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於永正巜我怎樣教語文》有感
教學是平等的對話,教學是交流。兩千多年的孔子就是這樣做的。對話最核心的東西是尊重、民主、平等。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則,也是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尊重是教改的核心理念。每個學生都是大寫的人,要尊重他的人格。要尊重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生沒有差生,只有差異。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要擺正。我不主張稱學生為孩子。一二年級的學生稱小朋友,高年級的學生稱同學。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是平等的。孩子聽起來很親切,其實關系搞錯了。我課前談話時告訴學生老師與學生是平等的,稱於老師是最好的。我是你的大朋友,把你的智慧給我,把我的智慧給你,一加一大於二。
要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教第一課時時,教師要不惜時間,范讀兩遍課文。最好的老師要示範,最好的引導是示範!讀書要充分,課文不讀熟不開課。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我寧可延遲。理解課文的根本途徑或者唯一的途徑是讀,尤其是朗讀,朗讀的意義不可估量。葉老說:「能夠把課文讀得很有感情就說明你理解課文了。」朗讀也是訓練說話的最好途徑。怎樣培養說的能力呢?從朗讀開始。語文教學如果離開朗讀是沒有意義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死的。朗讀可以使人感動,可以使人淚如雨下,小聲讀不行,默讀也不行。「文貴自得。」我們教育學生不但要得到兔子,而且要得到獵槍。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首先要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生生對話指的是寫字的交流、理解詞語的交流、朗讀的交流、感悟的交流、寫片斷的交流。老師要告訴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傾聽。交流時光說優點,欣賞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賞別人就是欣賞自己。
師生對話。教師不僅是是組織者,還是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聽說讀寫。教師是對話的首席。例如寫字,你敢不敢示範?教師該做的、該說的一定要盡力而為。教師的見解、朗讀、下水文要高於學生。要說學生不知道的,講學生不懂的,要點出恍然大悟。一個聰明的校長決不看老師的教案,教案可以抄,抄了不會用,抄了有何用?課堂是學堂,不是講堂。我們不要做教師,要做導師。時代呼喚導師,現代教育呼喚導師。導師是會引導的,會啟發的,會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教師的教學理念要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教師要參與進去,而不是掛在嘴邊。學生說到的地方老師不要說,說了學生不願聽。老師講的一定是學生不知道的。吸引學生最好的辦法是講學生不知道的,引導學生說他想到的。課堂是展示學生的地方,不是展示老師的地方。煽情、聲光電一起上,不可取,我持否定態度。語文教學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讀寫。
2.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轉載於永正老師)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他們本人(不教書的理論家除外),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包括我自己。為什麼把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我何嘗不是這樣想!「沒有亮點」意味著什麼?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這是很可怕的評價。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我有時也這樣),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散,哪裡可以有「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旁門左道來掩飾自己的膚淺和浮躁,以花架子嘩眾取寵。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裡? 前不久,我在西安蘇教版語文教材培訓會上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老師們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麼,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它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並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人達到讀正確、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範,甚至於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小學生只有讀出聲音(包括聽別人讀),自己聽到,才能把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離開了朗讀的中介,往往難以理解課文。其實成年人讀出聲音來,或邊看邊聽別人朗讀,對書面的文字的理解也遠比默讀理解得好,因為朗讀是活的。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 課後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記得台灣的一位教授也這樣說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引自吳忠豪主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里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的護士見作者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干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里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那一份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是寫母親辛勞的:「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因為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黑板上板書的「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蠟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興趣的培養也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這樣品味過之後,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課的最後,指導學生寫字。我先請學生「讀帖」(蘇教版語文每課的生字都是請書法家書寫、並用紅色印的),「讀」完後,描紅,然後「臨帖」。臨寫完了,我請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分別寫「越」和「疚」字。但兩人寫得都不規范。「越」字的右邊的第一筆「橫」,起筆高了;「疚」字里邊的「撇」寫長了,而「捺」又寫短了,且沒有「腳」。於是,我請學生再「讀帖」,看「越」字右邊的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學生這才發現,它在左邊「走」字的第二橫處起筆。接著,我邊講邊在黑板上范寫了這兩個字。學生們靜靜地聽,靜靜地看,聽課老師也靜靜地聽,靜靜地看。當我范寫完了,師生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們只是贊嘆我寫的字漂亮嗎? 指導學生把字寫好,學生們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語文教學的亮點?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所以,我現在每教一篇課文總是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讀上下功夫;課文中的每個新詞務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運用的,務必弄明白使用范圍,首先自己造幾個句子;每個生字以及要板書的詞語,力求寫得規范,做到筆順規范,間架結構符合楷書的要求。 徐州市老特級教師李夢鈐先生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最後要說的是,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多媒體、否定表演等手段。
