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層次性作業

語文課層次性作業

發布時間:2021-03-04 01:43:00

初中語文作業可以進行哪些方面的分層創新

1.作業分類:一般分為課前作業、課堂作業和課後作業三塊。
課前作業:即課前預習部分;課堂作業:即課中反饋部分;課後作業:即課後遷移部分。
2.設置作業時要明確作業的目的。這是指對教師而言。作業內容要符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要有目的性與針對性。能使學生鞏固新知識或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布置作業時,對題目要有選擇,不能簡單重復課堂內容,讓學生照著課本填空,思維沒發揮任何作用。特別是按照學案提綱進行預習時,題目的設置一定要精心。
3.作業難度要體現層次性。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有選擇性的布置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特別是課後作業要注重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等基礎性教學任務的落實,同時保證升學應考能力的逐步提高。作業可分成必做題(基礎題)和選做題(提高題);有的同學要全做,有的同學可以只做基礎題,少做或不做提高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讓不同情況、不同程度的同學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滿意。如果一概而論,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必然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基礎較差、程度不高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一些學有困難的同學,對於一時沒能理解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不能真正理解,最終只能是不做或者迫於教師的壓力而抄襲他人的作業。
4.作業要進行批改。教師批改作業,是教師檢查教和學的效果,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有效手段。批改學生作業的目的重在了解學情,了解教情,重在及時反饋。作業批改的認真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的反饋信息。批改不一定全批全改,可以選取不同層次的部分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充分了解學情。對學生作業批改情況要有評價,把學生在作業中錯誤率高的題目在課堂中進行分析,鞏固知識點;對不認真的作業要嚴肅指出,並曉之以利害,引起警示。通過分析評價,引起學生對作業的重視。

語文課程標准下作業的標准有哪些

新課程標准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許多教學新理念,我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嘗試設計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作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舉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我的作法是: 一、自編型作業。
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編擬出適合學生的作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設計中來。
比如,我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文後,學生都為索溪峪美麗神奇的自然風光所折服、陶醉。這時,我說:「同學們,你們願意為這篇優美的課文設計一項作業嗎?」同學們聽了,都高興地開始設計作業。不一會兒,有的學生說:「配樂朗誦。」有的學生說:「仿照文中『總--分--總』的寫法寫一段話。」有的說:「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背下來。」有的說:「以索溪峪為背景,設計一張特種郵票。」還有的學生說:「為索溪峪設計廣告詞,讓中外遊客都到那裡觀光遊玩。」„„
學生自編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作業質量也很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二、實踐型作業。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設計實踐性作業,讓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於培養能力,增長知識。
1、做一做。學完課文後,將所學的知識動手做一做,實踐一下。比如學完《曹沖稱象》後,讓學生回家做一做「稱象」的實驗,驗證一下課文所講的方法,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說一說。比如教學《黃繼光》、《我的戰友邱少雲》等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可讓學生相互說說這個故事,也可以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此外,老師還可以提出具有爭論性的問題,如「開卷是否有益?」讓學生召開辯論會,進行辯論。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辨析能力。
3、演一演。比如在教學《將相和》中的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時,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這個故事改編為課本劇演一演。
4、查一查。在教學《落花生》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網路、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查找、閱讀與文本有關的音像、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幫助學習和理解。
5、寫一寫。比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後,可以讓學生對本地環境的污染情況進行調查訪問和實際考察,並撰寫調查報告,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創造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語文作業設計要尊重學生思維成果,贊賞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那麼,如何設計創造性作業呢?我的具體做法是:
1、改編體裁。在學了《奴隸英雄》這篇課文後,可讓學生按照《奴隸英雄》劇本的故事情節,將劇本改寫成一篇幾百字的短文。
2、續寫故事。學了《窮人》後讓學生從《窮人》的結尾接著想下去。即:在漁夫和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以後,他們的生活會怎樣?根據漁夫一家的生活現狀,合理的想像,然後用文字寫下來。

