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七下22,23,24課讀書筆記綜合起來寫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練習題一、課內語段閱讀(1)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2)相傳叫做百草園。(3)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5)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1、這段文字作為文章的開頭,介紹了百草園的(方位),百草園的(名稱),百草園的(變遷),最重要一點概括出百草園是(樂園)。2、文中的「似乎確鑿」怎麼理解?(兩個詞用在一句話中是否矛盾?為什麼?)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確定,確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確定是因為「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經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為追憶兒童時的生活,又都歷歷在目。3分別用一兩個詞語概括(1)-(4)句所介紹的內容(1)位置(2)名稱(3)下落(4)景物。4.從第(5)句可以看出「我」對園子的感情(熱愛)(懷念)5這段的中心句: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二、課內語段閱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1.這段文字描寫景物,其中詳寫什麼?略寫什麼?詳寫短短的泥牆根一帶,略寫對百草園的總體印象。2.這段文字從多角度進行描寫,分別按提示各找一個例句。視覺: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向雲霄里去了。聽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味覺:又酸又甜3.文段開頭的兩個「不必說」有什麼表達作用?兩個「不必說」與後面的「單是」呼應,既表達了寫景的詳略,又勾勒出兒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4.說說下面兩句話中加點的字能否改為括弧內的字,為什麼?①肥胖的黃蜂伏(停)在菜花上。不能。「伏」字准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停」字就無法表現這種情態②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飛)向雲霄里去了。不能。「竄」字顯示速度快,又來得突然,用「飛」字則無法表達這種效果。5.文中對拔何首烏根的描寫有什麼作用?試從「我」的心理和百草園對「我」的影響兩方面加以回答。表現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塊像人的何首烏;又表現出百草園,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6.「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寫百草園的(聲響)。「這里「指(短短的泥牆根一帶)7.從本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寫景的方法?寫出兩條即可。①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②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層次井然,條理分明。8.作者寫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麼?表明童年時代我對百草園的喜愛之情。9.分層第二層景物描寫主要圍繞(趣味)一詞來寫的。10.「泥牆根一帶是特寫鏡頭,作者寫了四件童年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11.這段景物描寫由整體到局部的過渡句(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12這段描寫語言生動,作者用(碧綠)(紫紅)來描寫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輕捷)來形容黃蜂和叫天子,這是分別從(顏色)和(形態)兩個方面生動而形象的描寫百草園的景物,表現了自由快樂的兒童生活樂趣。13,這段景物描寫動物,其中用「伏」寫黃蜂的(靜)態,用動詞「竄」「噴」寫(叫天子)(斑蝥)的「(動)態。14作者如此有興致的描寫百草園,有什麼用意?表達對自由,率真,充滿樂趣的童年的懷念,也為下文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縛進行對比。15這段景物描寫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為什麼?詳寫泥牆根一帶,略寫整個園景,以面烘托點,又以點照面,既完整,又重點突出,具體生動。三、深入探究下列問題1.對於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有人認為在作者看來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認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麼看法,試從文中找出能證明你觀點的句子,略作分析。如果你認為三味書屋也是充滿樂趣的,那請你說說三味書屋的樂趣與百草園的樂趣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呢?相同點如:都是兒童之樂,表現兒童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享受,對自由歡樂的追求……不同點如:百草園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三味書屋是嚴肅凝重的學堂;百草園之樂源於自然的厚賜,三味書屋之樂源於對知識與快樂的追求;百草園生活可謂「快樂無極限」,三味書屋只能暫借片刻逍遙……2·作者寫「美女蛇「故事的目的:(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的神秘色彩)3·機關:秘密4·高枕而卧:放心大膽的睡覺,比喻不加警惕,無憂無慮。四、課內語段閱讀: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一塊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條長繩,人遠遠地著,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1、選擇適當的動詞填在橫線上a掃開;b打掃;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牽;j撒;k投;i系;m捆2、用原文回答:捕鳥的條件: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捕鳥的結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3、捕鳥的過程用了一系列動詞,它的作用是什麼?具體生動地表現了捕鳥的過程也表現了兒童在捕鳥時的樂趣。4、「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是與什麼相比較說的?是和夏季百草園相比較5、冬天百草園的樂趣是什麼?冬天百草園的樂趣是下雪後捕鳥、6·這段寫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7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園雪後捕鳥也有無限的樂趣。六、課內語段閱讀: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1.第一段描寫,寫出了(d)A.「我」對被送進書塾的種種原因的猜測。B.表現了我對百草園生活的熱愛。C.表現了對書塾生活的厭惡。D.寫出了「我」對要被送進書塾的種種原因的猜測,表現了對百草園生活的眷戀和惜別之情,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2.