3.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
截圖
地址:http://book.kongfz.com/18098/228823369/
http://proct.dangdang.com/23439172.html
版 次:1
頁 數:237
字 數:220000
印刷時間:2014-2-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內容推薦
自1962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以來,主要教的是小學語文。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有獨鍾,說「痴迷」,也不為過。
我的導師張慶先生把我的語文教學概括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不管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相信聽了我的課或者讀了我的語文教學實錄的人都會同意,這就是:我的課有情有趣。在我的課堂上,學生沒有緊張感,更沒有恐懼感。學生在我的引領下,有滋有味地寫字,有滋有味地朗讀,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寫作。「有滋有味」不僅來自我對教材的處理,而且來自我對學生的善待。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互動過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著巨大的制約作用。不能乾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學生的情感世界空虛、精神家園荒蕪,比知識貧乏更可十白。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育不能只讀一本語文書;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加善待學生的藝術,走近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比處理教材、傳授知識更重要;語文老師的語文素養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一一以上,是我最想說的,也是最想與廣大語文老師交流、探討的。
作者簡介
於永正,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名師工程」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1962年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1985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5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 999年教育部召開「於永正語文教學方法研討會」,推廣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教學法。2001年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3年,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徐州市成立於永正語文教學研究所。
從1 984年至今,於永正老師應邀到全國31今省、市、自治區、港澳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作學術報告2000多場次,上公開課3000餘次,發表文章百餘篇,出版《於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於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教海漫記》《於永正與五重教學》等多部著作。
目錄
人生留痕——寫在前面的話
第一輯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
語文教育,應該為學生留下什麼/2
我看小學語文教學/5
寫字.育人.做人/15
「熏鍋屋」 /22
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28
要有語感,更要有責任感/36
從雪中送「灰」說起/38
教學相長/41
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談/46
第二輯
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顯示全部信息
媒體評論
於永正老師的課能令我的心安靜下來,讓我贊嘆再三。在漫不經心處,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開大合的格局中,有溫婉的細膩讓人感動;在平實的對話里,有一種成色素樸的隨喜之音。我想要從思想的、藝術的、學科的、心理的維度去剖析,卻發現那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他的課是渾然天成的。
——全國勞動模範、箸名特級教師、杭州I市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 王崧舟
於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一個是「悟」,另一個是「做」。所謂「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謂「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自己的命運自己掌管。沒有「悟」和「做」,於永正怎麼能成為跨世紀名師?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為未來的名師。
——南京師范大學特約研究員、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委、著名特級教師 高林生
捧讀《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如沐春風,如望秋月,既像是在研讀思辨嚴謹的學術著作,又像是在欣賞文筆優美的散文隨筆,啟智、受益、親切、有趣,令人愛不釋手,讀罷難以忘懷。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靳家彥
一、 實實在在教語文
1、把握課文基本的人文內涵,進行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訓練。 現在有 許多 老師把語文課越上越深,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應該把握基本的人文內涵。例如:《棉花姑娘》的人文內涵,一點是科學知識。例如燕子會捉空中飛的害蟲,第二點是請人幫幫要怎麼說,要有禮貌。盡管幫不了別人的忙,也要有個比較好的態度,拒絕也要有禮貌。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樹干里的害蟲和燕子等圖片進行連一線,利用連完的線,說上一句話。如:燕子會捉空中會飛的害蟲。
棉花姑娘
燕子 樹干里的害蟲 啄木鳥 田裡的害蟲 青蛙 棉花地里的蚜蟲 七星瓢蟲 空中飛的害蟲
2、了解學生實際,在學生原有基礎上教學。
我們要想辦法,知道學生的基礎是什麼。現在許多的課,雖然課前布置了大量的預習作業。但一開始上課,老師的教師設計又把所有的學生當成了零起點。今天《全神貫注》一課,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在讓學生明白羅丹的全神貫注和孩子的平時全神貫注的區別在哪裡?