❸ 怎樣進行語文個性化作業課題實驗研討活動

《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開題報告
2015/4/6 0:52:2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一直以來,作業都是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實踐過程。而傳統的作業方式,僅僅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機械地簡單重復記憶,不利於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個性化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個性是創造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是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需要。如今是個性張揚時代,孩子們的個性千差萬別,讓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做同樣的作業,根本達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家庭作業是教學的延伸環節,是鞏固知識、培育能力、發展個性、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平台,是反饋有效教學和實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參照,是引導學生學習進步的階梯,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載體。然而,由於農村小學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師資水平相對較低,觀念落後,多年來,農村小學生的語文家庭作業在設計上仍然只注重如何「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學生的家庭作業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這種封閉的、僵化的、單一的家庭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旨是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強調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學生作業這一環節如何體現,如何通過學生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個性化設計改革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可迴避的問題。
在我國,「學業負擔過重」 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曾多次下發關於「減負」的文件,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學生家庭作業量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國內學者對家庭作業討論和研究較多的也是關於作業量過大問題。但西方學者對家庭作業問題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視角的,其得出的結論和提出的觀點是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有助於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對家庭作業問題進行再認識與審視。
目前,國內外對作業內涵的界定還沒達成共識。但很多專家學者站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對作業做了富有創新性的界定,試圖走出狹隘的「工具論」視角和擺脫「技術理性」的干擾,這對我們正確理解作業的內涵具有有益的啟示。中西方學者普遍認可家庭作業的積極作用, 同時也指出過量的家庭作業會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家庭作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適量的家庭作業有助於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技能的提高,有助於內化學生紀律意識,有助於學生學習自製力的提高以及獨立性和責任心的培養,有助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了解學校的發展,促進家校合作等。中西方教師在課外作業類型設計上存在很大分歧。
就近幾十年的作業設計研究歷程來看,作業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美國的杜威提出的基於實驗主義的活動作業形式,把作業看成課程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課程就是社會活動作業。作業的類型更傾向擴展型與創造型,即課外作業應有助於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與遷移, 作業完成重結果更重過程,給學生廣闊的思考餘地,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及創新。另一種是前蘇聯的凱洛夫提出的基於認知主義的文本性作業,把作業視為家庭范圍內完成的課程補充和延伸內容。我國教師為學生設計的課外作業主要是這種類型。在課外作業類型設計上, 主要是記憶型和積累型。作業內容往往都是復習課堂教學內容,目的是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所研究的「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范圍主要是對學生的課內和課外作業作個性化設計的研究。
課題的核心概念:個性 個性化、個性化作業設計
個性:個性也稱人格,是指一個人先天遺傳和後天在一定環境和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個性綜合特徵,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之處。
個性化:第一、個性化對象具備了某種程度的個性化特徵。第二、有目的地發展個性化對象使之達到預期目標。
個性化作業設計:是指根據不同的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能力,設計內容、數量、要求和形式各不相同的作業。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課題研究目標
1、發展目標:通過課題研究,增強師生的創新意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的學習機會。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多樣性的小學語文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作業的樂趣,以激發小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使作業同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著力解決教學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引導學生由「要我做作業」向「我要做作業」、「我愛作業」 轉變。
2、理論目標: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下功夫,加強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作業設計規律來。
(二)課題研究內容
1、小學作業現狀調查研究。
教師方面:了解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以及作業設計的水平與技能等。
學生方面:了解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多長時間完成作業及完成的質量,是否有負擔等。
2、作業內容設計的個性研究。
本著「少而有效」的思想,著重研究以下內容:作業設計如何講究趣味性;作業設計如何體現層次性;作業設計如何注重實踐性;作業設計如何加強綜合性;作業設計如何體現人文性;作業設計如何滲透開放性。
3、作業評價的個性研究。
對評價標准及方式方法、開放與鮮活性進行探索研究,促進學生揚長避短。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學生作業的數量、時間、評價、作業習慣及作業效果。通過調查了解到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文獻研究法: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並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來研究分析,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
3、實驗法:課題組成員即按照課題研究目標,有計劃地進行分析研究、不斷實踐總結。
4、個案研究法:通過個案追蹤調查分析,了解作業的方式、效果與習慣,便於針對性地研究。
五、課題研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審視自身的作業設計理念,重視語文的作業設計。
2、通過探索化小學語文的個性化作業設計,切實做到以生為本,精心設計出符合新課標精神的小學語文作業。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學習中主動地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每個人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進步。他們的思維力、創造力、想像力得到了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
(二)課題研究的創新
力求改變學生作業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的狀況;倡導一種趣味性的、實踐性的、開放性的、人文性和可行性的語文作業設計方式,在多層次、多形式的語文作業設計中更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和發展,縮短書面作業的時間,減負增效;培養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通過相互合作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讓他們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去實踐;通過讀寫結合,加強語文學科的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
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目標就是以樹立全面正確的有效課堂教學的理念為先導,立足於我校語文教學的實際及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通過對語文作業布置的分析、改進和應用,探索符合新課改理念和落實蘇教版教材編排意圖的最佳教學途徑,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教師教學業務的專業化成長,造就一個新型的語文教師群體。
通過「新作業」設計,將多種知識的獲得和多種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聯系相關學科,溝通校內校外,為學生提供張揚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康的人格。
通過「新作業」設計,構築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空間,以「在生活中學習」的新理念為指導,逐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積極情感和堅強意志。
通過「新作業」設計,有效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及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學習習慣。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優秀案例集。
2、課題結題報告。
3、相關教研論文。
七、課題實施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
組建課題組,教師自願參加研究。制定研究計劃並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文獻資料,使他們了解課題研究的背景,理解課題內涵,明確研究目標,熟悉研究內容與方法。
(二)實施階段(2011年7月——2013年5月)
1、構建合理的課題研究網路。
2、加強理論學習與理性思辨。研究成員研究文獻資料集,定期召開讀書匯報會,聯系自己暢談學習的體會。有可能的話還定期召開沙龍研討會,以積累經驗,解決困難。
3、搭建課題研究階段成果展示平台。在研究過程中,以課題為抓手,創造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活動,進行論文、案例、有效課堂教學等的評比工作,努力營造一種合作與競爭和諧統一的研究文化。
(三)總結階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
主要進行引導課題組成員對研究過程進行梳理與分析,撰寫研究心得與論文,內容言之有物,講述自己的研究收獲,同時還藉助《江蘇教育研究》、《連雲港教育》鼓勵教師把研究成果進行推介,申請成果鑒定。
八、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領導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學校將為課題組提供研究經費,在業務培訓、資料收集和開展活動等方面保證經費的落實。
2、師資力量雄厚。為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成員有教科室主任、語文教學骨幹、優秀班主任,其中課題主持人劉湘曾負責過市級相關課題研究,並順利結題。課題組教師具有相應的教學科研能力。
3、研究條件優越。我校圖書館藏書量大,圖書品種豐富。我校特別注重教學教研活動,始終以「科研興校」作為辦學方針。我校尤其重視教研開發建設,在教學科研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組織和經濟保障。我校良好的教學教研風氣、健康的科研氛圍、優越的藏書條件都為課題的研究實施創造了可靠的保障。
4、實驗基礎扎實。我校現有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餘人,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實驗群體,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這一切都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❹ 如何利用語文作業強化課堂教學內容

