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標分析怎麼寫

語文課標分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0-12-15 14:24:39

⑴ 新課標分析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師:你們知道「祖國」的意思嗎? 生:祖國就是南京。 師:不對,南京是我內們祖國的一容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師:不對,美國、日本也是一個國家,能說是我們的祖國嗎?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師: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的這個國家就叫祖國。

⑵ 如何解讀《語文課程標准》寫作教學

由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是義務教育回階段語文課程改革的「國答家標准」,是廣大教師使用新教材、新教法以及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依據。雖然自從《語文課程標准》頒布以來,各地都開展了各種培訓學習活動,但對於廣大的基層老師來說,系統深入地掌握《語文課程標准》中的全新教育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我刊組織有關專家、教科研人員以及優秀教師,根據老師們的實際需求,從「關鍵詞點擊」「理念解讀」兩個方面對《語文課程標准》進行了解讀。「關鍵詞點擊」是對與課程改革精神息息相關的一些重要語詞的解釋;「理念解讀」是對《語文課程標准》中涉及的有關語文教育教學理念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理念解讀」之後附錄有關教學「案例」,為老師們准確把握課程標准提供感性材料。有的條目因為過於概括籠統,無法提供「案例」,則「案例」從略。

⑶ 小學語文說課稿中新課標分析怎麼寫

先面著手

寫說課稿離課程標准即教綱四級首先要認真閱讀課程標准版知道權課程標准級段教提要求知道點處呢教目標離其需要認真閱讀應教師教用書解本冊課文整級位作用具體哪些要求於精讀課文教要求點重要所定教目標必須要緊緊圍繞著

二明確知識點

所謂知識點說篇課文重點要教給知識要定知識目標點定教重點比《彩》篇課文知識點應該引導抓住物語言作神態體物內父親獎神情嚴肅處於思想矛盾面臨著道德難題所高興起要定知識點呢新課標於段提習作要求通物語言作神態等描寫物些師往往混淆點能情目標錯知識點講比能認課知識點於教懂誠實守信筆財富道理其實情目標真知識點既知識點我要滲透教程.

三教要與統起

些教師寫說課稿往往忽略點即教寫兩者走塊講套做套比篇課文明明想通創設情境進行講解講解主說卻自主習自相矛盾除外必須注意論教都必須要滲透整教流程要讓覺說套做套

總寫說課稿本身非精透程要寫必須要先課文熟透

⑷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 熟讀
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 組織好小組成員
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 組織好角色分配
 組織好匯報內容

⑸ 分析語文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與聯系。

教學大綱是綱領性的東西,規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課程標准根據教學大綱編寫,是對大綱的解釋和執行吧

⑹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教學建議

1、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索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作是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3、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像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6)語文課標分析怎麼寫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增長語文知識,在學習上還能夠為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基礎,比如閱讀理解的能力是我們做數學題的基礎,能夠看懂言外之意,也是我們品鑒一些作品的重要方面,因此語文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做了鋪墊,是我們在學習之路上成長的基石。其次,我們還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理解工具性的內涵。

我們都忽略了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交流,而語文正是豐富我們的語言儲備,提高我們應對各種情況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語文帶給我們更大的益處是培養了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了人的基本素養。語文教學涉及方方面面,針對我們現階段的教材來看,我們的課文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學等方方面面,不僅僅在文字上給予我們啟發,也讓我們通過語文這個小窗口,了解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⑺ 語文課程標準是什麼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避免模式化,鼓勵靈活多樣,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五)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關於識字與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 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主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主。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
寫作知識的教學務必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4.關於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5.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
四、評價建議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應避免語文評價的繁瑣化。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關於學生平時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
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不足,並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
根據各學段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一)識字與寫字
1.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重在考察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的情況。
2.評價識字要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准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識字的能力。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
3.關注學生日常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積極性,不能簡單地用罰抄的方式來達到糾正錯別字的目的。
(二)閱讀
1.閱讀評價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2.朗讀、默讀的評價。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評價默讀,應根據各學段目標,從學生默讀的方法、速度、效果和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精讀的評價。
重點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根據各學段的目標,具體考察學生在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現。
4.略讀、瀏覽的評價。
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
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在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6.古詩文閱讀的評價。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寫作
1.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
2.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
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佔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准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察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4.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提倡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寫作檔案除了課內外作文外,還應記錄寫作態度、主要優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內容,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
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四)口語交際
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五)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鑽研,也有學生群體的討論切磋,所以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多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的著眼點主要在:
——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能否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
——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在評價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時發現差異。對不同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積極的評價。

⑻ 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什麼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什麼叫語文素養?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luan)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一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汪潮教授是這樣概括的: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漢語言的優秀文化成果,最終在學生身上養成的一種涵養水平。語文素養具體包括的內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話(可出示課標),語言比較概括,從教學目標的角度看其實就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