3、希望課堂多安排全體學生參與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有好多的課,是老師和幾個好學生的對話。這樣的教學設計最起碼是低效的。 《去年的樹》尋找板塊的決策計較 方案1 方案2 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表演
小組4個人分角色讀 同桌分角色兩個人讀 同桌兩人讀一遍 兩個輪流讀一遍
在分角色朗讀和分角色表演相比,表演是很熱鬧,但是一開始就表演,文中鳥兒不像鳥兒。如果表演不到位,就把鳥兒急於尋找朋友的情緒破壞了。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講究投入和產出的問題。
同桌分角色兩個人讀相對來說利多弊少。為了提高聯系的效率,練習的機會更多。(黑體的方案是建議老師們採用的) 4、每節課要安排練習。練習形式多樣化。
學生自我評價、估計的能力還不行。練習題做過了,老師批改過了,錯的訂正過了,全部批改過了,這才是懂了表現,教學的質量是做出來的,不是談談說說講出來的。除了中國大陸,沒有這么多的時間是讓孩子在做題目,題目做完了,正確的,就下課了。語文能力最終是落實到個體的。能不能把講講問問的時間騰出來,讓孩子多做練習。
現在我們的課堂的練習設計,已經基本形成了模式,一二年級寫字,三年級以上就是我想對***說。寫完了,交流一下,作業不收起來,孩子的語文能力是提不高的。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
例如:《搭石》
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
搭石前還有哪些人在作者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用理所當然來說一句話,多寫幾句就更好。
5、習作重在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求不太高。
兒童的寫作能力究竟是怎麼發展的?到目前還沒有研究出結果。課標在習作要求已經作了修改:表達真情實感,內容比較具體。語句通順。我們的習作要求不能太高。
6、一節課總要讓學生情感有觸動,認識有提升,語言有積累,思維有發展。
每天進步一點點。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問題,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每天的一點點的進步就是成功。先求實,活、精只有落到實處就是好課。
二、 簡簡單單教語文
1、教學設計不必太刻意,環環緊扣未必就好,一節課設計幾個板塊,但開展哪些教學環節,達到怎樣的要求心中有數。
一節課一般要求只有三大板塊,課堂上心中有教案,眼中有學生。 例:《媽媽的帳單》教學環節設計
· 默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出現了那兩張帳單。 ·細讀這兩張帳單,你發現了有什麼不同? ·看了這兩張那個帳單,你想對彼得說些什麼? ·我們也來為自己的媽媽列一張帳單。 小學語文就要上出小學語文的特色來。
《珍珠鳥》20分鍾討論小珍珠鳥究竟有沒有自由?這節課,教到信任讓人產生美好就已經足夠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教我還。王安石心裡此次躊躇滿志,怎麼讀。這次王安石又是前途未卜,你們再來憂心忡忡地讀。弄得小朋友一頭霧水。這兩句話,對小學生而言,我們要傳達的就是一種千古不變的思鄉之情。 2、 教學過程力求符合兒童認識規律,一般情況按課文的順序來教。 盡量按照課文的順序來教。低年級的課上得就是低年級的樣子。 我們的語文課帶著孩子按課文的順序學。 3、 讓學生體驗,解決學生的實際存在的問題 4、 適度拓展,必要時才使用多媒體。 三、 從從容容教語文
1、 一節課容量要恰當,不追求完整和完美。
一節課的容量太多,四十分鍾上不完。那就是一堂好課。一篇課文什麼時候才完整,二課時才是完整。把三個課時最精彩的內容放在一節課里上,我們平時的教學能做到嗎?
2、 課堂上不一味追求熱鬧,有放有收,張弛有度。
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讀書,細細地思考,慢慢地體悟。我們會發現不少„„
《花鍾》的第一段。有7、8個有點。按時間順序寫;不同的花開放的寫法不一樣;不同的開花都是在描寫了開放的心情(投射我們的心情);用詞的准確性;避免了語言的累贅;一句話語句表達的順序有變化,寫時間的詞要麼在頭上,要麼尾巴上。
不是在知識,而是交給學生一種探索的精神。
3、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有足夠的時間點評、批改和訂正。 把最有難度的作業放在課堂里完成,壓縮講講說說的時間,把時間留出來完成作業。
四、輕輕鬆鬆教語文
1、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自動化」。 2、 抓緊課堂教學的時間,減少課外作業。
3、 讓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有時間玩,有時間讀課外書,看電視。 鼓勵學生看適合特定時段的,適合自己內容的節目。高年級要看7點鍾的新聞聯播,低年級的孩子鼓勵去看大風車節目。第二堂課回到課堂上來交流自己看電視的收獲,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肯定大有長進。
4、 老師有時間休息,看自己喜歡的書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孩子空一點,老師也空一點了。語文教師不能光看教科書和參考資料,要讀自己喜歡的書。開展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文娛活動,才能保持愉悅的心情,滿面笑容地對待學生。
熱情鼓勵 耐心輔導 堅持標准 嚴格要求 要求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把字寫得規范。
老師有時要像牛皮糖,態度要好,堅持盯著不放的,才能糾正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內方外圓,要求是嚴格的,但對學生的態度要和藹。
4. 小學語文 名師的課堂 學到什麼 於永正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內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容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小學語文 名師的課堂 學到什麼 於永正
5. 讀書心得:《於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
《我怎樣教語文》是於永正老師寫的。1999年教育部召開「於永正語文教學方法研討會」,推廣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教學法。
於老師的這本書每一章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語文教學的知識技能。本書分為四輯來寫第一輯、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兩點」在哪裡;第四輯、關於作文教學。在本書的開始於老師還寫了「人生留痕——寫在前面的話」寫的是於老師的教書經歷和寫作經歷。於老師從教五十多年,主要教的是語文學科,以本書寫的大都是有關語文教育的。在書的末尾於老師還寫了後記,於老師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有獨鍾,說「痴迷」也不為過。
看了目錄,我最想看的就是第二輯。教語文,其實很簡單!
