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初中語文課標文言文注釋

初中語文課標文言文注釋

發布時間:2021-03-02 04:39:04

A. 初中語文書古詩詞大全與注釋

http://www.eywe.com/Translation2.asp(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親近文學)
《古代詩詞四首》
次北固山下
題破山寺後禪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單元(金色年華)
《幼時記趣》第三單元(民俗風情)
《中秋詠月詩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古代詩詞三首》
過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第四單元(多彩四季)
《三峽》
《古代詩詞四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西江月
秋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五單元(關注科學)
《夢溪筆談二則》
以蟲治蟲
梵天寺木塔
《論語八則》第六單元(奇思妙想)
《古詩四首》
迢迢牽牛星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登岳陽樓(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
《趙普》第二單元(童年趣事)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
《黃鶴樓》
《於園》第四單元(動物世界)
《古詩三首》

孤雁
鷓鴣第五單元(信息傳播)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
《古代詩詞三首》
木蘭詩
觀刈麥
破陣子
《古詩二首》
黃鶴樓
歸園田居(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長征組歌)
第二單元(愛國情懷)
《晏子使楚》
《古詩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過零丁洋第三單元(至愛親情)
《人琴俱亡》
《古詩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雜詩第四單元(江山多嬌)
《小石潭記》
《記承天寺夜遊》
《古詩三首》
望岳
錢塘湖春行
登飛來峰第五單元(人與環境)
《治水必躬親》第六單元(高新科技)
《古詩三首》
雁門太守行
別雲間
論詩(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借物抒懷)
《竹溪記》第二單元(道德修養)
《陋室銘》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漁家傲
天凈沙·秋思第三單元(事理說明)
《活板》
《山市》第四單元(小說之林)
《核舟記》第五單元(人生體驗)
《送東陽馬生序》
《古詩二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無題第六單元(精彩演講)
《兩小兒辯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五單元(學會讀書五:藉助注釋學文言)
16.陳涉世家(司馬遷)
17.桃花源記(陶淵明)
18.與朱元思書(吳均)
19.捕蛇者說(柳宗元)
20.岳陽樓記(范仲淹)
21.醉翁亭記(歐陽修)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9.曹劌論戰
10.愚公移山
11.出師表
12.觀潮
19.鄒忌諷齊王納諫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2.墨池記

B. 求初中語文文言文的翻譯和注釋

你要初幾的呀?
是初中三年的全要嗎?
還是只要《新課程標准》要求背誦的古詩文五十篇?

C. 求初中語文重點文言文原文 注釋 在加 翻譯。、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
第一單元
5、童趣(沈復)
第二單元
10、《論語》十則
第三單元
15、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灣)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山市(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第六單元
30、*寓言四則
智子疑鄰
塞翁失馬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傷仲永(王安石)
第二單元
10、木蘭詩
第三單元
15、*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第四單元
20、口技(林嗣環)
第五單元
25、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 《山海經》
兩小兒辯日 《列子》
第六單元
30、*狼(蒲松齡)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陶淵明)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23、核舟記(魏學洢)
24、大道之行也(《禮記》)
25、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單元
26、三峽(酈道元)
2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28、觀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張岱)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陶淵明)
使至塞上(王維)
渡荊門送別(李白)
登黃鶴樓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2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23、馬說(韓愈)
24、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25、詩詞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第六單元
26、小石潭記(柳宗元)
27、岳陽樓記(范仲淹)
28、醉翁亭記(歐陽修)
29、滿井游記(袁宏道)
30、詩五首 飲酒(其五)(陶淵明)
行路難(其一)(李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己亥雜詩(龔自珍)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六單元
21、陳涉世家(司馬遷)
22、唐雎不辱使命(劉向)
23、隆中對(陳壽)
24、出師表(諸葛亮)
25、詞五首
望江南(溫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漁家傲(范仲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17、公輸 《墨子》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魚我所欲也 《孟子》
20、《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 《左傳》
22、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詩經》兩首
關睢
蒹葭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親近文學)
《古代詩詞四首》
次北固山下
題破山寺後禪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單元(金色年華)
《幼時記趣》

