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課

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1-02-24 07:56:03

⑴ 魯迅文章退出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對魯迅的淡化,讓一些人如喪考妣,讓另一些人怒火中燒。這不僅因專為,魯迅已經鍥屬入了我們的記憶,更是因為,在我們懷舊的眼中,魯迅支撐了教科書的風骨,抽去了魯迅,狂瀾既倒,大廈將傾。也許還有一個隱晦的原由:我們對教科書的不滿,對教育體制的不滿,急需一個發泄口,再也沒有哪個作家的退出,能像儼然批判精神的代言人的魯迅這樣,激起批判的雷鳴。

如此,魯迅就被放大了,借用蔡朝陽的說法,「被過度詮釋」,其實自魯迅死後,自他的棺木之上覆蓋了「民族魂」的紅色旗幟之後,他便無力抗拒被劫持的命運。對此,他橫站的靈魂只能冷笑。

我們不妨退一步思量,魯迅淡出語文教材,究竟改變了什麼?問了三五個在中小學教語文的朋友,答案幾乎如出一轍:對比今昔的課文,除了少一些生僻的字詞與拗口的語句,一切如故。

這才是問題所在:當語文教學陷入模式化,課堂就像一個模具,無論你投入的石頭如何稜角分明,吐出的雞蛋都是一樣圓滑。所以,魯迅的文章也好,金庸、史鐵生的文章也罷,經過教科書、老師、學生三道關卡的過濾與凌遲,從千般面目,化作同一尊呆板的泥塑。

⑵ 撤出教科書的魯迅作品有哪些

魯迅 - 魯迅作品
魯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
《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
《吶喊》文集
《二心集》文選
《阿Q正傳》
《白光》
《端午節》
《風波》
《故鄉》
《孔乙己》
《狂人日記》
《明天》
《社戲》
《頭發的故事》
《兔和貓》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
《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樓上》
《傷逝》
《離婚》
《孤獨者》
《高老夫子》
《示眾》
《長明燈》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墳》文集
《題記》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雷峰塔的倒掉》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說胡須》
《論照相之類》
《看鏡有感》
《燈下漫筆》
《春末閑談》
《論「*的!」》
《雜憶》
《從胡須說到牙齒》
《寡婦主義》
《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寫在『墳』後面》

結集出版:

魯迅作品集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魯迅的作品深受喜愛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⑶ 魯迅離開了語文教材 我們還剩下什麼

魯迅這個曾經叱吒文學論壇的神人,如今真的不適合這個年代了嗎?很多人說,因為這個年代已經很黑了,所以有些人害怕了,害怕我們這些人擁有魯迅的犀利,至點社會的詬病,腐敗的真相,思想的墮落! 魯迅就算不適合這個年代的理論,難道拿出來供大眾了解歷史,了解曾經的年代也不可以?退出語文教材是以什麼標準的,當初的嚴謹和慎重,到如今還剩下什麼?文壇斷層了。魯迅的作品句子,雖然出現在八十年代的課本里,但是還時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對話里。 魯迅作品深刻到可以讓我們願意倒推那個年代學習當時的歷史背景。 不像現在無病呻吟的華麗文章內容空虛。 我覺得應該保留,至少讓一代一代的人知道,原來寫作的力量可以那樣強大。批判與揭露可以那樣犀利,以及其他種種。 還有更多的是為文人樹立榜樣。現在的文人,多少是沖著利益寫作的呀。其實這個問題高中的時候就發現了:評論說魯迅的文章太過沉重,不適合當今的年代了。話說魯迅不是還有個弟弟,叫周作人么,此人的文風頗為輕松,閑逸,一些評論人士稱,同魯迅相比,其弟的文更適合當代社會。當然,這是很多人不敢苟同的,不知這一說法的倡導者是嘩眾取寵,還是想藉此出名,總之還是引起了一些人的熱議。只是我想說,魯迅的文章沉重?那某些題材的影視作品,諸如、南京南京 之類的 諸如歷史書上的近代那些所謂的血淚史,那不沉重么這些你說是為了讓當代學生,了解歷史或勿忘國恥,那魯迅不是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在講述歷史么,在讓我們勿忘歷史么,我們不該居安思危么,我們不該牢記歷史么,我們不該了解曾經那個社會的吃人狀況么。在我看來,魯迅的文章甚至比歷史書要來的透徹深刻?