作者把有無限趣味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對比著寫,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百草園里有無限樂趣,表現出作者熱愛自然,喜歡探索自然奧秘,熱切追求知識的思想感情,寫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死氣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滿情緒,這樣對比著寫,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3.第一段文中有三句,把「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並列在一起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4.(1)從結構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過渡)作用。(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辭方法是排比擬人(3)文中的三個「也許」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選擇正確的一項(b)A.表達了「我」因為要告別百草園而產生的痛苦、憤怒的感情。B.用疑問、猜測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現了「我」告別百草園時心裡引起的震盪、依戀與無奈的感情。C.表達了「我」後悔當初不應該那麼淘氣,做了種種錯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罰的思想。5.第二段主要寫「我」在課堂上(分心),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厭惡。(2分)6.魯迅對「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那樣憎恨是因為(c)(3分)A.他當時年紀小,不知道學習的重要,認為學習限制了他的自由。B.老師教學生死記硬背,枯燥無味,教學方法也不好,用戒尺、罰跪來對付學生,他很反感。C.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少年的求知慾,把學生的思想限制在古書堆中,不利於身心的健康成長,必須改革舊的封建教學制度。7兩個「Ade」作用:表達了我對百草園中動植物的依戀之情,同樣的告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8·「蟋蟀」和「覆盆子」後面為什麼加「們」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表達了我對百草園難舍難分,依依不捨的心情,以孩子的語氣顯得天真活潑。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9·作者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進行對照,其目的是: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10·這篇散文的主題: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了兒童時代對自然地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地心情。11·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體裁(散文),魯迅,本名(周樹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華蓋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2. 七年級下冊語文23課主要內容 急用
經過充分的准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穆朗瑪峰最後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後,著名的 「第二台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於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所剩不多了,他們現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最強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餘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並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簡訊。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鬥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 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於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從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創舉。
3.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練習冊23課閱讀題淚水中的收獲答案
1、kàn cǔn
2、記敘了災區人民,救援人員,志願者抗擊災難的動人事跡,謳歌內了萬眾一心抗震救容災的頑強斗爭精神。
或:我們在抗震救災中收獲了重新站起的力量,希望、溫情和責任。
3、自然環境(景物)描寫
總領全文,與結尾遙相呼應;
與巨大的自然災害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表達了戰勝災難的強烈願望。
4、思量,考慮 強調只要生命還在,只要不放棄,災區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5、強調其不尋常的意義。紅紗巾既是希望的象徵,「沾滿泥土和血跡」則是經歷災難與命運抗爭的見證,因此它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6、在困難面前不放棄希望,在工作和學習中勤奮努力,生命才更有價值,人生才會更加精彩。
4. 7下語文第23課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課文目錄
第一單元(人物風采)《貝多芬傳》
《一面》《展示華夏文化的魅力》
《趙普》《周總理,你在哪裡?》
第二單元(童年趣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顆枸杞豆》《我們家的男子漢》
《柳葉兒》《黃紗巾》
第三單元(建築藝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塞宮》《黃鶴樓》《於園》
第四單元(動物世界)《松鼠》
《松樹金龜子》《國寶—大熊貓》
《師生自薦課文》《古詩三首》(蟬、孤雁、鷓鴣)
名著推薦:《西遊記》
第五單元(信息傳播)《三個太陽》
《錄音新聞》《決戰太空》
《新聞兩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七子之歌》
專題:《荷》
第六單元(詩詞拔萃)《沁園春 雪》
《卜運算元 詠梅》《古代詩詞三首》(木蘭詩、觀刈麥、破陣子)
《現代詩三首》(樹、信念、中國的土地)
《歌詞三首》(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
《古詩二首》(黃鶴樓、歸園田居)
23課《決戰太空》
5. 小學6年級語文書第23課讀後感
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後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庄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課文以時間為序,扣住四個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第1~4自然段)、「重披戰甲」(第5~11自然段)、「憑吊戰場」(第12~16自然段)、「庄嚴歸去」(第17~23自然段),把嘎羧生命里最後的輝煌與庄嚴記敘下來。尤其是對嘎羧動作、神態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如,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止、神情,在打洛江邊的久久凝望與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麼,學習些什麼?