第三單元(民俗風情)
《中秋詠月詩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古代詩詞三首》
過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

第四單元(多彩四季)
《三峽》
《古代詩詞四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西江月
秋詞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五單元(關注科學)
《夢溪筆談二則》
以蟲治蟲
梵天寺木塔
《論語八則》

第六單元(奇思妙想)
《古詩四首》
迢迢牽牛星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登岳陽樓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
《趙普》

第二單元(童年趣事)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
《黃鶴樓》
《於園》

第四單元(動物世界)
《古詩三首》

孤雁
鷓鴣

第五單元(信息傳播)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
《古代詩詞三首》
木蘭詩
觀刈麥
破陣子
《古詩二首》
黃鶴樓
歸園田居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長征組歌)
第二單元(愛國情懷)
《晏子使楚》
《古詩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過零丁洋

第三單元(至愛親情)
《人琴俱亡》
《古詩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雜詩

第四單元 (江山多嬌)
《小石潭記》
《記承天寺夜遊》
《古詩三首》
望岳
錢塘湖春行
登飛來峰

第五單元(人與環境)
《治水必躬親》

第六單元(高新科技)
《古詩三首》
雁門太守行
別雲間
論詩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第一單元(借物抒懷)
《竹溪記》

第二單元(道德修養)
《陋室銘》
《詩詞曲三首》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漁家傲
天凈沙·秋思

第三單元(事理說明)
《活板》
《山市》

第四單元(小說之林)
《核舟記》

第五單元(人生體驗)
《送東陽馬生序》
《古詩二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無題

第六單元(精彩演講)
《兩小兒辯日》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目錄
第五單元(學會讀書五:藉助注釋學文言)
16.陳涉世家(司馬遷)
17.桃花源記(陶淵明)
18.與朱元思書(吳均)
19.捕蛇者說(柳宗元)
20.岳陽樓記(范仲淹)
21.醉翁亭記(歐陽修)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目錄
9.曹劌論戰
10.愚公移山
11.出師表
12.觀潮
19.鄒忌諷齊王納諫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2.墨池記
桃花源記
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旁。〔數〕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繁多樣子。〔復〕再。〔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咸]全,都。〔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乃〕竟然。〔具〕詳細。〔問訊〕打聽消息。〔雲〕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愛蓮說
 常規詞語
【蕃(fán)】多。【獨】僅。【盛】大規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滌。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植】立。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謂】認為。【隱逸】隱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鮮】少。 【宜】應當。【眾】多。
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枝】張枝節。【亭亭】聳立的樣子。
三峽
 文言詞語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泝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其他詞語】
[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襄(xiāng)]
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迴旋。[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記承天寺夜遊
 基礎知識
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遂]於是,就。[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答謝中書書
 文言詞語
【共】一起。【談】談論,欣賞。【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競躍】爭相跳躍。競,爭著。【欲界】指人間。【仙都】指仙境。【復】再。【與(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D.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必背文言文[要有內容}

蒹葭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飲酒
東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huàn)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qí)路 ,兒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使至塞上
王維【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蕭關逢候騎,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都護在燕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同「值」,價值)萬錢。
行路難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cháng)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wéi)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qǐng)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sāng)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E. 人教版初中三年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解釋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F.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文(古詩詞加文言文)是哪幾篇

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文(古詩詞加文言文)
1、《論語》十則(七上)2、《魚我所欲也》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曹劌論戰》5、《鄒忌諷齊王納諫》6、《出師表》 7、《桃花源記》8、《三峽》9、《馬說》
10、《陋室銘》11、《小石潭記》12、《岳陽樓記》 13、《醉翁亭記》14、《愛蓮說》15、《記承天寺夜遊》
16、《送東陽馬生序 》17、《關雎》18、《蒹葭》19、《觀滄海》 20、《飲酒》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2、《次北固山下(七上)》 23、《使至塞上》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5、《行路難》 26、《望岳》27、《春望》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2、《觀刈麥》33、《錢塘湖春行》 34、《雁門太守行》35、《赤壁》36、《泊秦淮》(七上) 37、《夜雨寄北》38、《無題》39、《相見歡》 40、《漁家傲》41、《浣溪沙》42、《登飛來峰》
43、《江城子,密州出獵》44、《水調歌頭》45、《游山西村》 46、《破陣子》47、《過零丁洋》48、《天凈沙,秋思》 49、《山坡羊,潼關懷古》50、《已亥雜詩》