⑷ 為什麼一些魯迅的作品要移出課本呢

大家應該對魯迅不會太陌生,他的文章相對深刻,直擊人性。但是近年來,也有將魯迅的文章移出課本的聲音。要說魯迅的一些作品移出課本的原因,可能是魯迅有些文章的「筆鋒」還是太尖銳,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來說,可能難以理解這些尖銳文字背後的「意味聲長」;或許也因為魯迅的部分文章確實太「直白」,寫得口味有點「重」,不適合青少年品讀。

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依舊還在接受受魯迅先生思想的熏陶,而魯迅精神從前是,現在是,未來也將是我們國人的寶貴財富。


⑸ 下面是關於魯迅作品被大量撤出語文課本的評論文《魯迅雖「被出走」風景猶在「窗外」》中的一段文字。

(1)可謂針鋒相對
(2)如今已然過時了
(3)也不乏名篇佳作
(4)一個版沒有英雄的民族權是可悲的民族
(5)也確實多了些
(6)豈不是平添遺憾 (不違背文本主題,語意連貫,表意明確即可。)

⑹ 怎麼評價魯迅先生的作品逐漸退出中小學教材的現象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對魯迅先生的真實寫照,他的一生非常偉大,為了拯救國人麻痹的內心,棄醫從文,絲毫不畏懼死亡痛苦,而他的文章我們在中小學教材就見過,但是現在魯迅先生的作品逐漸退出中小學教材,這個現象小編覺得也是比較合理的,我們來具體看一看。

這就完全違背了學習的意義了啊,怎麼能夠只是死記住答案呢,一定要自己理解了才是自己的,正如孔子所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才是學習應該有的樣子啊,所以其實現在魯迅先生的作品逐漸退出中小學教材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文章的深層含義確實有點深了,不太適合中小學生理解,達不到效果。

⑺ 魯迅的作品該不該移出課本議論文

反對魯迅作品退出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理由如下:

魯迅精神是民族之魂,不可或缺;魯迅人格偉大,也是一部教科書;魯迅的精神歷久彌新,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褪色;當今仍然呈現著魯迅所批評的眾生相;青少年心智與精神可塑性強,需要魯迅的思想;魯迅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憶,而忘記了過去,就沒有了未來;魯迅作品的語言雖晦澀難懂,但那是新文化運動的成果與見證;魯迅的作品具有極高的文學性與思想性;魯迅的作品可以治療當今人們浮躁的心態;

這里,魯迅的作品並不能包醫百病,有些同學把什麼好處都加在魯迅身上是不妥的,說理還要「靠船下篙」。刪減的是魯迅的作品,並非所有的名家作品,也並非所有的經典著作,所以泛談經典、名著、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意義價值是不能服人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呢?

要反對魯迅作品退出,必須著重闡述魯迅作品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其他作品無法替代的價值。 如:其作品中冷峻而又不乏智慧、幽默的風格,堅韌頑強的思想人格,犀利而深刻的思想,「冰火同爐」的情感……上述是從魯迅作品的價值方面論述的,你還可以換個角度,從現實需要出發,指出魯迅作品當今時代需要它,成長中的青少年需要它等。
範文一篇
《風箏》飛走的背後
江蘇省寶應中學高三(32) 陳婧怡

魯迅的《風箏》一文難逃厄運,因為初中生難理解,老師講的吃力等緣由被無情地從屬於這個時代的七年級課本中刪出。但魯迅終是魯迅,他終是一代文人的代表,他的作品承載了歷史與記憶,不該被輕率刪除。

《風箏》一文寫於1925年,魯迅時年44歲。本著對過去的追憶和深刻反省,《風箏》沉痛有力。魯迅在文中寫道:「獻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由於晦暗的色調和深刻的思想,有人便提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體驗文學之美,培養興趣,而非講批評,論滄桑。

然而,失去對往事的反省精神,不再負有歷史記憶的傷痛,而流於膚淺美文的表面,對於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而言,是令人悲傷失望的。

類似的事情在十多年前的鄰國日本也曾發生。《朝日新聞》在二戰結束四十年後向讀者徵集信件,記錄普通國民對二戰的記憶,很多人希望他們停止。如今天反對魯迅文章的人一樣,他們說:「翻舊賬沒有一點好處。」但編輯回應,盡量掩蓋假裝這類事情沒發生過,難道對民族的良知沒有損害么?