一個完整的語文教學活動,應包括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作業的評價與反饋這幾個環節。其中,布置作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業布置得合適與否,關繫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關繫到學習目標的實現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所以布置作業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技能和素質的考驗。但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為了追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教師在布置作業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師生苦不堪言。原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而有計劃進行的語文訓練,它是思維和操作的演練場。新的課程標准對學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語文能力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大綱到課程標准,語文作業演變軌跡十分明顯。因此,在課改新形勢下,對語文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認真地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毫無疑問,適時、適量、適度的作業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但筆者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發現多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普遍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作業量過多,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更注重「量」,總認為「熟」一定能生「巧」,只有多做就能得高分。因此,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適量,學生往往是今天一張卷子,明天又是一黑板,後天又要抄課文,做得頭暈眼花,做得叫苦連天。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拿高分嗎?其實不然,殊不知,這種「題海」戰術,不僅不能使學生獲得高分數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等。

2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曾經聽到有學生這樣抱怨:「我最討厭學古文和古詩了,我們都知道語文老師怎麼布置作業,學之前先布置抄幾遍,學完了又要抄幾遍,過了一星期又要抄,我都要抄得吐了。沒一點新花樣……」學生的抱怨其實在提醒我們重復地抄課文他們很反感,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有的教師為了省事,只布置一些簡單的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讓學生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學生是否就認為教師好了?長久下去,學生肯定會忽略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我們的作業也沒收到實效性。

3作業難度不一,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完《中國石拱橋》後,不是幫學生舉一反三,鞏固在文中所學到的說明方法,而是再次將課文中的例句布置給學生做作業,這種教學態度是不負責的。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完這篇課文後,獨創一個題目——《試論石拱橋的過去與未來》,讓全班學生怨聲連天,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是東拼西湊,敷衍了事,收效甚微。從以上兩個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作業難度過小隻會浪費學生的時間,作業難度過大,很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違背了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

從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正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我們的教學效果不能有效地從作業中得以反饋,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不僅是一位語文教師,還是一位班主任,每天一早來學校見到的就是辦公桌上沒有交作業或抄作業的學生名單。有的是課代表寫的,有的是任課教師寫的,這一串串名單,從表面上看是我們的學生懶,學習態度差,但我不知道各位想過沒有:這難道跟我們的教師布置作業態度沒有關系嗎?記得巴金先生說過:「在我靠葯物延續生命的有限的日子裡,我始終擺脫不了夢魘的折磨,我給一位朋友寫信說:『使我感到痛苦的是看見孩子們失去他們的童年。』」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他們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就會造成一些年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有一位心理學家也說過:「童年的價值就在於幸福。」試想,當我們的學生在做大量重復機械的作業時,他們的學習情緒怎麼可能提高呢?當我們的學生在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有多少人會認真地動腦筋呢?因為即使你這個題目想出來了,下個題目你又得花上半個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想,一個晚上我們的學生能做幾道這樣的題目呢?更何況抄襲在有些中學生看來就是一種認為有效地「捷徑」,他們怎麼可能會多花時間去想呢?當我們的學生每天疲於應付《學海風暴》、《全能王》時,他們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來動手、來積累課外知識呢?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的學習靈感和創造性將被作業消耗殆盡,而我們教育的目的難道就是培養一個做作業的機器人嗎?

我們當然不能培養作業機器人!語文作業作為教學子系統,應努力地實踐著《課程標准》的要求,因此就必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結合《課程標准》的要求,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作業練習中解放出來,由作業的奴隸變為作業的主人,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從課本、文本中解脫出來,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切實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這才是我們布置作業的目的。那麼,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作業的有效性呢?我想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內容要有啟發性

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採用啟發性,因此在作業設計時也要體現出啟發性。事實證明具有啟發式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敬畏自然》一文,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人類要征服自然的想法是愚蠢的,要敬畏自然,就要敬畏我們自己。我教完這課就引導啟發他們動手去網上查閱資料,並聯系生活實際,用活生生的例子來證明為什麼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於這個作業,學生表現得很積極,不僅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有個學生還在讀後感中這樣寫道「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除此外,幾個學生還在網上查閱了許多因人類恣意破壞自然而遭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並以「我們需要一個美麗的世界」為主題,辦了一期黑板報,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好評。

二、作業內容要有創造性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重要因素。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沒有明確寫出結論,可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白"。教師要善於挖掘這些潛在因素,利用課文"空白"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促其想像能力的發展。如《喂——出來》這篇課文的結尾作者寫道:「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樓頂上工作,他鉚完了一顆鉚釘之後,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會兒。忽然,他聽到頭頂上傳來了奇怪的叫聲。

「喂——出來!」

然而,他抬起頭來朝天上看了看,卻什麼也沒有,睛空萬里,清澈如洗。他以為是剛才幹得有點頭暈了,產生了什麼錯覺。接著,正在他恢復到剛才的姿勢,要好好地休息一會兒的時候,從剛才發出聲音的那個方向飛過來一塊石頭,在他面前一掠而過,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顧眯著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著遠處的地平線。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