G. 初中語文版課文所有文言文、字詞解釋、翻譯

自己去買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較方便.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H. 部編初中語文新課標文言文有哪些

部編初中語文新課標文言文很多哦。如《論語》十二章,《世說新語》兩則(《詠梅》、《陳太丘與友期行》),《曹劌論戰》,《誡子書》,《孫權勸學》,《狼》,《周亞夫軍細柳》,《愚公移山》,《與朱元思書》等…

I. 求人教初中語文文言文注釋

中考課內文言文復習資料(一)
七年級上冊
1、鄭人買履
一、原 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二、實詞列舉:
1、自度其足:量長短。 2、置之其坐:放置。同「座」,座位。 3、操:拿,攜帶。4、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碼。 5、及反:到,等到。同「返」,返回。 6、遂:終於。 7、寧:寧可。 8、無自信:不。
三、虛詞列舉:
1、之 ①置之其坐:代詞,量好的尺碼。②至之市:到……去。③試之以足:代詞,鞋子。以:用。2、其 ①自度其足:自己。②置之其坐:自己。 3、而 ①而置之其坐:表承接。②而忘操之:表轉折,卻。
四、文章翻譯:
鄭國有個人將要買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腳的尺碼,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卻忘記了攜帶尺碼。鞋子已經拿到手了,就說:「我忘帶尺碼了。」就返回家取尺碼。等到返回,集市已經散了,終於沒有買到鞋子。有人說:「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呢?」(那人)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刻舟求劍
一、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二、實詞列舉:
①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②是吾劍:指示代詞,這兒。③不亦惑乎: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三、虛詞列舉:
1、之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結構助詞,不譯。(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入水求之:劍。2、其 ①其劍:他的,指楚人的。②遽契其舟:那。③從其所契者:他,指楚人。3、而 ①而劍不行:表轉折,但是,卻。4、於 ①自舟中墜於水:到。自:從。
四、文章翻譯:
有個楚國人渡江,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他立即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3.幼時記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得清極細小的東西。
余:代詞,我。 張,張開,這里是張得很大的意思。
明察秋毫:這是個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細小的東西。開頭這一句形容目光敏銳,既不怕強烈陽光的刺激,又能觀察入微,連極細小的東西也能看得清楚。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
[故時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
夏天蚊群的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把它們比作鶴群在空中飛舞。
擬:比。 舞空:即舞於空,介詞「於」省略。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中想像的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之: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所向:名詞性短語,指想像的景象。
則:連詞,那麼。 或:連詞,或者。 果然:副詞,真的,果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仰起頭來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個「之」代「群鶴舞空」的景象;第二個「之」代「昂首觀之」的動作。
為 (wèi):介詞,表原因,可作「因為」講。
[又留蚊子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使它沖著煙霧飛叫, (把這種情景)當做青雲白鶴圖來看,果真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絹,引申指白色的。
徐噴以煙:即以煙徐噴之。賓語「之」省略,介賓短語「以煙」置於「噴」後。
作……觀:即「當……看」。 怡然:喜悅的樣子。 稱快:喊痛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
我常在坑窪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與花台一樣高,定晴細看。
於:在。 叢雜:多而雜亂。 其:代詞,相當於「自己的」。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雜草看作樹林,把昆蟲螞蟻看成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窪的地方看成溝谷,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以....,為.....」是固定結構。「以」是介詞,組成介賓短語,作動詞「為」的狀語,相當於「把……當做……」。
神遊:這里指在想像中游歷。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閑舒適。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相鬥,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忽然有一個很大的東西,搬開土山撞倒大樹著闖進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
鬥草間:即斗於草間,介詞「於」省略。 之,指「二蟲斗」。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拔:移,搬開。
而:表修飾,翻澤為「著」。 蓋:這里是「原來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蛤蟆舌頭一伸然後兩只蟲就全被癩蛤蟆吞進肚裡。
而:表承接,然後。盡:全。為:被。為所:表示被動, 「……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我還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封別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 鞭:鞭打。
1.明察秋毫(眼力) 2.私擬作群鶴舞空(比) 3.則或千或百(那麼) 4.項為之強(強,同「僵」,僵硬) 5.又留蚊於素帳中(白色)6.常蹲其身(自己的)7.以叢草為林(把……當作) 8.以土礫凸者為邱(同「丘」 ,土山) 9.拔山倒樹而來(移,搬開) 10.蓋一癩蝦蟆(原來是)

