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認為語文課程標准為語文教師的專業提供了那些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的確為僵化的語文教學帶來了點活力,也讓多年來都是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學生高興了。它強調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師生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也許能讓教師和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想罷了,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一「沒有標準的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再多的我也想不到了,我只是瞎掰罷了~僅僅是給你參考下!
『貳』 語文課程標準是什麼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關於識字與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 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主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主。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
寫作知識的教學務必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4.關於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5.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
四、評價建議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
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一)識字與寫字
1.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2.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3.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二)閱讀
1.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寫作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准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提倡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課內外作文外,還應記錄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四)口語交際
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現差異。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叄』 高中語文考試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的區別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高中專區——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粵教版、魯教版的資源倉庫
語文新課標無論是從目標要求還是結構體例上,都開辟了新視野:
(一)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與現行高中語文大綱的主要差別如下:
1、課程理念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吸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繼續堅持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提出:更強調課程的時代性;堅持「共同基礎」,重視「差異」,強調課程的「選擇性」;突出高中語文課程的三個重點。
2、課程結構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前言——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實施建議——關於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建議,教學建議,評價建議。
3、課程實施方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課程目標、內容、要求、進度和實施方式比較封閉單一,學生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建設「必修+選修」的課程體系,實行學分制。實施機制靈活,具有開放性,有利於學生興趣、需求和智能的多樣化發展。
(二)
從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文本來看,課程標准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課程標準是確定一定學段的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第二,它描述的是學生學習所包括的主要領域及大多數學生在每一學習領域能達到的學習目標;第三,它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第四,它為學校課程規劃、實施與評價提供了一種參照;第五,它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
原有語文教學大綱,不足以完整地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變化。語文課程標准規定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語文學科性質、應到達的標准以及內容框架。語文學科性質、地位作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各學段安排構成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另外,對教材編寫、教學要求、教學建議、教學評價等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和要求。但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或數量等具體內容。這是課程標准與直接指導教學工作的現行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
語文課程標准與現行教學大綱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前言部分。課程標准對語文學科性質、價值與功能作了定性描述,簡述了語文課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並對語文課程標准設計的思路作了詳細說明,便於教材編寫者和語文教育工作者整體把握課程。語文課程標准用盡可能清晰的行為動詞,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描述,具體劃分為多種性質的目標。
語文教學大綱的重點是對語文教學工作作出規定,主要表現的是基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及若干教學建議,使教師更加關注知識點,關注學習效果,容易忽視語文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准最顯著的變化是課程目標發生了根本轉變。課程標准不僅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提出目標要求,這必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
語文課程標准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重視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的人生設計和選擇。
『肆』 新版課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語文課程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體,教師介入新課程之後將會面臨新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課程決策開發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戰。
一、語文新課程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究其實質而言,是標志著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產物的語文指令性課程範式的即將終結和語文新課程的誕生。這無疑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准較以前教學大綱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帶來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二是系統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更加重視隱性目標、人文精神、情感的體驗等。三是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打破學科中心論,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突破無疑成為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語文課程標准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課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撐課程有新理念;教育過程有新特點等等。
語文新課程標准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目標制訂無梯度,實踐操作高難度,師資培訓加力度,教育評價換尺度;標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語文教師專業化