當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根本就沒引起他的絲毫注意。」小說寫到這嘎然而止。我在教到這兒時,布置了一個作業給學生討論「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飛向地面後,隨之而來的將是什麼?」學生馬上展開熱烈的討論,並想像這個城市的最後面貌,我為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而折服,又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請展開你豐富的想像,給本文續個結尾」。結果,交上來的作業效果非常好,連平常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寫了兩百字。有學生甚至給我建議:「老師,我們很喜歡這種作業形式,我們願意做這種作業,既提高了我的想像力,又提高了我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布置要有層次性。

對作業布置的層次性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把握,一是把同樣內容、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分為易、中、難三種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相對應層次的作業。如我在教完《旅鼠之謎》後,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任選其一完成:1、旅鼠的奧秘,科學家研究了幾個世紀,至今也未解開謎團。大自然神秘莫測,盡管人類一天也沒有停止對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你還能說出一些人類為破解的自然之謎嗎?2、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以《我是旅鼠》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說明文。這樣的作業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東西可寫,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教師對學生布置同樣的內容的作業,但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既要使後進生的作業要"吃得了",優秀生能"吃得飽",又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例如在學完胡適的《我的母親》後,恰逢母親節來臨,我布置了作文,和以往不同的是,我沒要求全班同學寫同一個題目,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布置了兩個作文題:《我的媽媽》和《謝謝你,我的媽媽》。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寫第一個作文題,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媽媽的優秀品質。對於作文能力相對要好一些的學生我就要求他們寫第二個作文題,不僅要表現媽媽的優秀品質,還要寫出媽媽的優秀品質對我的影響,藉此表達我對媽媽的感謝之情和養育之恩。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的不同要求使學生都較好地扣緊了文題來寫,那次作文整體上是成功的。

四、作業內容要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接受作業,喜歡作業,並通過做作業有所收獲,教師應多設計趣味性強的作業。大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如能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思想集中,易接受知識,且記得牢。例如,在學馬致遠的《秋思》中,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每人畫一幅畫來表現主題,沒想到很隨意地一個作業,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在旅途的孤單與無助,無須教師做過多的講解,課文的主題就在學生那一幅幅畫中。不僅如此,我還在布置預習作業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設計表格,做成讀書卡片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我在教《端午的鴨蛋》一文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一張表格,了解我國一年三節的起源、傳說、風俗及我們萍鄉特有的風俗等,並在上課時將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經過三天的准備,我發現在上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都踴躍發言。一個不愛做作業的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了這樣兩句話:「通過這次活動,我第一次覺得作業並不難做。我們這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真應了那句話『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五、作業形式要呈現多樣性

除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本內容布置一些實踐作業、聽說作業、表演作業等。書面作業雖然便於教師的布置和批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形式較為單一、死板,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此,教師應多布置一些實踐作業,以便使學生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實踐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各種實驗、活動及各種能提高動手能力的作業。實踐作業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它的特點是突出學科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學習,能運用所學知識去收集資料、展開調查、分析問題、得出結論並獲得啟發。聽說作業是培養學生聽的技能和說的技能訓練,是語文這門學科常用的作業形式。表演作業則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多用在戲劇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語文的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美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為學生設置更廣泛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同身邊的母語聯系起來,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母語世界之中,只有這樣,承載著教學內容的母語才會鮮活起來,學生的心靈才會神思飛揚才會欣然接受並享受做作業這一過程,我熱切地盼望那一天的到來。

