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課堂導入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導入的意義
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有效導入是內關鍵中的關容鍵,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導入階段,教師應採取相關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願意學習,樂於學習,主動學習,如此一來,課堂教學質量自然得到明顯提升。
二、導入原則
一是求准,突出針對性,即找准教學目標,並將其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二是求簡,突出概括性,即導入要短小精悍,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三是求精,突出科學性,即論證有憑有據;四是求新,突出創新性,即推陳出新,避免千篇一律。
三、導入策略
1.懸念導入法
2.故事導入法
3.音樂導入法
4.多媒體導入法
Ⅱ 求一個小學語文課的導入語,並說出為什麼及好處。
1,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做好心理准備和認內知准備,並讓學容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教學行為。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的一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有助於整堂課教學的成功
2.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誰認識它?然後出示用水彩畫畫成的動畫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驚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師接著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學生交流說到它吃蒼蠅、蚊子後,教師趁機說:「壁虎雖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人類的朋友。你們看,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學生驚奇地說:「哎呀,斷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又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的《小壁虎借尾巴》講的就是這只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學生便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並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這種導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Ⅲ 小學語文謎語導入的好處
小學語文謎語導入可以增加語文的趣味性,讓孩子對語文學習更加感興趣,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
Ⅳ 語文課謎語導入的作用
課文謎語導入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小孩子覺得謎語很好玩,立刻就會對整篇課文產生興趣
Ⅳ 語文課堂導入環節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入方式,從備受責難的「拖沓」到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開門見山」,搖擺之間讓很多教師對新課導入環節產生迷茫之感。卓然有效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節課堂氛圍,為新課作良好鋪墊,如果「導入」環節失位,將會嚴重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效率。
一、 課堂導入方式低效的現狀
1.形式呆板。形式上的單調重復,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教師習慣於一些固有套路的導入方式,以至於學生都已經沒有新鮮和驚奇。比如有的老師總是從檢查預習,認讀字詞導入;有的教師則習慣從分析課題導入而後分析課文文本特點等等。
2.目的不明。「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樣的導入方式有時乍看新穎,但是與本課內容關聯太少,遲遲不能切入正題,無端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3.流於形式。導入形式「走過場」,沒有能夠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缺乏思考性,在快速地一問一答過程中完成了導入環節,看似氣氛熱烈、過程流暢,實則是效率低下。
4.切入不準。有的老師沒有把握好文本特色和兒童的心理特點,使得切入點出現偏差。如導入《烏鴉喝水》一課時,有老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烏鴉嗎?」在學課文之前,讓學生回答是否喜歡烏鴉顯然是不恰當的。
二、 提高課堂導入效率的思考與實踐
1.導於空白補充處。在學生接觸文本之前,讓學生對本課時所描寫的場景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和體驗,不但能在新課伊始就一下子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更為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打下直觀、形象的基礎。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安塞腰鼓》一課時,在導入時僅僅播放安塞腰鼓的音像資料是不夠的。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文中的描寫反映出了作者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因此,我同時也精心剪輯了一小段關於「黃土高原」的視頻,將充滿張力的安塞腰鼓與蒼涼壯麗的黃土高原結合在一起,在新課階段給學生形成有力的視聽沖擊,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2.導於文本拓展處。文本的延伸和拓展讓語文充滿了魅力,能夠讓學生越咀嚼越有味,欲罷不能。在新課導入階段,把教材中精心挑選的片段重新置於它的出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其背後深厚的底蘊、精彩的背景,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新課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發掘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課文一開始「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配滄州」,這樣的交代是較為模糊的。很多老師照本宣科,通過本課的學習,將林沖的性格定位為「謙虛機智、心胸廣闊」並不恰當。從原著可以發現,懦弱隱忍才是林沖性格的真實寫照。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人物性格,不人雲亦雲,我通過改編和縮略,將「林沖誤入白虎堂」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並從電影電視題材中精心挑選了一小段刻畫林沖操練禁軍的場景,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勾勒出一個武藝高強、但處處懦弱忍讓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形象。