知識和能力。1、必要的語文知識。我認為它告訴我們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還是要保證教給學生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也就是書本知識該教的還是要認認真真地教。2、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學生主要通過範文的朗讀和感悟,掌握書面語言的基本規律,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學生要提高語文水平首先必須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小學階段是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課外閱讀一定量的優秀讀物,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3、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

過程和方法。過去很重視學習結果,而忽視了學習過程,我也是同樣的,課堂上提出一個個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無論是啟發還是誘導,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覺得答案說出來了,任務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課標關注「過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們,首先語文的人文思想都蘊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方法,去感受、體味、領悟。而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是我們以往在一篇課文結束之前讓學生概括一下課文的中心思想所能達到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比如採用反復的,多種多樣的朗讀來理解感悟,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次,語文能發展人的思維。我們讀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維還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感性的認識,也有理性的歸納;既有探索性的提問,也有推理性的闡述。。。。。。而要思考,沒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課標要求我們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以提高其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最後達到自己會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比如我們一年級新教材由於識字量大,所以我們始終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引導學生發現字的規律。如偏旁歸類識字:「言字旁」的字和講話有關,「反犬旁」的字和動物有關等等。再次,課標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主動識字,正確寫字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語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包括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成外加的任務。教學中,要把這項教學目標有意識地落實到日常課堂教學的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從上述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我覺得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種因素各個層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學都照顧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據教學的內容、時間等有所側重的貫穿進去。而且,也不是短時間能夠提高的,需要細水長流地熏陶、滲透、積淀。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課程標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讀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視人文內涵。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十分深廣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一個「愛國守法、團結友善、文明誠信、開拓進取、敬業奉獻」的中國人。要學生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潤物細無聲」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冊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濃的識字課,俞亞娟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來猜猜「目」字的年齡,學生興趣很濃,有猜五六歲,有猜十幾歲,俞老師都微笑著搖頭表示否定。當學生的好奇心達到頂點時,俞老師很神秘地告訴大家「目」字有五千多歲了。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

強調實踐性。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3種類型:1、語文課堂上聽說讀寫實踐,做好必要的語言文字訓練。2、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諸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礎上畫一畫等形式。3、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是課外閱讀書報,搜集整理資料,研究討論等等。

學生認識的多元性。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等等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教育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育要尊重學生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都會不同,也就是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是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課,由於心理緊張的緣故,往往面對學生的回答,總是一個勁的:對的,好的。這就變走到另一個極端了。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學生的一些錯誤的理解或觀點也應明確表示否定。如果課堂上學生一時半會想不通的話可以讓他課後和老師再交流探討。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都知道,進入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會讀書,有知識,學會終身學習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會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條理念現在講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開課,總會有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環節。且不說效果如何,我想能夠想到,能夠嘗試著做總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對小學生而言,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興趣的激發。如在「入學教育」的時候,先觀察校園,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美麗;再播放國歌進行情景演練,讓學生親身體驗升國旗時的庄嚴肅穆;最後翻翻語文書,鮮艷的畫面,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學習語文的慾望。在拼音教學中也始終通過表演、故事、游戲、比賽、歌訣、多媒體以及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等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學兒歌時經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讀兒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豐富了語言,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如學習《輕輕的》、《小白兔》時,讓學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學習《在一起》時,大家一起做小黃雞、小黑雞;學習《過橋》時,出示幾道算術題,做做讀讀;學習《有禮貌》時用猜謎的形式引出大公雞;學習《彩虹》時,利用圖片給學生以視覺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學到後來,往往新知識還沒教,學生在家裡都自學過,兒歌也都會背了。其次,自主性還指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我們教師要改變講得太多,問的太多的陳舊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查閱有關資料、獨立完成作業。比如識字教學,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來根據拼音自主認讀,自主探究記字的方法,反饋時讓學生說說「你學會了哪些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也可讓學生當小老師,這樣積極性會更高。學生絕大部分能讀准字音,記字形也會想到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辦法。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比較好的方法。比如我們揭示課題後較多地會問學生「看了課題後你想知道什麼?」,初讀課文後也會問:「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自由質疑,學生能解答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說,教師也不必具體答復。「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但從我們平時的一些課而言,自主的成分還太少。我想有時和教師沒設計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有關。我們學校的貢向群老師上過的《兩只小獅子》(一年級第二冊)。她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幫獅子媽媽忙,給兩只小獅子取名,要說說理由。課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認真讀課文,讀完後想名字,並從課文中找出去這個名字的理由。學生根據這個問題可以自主讀課文,自主思考,並在小組討論中各抒己見,討論後全班交流。應該說學生的興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另外,我們平時在課中存在的問題是有時為了趕時間(怕完成不了預定的授課內容)往往給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一個任務下達後,沒過多少時間就要反饋,其實很多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雖然我們的合作學習還不夠規范,大部分是小組討論,把自己的觀點在組內交流。但我覺得在小學里尤其是低年級,這樣的討論也很好,至少可以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組內的意見不同時還可以產生爭議,直至最後達到意見的綜合,得到更深層的理解。即使意見無法統一,也至少聽道同一個問題還有很多不同看法,引發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是指學生有機組合起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沒嘗試過。那我從資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學習。