❺ 怎樣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才有層次性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支撐理論(即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個體,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課程學習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造、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因此,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採取分層作業的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優發展,真正讓作業對每個學生都適合並且發揮其最大的效益。教學中我們也看到「一刀切」這一傳統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這也導致了一種現象:有的學生「吃不了」,有的學生「吃不飽」。下面談談我對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豐富作業類型,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何謂之語文素養?即: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
作業做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設計時更應該著眼學生語文素養提高,涉及到「聽、說、讀、寫」各個層面的練習,小學語文作業布置從以下幾類著手:
1、布置預習學習內容的作業。
小學高段學生已經具備相當不錯的自學能力,課前讓學生從「初讀課文」和摘錄「好詞、好句、形近字、多音字、小問號、資料袋」兩個方面入手,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盡其所能對課文進行預習,有準備地進入課堂更有利用學生發揮潛能,成為課堂的主人。
2、布置落實訓練目標的作業。
根據課時目標把握課時目標,布置作業緊緊圍繞目標。
3、布置口頭識記的作業。
如:課文的朗讀與背誦,二會字的識記等。
4、布置觀察、收集類作業。
這類作業往往能為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為學生寫作準備第一手資料。在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時布置學生提前觀察家人之間的相互交流,體會濃濃的親情。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抓住生活細節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5、布置親子互動類作業。如:
1)推薦書目,鼓勵親子共讀,充分利用了家庭資源的同時也解決了課外閱讀面廣,涉及問題較多,教師不能一一兼顧的問題,提高了閱讀效率。
2)布置學生把學到的課文講給家長聽,檢測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發揮的家庭教育一對一因材施教的特長。
3)寫心裡話讀給家長聽,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了解學生「消化能力」
1、了解學生知識基礎。
同一個班集體內學生對於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盡相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是分層布置作業的前提。基礎知識不過關的學生由於受字、詞掌握漏洞,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接受新知識較為困難,如果布置作業時一把尺子衡量,無異於揠苗助長。根據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分為四類。基礎C層:沒有掌握學過的生字詞語,語言表達能力差,學習新知識較為困難。基礎B層:學過的生字詞語掌握情況良好,句子的理解能力及語文基本知識掌握情況良好。基礎C層:對已學知識掌握良好,並具備相當好的學習能力,能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解決,積累到豐富相關知識,學有餘力。
2、了解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同樣的字詞有的學生寫一兩遍就記住了,有的學生可能四、五遍都記不住,有的題目部分學生可能獨立完成且游刃有餘,有的學生可能獨立完成不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受到已有知識的限制,基礎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表現出的學習能力總會比其他學生強一些,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作業,合理提出要求,讓所有的學生都有「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感覺,那麼學生在做作業時困難少一些,成就感多一些,興趣濃一些,質量一定會高一些。
3、了解學生家庭情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啟蒙老師,家長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長文化水平較高,面有的家長也可能不識字,可想而知,學生所受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層次水平教育下的孩子,他們的能力及習慣也是參差不齊的。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避免在教學中對家庭教育寄予過高的期望,也有利於利用家庭資源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也能使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都能得到提高。親子互動類作業,許多孩子不一定能在家庭內完成,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後可以在班集體內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教學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和家長談談自己了解到的新聞,以及自己的看法並聽聽家長的見解」。有的孩子家庭情況特殊父母忙於做生意加之受文化程度影響無法對孩子講的情況給予正確判斷,在交流時讓這些孩子先說說,集體幫他完善。和家長談得較成功的也讓他說一說,這樣兩頭的學生同時都得到的提高。
再如查閱資料的作業,有些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他們都能藉助外在的力量解決。而有部分學生,由於家庭的原因,導致類似的作業不能完成,如果老師在這方面過份要求,無形中也會給孩子在思想方面帶來負面的影響,作業中把類似的作業設計為選做提,鼓勵學生通過不同渠道了解要查閱的知識,及時進行資料交流,彌補部分學生的不足。體現分層作業,分層對待,靈活對待。
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確定作業內容和作業量。
1、基礎C層學生常布置書寫生字、新詞,及時布置字詞復習類作業,彌補字詞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書的能力促進字詞的學習能力提高。同時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適量布置語文常識類作業,如「修改病句、擴句、縮句等」對於當天所學課文內容配套練習根據其能力圈劃部分,鼓勵完成。
2、基礎B層學生,在鞏固生字、新詞的同時,通過作業檢查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運用技能的熟練程度,布置和課時相關的練習並要求學生能按時完成並能提出練習中的問題探討、解決,此類學生思維能力居中,作業中常常會出現不會做的,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允許學生作業中的遺留問題,引導學生藉助家長或同學之力探討解決問題。
3、基礎A類學生,接受知識能力強,反映較快。在生字新詞的學習過程中允許學生在做作業時以聽寫代抄寫,減少抄抄寫寫的作業,在掌握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布置提高題和拓展提,或是同樣的作業給予更高的要求,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創新,積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對小問號一欄和資料袋一欄給予A類學生的要求會更高些,「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嘗試解答」「收集有價值的東西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談談預習感悟」等靈活機動,有助於發揮學生特長的作業盡可能開小灶給他們,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時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機會即有助於孩子們增強自學興趣同時也給予C類學生學習的機會。
四、分層評價完成情況
雖然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千差萬別,但是孩子好勝、好強的天性是共同的,給每個孩子成功的喜悅,自我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夠得著」的成就感,分層作業在這一方面展示了其優越性。但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幾個小問題:
1、個別孩子偷懶,消極殆工,本可以完成的很好的練習,由於懶惰或是粗心完成不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獨具慧眼,對於做不了和不願做了學生區別對待,合理評價,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導,避免混水摸魚的現象。
2、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原本屬於C類的學生可能通過努力達到B類的水平,老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並改變作業布置方案。
3、不用有色眼鏡看待每一位學生,拓展性的題目,或是較難的題目鼓勵所有學生試著完成,根據不同情況給予評價,給學生試一試的勇氣和決心。
正如肖川博士所說:作業是教師精心准備的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它為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之中。分層作業,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去深入研究學生,研究作業,為每一個孩子送上適合他們「口味」有利於他們發展的精美「禮物」。