3.導於情感體驗處。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在大海中永生》一課,學生對小平同志的了解較少,對一代偉人對國家發展作出的卓絕貢獻也缺乏感知,因此課前我要求學生以「改革開放」為題去尋找資料,了解近三十多年來祖國各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感受小平同志給祖國的繁榮昌盛帶來了怎樣深刻久遠的影響。新課伊始,我在《春天的故事》的動人旋律中,深情地說道: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過一個人:「他德才兼備,軍政皆優,是一位能夠『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非凡帥才。」
江澤民曾說:「如果沒有他,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
美國的《時代》雜志說:「他改變了世界,功績史無前例。」
他——就是鄧小平爺爺。
然而,1997年2月19日,這位歷史偉人卻悄然閉上了眼睛,離我們而去了。他的離去是黨和國家的巨大損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各族人民都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今天,讓我們再一起來緬懷這位歷史偉人。
導入環節就是一篇華美樂章的「第一音」。高效的課堂導入,在於與文本的契合,在於與學生心靈的共振。讓它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特點,研究學生心理,探索深度和效率之間的平衡,讓我們從精彩的導入邁向成功課堂的殿堂。
語文課堂導入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明。每堂語文課都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的可能偏重於知識性或工具性的把握,有的可能偏重於過程性或體驗性的嘗試,有的可能偏重於情感性或感受性的體悟。作為教者,在導入課堂的時候,應該圍繞這些重中之重,有效地把重點突出來。
2.基礎不牢。學生學習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備,有的教師在導入的時候,學生也許還沒沉浸到學習的環境之中,這樣的導入就剩下純粹的形式了。
3.主體不清。有的教師在導入時過分地誇大自己的作用,把導入變成了個人的展示舞台,學生看得歡,但理解的內容實在是有限。
4.學生不懂。有的教師教學風格比較開放,尤其喜歡跟學生開開玩笑、賣賣關子,可卻有故弄玄虛的味道,使學生一時很難適應,讓課堂效果適得其反。
語文課堂導入遵循的原則
1.鮮明的針對性。導入設計要「有的放矢」,要與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學生的心理特點保持同步,導入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針對性。
2.巧妙的預設性。導入設計要為下一個教學步驟作鋪墊,要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調動已有的情感去學習和體驗新的知識體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啟動學生的思維,使其實現知識的遷移,達到情感的共鳴。
3.一致的連貫性。導入設計應與下個環節自然連貫、無痕聯結。切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使學生的認知被誤導,偏離正確的軌道。
4.清晰的簡明性。導入設計要言簡意賅,時間把握要有「度」,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承上啟下、點睛顯旨的任務,絕不可拖泥帶水。
5.必要的靈活性。教無定法。如果教學新課前碰到了可變因素,適時利用它更能彰顯學生鮮活的個性。
小學語文課堂存在問題與改進策略
審視從前的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它基本上呈現的是一種以課堂為中心的「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存在很多問題:
一、教學目標單一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為了「應試」和「升學」。這種「應試」式的課堂教學限制了人的時空發展。一方面,「應試」的教學體系對人的發展時間上具有急功近利性、短期性。它所關注的是學生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記憶性的知識,以應付名目繁多的,實質是考查記憶性知識掌握的各種考試,但它忽視了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性,忽視了人學習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應試」的教學體系在人的發展空間上具有狹隘性。就單個學生個體來說,過分注重升學率使老師忽視了學生作為社會人的完整性,過分強調了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知識、共性和理性,淡化了學生作為社會人應有的能力、個性與情感,導致了學生人格的欠缺。
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長久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有著一套嚴密、完整、系統的知識教材體系。雖然,它對於形成學生系統的基礎知識結構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適當的靈活運用,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教材編輯與生活相比的滯後性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客觀上教材無法與實際保持同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脫離實際。更重要的是由於「應試」的影響,教師以教材為中心,為唯一的知識傳授文本,無形之中誇大了教材的作用,擴大了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由於書本知識教學不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學生往往感到知識很枯燥、很乏味,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
三、教學手段單一
教學手段的單一,首先體現於教學媒介的單一。粉筆和黑板是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主要的教學工具,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是眼睛、耳朵以及筆和筆記本。其次,教學方法也比較傳統,陳舊。講授法、練習法等適合應付考試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例如,在拼音教學中,有人認為幾個字母有什麼好學的,於是,a、o、e、i、u、v,今天念過來,明天念過去,先學生跟著念,然後學生自己念。這種陳舊、單一的教學手段怎能引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渴望的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呢!
