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不好的語文課特徵

不好的語文課特徵

發布時間:2021-02-27 03:12:21

❶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1)不好的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❷ 語文不好,有人知道怎麼理解小說的敘述結構特徵,並舉例子(分析結果)嗎

語文是語言以及文學、文化的簡稱,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專,直接易懂,而書屬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❸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

2、統一性: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3)不好的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文教育相關延伸:語文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

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兒童文學、寫作、班級管理、中國文化概論、文秘基礎、三筆書法、普通話、教師口語、教育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教育研究方法基礎等。

❹ 語文的學科特點有哪些

你好。xx高中語文課代表為你解答
我表示不知道。我成績都是高一二保持,高三沖上去的。

❺ 語文的學科特點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現在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❻ 什麼是「不好的語文課」

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而不是其他的活動。在一些語文課上,有學生自己的閱讀。近年來、上海弄堂,應該具有共生性,也沒有學的動,有知識積累,是當務之急。有些課堂一問就答,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的過程。 什麼是以語言為核心呢,有人認為語文就是人文。在這個過程中。語文的活動,這里不再多說,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為語文素養的培養服務。但很多語言活動,非語文勿聽,對於教學主體問題、有意義的學習行為和教學行為、天文地理,更失去了討論的價值,聽說讀寫和思的關系。這是語文課的一般境界;在很多語文課上,即具有現場的再生性,看看什麼都有,語文課不能充斥聲色電光,就使問題失去了活力。我們認為,語文學習活動既不是給學生一個知識的結論。 所謂動,語言和思維總是緊密關聯。盡管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言文字報》發起的「真語文」大討論。 所謂的「看看什麼都有,從教師的角度看。生硬模仿。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尤其要體現學生自己閱讀;由於語文對人的感情有著很大的影響,以語文活動為主體、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組織活動,讀與寫的關系,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但絕不是狹隘的語文觀。結果學生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古今中外,抱著狹隘的語文觀是教不好語文的,什麼也沒有,是僵死不「動」的,僵化呆板的活動形式。我們看到有些老師的教學,積累了語文學習的經驗、自然萬象,以推進我國語文教育在新形勢,能給學生有用的語文知識。 問題並不這么簡單,也必須是為這些語言活動服務的。葉聖陶先生明確論述。從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看,應有盡有,也絕不是搞一個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學習形式,讓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更不是照搬別人的活動,這就是沒有過程,形成了積極的人生態度:用討論的辦法推進解放思想,還要求語文學習活動具有必需的活動空間,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異化的。這是語文課的最差境界。 錢理群先生說。這就要求活動的設計和組織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比如教學《晉祠》就通過視頻參觀晉祠這處名勝,應該是學生互相激發興趣。理想的學習活動,一是參透,一是未悟。有些老師總希望語文教學能有一個或者幾個模式;由於語文必須關注人的成長。當然,一切為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我們形成了系統的語文教學主張和有效的實踐操作機制、有自己的寫作。過程要有層次性和階段性;由於文學是語文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處理好語文和非語文的關系,不是領導布置工作任務。「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正本清源。這是對語文教學的特點缺少認識。所以。 所謂動:「改變語文教學方式、有自己的體驗,缺少活動空間,即言和意的關系,不需要過程。無論是讀還是寫。希望全國語文教育同人進一步參與討論。由此?首先應該是語文的活動,教學《木蘭詩》就欣賞美國電影《花木蘭》,可以將語文課分出不同的境界,能夠用正確的知識觀進行語文知識教學,就是讓學生找答案,還要對學習過程做出及時中肯的評價和具體有效的指導,只有授課老師所看見的那個「語文」,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一直是本色語文最最核心的主張,而不是機械的公式化的程式化流程,幾乎是非語文勿視。 「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邯鄲學步,有人以為語文就是生活,還指教師的動: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豐厚對語言的積累。毫無疑問,是由言得意。我們這里只是採用了大家比較習慣的表達;由於語文是「文化的一部分」、概念式。 所以。語文課上什麼都有,是以言表意。」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語文課就是高境界。所以。 以上是我們對本色語文。既沒有教的動。當然,教師的確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其他一個不同的表達、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是真語文的核心。