4、三峽
一、原 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蟑,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實詞列舉:
①略無闕處(完全;同「缺」,空缺,空隙)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③至於夏水襄陵(到;上)④重岩疊嶂(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⑤或王命急宜(有)⑥沿泝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⑦雖乘奔御風(即使;賓士的馬)⑧清榮峻茂(樹木茂盛)⑨春冬之時(季節)⑩不以疾也(如;快)⑾飛漱其間(沖盪)⑿良多趣葉(的確,實在)⒀林寒澗肅(寂靜)⒁空谷傳響(回聲)⒂哀轉久絕(同「囀」,聲音曲折;消失)⒃屬引凄異(連續;延長)⒄自三峽:(在)
三、虛詞列舉:
1、其 ①其間千二百里:這,指白帝到江陵。②飛漱其間:它們,指怪柏。2、則 ①則素湍綠潭:連接上下文,帶有輕微的轉折意味。
四、文章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岩峰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如)有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不如船行得快。春天和冬天的季節,雪白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山峰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掛著得泉水瀑布從它們中間飛流沖盪下來。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音調異常凄涼怪異,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5.以蟲治蟲
一、原 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二、譯文:
宋神宗元豐年問,慶州地區生了黏蟲,開始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遮蔽住了土地;它們遇上黏蟲,就用嘴上的鉗跟黏蟲搏鬥,黏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黏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意謂這蟲的旁邊容不得害蟲)
三、注釋:
方:在 為:成為 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蓋 則:就
以:用 之:代子方蟲 悉:都 為: 成為
皆:都 歲:年 以:因為 大穰:大豐收
其:這樣 舊:過去 曾:曾經 之:語氣助詞,無義
謂:叫 之:代子方這種蟲的天敵
1.方為秋田之害(正)2.以鉗搏之(用)3.悉為兩段(全,都) 4.歲以大穰(年)(因為)5.土人謂之「傍不肯」(同「旁」,旁邊)

6.梵天寺木塔
一、原 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 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膚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二、譯文:
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朋門都佩喻皓的高明。
三、注釋:
1.方兩三級(才)(層) 2.患其塔動(擔心)3.貽以金釵(贈給) 4.但逐層布板訖(只)5.匠師如其言(遵照) 6.蓋釘板上下彌束(因為)(緊密約束)7.人履其板(走,踩踏) 8.人皆伏其精練(同「服」,佩服)(精熟)