本課學習應引導學生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條理的基礎上,練慣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並通過入情入境地品讀,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裡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真的是沒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頓時安靜下來!作者對嘎羧動作、神情的描寫,細膩生動,寥寥幾筆卻清晰地表達出一頭英勇的戰象積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使讀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見到象鞍時內心涌動的對輝煌過去的深深留戀與回味!
②二十六個春秋過去,象鞍已經破舊了,仍顯出凝重華貴;嘎羧披掛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邁的氣概。
象鞍破舊,卻仍然凝重華貴;嘎羧年邁,卻仍然英武豪邁!二十六個春秋,彈指一揮間,而今,戰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積滿灰塵的象鞍上記載著凝重的歷史,記載著嘎羧的英勇;紛亂不再,年輕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懷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對稱的並列句式增強了語勢,此句通過對象鞍和嘎羧的簡練描繪,深情地贊頌了嘎羧的英雄形象與氣概。
③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驚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戰象們馱著抗日健兒,冒著槍林彈雨,排山倒海般地沖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丟盔棄甲;英勇的戰象和抗日將士也紛紛中彈跌倒在江里。「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戰友鮮血的一處傷心之地;「震耳欲聾的吼叫」,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戰友們的靈魂,也許在訴說它對戰友的深深懷念,也許在告訴戰友,它也將來陪伴它們……這樣的悲壯,這樣的深情,這僅僅是一頭戰象嗎?這是一位讓人滿懷敬仰的英雄,這是一位讓人飲淚歌頌的英雄!
④土坑約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側著臉,鼻子盤在腿彎,一隻眼睛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
有誰能如此坦然地面對死亡?有誰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靜靜地為自己挖掘了墓地,靜靜地躺在那裡,那「睜得老大」「凝望著天空」的眼睛,讓人揣想:它在告訴我們歷史不能忘懷嗎?它在期盼和平嗎?……
⑤它死了。它沒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經並肩戰斗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從垂暮時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戰甲的英武,從重臨舊地到安葬自己,我們漸漸讀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這片曾經灑過熱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經並肩戰斗的同伴。這是一頭戰象的善良與忠誠!它雖然只是一頭象,卻具有高尚的情懷,這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值得我們深深思索啊!