隨著現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隨著大量合格師資進入中小學校,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已經提上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學者說現在的教育理論不足以支撐教師專業化。但作為教師應該有「提前量」。教師的專業化、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應及早提上日程,現在就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理想而長遠的目標,以此來激勵廣大語文教師的專業使命感。時代要求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還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同時還應有愛心,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現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師發展等都提出了發展教師的任務。綜合考慮,語文教師專業化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 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詩意的情懷、活躍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新課程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面對這一要求,教師系統地補一些課程固然重要,但我們認為,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知識更能解決教學之急需。應對當今知識的急劇膨脹,教師可能會一時對某個問題了解、掌握得不如學生。泰然處之實不可取,博學多識當為上策。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盡管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認同感,但面對新教材,在知識結構上常覺得有些捉襟見肘,表現為講解教材內容時平淡無奇,語言蒼白,甚至於有的教師使用新教材仍沿用舊講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甚至感到匱乏。由此導致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差距。課程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而知識是教學行為的基礎,如同有了米才能考慮怎樣做飯一樣,有了必備的知識作為「資本」,教師才能進一步思考教學中將如何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二)掌握「對語文學科本質規律的把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技能
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技能的獲得需要有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因為。語文知識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該知識體系由若干知識群集(如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體知識、修辭知識等)組成,每個知識群集又包含著若干個知識點。因此,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由淺人深,由簡人繁,循序漸進;此外,語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層級的子技能構成的,而子技能的獲得是技能學習的前提條件。所以,語文技能的學習也必須由部分到整體,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累積。既然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那麼,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應該由一系列的子目標構成,將這些子目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特徵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確定不同側重點的語文教學目標,所以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這些瞭然於胸。才能較好地把握語文學科的規律,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得心應手。
(三)具有「良好的語感、敏銳的感情觸角和真誠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語感,豐富的情感,不能想像缺乏感情的老師,對人對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師,能夠駕馭古今中外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
系,這就對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師專業化的挑戰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師要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盡快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呼喚著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如師生平等觀、終生學習觀、大語文教學觀等等。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語文新課改實現了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實現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實現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實現由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四、語文教師與語文新課程共同成長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渠道;課堂,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陣地。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也要培養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事實上,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發展、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我們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白:「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
總之,語文新課程加速了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而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也不斷完善著語文新課程,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語文教師也就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同新課程共同成長。
『伍』 語文課程標準是怎樣概括語文教育特點
在《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其中有四條提出了閱讀方法: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4.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7—9)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朗讀、默讀、略讀、瀏覽、誦讀五種閱讀方法。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明確常用的閱讀方法,並能深入了解各種閱讀方法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靈活的運用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主要作用領會情感,發展語感。默讀:主要用於思考問題。瀏覽和略讀:都是大致的讀。但瀏覽主要用於提取信息,略讀主要用於粗知文章大致內容。誦讀: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尤其適用於抒情散文、文言文等聲情並茂的作品。誦讀比簡單的朗讀更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更有助於積累素材、培養語感、體驗品味、情感投入,達到語文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各種閱讀方法的不同作用設計相應的讀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課程標准》閱讀評價建議中指出:1、對朗讀、默讀的評價。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2、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3、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4、評價精讀,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5、評價略讀、瀏覽。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陸』 結合教學實際說說,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有了那些要求
語文課程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要求語文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主體,教師介入新課程之後將會面臨新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課程決策開發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戰。
一、語文新課程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究其實質而言,是標志著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產物的語文指令性課程範式的即將終結和語文新課程的誕生。這無疑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准較以前教學大綱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帶來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二是系統提出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三個維度的目標。更加重視隱性目標、人文精神、情感的體驗等。三是強調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打破學科中心論,重視語文和生活的聯系。關注課程的現代意識,重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突破無疑成為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語文課程標准改革,一改以往歷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變動,總停留在語文學科這一層面上的做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突出了課程改革應有的重點:課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撐課程有新理念;教育過程有新特點等等。