❻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作業的有效性

一個完整的語文教學活動,應包括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作業的評價與反饋這幾個環節。其中,布置作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作業布置得合適與否,關繫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和學習熱情,關繫到學習目標的實現和學習任務的完成。所以布置作業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技能和素質的考驗。但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下,為了追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教師在布置作業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師生苦不堪言。原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作業是為了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而有計劃進行的語文訓練,它是思維和操作的演練場。新的課程標准對學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語文能力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大綱到課程標准,語文作業演變軌跡十分明顯。因此,在課改新形勢下,對語文教師布置作業的形式認真地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毫無疑問,適時、適量、適度的作業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訓練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但筆者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發現多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普遍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作業量過多,為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更注重「量」,總認為「熟」一定能生「巧」,只有多做就能得高分。因此,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適量,學生往往是今天一張卷子,明天又是一黑板,後天又要抄課文,做得頭暈眼花,做得叫苦連天。這樣做的結果,真的能拿高分嗎?其實不然,殊不知,這種「題海」戰術,不僅不能使學生獲得高分數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等。
2形式單一,內容重復,曾經聽到有學生這樣抱怨:「我最討厭學古文和古詩了,我們都知道語文老師怎麼布置作業,學之前先布置抄幾遍,學完了又要抄幾遍,過了一星期又要抄,我都要抄得吐了。沒一點新花樣……」學生的抱怨其實在提醒我們重復地抄課文他們很反感,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有的教師為了省事,只布置一些簡單的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讓學生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學生是否就認為教師好了?長久下去,學生肯定會忽略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要性,我們的作業也沒收到實效性。
3作業難度不一,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完《中國石拱橋》後,不是幫學生舉一反三,鞏固在文中所學到的說明方法,而是再次將課文中的例句布置給學生做作業,這種教學態度是不負責的。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完這篇課文後,獨創一個題目——《試論石拱橋的過去與未來》,讓全班學生怨聲連天,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是東拼西湊,敷衍了事,收效甚微。從以上兩個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作業難度過小隻會浪費學生的時間,作業難度過大,很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違背了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
從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看出,正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我們的教學效果不能有效地從作業中得以反饋,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不僅是一位語文教師,還是一位班主任,每天一早來學校見到的就是辦公桌上沒有交作業或抄作業的學生名單。有的是課代表寫的,有的是任課教師寫的,這一串串名單,從表面上看是我們的學生懶,學習態度差,但我不知道各位想過沒有:這難道跟我們的教師布置作業態度沒有關系嗎?記得巴金先生說過:「在我靠葯物延續生命的有限的日子裡,我始終擺脫不了夢魘的折磨,我給一位朋友寫信說:『使我感到痛苦的是看見孩子們失去他們的童年。』」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他們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就會造成一些年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有一位心理學家也說過:「童年的價值就在於幸福。」試想,當我們的學生在做大量重復機械的作業時,他們的學習情緒怎麼可能提高呢?當我們的學生在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有多少人會認真地動腦筋呢?因為即使你這個題目想出來了,下個題目你又得花上半個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想,一個晚上我們的學生能做幾道這樣的題目呢?更何況抄襲在有些中學生看來就是一種認為有效地「捷徑」,他們怎麼可能會多花時間去想呢?當我們的學生每天疲於應付《學海風暴》、《全能王》時,他們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來動手、來積累課外知識呢?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的學習靈感和創造性將被作業消耗殆盡,而我們教育的目的難道就是培養一個做作業的機器人嗎?
我們當然不能培養作業機器人!語文作業作為教學子系統,應努力地實踐著《課程標准》的要求,因此就必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結合《課程標准》的要求,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作業練習中解放出來,由作業的奴隸變為作業的主人,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從課本、文本中解脫出來,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切實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這才是我們布置作業的目的。那麼,如何提高語文課堂作業的有效性呢?我想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內容要有啟發性
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採用啟發性,因此在作業設計時也要體現出啟發性。事實證明具有啟發式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敬畏自然》一文,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人類要征服自然的想法是愚蠢的,要敬畏自然,就要敬畏我們自己。我教完這課就引導啟發他們動手去網上查閱資料,並聯系生活實際,用活生生的例子來證明為什麼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對於這個作業,學生表現得很積極,不僅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有個學生還在讀後感中這樣寫道「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除此外,幾個學生還在網上查閱了許多因人類恣意破壞自然而遭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並以「我們需要一個美麗的世界」為主題,辦了一期黑板報,受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好評。
二、作業內容要有創造性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重要因素。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沒有明確寫出結論,可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白"。教師要善於挖掘這些潛在因素,利用課文"空白"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促其想像能力的發展。如《喂——出來》這篇課文的結尾作者寫道:「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樓頂上工作,他鉚完了一顆鉚釘之後,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會兒。忽然,他聽到頭頂上傳來了奇怪的叫聲。
「喂——出來!」
然而,他抬起頭來朝天上看了看,卻什麼也沒有,睛空萬里,清澈如洗。他以為是剛才幹得有點頭暈了,產生了什麼錯覺。接著,正在他恢復到剛才的姿勢,要好好地休息一會兒的時候,從剛才發出聲音的那個方向飛過來一塊石頭,在他面前一掠而過,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顧眯著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著遠處的地平線。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
當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根本就沒引起他的絲毫注意。」小說寫到這嘎然而止。我在教到這兒時,布置了一個作業給學生討論「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飛向地面後,隨之而來的將是什麼?」學生馬上展開熱烈的討論,並想像這個城市的最後面貌,我為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而折服,又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請展開你豐富的想像,給本文續個結尾」。結果,交上來的作業效果非常好,連平常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寫了兩百字。有學生甚至給我建議:「老師,我們很喜歡這種作業形式,我們願意做這種作業,既提高了我的想像力,又提高了我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布置要有層次性。
對作業布置的層次性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把握,一是把同樣內容、同樣模式、同樣分量的作業分為易、中、難三種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相對應層次的作業。如我在教完《旅鼠之謎》後,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任選其一完成:1、旅鼠的奧秘,科學家研究了幾個世紀,至今也未解開謎團。大自然神秘莫測,盡管人類一天也沒有停止對大自然的探索,但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你還能說出一些人類為破解的自然之謎嗎?2、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以《我是旅鼠》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說明文。這樣的作業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東西可寫,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教師對學生布置同樣的內容的作業,但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既要使後進生的作業要"吃得了",優秀生能"吃得飽",又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例如在學完胡適的《我的母親》後,恰逢母親節來臨,我布置了作文,和以往不同的是,我沒要求全班同學寫同一個題目,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布置了兩個作文題:《我的媽媽》和《謝謝你,我的媽媽》。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寫第一個作文題,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媽媽的優秀品質。對於作文能力相對要好一些的學生我就要求他們寫第二個作文題,不僅要表現媽媽的優秀品質,還要寫出媽媽的優秀品質對我的影響,藉此表達我對媽媽的感謝之情和養育之恩。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的不同要求使學生都較好地扣緊了文題來寫,那次作文整體上是成功的。
四、作業內容要具有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接受作業,喜歡作業,並通過做作業有所收獲,教師應多設計趣味性強的作業。大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學中,如能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業,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思想集中,易接受知識,且記得牢。例如,在學馬致遠的《秋思》中,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每人畫一幅畫來表現主題,沒想到很隨意地一個作業,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在旅途的孤單與無助,無須教師做過多的講解,課文的主題就在學生那一幅幅畫中。不僅如此,我還在布置預習作業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設計表格,做成讀書卡片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我在教《端午的鴨蛋》一文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一張表格,了解我國一年三節的起源、傳說、風俗及我們萍鄉特有的風俗等,並在上課時將小組的成果展示出來。經過三天的准備,我發現在上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都踴躍發言。一個不愛做作業的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了這樣兩句話:「通過這次活動,我第一次覺得作業並不難做。我們這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真應了那句話『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五、作業形式要呈現多樣性
除了傳統的書面作業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本內容布置一些實踐作業、聽說作業、表演作業等。書面作業雖然便於教師的布置和批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是形式較為單一、死板,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此,教師應多布置一些實踐作業,以便使學生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實踐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各種實驗、活動及各種能提高動手能力的作業。實踐作業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它的特點是突出學科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學習,能運用所學知識去收集資料、展開調查、分析問題、得出結論並獲得啟發。聽說作業是培養學生聽的技能和說的技能訓練,是語文這門學科常用的作業形式。表演作業則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多用在戲劇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方式。」語文的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美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為學生設置更廣泛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同身邊的母語聯系起來,讓學生置身於廣闊的母語世界之中,只有這樣,承載著教學內容的母語才會鮮活起來,學生的心靈才會神思飛揚才會欣然接受並享受做作業這一過程,我熱切地盼望那一天的到來。