(2)對詞語的理解。
威風凜凜:聲勢或氣派令人敬畏。
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強,聲勢大。
豪邁:氣魄大;勇往直前。
泣不成聲:哭不出聲來。形容十分悲痛。泣,小聲哭。
唏噓:哭泣後不自主地急促呼吸。
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
膨脹:由於溫度增高或其他原因,物體的長度或體積增加。
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激越:(聲音、情緒等)強烈、高亢。
浴血:形容戰斗激烈。
搏殺:搏鬥,奮力殺敵。
箐:山間的大竹林,泛指樹木叢生的山谷。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日寇、埋葬、陣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華貴、英武、氣概、傷感、蒼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經心、久別重逢、橫遭不幸、震耳欲聾、浴血搏殺」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能提出不理解的問題,與同學一起探究解決。
4學習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感受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三、教學建議
1關於大象,學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習性,而對大象作為兵士參加戰斗的歷史可能知之甚少。課前,可以建議學生搜集關於戰象的歷史資料讀一讀,對戰象的情況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課文,理解戰象嘎羧的情懷。
2課文篇幅較長,教學的重點之一是訓練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教學時,可以規定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讀完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及時進行反饋交流,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講述的順序,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3課文講述的內容及蘊含的思想感情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問題,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如,「嘎羧要離開寨子時,為什麼要披掛象鞍?」「嘎羧為什麼要去打洛江畔?」「嘎羧離開村子前為什麼要繞著寨子走三圈?」對於這些問題,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小組討論研究一兩個問題,再全班進行交流,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對嘎羧行為、神態的具體描寫,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教學中要讓學生領悟的一個難點。可以採用以下思路來教學:
首先,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對嘎羧的印象。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可以用簡潔的語言把自己對嘎羧的印象寫在黑板上。然後,師生一起回顧大家的見解,根據語言的表達及用詞情況作適當的整理。
其次,研讀課文,抓住最能說明自己見解的語段,細細品讀,深深感悟。可以獨自學習,也可以同桌或小組研讀。在學生充分研讀後,組織集體討論與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認識和感悟。重點可以抓住以下幾處描寫,如,嘎羧再次見到象鞍時的舉動與神情;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嘎羧為自己挖掘墳墓的壯舉。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想像,充分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氣概,感悟到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之後,可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引導他們說說其他令自己感動的語段,或以讀代講,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深化對嘎羧的認識,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此時,學生也自然地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最後,可根據班級學情,適當引導學生感悟到,作者這樣具體的描寫,是與他所要表達的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通過對嘎羧生命最後一程的細膩描述,贊頌了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字里行間,也有更深刻的含義。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既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感悟以及理清課文條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復述,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有詳有略的講述,如,「再見象鞍」「憑吊戰場」「葬在百象冢」三處就可以詳細點,其他部分可以說得簡要些。
6教學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課文里部分生字的字音和字形。字音方面,如,「排山倒海」的「倒」讀「dǎo」;「中彈」一詞讀「zhòng dàn」;「撲喇喇」中的「喇」根據變音規則讀「lā」;「浴血」的「血」讀「xuè」。字形方面,如,「革」字第四筆是橫,最後一筆是豎;「搏」的第十筆是點;「寇」字的字形比較復雜,要提醒學生與「冠」相區別。
7本文作者是沈石溪,他擅長寫動物小說,寫的動物主要是雲南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動物。他的動物小說,有助於學生增長見識,培養對動物的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課余,教師可介紹他的作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贊同
0| 評論
相關內容
2009-12-27 語文六年級23課資料 55
2008-12-25 五年級上冊語文23課的資料 23
2008-12-7 五年級語文書上冊第23課的資料 3
6. 語文課本初一上學期第二十三課表達了什麽思想感情
23 散步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家庭。作者表達了關於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裡,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麼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麼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麼樣?兒子如願,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自然不至於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裡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於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在結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麼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這里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准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這一家多麼和睦。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於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一般說,婆媳關系更為要緊。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麼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麼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跌的,非穩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徵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它的語言呢?
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精美的語句反復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後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麼情態,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比況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成這樣對稱的句子。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並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第一問,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擬標題,可以各顯神通,擬好後,交流一下,相互評判,鼓勵創意。
二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並與同學交流。
本題要求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重點應放在「整個世界」四個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參見「問題研究」之三。
三 下面這篇短文也是講三代人的故事。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與《散步》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則差別較大。本題作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說的是,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小;《散步》說的是,孝順第一。衡量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上去考慮。
教學建議
一、抓住兩處關鍵,引導研討
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閱讀能力的高下表現在理解的深度。只見表層,不見深層,是膚淺;由表及裡,方為深刻。本文關鍵有兩處。一處在面對「分歧」時作出的決定,一處在篇末所說的「整個世界」。尤其是第一處,要引導研討。「我」為什麼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推而廣之,「我」處事的「原則」是什麼。悟出一個「孝」字,才算理解了課文,於人文素養也大有益處。
二、要引導揣摩語言,學習語言
特別要品味對稱的句子,要研究遣詞造句,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寫出來的。例如寫「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接著寫背的重量,從母親的體重到兒子的體重,連起來說,就可以造出對稱的句子。一個是不算重,一個是輕。擴展一下,說為什麼不算重,為什麼輕,一個瘦,一個是幼小,再擴展一下,說到身材,一個是高大,一個是很胖。這樣就能說出兩相對稱的句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設計
1.朗讀。
朗讀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讀的能力,這一次要試試這種能力。
2.跳讀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這個人怎麼樣。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麼樣。
第三遍注意母親性情怎麼樣。
第四遍注意兒子性情怎麼樣。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無形的。例如,「我」說「走大路」,委屈了兒子,沒有寫兒子的反應,應該加以想像,也沒有寫妻子的反應,也應該加以想像。
3.談談整體感受。
既要展開,又要聚焦,聚焦於「我」的孝敬上面。
4.內容研討。
研討方法:質疑;提問;合作探究。
(1)這篇短文為什麼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引導法:先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再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作者的意思是什麼?