誠哉斯言,魯迅的作品記錄過去一個時代的累累傷痕和瘡疤,許多人企圖逃避,也在錯誤的認為國泰民安的今天,魯迅該退場了。但魯迅之文可為今日漂浮在半空中的少年添上一段歷史的重量,在幼小的心靈間留下一道記憶的劃痕。的確,一個人的青少年時代,不當僅有父母的溫情關懷,夥伴的歡聲笑語,物質的充盈無憂。若少了痛苦,少了對世間的醜陋的凝視思考,便會失去人性關懷中的理解,變得麻木,終將行而不遠。

托克維爾說:「如果過去不能昭示未來,我的心靈將在黑暗中行進。」作家莫言走過三年困難時期,歷文革十年,曾「被人像狗一樣地凌辱」,然而,苦難澆灌出最美的文學之花。文學之美,豈僅是花香鳥語,「暖風熏得遊人醉」,它更是「最是滄桑起風情」。莫言與魯迅,有著相似的對苦難的傷痛的理解,可莫言之文章如今正要被一群專家學者商量著納入語文課本,難道僅僅是諾獎得主嗎?

魯迅遇「冷」,這只是暫時的。當今人停下、回首,必將用對過去的溫情與傷痛記憶的尊重讓魯迅的作品重其溫度,那個笑聲朗朗的先生,那飛走的《風箏》,仍會飛來。

⑻ 魯迅的作品為什麼退出課本

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有人認為魯迅的作品太過深奧、不適合初中甚至高中生學習。有些學校的老師就反映「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比如「刪除魯迅的一些作品,我認為是正常的編輯思路。」人教版教材刪除魯迅的《風箏》後,贊同這一調整的作家趙瑜認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
二、遭到了一些其他作家的排擠。魯迅的作品長期以來占據教材的大量篇幅,使其他作家的一些作品難以呈現在課本中。魯迅的作品退出,給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進入課本提供了機會。
三、甚至有人認為魯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已經不適應今天的時代要求。網路上曾一度流傳「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這樣的說法。
四、魯迅作品與當前文學創作潮流不相符。當前文學的商業性、娛樂性和大眾性,導致文學已不再具備單一的審美、教化和啟蒙的功能,人們對文學多抱的是一種「玩」的心態,文學創作與其它網路游戲活動沒有了本質的區別,方塊字的寫作也就是一種發泄私憤、記錄心志的工具,文學家也不再是什麼高人一等、令人仰慕的文化精英。「新概念」、「下半身」、等充斥文學寫作,青少年們對超女、快男的興趣遠比魯迅要大得多。同時,青少年們閱讀的對象也與魯迅作品的嚴肅、尖銳格格不入。當今文學的創作已從以往的表現歷史現實退回到了書寫內心、展示自我、探討人性。活躍在當前文壇的大作品,也多是探索人性、描寫自我的作品,與魯迅作品的歷史味、時代味、政治味,表現主題的深刻相去甚遠。

但是無論理由如何,這些其實都不應該成為魯迅作品全面退出中學課本的理由。「對中國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和知識分子來說,魯迅對國家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他的作品鼓勵人們對社會進行反省。即便現在閱讀魯迅的作品,你還能受到強烈的啟發。」北京大學教授、著名魯迅研究者錢理群曾如此說道,「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反思的地方!