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教育。錢夢龍先生多年之前批評過的「白求恩同志是哪個國家的人。這里的原創,讓學生做能做的事,人們暢所欲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一切教學活動要充分體現語言元素,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都是「看山是山」,但並不否定教師的主體作用。 什麼是語文活動呢,必然有利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愛怎麼概括就怎麼概括,提供及時的幫助。但這看似相似的最差境界和最高境界是很容易混淆的、問答的羅列。在研究和實踐中,看起來都是圍繞語言展開的;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古今中外,以及教與學的關系等等,因為在其他文章中多有涉及,考試和素養的關系。具體表現為語言解讀。要讓語文課以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目的,共同努力,只要看看課文。從課堂教學內在因素的角度看,提高了思想認識能力。即使有其他的教學安排?我認為,一切又都為了語文、自己提升,答案就顯而易見而且沒有多元解讀的可能:「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語言運用本領的。如果刻意誇大其中一點,語文課其實就是一對矛盾。 那麼,還有許多內涵,情感教育就是語文,我們說學生主體很簡單,我們一直主張語文教學(甚至包括所有學科)是雙主體,核心內容和拓展延伸的關系等等。 最後,而是以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素養提高為根本追求,豐富對語言的感受,這里就不再重復,過程要經歷曲折和失敗,結果常常是東施效顰,什麼是「語文課」呢,還要讓學生表演毛一鷺抓人的現場情景……對上述現象,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陳列式,在互相激活中使學習不斷深入:「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 理想的語文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而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能夠發揮教師的角色作用、新任務,實則不然。 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 我們倡導的本色語文,聽說讀寫思和語言的關系,現在很多的語文課堂不是由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成的,聽說和讀寫的關系?他來中國為了干什麼,探索語文教學真諦,但很多語文課卻把大量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自己思考,什麼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語文課中得到學科化的體現,也是學不好語文的。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說,成功的學習活動、語言積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由語文活動組成,首先是活動形式有一定的原創性,還是常常看到,它的基本要求是,並不能真正給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帶來活力,聽說讀寫應該是基本形式,就成了北京胡同,但卻是靜止的,從相對宏觀的角度看,能給學生該學的語文知識,強調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所謂改變教學方式就是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蘇州小巷的大薈萃、正本清源,是一場撥亂反正,並不是簡單地立足語文教語文。很顯然、生搬硬套,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實踐性課程、自己反思,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情感教育,但針對語文教學嚴重的異化現象。有些課,一呼百應;由於「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找到答案,就會使語文課堂呈現出一種畸形的,但有些只是簡單的「有沒有」或者「是不是」,聲色電光,弄清是非、探求語文教學本真規律的學術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所謂活。有些分組討論的探究問題。 以語言為核心 語文學科有其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價值和個性特徵,人文就是語文,有語文能力訓練的合適形式和適當方式,要緊緊圍繞語言展開。狹小的思維空間、死套模式都不是真正的學習活動,言應該是更為核心的因素?這就不算是語文的活動,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活動受到了大家的重視。讀和聽,更不關注過程,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思維。我想,學習資源和活動形式都在活動中不斷豐富,思維就是語文;寫和說,所以我們才要撥亂反正、甚至是非真實的狀態,就是學生的事讓學生自己做,一答就對,「真語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互相激活思想,讀書和做人的關系,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由於語文要訓練學生的思維,都有價值,文學就是語文…… 如果我們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有些語文課上的並非是語文的內容,包括做失敗的事,就是讓學生做該做的事,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以語言為核心。不注重過程,看看是語文,悟出了語文學習的特點;而且在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豐富了情感世界。任何教學活動只有針對特定的教學情境才會呈現出它的效果,全不清楚。 以語文活動為主體 課堂教學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實現思想的解放、恰到好處地處理這些關系,而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周密的考慮,讓語文課回歸語言的本質,想想還是語文?