簡單?帶著疑慮,我讀完了於永正老師的《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觸動我的是山東省高密市第一中學的李希貴校長實施的「語文試驗計劃」,計劃規定:高中每星期的六節語文課,兩節由老師講,四節放手讓學生讀書。我驚訝於李校長的睿智,獨具眼光。
教學中我發現,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孩子多讀幾遍就懂了,而我們呢,只怕學生不明白,根據教參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非要孩子往我們咀嚼後的圈裡鑽。我覺得精講、多讀,孩子學起來非常輕松,效果還好。想想我們從小到大學的語文,腦子里還剩多少?課文能記住多少?老師講解的又能記住多少?現在腦子里存留的也都是自己閱讀、積累、體會、品悟到的一些東西。教學中首先強調的就是讀書,不管什麼書,只要孩子喜歡看都可以,哪怕只喜歡一本書也行。有了閱讀的興趣之後稍加引導,再加上孩子們想了解世界、認識事物的心情越來越急切,閱讀面自會拓寬,語文自然而然就學好了。
再往下看,深有感觸的是於老師講的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生寫字,老師要是喜歡寫字,對書法略知一二;教學生讀書,老師要是喜歡讀書,會讀書,能讀出課文奧妙之所在;教學生作文,老師要是能寫點文章,知道一點寫作知識,那麼,教語文就更不難。」當我們聆聽大師講課時,就會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如板書時工工整整、規范的楷體字,還沒開始講課,同學們就已經被他的字折服。如果再加上惟妙惟肖地朗讀,學生對老師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學生再小,他們也有自己的鑒賞能力,也會用他們的眼睛觀察老師,用心靈感受老師。講讀課文時,老師聲情並茂地朗讀比說教更能吸引學生,這些大概就是老師的魅力之一吧!
簡單語文要求教師不簡單。把深奧的道理說淺顯,把復雜的問題做簡單,抓住語文教學的關鍵和本質,讓語文教學真實、扎實、有效,這是簡單語文的核心理念。
6. 於永正的教學思想過時了么,小學語文,語文課堂,語文
《語文標准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即要求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被灌輸的器皿,更不是書本的奴隸,教師的「應聲蟲」,而是要體現出「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而教師就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務是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當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也就決定了教師這個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的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長期固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了厭煩情緒,認為課文的閱讀不外就是知道裡面所講意思,存在這種心理現象比比皆是,學語文簡直一點味道都沒有。那如何促使學生重建學語文的興趣呢?這可要看教師的本領了--即如何運用教學藝術,創設良好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巧於點撥。從而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情景交融的語文教學在課堂上能愉快地完成。鑒於此,本人認為:若在課堂上貫徹「激發,引導,培養,實踐」這四法的教學模式,對於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其學習的主體精神。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一、 激發興趣,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
教學中,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最主要的條件是促使學生具備學習的興趣。「興趣」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培養學生多向思維,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力。那麼,教師應如何激起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呢?關鍵在於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每節課都需要根據各自不同的重點,精心設置,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氣氛。哪怕一幅畫,一個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創設情境,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了。如在教學課文《鯨》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鯨」字,然後叫學生議論,猜猜教師的用意。大家熱烈地討論著:「老師的大字寫得漂亮。」有的說:「鯨字有魚旁,但鯨不是魚。」有的說:「因為鯨是最大的動物。」這時學生的興趣應運而生了。都在猜教師的用意。我乘機讓學生速讀,瀏覽課文。體會老師的用意。課堂上,要放得開,就得讓學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學生知道鯨是最大的哺乳動物後,我馬上在「鯨」這個大字旁邊編上1、2、3、4、5、6、7。然後在「1」的旁邊引導學生寫上「大」,接著,讓學生分組各派代表上黑板寫上答案。興趣盎然的環境讓學生在愉悅中了解到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在激發興趣同時,我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找課外書或到網路查找最小的哺乳動物,把最感興趣的一點寫出來。讓學生把課內知識與課外活動聯結起來,開拓知識視野,舉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優良契機,把握好這一契機的「火候」,就為培養學生的「要學」與「會學」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 引導自由閱讀,拓展思維的遷移與發散。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自由表達,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自然樂意去學;不感興趣的,如果強制他們去學,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導學生自由談論,自由講述,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意見,就變成了逐步提高閱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智能結構,有目的地把學生引向目的地,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為了更好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還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我在教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時,首先拋出趣味性濃的問題:「植物旅行靠的是啥辦法呢?」接著把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創設了良好的情景。學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媽媽對孩子們的關心喜愛。緊接著,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這些植物是怎樣出外旅行的呢?我們先來看看蒲公英。」教學操作辦法如下:
①學生自由朗讀。
②自讀自說,談談蒲公英出外旅行靠的啥辦法?
