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七年級上冊語文21論語六則的註解

七年級上冊語文21論語六則的註解

發布時間:2021-03-02 22:12:02

㈠ 求翻譯初一語文的《論語六則》課文的翻譯,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謝謝~,

《論語》六則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
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
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
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
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
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望採納!!O(∩_∩)O謝謝!!

㈡ 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論語12章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逾:越過,超過。
堪:能忍受。
篤:堅守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 ;憑借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 了解

溫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㈢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論語》十二章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㈣ 七年級論語六則翻譯

1.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專.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屬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2.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4.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5.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熱情地教導學生。對我來說,有什麼呀?
6.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㈤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5)七年級上冊語文21論語六則的註解擴展閱讀:

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㈥ 的七年級上冊語文12課《論語》下面的註解

您好,

論語」的「論」是「論纂(zuǎn)」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
思,「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
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二、《論語》十二章原文、注釋、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釋:時,時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時間; 習,復習或者實習; 說,同 悅 ,愉
快; 朋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慍,生氣,發怒;
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
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注釋:曾子,曾參; 吾,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
指多次;為,替,給;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釋:有: 同 「又」 立:站的住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於自己不利的意見能正確對待。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
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
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注釋:溫:溫習,復習。 故:指學過的知識,舊知識。 新:形容詞作名詞,
新的理解與體會。 矣:語氣助詞,表肯定。
注釋: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㈦ 語文版的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六則 就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有領悟到新的知識,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孔子說:「仲有,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和有於我哉!」
解釋:孔子說:「默默的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有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這學期沒學過,只能幫你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㈧ 初一語文上冊21課論語六則預習筆記

論語啊,非常古來老的智慧,大自智慧,真真兒需要好好學,要多看多想,多為泛指
譬如有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直譯成白話就是: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非常高興
值得思考的是,朋友為什麼從遠方來,那麼累,那麼辛苦,古代的交通是很不便的。當然,也不是非的說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重點是目的,朋友是因為「我」,才特地趕來,「我」身上肯定有別人很喜歡的東西,才會來。之所以會成為朋友,那來的這個人也是「我」極喜歡的了
勉勵我們要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與人為善,有很多人願意真心往來
個人意見哈

㈨ 七年級上冊論語六則、世說新語二則下面的註解

七年級上冊《論語》有八則的吧?
我的是蘇教版 不知道是不是和你的一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有領悟到新的知識,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孔子說:「仲有,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和有於我哉!」
解釋:孔子說:「默默的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有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這學期剛學過,只能幫你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㈩ 求翻譯初一語文的《論語六則》課文的翻譯,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謝謝~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時」是在一定的時候,不是時不時、常常的意思
「習」有兩種說法:
1.復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復習,中學教材也這么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弟子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音樂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里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故:舊,這里指學過的知識。
新:這里指新的知識。
知:這里有解釋、領會的意思。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於此當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三種說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3.迷惑不解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三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學業上陷入困境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後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三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危險。」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論語·雍也第六》)
樂:以……為樂
好:愛好。
者:……的人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2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之間。
立:能立於世,指知道按理的規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養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禮法。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面對任何事都能從容面對不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http://ke..com/view/1702934.htm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上冊語文21論語六則的註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