小組成員分工。如在四人小組中設召集人(組長)、記錄員、匯報人、記時員(兼噪音控制員)等,分工明確,人人有事做。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以上角色。

小組成員按基礎編號。把學習任務按難易程度排列,如1號任務最易,2、3、4號難度遞增。每位同學「對號入座」,完成一項任務,然後全組「組裝」和交流。

學習任務從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一項,完成任務後相互交流。特級教師盛新鳳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一段是,安排了四項學習任務:想當軍事家的同學給這段話畫張軍事陣圖;想當文學家的同學研究這段話的寫作順序;想當播音員的同學練習有感情地讀讀這段話;想當小導游的同學試著講解這威武雄壯的軍陣。這樣,小組成員揚長避短,可以起到互補作用。

當真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具體的問題也很多。例如在人員組合上一般採用 「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其實我們平時好象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小組成員的情況,要麼前後4人,要麼自由組合。以後我們要不要在座位編排上就為小組合作準備或者給全班同學劃分好小組到時走到一起來?什麼場合自由組合比較好?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該占整堂課的多少時間為宜?等等。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探究性。關於語文的探究學習,尤其是課堂上的探究學習我個人覺得自己做得非常膚淺,或者說還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學習。比如在第一冊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設計這樣的環節——老師提問:文中的「我」是一個什麼地方的孩子?回答說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問: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就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從圖上看出來的,四周都是高山,他們住在一個院子里。有的說,我從他們住的地方看出來的,他們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說,我從媽媽的打扮看出來的,圍著圍裙,穿著布鞋。有的說,我從課文中看出來的「就能走出大山;彎彎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間的關系,對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認識,在課前讓學生到陽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戲。讓學生留心觀察下雷陣雨之前的一些徵兆,或者通過查資料了解有關天氣的自然現象,來幫助學生學好《要下雨了》一課。而在上第二冊《識字8》之前半個月,就布置學生去觀察每晚月亮的變化並把它畫下來,學生對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就不會難理解了。像第二冊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敗。原因是學生對「煮熟的種子不會發芽」根本不理解。因為在這方面他們缺少認識。所以上到最後,我讓學生質疑的時候,作為班中的優等生還是提出了「為什麼雄日捧著空花盆國王卻選他做繼承人?」所以應該說要麼在課前布置學生去實驗,要麼課堂上老師提供資料供學生探究。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要開展探究學習,和教師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和教師是否肯花時間精力去研究有關。暑假裡我們很多老師都拿到了一本題為《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的書。我也認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論的東西,如什麼是「學校課程中的探究式學習」、「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式學習與兒童自發的探究和科學家的探究三者之間的異同」、「探究式學習有接受式和發現式之分,我們平時給學生一個任務,讓他們自己從圖書館、互聯網、科技館等搜集資料的也是探究式學習即接受式探究」。為什麼開展探究式學習?等等。但是我真正關心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如何開展?(尤其是低段)學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師在什麼時候介入?並到怎樣一個程度才是恰如其分?」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卻沒有,而且文中不多的舉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學內容為主。我在資料上找到一位桐鄉作者寫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教學一開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問題背景:「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伯父的哪一處音容笑貌?」引導學生自主讀課文。而後進行朗讀交流。接著教師讓學生從伯父的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伯父。出示研究的問題:你覺得這是————的伯父。要求學生重點抓住伯父的一處音容笑貌聯繫上下文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來深入研究,體會伯父的品質。老師為學生准備了一個資料庫,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的話學生可自由上台查閱。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最後反饋。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難,但真的操作起來我想在確定一篇課文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中的教師引導和反饋時如何不讓學生過於漫無邊際等等都需要老師有著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後在座的老師在這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後來推廣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理解為語文課縱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隨時代的變化而發展,還要面向未來;橫向要重視跨學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平時我們做得比較多的是上完一篇課文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介紹網站等;帶學生外出參觀游覽;課堂上引入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如欣賞音樂、畫畫、表演等等。在課程類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課程又有校本課程。也是因地制宜。關於我縣校本課程的開發我知道的不多,我們學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們寫字培訓的時候看到一小張國鋒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長編寫了寫字教材非常好,鎮中心小學搞的古詩學習也很系統。可能還有更好的學校。

以上是我為了解讀課標新理念的一些資料搜集和自己比較膚淺的認識。其實我認為我們以前的語文教學也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理念,只不過比較偏重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即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也一定程度上與上級領導對教師的考核標准有關。我想隨著課改面的推廣,力度的加強,我們會向著課標要求努力探索、實踐。

⑼ 如何用中學語文課程標准來分析案例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 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標分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