③教師指導朗讀:為了讓孩子順利地出外旅行,蒲公英媽媽特意給孩子准備了降落傘。(指圖)你覺得這位媽媽對孩子怎樣?(關心、喜愛)
④大家練習,比賽朗讀,把媽媽對孩子的愛讀出來。(要求配合表情,表演動作)
如此引導,熏陶,學生稚嫩心靈體會了人間的母愛,情境達到了和諧統一。至此,我提出新的學習任務,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使既定思維產生發散與遷移:蒼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啥辦法?每個同學只需抓住其中一種植物來學就可以,還可以仿照教師抓住關鍵詞板書。這一任務交給學生,就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由表達中。本人認為:課堂上,教師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好。「質疑」與思考密切聯系,不會思考的人難以提出問題的。如在教《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有一學生提出:蒲公英的孩子離開媽媽去旅行會不會很傷心呢?作為老師的我能體會到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和眷戀,缺少獨立精神。對此,教師要運用教育機智,善於為學生解決問題,並能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素質。也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朗讀,自由提問,自由發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自主鍛煉思維,拓展思維,使思維素質產生發散和遷移。
三、 培養審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學生的心靈是純潔的、美好的。教師的責任在於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味美,弘揚美,從而熏陶、培養優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益,達到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而審美情趣不僅來自視、聽等高級感官的感受,還要使這種感受貫穿到想像、情感、思維以及個性心理之中。這種貫穿性會使意識活躍起來,多種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產生出一種輕松的愉悅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靈,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學生的情感是易於激發的,之所以對課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騰起崇敬之情,對祖國山河的壯美為之贊賞,對不幸人們的同情……都是為情所驅動而產生的體驗。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健康的情感(包括審美情感),喚起學生對「美」的嚮往,這得靠教師有目的的培養。我在教學中有如下體會:
1、因勢利導,善於點撥。
所謂「勢」即教材內容及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內容中去領悟做人的道理。如教《我的戰友邱少雲》:先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畫面(注意邱少雲的眼神與表情);再聽教材范讀。啟迪學生從視覺到聽覺這種高級感官來體會邱少雲在烈火燒身中所忍受的巨大痛苦。進而要學生進行想像,自覺對照,從不同的現實生活,不同的感受與邱少雲嚴守紀律的高尚品德相比。學生受到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所以文道統一,德道兼備,殊途同歸。
2、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材形式多樣,作者的生花之筆,描繪了許多生動鮮明的形象,飽含豐富的情感。如教《桂林山水》時,我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配樂朗誦,讓學生寓樂於景,領悟「秀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之意境。升騰起自豪感,而這秀麗的河山又來自於作家的妙筆,所以我注重從多個角度去熏陶學生感受各種美。
當然,脫離學生的實際去灌輸美,無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我覺得誘導從現實中發現美,才能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從現實的感性中到達理性的審美觀,是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養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一項長期性工作任務。
四、 注重實踐活動,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閱讀一向是語文教育的重頭戲。閱讀文章時,我要求學生能利用各種工具書,及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查閱各種信息。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自我的平台。讓學生體會學習所帶來的滿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進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教《只有一個地球》時,我根據教材目的,讓學生聯系實際,就關於如何保護我們這一美麗的家園談談個人的觀點及保護措施。大家通過多種渠道查閱信息,准備充分材料。演講時落落大方,各自觀點不同,提出措施具有一定的實效性。這不僅是一種知識掌握的檢驗,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