朵 寫 活 了。 16.表達了作者歸心殷切的思鄉之情。 17.略(橫線上可以填「才學、品格、善 良 等」詞 語,可以通過敘述故事來體現,也可以圍繞中心,旁徵博引來闡述。)

③ 八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題!

第十課時 文言文閱讀篇

(一)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⒈解釋加點字

⑴具答之(詳細)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⑶ 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⑷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⑸乃不知有漢(竟然) ⑹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⒉下列加點字與「皆嘆惋」句中的「皆」字意義不同的是(C)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D、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⒊有些成語出自本文,請寫出兩個 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等

⒋下列加點詞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D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無論魏晉 D、設酒殺雞作食

⒌翻譯句子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漁人把自己聽到的時一一詳細地告訴了桃花源村的人,他們都感嘆起來。

(2)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村裡的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

⒍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你認為本文何處運用了這種手法,試簡要分析。

(只要所選之句為讀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間,並能對此句作簡要分析即可。)

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⒈《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採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有仙則名(出名) (2)斯是陋室(簡陋)

(3)惟吾德馨(高尚、美好)(4)無案牘之勞形(使……勞累)

⒊「無絲竹之亂耳」中的「之」字與下列各句加點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 )

A.策之不以其道 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D.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⒋翻譯下面的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繁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⒌作者引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的典故是為了說明(C)

A.自己和諸葛亮、揚雄一樣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諸葛廬、子雲亭齊名。

C.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D.表明作者懷念諸葛亮、揚子雲。

(三)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可愛者甚蕃(多) ⑵濯清漣而不妖(美麗而不端重)

⑶香遠益清(更加 ) ⑷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親近而不莊重)

⒉翻譯文言語句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到有人喜歡;對於蓮的愛好,和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⒊選文第1節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品格氣質三個方面對蓮花進行了描寫。

(四)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⒈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為宮室、器皿、人物 (雕刻) ⑵中軒敞者為艙(是)

⑶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 ⑷高可二黍許( 左右)

⒉翻譯下面句子

⑴嘗貽余核舟一。(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⑵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是船艙,(刻著)用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⒊選文中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話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⒋這件雕刻作品的主題是什麼?(用文中的話回答)大蘇泛赤壁

⒌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別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麼作用?

構思的巧妙 說明是在泛遊赤壁。

第十一課時

(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⒈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不獨親其親 (以……為親) ⑵男有分,女有歸(職業)(女子出嫁)

⒉找出文中兩個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矜 通通「鰥」 解釋:老而無妻的人 與通「舉」 解釋 選拔

⒊翻譯句子

(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

(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⒋選文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徵的?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④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五單元知識歸納

全是古詩文,勞駕幫我歸納一下通假字,重點詞義,重點句,每篇的作者以及朝代。還有內一些容容易被考到的地方。請各位老師同學幫幫忙啦,要半期考試啦!我懸賞五十分(新手,沒多少,五十已經很多了)!謝謝了啊!是人教版的,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謝謝!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復習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