語文新課程標准改革有發人深思的難點:目標制訂無梯度,實踐操作高難度,師資培訓加力度,教育評價換尺度;標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語文教師專業化
隨著現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隨著大量合格師資進入中小學校,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已經提上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很多學者說現在的教育理論不足以支撐教師專業化。但作為教師應該有「提前量」。教師的專業化、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應及早提上日程,現在就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理想而長遠的目標,以此來激勵廣大語文教師的專業使命感。時代要求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同時還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同時還應有愛心,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現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師發展等都提出了發展教師的任務。綜合考慮,語文教師專業化應具備以下幾點:
(一) 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詩意的情懷、活躍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
《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說明了知識之於教師的重要性。新課程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面對這一要求,教師系統地補一些課程固然重要,但我們認為,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有選擇、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知識更能解決教學之急需。應對當今知識的急劇膨脹,教師可能會一時對某個問題了解、掌握得不如學生。泰然處之實不可取,博學多識當為上策。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盡管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認同感,但面對新教材,在知識結構上常覺得有些捉襟見肘,表現為講解教材內容時平淡無奇,語言蒼白,甚至於有的教師使用新教材仍沿用舊講法,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甚至感到匱乏。由此導致教師課程理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差距。課程理念是教學行為的先導,而知識是教學行為的基礎,如同有了米才能考慮怎樣做飯一樣,有了必備的知識作為「資本」,教師才能進一步思考教學中將如何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二)掌握「對語文學科本質規律的把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技能
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技能的獲得需要有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因為。語文知識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該知識體系由若干知識群集(如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體知識、修辭知識等)組成,每個知識群集又包含著若干個知識點。因此,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必須由淺人深,由簡人繁,循序漸進;此外,語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層級的子技能構成的,而子技能的獲得是技能學習的前提條件。所以,語文技能的學習也必須由部分到整體,由低級到高級,逐步累積。既然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那麼,這也就意味著語文教學的總目標應該由一系列的子目標構成,將這些子目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特徵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確定不同側重點的語文教學目標,所以語文教學目標具有階段性的特點。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對這些瞭然於胸。才能較好地把握語文學科的規律,才能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得心應手。
(三)具有「良好的語感、敏銳的感情觸角和真誠的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語感,豐富的情感,不能想像缺乏感情的老師,對人對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師,能夠駕馭古今中外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但是,我們又不能急於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以及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
系,這就對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語文新課程對語文教師專業化的挑戰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師要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盡快走進新課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其鮮明的教育理想和濃郁的時代創新氣息,呼喚著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改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如師生平等觀、終生學習觀、大語文教學觀等等。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轉變教師教學行為。語文新課改實現了由教師權威的教授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轉變;實現由以教師教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轉變;實現由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實現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實現由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
適應語文新課改,必須指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四、語文教師與語文新課程共同成長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渠道;課堂,是實施「課程標准」的主陣地。把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這一直是語文教師教學思想中的誤區。在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也要培養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尤其是新教材的使用中,要求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所提供的空間,體現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事實上,新教材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發展、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的過程。我們不僅要承擔起培訓者的責任,更要充分發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明白:「語文教育是事業,貴在淡泊名利,默默無聞;語文教育是科學,難在持之以恆,求是求真;語文教育是藝術,美在享受母語,陶冶身心。」
總之,語文新課程加速了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而語文教師專業化的進程也不斷完善著語文新課程,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語文教師也就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同新課程共同成長。
『柒』 小學語文教師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的好處
課程標准,顧名思義就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在語文常規教學中,課程標准所起的作用遠遠大於它本身的價值。 首先,它制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與內容。 這就使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目的性更明確。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在預設教學的過程中,使預設更有方向性,更具可行性。 其次,它提出了語文教學的實施建議。學習課標,裡面的概念、理論、條目誰都會復制粘貼來引用,可課標不僅僅是拿來看的,也不光是埋頭想的,更是用來對照做的!要想讓青年語文教師真正領悟《語文課程標准》,不能做文字的搬運工。我設計的圍繞課標進行的專欄交流,是以「踐行」為核心。我想,這才是大家迫切需要的。
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對《語文課程標准》的踐行,基本上離不開「教材」和「課堂」。所以我將盡量依託這兩個載體,和大家從實踐的角度來比對《語文課程標准》。希望能拉近教師與《語文課程標准》的距離,也有更多的機會去用《語文課程標准》里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教學實踐。
《語文課程標准》這本書很薄,但分量很沉,為了讓大家聽起來更舒服,感受更清晰,我將借「起承轉合」之名,讓這四個字帶上《語文課程標准》的味道:「起」是「緣起」,主要對《語文課程標准》的前言部分進行解讀;「承」是「相承」,主要針對該書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轉」是「翻轉」,「合」是「契合」,這兩者主要針對第三部分「實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