高中語文怎樣布置作業

一、減少機械重復性作業
針對語文作業種類繁多的問題,我首先作出歸類分析,按他的功能劃分,把注音本、田字本、大橫格3項作業合成一項,這三項作業基本上都是字詞句的認知訓練,就都集中在大橫格上,字詞每個兩遍,要求背誦課文抄一遍,很多人問:那麼少的量,學生能記住嗎?其實,學生能記住與否,跟他寫多少遍的關系不大,有的同學記憶力好,或記憶的方法好,或許在上課時就記住了,再抄5遍10遍只會增長厭煩心理,記得我小時候,老師讓把字詞寫10遍,我們就學會了投機取巧的辦法,手握3、4根筆,握成一豎行,一次就相當於寫了3、4遍了,跟留2、3遍的道理是一樣的。而到了考試的時候還得再記,真是重復浪費資源了。與其逼迫學生學會投機取巧,還不如「化敵為友」,留少些作業呢。至於學生能否掌握我還有對策,我與學生立下條約:當天學完的字詞或課文必須當天掌握,第二天早自習考,全會的可以免去這些作業,錯個別的可單改錯字即可,「全軍覆沒」 的則甘願按原來的量完成作業。如此堅持幾天,大家都看到會的同學享受的優待及帶來的種種好處,便都自覺學習生字詞了。再加上同學們看到別的班同學作業多,自己作業少,心裡就覺得很美,還能增進向師性。如此,學生可減輕一半的作業量,基礎知識也掌握了,老師也省下許多判作業的時間。
二、減少整齊劃一的作業
人和人的個性愛好,能力是有差異的。之所以360行,行行出狀元,就是因為他自身技能得到充分發展了,所以語文老師的職責在於傳播知識,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但沒有義務把每個學生都教成語文家,從而遏制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發展。原來我們留的作業都是抄某些詞或某篇課文,每次一留作業時,學生總是垂頭喪氣,把它當成一種負擔,何時能讓他們把作業當成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做呢?在一次班會即將開始時,我一進班級,發現大部分學生擁在黑板前,搶著給黑板配畫,塗色,我一下子想起班裡的美術、書法愛好者很多,以至都不夠他們施展了。由此我想何不在作業中加上這些提高興趣的項目呢?恰好當天學了兩首古詩,我便留了一項作業,讓學生為古詩配主題圖。同學們很興奮。作業交上來之後,我為學生的想像力和繪畫技能所驚嘆。每判一本都有一本的感覺。我無法用對鉤來評判,把我的感想以幾句話的形式寫給學生,學生的個性得到肯定,既驕傲又高興,更願期待在下一次作業中有好的表現了。就這樣我時而布置一項為課文配插圖的作業,時而布置為課文配樂或找主題曲的作業,時而讓大家搜集圖片或文字資料舉辦展覽,時而編排課本劇等等。學生覺得每次作業都很新奇,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智,也增加了同學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的意識,我也不再為枯燥的作業所包圍了。
另外,課堂作業的設置要體現出層次性。作業的設置既要有對基礎性知識的強化鞏固,又要有課堂相關知識的開拓與延伸,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可選擇性。如一年級在學完《雨點》一文後,有的老師布置了這樣三個題目: 1、你可以選擇課後喜歡的生字組詞,並各說一句話; 2、你讀懂課文了嗎?春天的雨點還會落在哪些地方?給大自然帶來哪些變化?想想看,把它畫下來,並學著課文的樣子編成兒歌好嗎? 3、搜集一首關於春雨的古詩,在小組內交流,好嗎?第一個作業屬於基礎性作業,是學生的必做題目,後兩個作業視學生的個人知識基礎量力而為,布置三個作業,讓學生自由選做,既給學生留出選擇的餘地,讓學生以教材為榜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邊畫邊編兒歌,又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空間,把自己的學習快樂分享給別人。結果有的學生編出了這樣的兒歌:「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笑哈哈;小雨點,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魚兒樂得搖尾巴;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田野里,禾苗樂得向上拔……」這樣,作業分層次布置,破除了傳統作業設置的「大水漫灌」,變整齊劃一、機械重復為靈活多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所選擇,在各自的基礎上都得到進步。老師留作業最頭疼的是學生能否完成作業的問題,遇上有不寫作業的人是老師最易動怒,是學生最易恨老師的時候了,而不寫作業的人歸結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學有餘力的同學,認為重復的作業很枯燥的;二是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有很多題不會做;三是一些個性懶惰的同學看到作業多就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沒有層次性的作業會讓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