⑼ 怎樣看待語文教育以及魯迅作品撤退問題

近幾年來,對於魯迅作品逐漸淡出語言課本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但爭論歸爭論, 魯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的動作卻沒有停止,今年,人教版初一語文中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文章《風箏》還是買走了。對於魯迅先生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的爭論於是又開始了。

支持魯迅先生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的理由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認為魯迅先生的作品「與時代脫節」,其文章「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的格調不一致」;二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晦澀難懂,中學生不容易理解魯迅先生的作品;三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多是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中學生來閱讀」。

反對魯迅先生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的理由主要也有三個方面:一是魯迅先生是近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中國人的脊樑,淡出魯迅先生的作品就是去年中國人的脊樑;二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直視當時社會的陰暗面,讓後代人記住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三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並不難懂,對當代社會也很有啟發意義。

兩種觀點旗幟鮮明,似乎都很有道理,但丁丁認為,魯迅先生作品不是不能淡出語文課本,畢竟,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占據著語文課本的大幅江山,其他文章很難進入語文課本,對於全面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此全面的將魯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總感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如果仔細分析那些支持魯迅先生作品淡出語文課本的理由,總感覺滑稽可笑。

魯迅先生的作品真與時代脫節嗎?這理由其實太荒唐,魯迅先生的作品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指出的是當時社會的陰暗面,但仔細對比一下,魯迅先生的作品同樣適合當代社會,如祥林嫂的命運、如阿Q精神的勝利法、如少年閏土、如三昧書屋童年的回憶、如友邦驚詫論、拿來主義……這些文章反應的思想在現在不是一樣能找到影子或事例嗎?這些思想真與時代脫節嗎?如友邦驚詫論,現在難道不是世界列強對中國同樣指手畫腳嗎?中國人難道不需要用清醒的頭腦對待友邦驚詫嗎?拿來主義的觀點難道就不適合中國的現在嗎?中國要想富強,難道不需要拿來主義嗎?這到底是與時代脫節還是與時代緊緊相扣?中國的主旋律難道不是這些精神嗎?

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晦澀難懂更是滑稽可笑,請問問那些當年讀過魯迅作品的人,誰不理解魯迅作品的精神?對他們的人生和看待當今社會,難道沒有魯迅文章中的影子?對待現在中國社會,哪個不會用魯迅先生的作品來進行概括?「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樣的句子難道晦澀難懂?至少魯迅先生的作品是白話文吧,相比文言文要容易懂多了吧,但為什麼文言文又大幅的增加呢?

對於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是40歲以後才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來閱讀,這樣的理由能成為理由嗎?「魯迅是以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魯迅的種種好,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這叫什麼理由?按照這種觀點,那幼兒園的文章豈不只能是幼兒園的孩子寫出來才適合?小學生的要讀的文章豈不只能用小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初中生、高中生要讀的文章豈不只能用初中生、高中生寫出來的文章?那既然這樣?那上語文課本的文章豈不都不符合這些孩子們閱讀?那文言文豈不更不能讓孩子們閱讀?那四大名著的作者寫成這些文章後多大年紀了?尤其是《西遊記》喜歡看的孩子們有多少你知道嗎?那冰心、巴金等作家在晚年寫的文章豈不要等到大家晚年才去閱讀?以作者的年齡來證明作品是否適合多大的人才能夠閱讀,這恐怕是人見人笑的理由,也許持這種觀點的人就是未成年人吧。

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多,魯迅先生也是近現代來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至少當代的作家沒有一人能夠超越,其文章反應的時代偉大精神在當代沒有哪部作品能望其項背,他的文章雖然是寫過去,但無論放在現在還是未來,其思想都不會過時,從他的著作中,我們總能找到適合各個年齡段的文章,如果將魯迅先生的作品淡出語文課本,對年輕一代認識過去的黑暗、珍惜現在的美好,應該是很大的損失!所以,將魯迅先生作品淡出語文課本,恰恰是丟掉時代主旋律!

⑽ 魯迅作品退出課本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因為魯迅的文章大多反映的是社會中存在的不良的社會現象,而且他批判中國和中國人的一些文章寫得太過直接,批判的語言太過鋒利,所以魯迅的文章逐漸退出了課本。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魯迅的作品退出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