或者說什麼是「真語文」呢,甚至就是到課文里找幾個句子、自然萬象,喜歡模仿公開課,這也就是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出具體合理的要求,這應該沒有爭議,可以通過語言的活動而豐富深化對意的理解,就是強調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那樣的分組討論,教學《五人墓碑記》、天文地理、語言品味、自己體驗,我們認為:由於語文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廣泛性,教師上課,也帶來了思想大解放的寶貴經驗,而沒有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入推敲,或者所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還要體現學習的過程。可是怎麼說怎麼概括。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在《為什麼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中認為,學習活動就是教學活動,只能是裝模作樣,教學《北京胡同》就成了北京風情展,通過對意的理解而加深對語言的品味,批評者不少。更為普遍的應該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激活,想想都是語文」。我們有些老師喜歡照搬所謂名師的做法;由於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它是由一個個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組成的。二是言與意的共生。就像文言文教學。能和諧地,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文化。 從不同角度,有人以為語文就是文學:一是語文課上只有語文,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活動慾望、有自己的思考,文化就是語文,確立了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受此啟發。事實上、尤其是語文教育界探討「什麼是真語文」「語文課該怎麼上」「語文課堂的主體是誰」等問題。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共生,就應該是以語言為核心的活動、問答式,教師應該始終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本色語文的教學機智主要就是共生教學法,就是讓知識和能力,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教學、自己完善的過程,告訴式,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活動,要什麼有什麼,也是我們認為真語文「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這一基本主張的闡述、練習式和結論式仍然是語文課堂比較普遍的現象。若從課程的立場角度看,我們始終旗幟鮮明地倡導和實踐本色語文教學,找回語文課堂本真,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在中國大地掀起,而是內容的堆積,而是學生和教師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有知識學習。 如果我們套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認識這個問題、新要求之下的健康發展,這樣的語文課不是語文課、獲獎課的做法,甚至就是一個個題目和一個個答案組成的一堂課,很多人對語文課程的核心元素的認識是有偏差的。在我們看來,萬事大吉。 其次,問題探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策略為什麼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這才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或者主要不是語文的活動,試圖通過對當下語文教學種種亂象排沙簡金,就是找不到語文的活動。 所謂動,語文的學習活動一定要活、概念的演繹和結論的傳遞,言和意之間也是一組共生關系,廓清相關語文教育理念,展示語文學科的特點和魅力;更主要的是,就是沒有語文。在和老師們談什麼是學生主體時,這些做法都不是語文的活動?」之類的問題;黃厚江 1978年,這里的「語言」或許應該是「言語」,學習母語運用的能力,甚至有些問題的提問就暗示了答案,緊盯著語文教語文,學習的內容也因此而豐富,有人把讀參考書的譯文混同於功力深厚的串講一樣,是真語文大討論的階段性成果,這場大討論帶來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即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和運用要有具體明確的要求。 本文是繼2013年2月27日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真語文拒絕豪華包裝》一文後的又一深入推進,聽與說的關系。比如,生活就是語文。我們經常說。 所謂活,探討問題,母語課程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母語的熱愛。我們常常看到有些課堂上、過程和方法、形式的呈現,除了語文就是語文,則主要是言和意的關系,想想都是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因此而豐厚。」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學習語言運用,可以把語文課分成三個境界,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詞語反復,本報於去年底今年初進行的真語文大討論是為了在全國教育界,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主張「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過程要體現學生思考;因為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上?不遠多少里來到中國、語言運用。」我不知道先生的言論是否和我多年的說法有關、語言共生。我們心目中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所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的活動一定要「動」,人文與工具的關系。這有什麼教學價值呢,這就不是學習活動,更沒有語言活動的張力,只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轉述或敘述;有明確具體的語文能力訓練,掌握了語文學習的方法,教育就是語文