引導法:抓關鍵因素;學習從個別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為什麼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麼鄭重其事?
5.語言學習。
(1)用圈點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對稱的美。
6.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點點頭。
(2)一切都取決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較閱讀:《散步》與《三代》。
有關資料
一、《散步》的寫作契機(莫懷戚)
《散步》寫於1985年;因為是發一種「生命的感慨」,所以註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說體裁這東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選取,實在只是一種自然結果。
這篇文章寫作的契機,現在回想,應該是兩個。
第一個就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確如文中所說: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陣才將母親帶上路……當時我兒子正上幼兒園,他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也是真的。但是當時我們的笑,是為小傢伙的出語機靈而興奮,像所有年輕的父母一樣,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過人之處——你看他小小年紀便懂得歸納,將來豈不是個哲學家?
第二個契機則較有理性色彩。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將其拆開,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卻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雲雲。他還同我一起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麼油水的民族遺產。寫作的念頭就產生了。
選材時,我最終確定第一個契機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載體,是這樣考慮的:
(一)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這樣,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託,較之純粹的虛構更有實感;
(二)剛好三代人,主體「我」和「我的妻」,客體「兒子」、「母親」齊全,便於「導演」;
(三)說「導演」,是因為近年的散文寫作傾向之一,是情節化(也有稱細節化的),總之寓理於事之風長,單純說理之風消;可讀性越來越被強調。
切入角度: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才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吧,其責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會性,或曰倫理性質,也暗暗滲透了出來。
而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所以我在文中設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而且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事實是有歧路,無爭執——祖母寵孫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無以產生表現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兒子,並未背母親,但這之前是背過母親的。譬如1981年我們陪母親游都江堰,離堰水,景象略險,我便背著母親慢慢。那時母親尚不很老,似覺過意不去,我說你在我背上我還穩當些。這倒是實情,所以母親說:「那麼,倒是我在保護你?」。
所以說,如果從未既背過小,也背過老,也難想到背負這一幕。
所以綜觀此文之作,也不過暗合了一條文藝理論: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如是而已,也無甚特別的技法。
(選自《語文學習》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題(節錄)(夏雨舟)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線條比較明晰:(1)「我」勸母親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卻依從了孫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人深思呢?細味之,不外乎採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願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於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願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於心不忍。於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這個選擇應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後,結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如果說「我」的決定易於理解的話,那麼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這不正是以血緣構成的家庭最穩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賀曉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該多走走」。