❽ 如何設計語文課後作業

圍繞目標 突顯能力 —— 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朱鋒 () 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實踐了近四年,但是真正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語文配套練習少之又少。去年,我們江南實驗學校剛組建,我們語文備課組在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時,提出了「有效」的核心標准。實踐中,我們備課組會經常困惑於語文作業的布置。學生在安排作業時經常先做數學、科學等作業,有時還會把語文作業忘做;當老師布置作文時,他們會滿臉的不高興;作業布置多了,我們在批改上總來不及。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 在問題面前,我們備課組經常在一起研究如何對策:有什麼好辦法讓學生樂意做語文作業,又能促進語文的有效學習。為此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我們四位語文老師分工確定每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再坐在一起討論把每一課的目標整合成一個單元和一個學期的目標系統;接著按目標編寫語文作業,即符合我們教學目標的同步練習。這項工作做了半個學期,有兩個結果非常明顯:一是學生在完成作業方面比較有數,能發現自己學習中的問題,表現出來的外顯特徵是晚自習來問語文問題的同學多了;二是我們老師在教學目標的達成方面,能通過練習得到補充和鞏固,表現出來的外顯特徵是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有明顯進步。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幾點不足:每個星期都要提前一個單元編寫練習並油印出來,我們老師的工作量太大;有些練習來不及講評,學生也沒來問,會造成資源浪費;學生感覺作業多,不利於他們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有時候語文教學內容有變化,以及會有課堂生成的問題,還會布置新的作業,這樣與已有的練習會造成學生負擔。 今年暑假,我們備課組也就作業問題再次做了研究。討論決定:利用假期時間每個老師主備兩個單元,在每一個教案後附上結合教學目標的語文作業題,作為今後語文課後的備選作業;所設計的語文作業題以閱讀理解和關聯作文為主,語言積累和課外閱讀為輔。 本學期,我在語文課後作業布置上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在預習作業多做標注、評點和朗讀的基礎上,我在課後作業的布置上主要考慮培養學生語言運用和理解的敏感性,並且所布置的作業能帶來深入思考的復習效應。 以「與文本關聯並圍繞寫作教學目標的片段作文」為例。1.仿寫類 中考時的仿寫大多以句式和修辭為著眼點,我不僅參照中考的方式出題,而且還會讓學生仿寫一些優美的語段、精彩的言論和趣味的話語等。a.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詞句,使其構成句式工整的排比句。 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盪里,一個乾瘦的老頭子, ;一對 的女孩, ;一群 的日本鬼子, 。b.「凄風。苦雨。天昏。地暗。」「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語句都是由詞語描繪的意象構成的畫面,能給人豐富的聯想和畫感十足的形象。請你也寫一組詞語獲詩句使其構成一幅意象豐富而有意義的畫面。c. 參照下面的句式再寫一段話。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例如:為了取得本此運動會的勝利,他們……d.仿照《陋室銘》,請你給自己的寢室寫一則《XX寢室銘》。2.概寫、改寫類 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用200~300字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他所起到的語言運用訓練是不一樣的。在平時的作業中多用概括的方法來促進學生整體閱讀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a. 請你以老婦人為第一人稱概寫《蠟燭》,不超過320字。b. 請你用300字左右概括《阿長與》的主要內容。c.用250字左右概括《荷花澱》的故事情節。 改寫,可以是文體的變化,也可以是人稱的變化,這兩種方法都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並且能幫助學生感覺作文有東西可寫。d.請你把《魯山山行》(梅堯臣)改寫成一篇記敘描寫為主並適當地抒情和議論的記敘文。e.根據《親愛的爸爸媽媽》中講述到的內容,選擇一個點寫一首詩或一個短劇,我們將在下節課請同學朗誦和表演。f.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短篇小說或話劇。(有話劇樣本參照)3.想像類 想像是語文學習所需要培養的最重要的思維能力。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藉助想像來進一步豐富文本。a.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b.請你以「再尋桃花源」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想像作文。c.《信課》第一部分寫到老信客:刮風下雨時,他會起身,手扶門框站一會,暗暗囑咐年輕的信客一路小心。請你就此展開,以老信客為中心人物,續寫一段曲折而感人的故事。d.《核舟記》中的核舟雕刻者運用高超的雕刻技法表現了「大蘇泛赤壁」的動人情景,請你用生動的語言再現當年蘇軾游赤壁的情景。(請你查閱「蘇東坡的游赤壁」的資料和他寫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之後再寫)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層次性作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