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改進,具體的改進策略是:
一、把兒歌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從兒童心裡發的特點來分析,農村孩子的知覺、記憶方面還有很大的直覺性、形象性,抽象思維較弱。兒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想孩子們忘掉課堂外哪精彩的電視節目、電子游戲進入語文教學課堂,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生動活躍的教學課堂。因此,我在設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時,我把兒歌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如: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5》時,我把課本里要學習的詞語圖片在黑板上展示,即:「手槍」「步槍」「機槍」「巡邏」「巡航」「站崗」「飛機」「潛艇」「導彈」「哨所」「領空」「海疆」。然後教學生一邊唱《小手拍拍》一邊叫學生把認識的事物指出來。
即: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來,手指伸出來,「手槍」在哪裡?「手槍」在這里,用手指出來,用手指出來。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孩子們好象在上音樂課一樣,大聲的唱,爭先恐後的指,既活躍了課堂,又激發學生熱愛課堂,輕松學習的興趣。又能把老師教授的知識編成兒歌的形式加以傳唱,既加深記憶,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Ⅵ 小學語文老師怎麼樣利用兒歌開展教學活動
建議您首先查找相關年級和相關課程內容的兒歌,可以根據課程內容用兒歌引入,您可以先把兒歌用PPT打出來,然後讀一遍,把跟課程內容相關的詞語進行重讀,並在PPT上進行加重,之後您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可自由讀或小組讀,再齊讀,學生讀完您可以說:」這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充分詮釋了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內容,請大...家打開書到XX頁,請你讀一讀課文內容,把跟兒歌相關聯的詞語標出來。「這樣下面的教學活動就可以順水推舟了,最後再把課文和兒歌都讀一讀,體會課文的詳實和兒歌的朗朗上口。不知能否幫到您……
Ⅶ 兒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可以教學,並且提高唱歌能力。
如果想讓學生通過兒歌記住課文的話,這是一個好主意。這樣能讓學生記的更牢固,成為脫口就出的東西。
叫學生兒歌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感,比如像一些詞語搭配上可能能不吃虧……
Ⅷ 語文教學中問題式導入的好處
導讀: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內容摘要:課堂導入是整堂課最開始的環節,對於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導入得好,就能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所教的課文的情境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問題 課堂導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整堂課最開始的環節,對於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導入得好,就能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所教課文的情境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迅速了解這堂課學什麼,目的是什麼,學習重點是什麼,從而啟動學生的思想機器,對學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也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為整堂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流程的流暢運行提供了可能。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始。」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會很快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下面,我就平時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課堂導入方法中的問題導入做一簡介:
一、復習舊知提問導入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的母親」。就語文課來說,不少課文之間或者在題材、思想內容,或者在寫作體裁、表現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較緊密的聯系。因此復習、聯系舊課或已有的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課的開始,運用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使學生由已知領域進入到未知領域,讓新舊知識相連,從而不斷加寬加深學習的內容。例如在《學會看病》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一位父親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終於從地震的廢墟中救出了兒子,詮釋了父愛的偉大,那麼身為作家的畢淑敏又是怎樣愛兒子的呢?孔子雲:「溫故而知新。」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台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這樣導入新課,可以使課文內容既形成對照,又形成有機的聯系。
二、由課題提問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是語文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總有一個標題,即使是「無題」那也是標題。有的文章,它的題目或 隱或顯地揭示所學的內容,故在教授這類文章時,若能以題目入手,注意分析題目所傳達的信息,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讓學生齊讀課題後問道「題目中的壯士是什麼意思?」有學生回答「壯士是指勇敢的、頑強的、不怕犧牲的戰士」我又問「作者為什麼稱五位戰士為壯士呢?」這樣導入,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題意,同時又牽出了小說的情節線索,提出思考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盡快地進入課文學習。學生讀文章,首先接觸的是文題,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題意。 由審題入手導入,往往能夠開門見山,抓住重點,促使思維迅速定向。圍繞課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直截了當,使學生迅速進入對教材中心問題的探求;同時也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關注生活提問導入
世事洞明皆學問,生活處處是語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信息量非常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裡呈現不同形態,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在教學《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一文時,我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做個調查,請家中有電腦的同學舉手。」很多學生舉起了手,我又問:「你們平時上網嗎?」學生異口同聲:「上!」我接著問:「你們上網會做些什麼?」這時學生興奮極了,不等我點名就大聲喊道:「打游戲、聊天、看電影……」我借機引出課題。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有敏銳的視角和開闊的視野,留心學生關注的焦點話題,並能信手拈來,認真提煉。這樣的開場白,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能順理成章地從課內向課外拓展。從而使語文課真正地和課外聯系在一起。
四、引起懸念提問導入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十分關注,根據學生這種心理,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會很快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常常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一個七歲的孩子寫了一首詩,他非常得意,於是迫不及待地拿給父母看,你想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樣評價這首詩的嗎?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教師能有效地利用這一點,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激化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連續提問導入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相關的一些談話,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質疑。比如學習課文《落花生》我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吃過花生嗎?」學生回答吃過;我接著問「你們知道花生的好處嗎?」學生很容易就回答出花生的味道等;我繼續問「你們知道花生和蘋果、石榴等水果的區別嗎?」大部分學生會說形狀、味道;於是我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那麼作家眼中的花生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跟著許地山爺爺一起去認識花生好嗎?」學生當然會欣然同意,那麼一節快樂的語文課便開始了。連續提問,喚起學生對信息的一些回憶和思考,轉而引導學生思維直奔課文主題,誘發學習興趣。
六、結合實際提問導入
實例導入法是教師通過列舉與新課知識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如教學《學會看病》一課時,一位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生病以後怎麼辦?是自己上醫院,還是父母陪同去?作為醫生的媽媽為什麼讓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獨自上醫院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就知道了。這種導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真實感、親切感,激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課堂導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
參考文獻:余文華《 中學語文課堂導入藝術初探》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師用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