「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素質的增強,有利於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從善如流。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湧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於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很仔細。他們的行動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餘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題》,載《中學語文教學》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語言美
《散步》的語言平易朴實,然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情趣盎然。「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寫母子關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小傢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了小傢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二)含義豐富。「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一句表現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裡」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含義深刻。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願望的內心世界。
(出處同「二」第二則)
《散步》的語言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芬芳。閱讀這種語言的感受像是背著花籃和作者一同散步,一邊交談,在不經意間往花籃里採摘幾朵並不名貴卻很雅緻的花朵。
縱觀整個行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齊與錯雜,音韻的鏗鏘與連綿,語意的對舉與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無絲毫的刻意雕琢。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三個句子看來熟悉的字眼很多:無非就是「我的話」「她的話」,「前面」「後面」,「媽媽」「兒子」,讀來卻能撩起幾多思緒,幾多羨慕:慈母與孝子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羨慕之餘卻又悟出:生命原本這樣,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個「平順」,一個「有意思」,這分明是描摹母親和兒子的口吻,加之運用頂真辭格,讀時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韻感。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一「老」一「小」,一個看為「強壯」,一個視為「高大」,這種回環復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既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了「我」復雜的心理。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此種對舉在文中是常見的,它構成了句式的對稱美,同時也為文章的內容服務,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後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7. 求初一語文23課《散步》的讀後感 快快快
看到老師讓家長寫一篇《散步》的讀後感時,不禁啞然失笑,這幾天孩子放假,他爸爸命令他每天吃完晚飯都要和我們遛一會兒彎……「媽媽,我已經看過了,你要好好讀呀!」兒子小大人似的對我說,我點點頭讀了起來。
那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呀,讀起來是那麼親切、溫馨,通篇充滿著絲絲蜜語濃濃親情:母親的慈祥,作者的孝順,妻子的賢惠,還有那個胖胖的小傢伙兒,更是聰明可愛。
我反復讀著,文中初春的新綠、樹上的嫩芽、轉季的冬水;特別是那菜花、桑樹和魚塘,那山水畫般的江南春色在眼前明朗清晰起來。不由得陷入沉思,想起一些往事。
我小的時候,父親母親工作都很忙,但是父親只要有時間就會帶我和哥哥去單位不遠的河套邊散步,哥哥會自顧自的玩兒,父親每次都拉著我的小手教我認識一些植物和昆蟲,有一次,父親問我河水為什麼朝那個方向流,我不知道,父親就帶我往上走,走啊走,我終於看出來了,水來的方向地勢高,我高興得說:「爸爸,這邊地高,那邊地低。」父親把我抱起來說:「對的,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人要是不努力、不奮斗就會像這河水一樣只能往下流了。」長大後,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每遇到困難就想起父親的教導和溫情,就有了無限力量。只是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福分,想看到父親卻也只能在夢里了……
為人父母後更深刻的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愛和付出,我們也把這份愛傳遞給孩子。2008年母親節,兒子對我說要給我洗腳,我知道那是他的作業,他給我洗完後可能沒在想什麼,也許現在都忘了,可就此時此刻我一想起他溫暖的小手滑過我的腳面,心裡還是暖暖的,眼睛依然會濕潤……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親情是多麼珍貴,讓我們把愛一棒一棒的傳遞下去吧!