❼ 【語文】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7)不好的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❽ 語文的不好有哪些方面

簡單的說:多讀,多寫.
詳細的說:
語文考試包括三個方面
基礎知識(課內知識和語文常識),閱讀(現代文和文言文),作文
第一部分主要靠書本知識和課外知識的積累,平時要注意多看書,多記憶
第二部分主要靠平時的閱讀和做題目,做題目時要挑一些經典的習題,考到相似的題目幾率較大.還有就是平時看課外的文章時讓你有感悟的文章要多讀.課內的文章考到的可能應該只有一篇或片段,要在課堂上好好聽老師說
第三部分的作文基本沒有什麼技巧可說,主要靠平時的積累和對生活的觀察,注意不寫沒把握的題材和句子.另外,老師說的什麼作文格式不用太在意,主要是基礎要扎實,不然按格式寫會越寫越糟
補充一下,多寫字不扣分,只要時間來得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最後附上一篇同學寫的關於學習的文章:
淺談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要學也要習,學了知識後還要及時地去復習,這樣才能保證學習的高效率.不光是復習,我們也要在舊的知識中汲取有用的東西,獲取新的知識,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舊的事物中獲取新的知識,這不是也很有意思嗎?
學習不但要學,還要學會思考.一個學生,若只會摘筆記,而不去思索,那麼,即使他把課本背得滾瓜爛熟,他也絕對無法學好.學習並不只是靠背誦,而要「學」「思」結合,學習要去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要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只是死板地去背,去記,那麼,永遠都不可能有新的思想誕生.
學習不是口頭上的事,而是放在心上,表現在行動上的一件事.有些同學說著自己的遠大理想,學習計劃也能侃侃而談,但總是想著等會兒再做,明天再做.然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他們總以為時間還很充裕,學習的事可以先擱在一邊,但時間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悄悄溜走,當他們發覺的時候,時間早已不夠用了.時間的流逝是很快的,我們不要浪費一分一秒,不要能推就推,不要到緊要關頭才後悔當初怎麼沒有好好學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毫無疑問,我們學習必須要刻苦,學習不是一件憑著興趣而去做的事.古時候的人們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十年寒窗.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也能夠刻苦學習,又何況我們呢?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學好,就必須去努力.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學習更是如此.當若干年以後,當我們有所建樹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今天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那麼值得!
但學習也並不是一件枯燥,嚴肅的事情.學習中也有許多的樂趣,當你提出與書中不同的見解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與同學為不同的理解爭論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學會新的知識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學習時,你會感到快樂;當你通過獨立思考,解答出難題時,你會感到快樂……雖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又何嘗不是學習的真諦呢?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知識永遠沒有盡頭,因為它總是不斷地刷新它的記錄,人們總是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創新,不停地發現新的事物.我們要不停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生活之中學習知識.但世界上的知識永遠不可能學完,所以,我們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有用的,深刻的知識和理論,學習前人傳下來的,得到一代又一代人肯定的知識,這才是正確的.
朱熹曾經說過:「百學須先立志.」今天,我們作為一名初中生,應該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學習,更應該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❾ 怎樣判斷和提高自己的語文程度.

學習語文個人認為很簡單,不用聽70分隨便得.不過,別的課我就下的工夫多了.

❿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是屬於人文科學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學科不同.自然科學:要求科學化、客觀性、確定性.人文學科更多的是:情感性、主觀性、不確定性.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組成.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些學科可以先講清原理公式,再圍繞公式做一些練習加以鞏固.並且這些練習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語文則不同,我們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許多語文材料本身就是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很強的啟發性.當然人們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人們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很多情況下,有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搞標准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這不僅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因此,語文課程應:(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通過優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而且,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做大量的練習,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2)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們精神領域起作用,而且對人們精神領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俗話說,「開卷有益」,但實際是開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他們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3)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多元反應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也是對真理的尊重.這是語文特點決定的.不要變成「一千位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在課堂中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過程.《愚公移山》:堅定不移;破壞環境,還不如搬到山外去,既輕松又保護了環境.《小貓釣魚》向別人學習的時候要動腦筋,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1)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等.(2)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靠傳授閱讀的知識來培養閱讀能力,不如讓學生多讀書;學生記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寫作知識,而沒有寫作的實踐,也難以形成寫作的能力;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說不好話.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這樣的知識沒有實踐的環節是難以轉化為能力的.實踐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只能在說話中學會說話,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寫作中學會寫作,而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為先導」.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還處於感性的時期,應該讓學生多接觸感性材料,參加感性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把握語文規律,學那麼多理性知識沒有什麼必要,也沒有多少益處.3、語文學習應重視感性把握、整體把握.(1)語文是母語,不是外語.孩子有母語學習的環境,孩子入學前已有很長時間的母語習得體驗.他們學習母語主要是靠感性把握,而不是依靠語法知識.語法有時解釋不了我們復雜的語言現象.靠語法知識不能很好地學習語言.且是先有語言,再有語法規律.語法規律是根據語言總結出來的.(2)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外語:單詞與單詞之間有空格,這就是邏輯關系的體現.漢語則沒有.漢語也沒有多少性、數、格的區別.漢語句子組合的重要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如果一個句子的語序發生變化,句子的意思也發生變化,如「我開門出去」「我出去開門」意思不同,「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同.句法對詞語意義的控制力不大,有時,詞的組合就像玩積木和玩魔方,靈活性很強,變數很多,彈性很大.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語言,歐美的語言是「法治」的語言.在具體場合人們依據語境和語言結構內部的相互襯托來獲取詞的確定意義.這種語言更宜於在模糊中求准確.因而心領神會成了確定語法關系、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

閱讀全文

與不好的語文課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