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的名稱

語文課的名稱

發布時間:2020-12-15 14:13:22

❶ 請問語文課名字的來源是什麼

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國文」,教的是文言文。版 「五四」以後,白權話文興起,小學「國文」改稱「國語」,側重白話文,提倡教學接近群眾實際語言;中學仍稱「國文」,側重文言,但加入一定的白話文。

1949年6月大陸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范圍使用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學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話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使用「語文」這個名稱,表明了要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糾正封建社會長期遺留下來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分家,教學里只管讀文章、寫文章,不管口語訓練的弊病。

❷ 語文 名稱的來歷

語文」的含義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復習一下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及其含義的權威論述。他說:「『語文』一名,始用於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並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這段話把「語文」 的概念表述得非常明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就是說,「語文」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方面。同時,也說明「語文」學科名稱的來歷以及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下:第一,不能把語文課看作是只學習口頭語言。有的文章提出「難道沒有語文課程,人就學不會使用語言嗎?沒有語文課程,人照樣可以學會使用語言,這是不言而喻的。」我認為此種看法只是針對口頭語言而講的,難道文盲就不會說話嗎?可是學校中設置語文課程,不完全是學習口頭語言,而更主要的是學習書面語言。當然,書面語言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不過還是應以學校語文課為主,否則,可以不入學校學習。所以學校的語文課必須聽、說、讀、寫並重。第二不能把語文理解成「語言文字」。雖然社會上有時把「文字」就作為書面語言的代用詞。但是嚴格講,「文字」和「書面語言」不能等同。其實葉老早就指出「語文」和「語言」、「文字」、「文學」的不同。他說:對於語文「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之含義較『文字』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所以在葉老的論文中有時也出現過「語言文字訓練」,此處的「文字」即為「成篇之書面語」。因為不論是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語言,都載負著一定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文字」就不同了,雖然,漢字的單音詞很多,凡是詞即具有一定的意義,漢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但是單個的漢字不能反映完整的語言。漢字只是表達語言的書面工具,它和語言是表達口頭語言的工具一樣,不能把語音作為口頭語言,同樣也不能把文字等同於書面語言。因此,前一陣倡導的「語言文字訓練」,容易使人誤解,使語文教學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教學失去豐富的文化、思想、情感內涵。由此可見,對於語文學科的概念必須理解清楚,才不至於出現問題。

❸ 語文課前欄目 叫什麼名字好聽

語述達標

初中語文課文名稱

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節選,選文的名字是《果樹園》,

❺ 給語文課代表的昵稱

給你想了4個,你看看
【1】真實的自己
【2】聚焦我們身邊
【3】未來作家
【4】點滴的故事

❻ 語文課作品名稱

《一個人的遭遇》——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❼ 關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書籍(名稱)

輔導書就是,只要照著上面的做就行了。

❽ 語文大課堂:人體名稱妙語

心臟:比喻中心,抄如「首都北京是祖國的心臟」。 骨頭:比喻人的品質、氣概,如「懶骨頭、硬骨頭」。 骨幹:比喻在集體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如「她是班裡的文藝骨幹」。 骨架:比喻在物體內部支撐的架子,如「工地上聳立著樓房的骨架」。 骨肉:指親人,如「骨肉團聚」。 腰桿:比喻靠山。 手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圍,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貶義,指待人處事所用的不正當的方法,如「耍手腕騙人」;也可以指本領,能耐。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腳跟:比喻立場,如「站穩腳跟」。

❾ 語文名字的來歷

清朝末期,廢科舉、興"新學"。1905年,朝廷廢除了科舉制度,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新學堂開辦的課程甚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教授本國語文的課程沒法引進,只能是教授歷代古文,當時稱之為"國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著新文化運動全面開展,白話文逐漸興起。小學的"國文"課改稱"國語",側重於白話文,提倡教學接近群眾實際語言;中學仍稱"國文」,側重文言,但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胡適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

1949年6月全國大部解放,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決定編寫統一的全國范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學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一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並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

同時,採納了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9)語文課的名稱擴展閱讀: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

❿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教育部主要採納了誰的意見

葉聖陶 1949年6月,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通用教材專,一些專家們認為中小學都因該以屬學習白話文為主,同時要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於是,在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下,將小學的"國語"課和中學的"國文"課統定為"語文"課。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的名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