8. 年級上冊語文第23課難忘的一節課讀完這篇課文我的感受
我們剛學
雖然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是一句極其簡單的話,誰不會說呢?但是,他們是帶回著一顆火熱答的心去讀,是懷著崇高的敬意去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話,它所蘊含的感情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意啊!他們對祖國的情意深厚,他們的民族精神強烈;不管是再長的海峽,再大的風浪,也無法阻斷他們的愛國情意。
9. 用七下語文書23課仿寫作文300字u
1、首先定要看清題目要求般作文題都要求項里對文體、字數、表達方式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必須把要求項內容搞清楚並且嚴格執行能遺忘符合文體要求(要求寫\r\n寫成\r\n、散文或、\r\n等)無論文采寫得多好律評四類卷下得超過25分\r\n \r\n 2、注意題目隱含內容題目明確提出要求望而知必須照辦無誤有些要求隱含表面文字背需要考生自己悟出來比《陽光下成長》陽光當指自界陽光應理解黨關懷、集體溫暖、家人朋友間親情等等《我腳印》題也決要描寫真實腳印而應當寫成長道路上、進步過程有意義事件對些給\r\n題目提供材料更應當注意運用概括、引申、類比等方法加認真分析理解題目比喻或象徵意義\r\n \r\n 3、用、兩分鍾編寫提綱編寫提綱沒有固定格式由於文體同提綱寫法也應有所區別:\r\n按時間、空間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來編寫;\r\n般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搭起架子並體現論點、\r\n之間關系;說明文則要抓住說明對象特徵按空間、或時間、或\r\n編寫\r\n \r\n 4、編寫提綱注意作文布局結構好安排5自段開頭\r\n三四句自段和結尾點題二三句段間過程安排三段(例寫\r\n寫起因、經過、結(高潮)各段有時安排4或5自段也沒有所謂)總之拒絕三段式、四段式\r\n \r\n 5、作文過程要注意文章主題要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雖現強調學生考作文只要能夠\r\n樣觀點都里必須有度度社會主流價值觀:大家都認作弊對卻寫文贊揚作弊認勇敢、有本事表現樣文章寫得再好得分都會低因偏離了社會主流價值觀\r\n \r\n 6、建議給出\r\n、材料作文大多限文體我們好寫成記敘文記敘文敘述兩件事情時間、地點、人物要交代清楚事情起因、經過、結我們要發揮我們聰明才智和想像完整詳細地寫出來\r\n \r\n 7、絕對能暴露真實校名、地名、人名人名用小明、小青代替建議用小A、小B般了有真情實感多數用第人稱我寫我所見所聞、寫我經歷、我活動、我視角線索敘述兩件事\r\n \r\n 8、忘標題正亂塗亂改要大量引用材料內容\r\n要注意點底\r\n等\r\n \r\n 9、定夠要求字數幾年考作文字數要求少於500字同學們當卷面寫500字時候會發現還有200字左右空格所好多少寫滿卷面空格樣作文得高分成功了半\r\n \r\n 10、120分鍾考試時間應該留出40-60分鍾時間作文時間充足心慌文思才會泉涌;否則倉促成文難免丟三落四作文臨場答卷有限時間內進行答卷質量高低取決於考前長時間努力反映著考生平時語文學習功底因此要想臨場答卷取得滿意效功平時說作文有秘訣魯迅先生所講過:要多看、多想、多讀、多寫
10. 語文七年級下冊書中的第21和22課的感悟
七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閱讀:校園風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2、心聲(黃蓓佳) 3、我的老師(蘇叔陽) 4、我的五樣(畢淑敏) 5、我的讀書生活(雅科夫列夫) 詩詞誦讀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口語交際:春節你是怎樣過的 寫 作:身邊的人 綜合性學習:有趣的漢字 第二單元 閱讀:四季歌 6、散文兩篇 春(朱自清) 春風(林斤瀾) 7、夏天的旋律(楊德祥) 8、詩兩首 秋天(何其芳)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 9、唐宋詩中的物候(竺可楨、宛敏渭) 10、大自然的啟示(松下幸之助) 詩詞誦讀 如夢令(李清照) 清平樂子"村居(辛棄疾) 寫 作:春天的歌 綜合性學習:唐宋詩詞中的…… 第三單元 閱讀:英雄 11、沁園春"雪(毛澤東) 12、蘆花盪(孫犁) 13、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臧克家) 14、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施耐庵) 15、勇氣(狄斯尼) 詩詞誦讀 烏衣巷(劉禹錫) 赤壁(杜牧) 口語交際:我能行 寫 作:心中的那顆星 第四單元 閱讀:科學的星光 1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 17、神奇的納米(何佳) 18、甘露的秘密(仇春霖) 19、思想的聲音——諾貝爾獎獲得者寄語中國青年(讓"多塞等) 20、技術年表 詩詞誦讀 望岳(杜甫) 登飛來峰(王安石) 寫 作:介紹小製作 綜合性學習:郵票上的學問 第五單元 閱讀:科學的幻想 21、外星人(節選)(威廉"科茲文克) 詩詞誦讀 次北固山下(王灣) 浣溪沙(晏殊) 口語交際:身邊的變化 寫 作:動物朋友 第六單元 閱讀:生活中的哲理 22、《論語》八則 23、寓言三則 南轅北轍 塞翁失馬 阿豺折箭 24、渡者之言(周容) 25、扁鵲見蔡桓公(韓非子) 26、賣油翁(歐陽修) 27、黃生借書說(袁枚) 28、古詩二首 觀滄海(曹操) 飲酒(其五)(陶淵明) 詩詞誦讀 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過故人庄(孟浩然) 口語交際:學會說「不」 寫 作:我有一個「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