7、《論語》八則
一、字詞解釋: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先生,指孔子)(而:連詞,表順承)(時:按時)(習:溫習)(之:代詞,它,指學到的知識)(亦:助詞,也)(說:同「悅」,愉快,高興)(乎:語氣助詞,表反問,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朋:泛指朋友,可以譯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詞,從)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了解,知道)(而:表轉折)(慍:惱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舊的知識 )(而:順接連詞)(知:領悟)(新:新的東西)(可:可以)(以:憑借)(為:做)(師:老師)(矣:表陳述,了)
(三)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指死讀書,死記硬背的意思)(而:表轉折,卻、可是)(思:思考,動腦筋)(則:連詞,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思:空想)(學:認真學習)(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四)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誨:教導,教)(女:同「汝」,你)(第一和第六個知: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之:代詞, 代指孔子的訓言)(乎:語氣詞,吧)(知:知道)(後兩個之:指代事物)(為:動詞,就是)(是:指示代詞,此,這,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種態度)
(五)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即「以何」,憑什麼)(謂:稱為)(之:他,指孔文子)(也:表疑問,呢)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敏)(而:表順承)(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下問:向地位或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問,詢問,這里指向人請教)(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陳述,可不譯)
(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靜默,不說話)(而:表修飾,地)(識:記住)(之:指學習所得的東西)(而:表順承)(厭,滿足)(倦:厭倦)(何有:有何,有什麼)(於:對)(哉:表感嘆,呢)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師:老師,這里指值得取法、學習的人)(焉:相當於「於之」,在裡面)(擇:選擇)(其:他們的)(而:表順承,相當於「就」)(從:跟從、遵循,這里指學習)
(八)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憤:心裡想弄明白卻不能)(啟:啟發,開導)(悱:口中想說卻不能恰當地表達出來的樣子)(發:啟發)(舉:提出,舉出)(隅:方角)(反:類推)(則:就)(復:答復)
二、譯文: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一起探討問題),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三、默寫
1、《論語》中表現孔子對學習中「溫故」極為深刻見解的名句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孔子強調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的名句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孔子強調應採取極其誠實的學習態度的名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講學習上要勤學好問的名句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孔子認為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不僅學習他人的優點,同時注意把他人的缺點作為自己的借鑒以改正自己的缺點,其名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主張啟發式教學,要使學生用心思主動學習,要能舉一反三,該名句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8、孔子強調要按時溫習所學知識,要善於與朋友探討問題,尋找學習的樂趣,學習上應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原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8.狼
一、原 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二、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生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扣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揚,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三、注釋:
1.止有剩骨(通「只」) 2.綴行甚遠(緊跟)
3.投以骨(用,拿,把,介詞)
4.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起)(舊,原來)
5.屠大窘(困窘,處境危急)6.恐前後受其敵(代詞,指兩狼)(脅迫、攻擊)
7.顧野有麥場(往旁邊看) 8.苫蔽成丘(覆蓋,遮蔽)
9.屠乃奔倚其下(於是,就)(代詞,柴草堆) 10.一狼徑去(離開)
11.其一犬坐於前(其中) (像狗一樣,名作狀)(在)
12.久之(音節助詞,無實在意義)
13.屠暴起(突然)14.意暇甚(神情,名詞)(空閑)
15.一狼洞其中(打洞,名作動)(代詞,指柴草堆)
16.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鑽洞,名作動)(來,連詞)(代詞,指屠戶)
17.屠自後斷其股(大腿)18.乃悟前狼假寐(才)(醒悟,明白)
19.蓋以誘敵(表示原因,這里有「原來是」的意思)(用來,連詞)
20.狼亦黠矣(狡猾) 21.止增笑耳(通「只」)(罷了)。

J.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言文中考必考篇目的全文和注釋!!!!!要全!!!!必須是教科書上的 !!!!

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給個網址給你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復制粘貼,與其你去猜中考考什麼還不如自己背好書= =

初一上冊
童趣
http://ke..com/view/481841.htm
論語十則
http://ke..com/view/968060.htm
山市
http://ke..com/view/159490.htm
智子疑鄰
http://ke..com/view/529620.htm
塞翁失馬(通常是考這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http://ke..com/view/28856.htm
下冊
傷仲永

http://ke..com/view/160101.htm
木蘭詩

http://ke..com/view/72261.htm
孫權勸學
http://ke..com/view/68775.htm
口技

http://ke..com/view/35795.htm
誇父逐日

http://ke..com/view/20774.htm
共工怒觸不周之山
http://ke..com/view/188827.htm

http://ke..com/view/98564.htm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課標文言文注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