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五年級上冊語文七律長征的課件

五年級上冊語文七律長征的課件

發布時間:2021-03-04 18:07:13

❶ 七律長征ppt下載

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❷ 七律長征ppt

免費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search.php?key=%C6%DF%C2%C9%B3%A4%D5%F7ppt&format=

❸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七律長征》的意思

紅軍不怕長抄征途中無數的艱難險阻,只把它們當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嶺的山路雖然彎彎曲曲、連綿不斷,但在紅軍眼裡就想騰起的細小的浪花。烏蒙山雖然氣勢宏偉,但在紅軍眼裡,卻像滾動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拍打著兩岸的懸崖絕壁,給人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只橫著一座鐵索橋,使人看後心驚膽寒。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白雪皚皚,紅軍過後,個個喜笑顏開!

❹ 七律長征的意思和課件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回山脈那樣答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這首詩寫出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毫邁的氣概.

❺ 小學五年級語文七律長征,要上公開課了,是課改的課型,一點頭緒都沒有,誰能幫幫我啊

導入:來長征
一部兩萬五千里的浩自瀚史詩/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抄在了斯諾的美式筆記里/讓全人類的讀者/為之顫栗/史詩因圍剿的抑窒奮然起筆/幾萬雙草鞋的靈感奔涌如鐵流決堤/七百二十個日日夜夜/
展開了萬水千山立體交叉的磅礴運思
艱難險阻多項輻合驚心動魄/力挽狂瀾伏筆照應百感交集/聲東擊西運籌帷幄回腸盪氣/
霞光曙色綵線穿珠升華妙筆/風瀟瀟馬嘶嘶穿越雪山/天蒼蒼地茫茫爬過草地/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鋼
/詩浩浩歌漫漫創造壯舉/造就了一種精神/震驚了兩個世紀/把瀕臨絕境的舊中國/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這條英雄的路啊/還要我們繼續/堅定不移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 .
一讀:積累(獨學展示)
二讀:理解(合作探究)
三讀:發現(合作探究)
四讀:表達(展示點撥)

❻ 人教版七律長征ppt/////////////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編輯本段注釋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常,不放在眼裡。 難:艱難險阻 烏蒙:山名。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暖:溫暖 寒:心裡害怕,有一絲寒意。 騰細浪:是指江、河裡翻滾起來的小浪花。 磅礴:氣勢雄偉,山很險峻,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 大渡:指大渡河。 三軍:作者自註:「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綿延曲折的樣子。 烏蒙:即烏蒙山,是穿行於貴州、雲南之間的山脈1935年3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走泥丸:是指腳底滾動的小泥球。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五嶺逶迤騰細浪: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福建、江西出發,沿這四省邊境的五嶺山道,越過敵人封鎖線,向西進軍。「騰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譯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同志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編輯本段詩意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阻險, 把歷經萬水千山的艱難困苦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斷, 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 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 巧渡 金沙江後心情歡快; 大渡河上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 紅軍飛奪瀘定橋很驚險悲壯。 更使紅軍歡喜的是翻越過了皚皚白雪的岷山,因為陝北在望了。 全軍過了雪山都歡欣鼓舞,喜笑顏開。

❼ 七律·長征ppt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創作時間】1935年10月
從1934年10月開始,中國工農紅軍為了避開國民黨的圍剿,保存革命實力,開始戰略轉移。分別從江西和福建的根據地出發,經過廣東、湖南、廣西,向西北挺進,縱橫11省,長驅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史稱「長征」。
此詩創作於長征結束之際。
難:艱難險阻。
等閑:平常,不放在眼裡。
五嶺逶迤騰細浪:大庾、騎田、萌渚、都龐、越城等五嶺,綿延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 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不過像翻騰著的小浪花。(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河裡翻滾起來的小浪花。)
暖:溫暖。
寒:心裡害怕,有一絲寒意。
烏蒙磅礴走泥丸: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三軍:指的是紅軍的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第四方面軍。而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露出笑面。
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等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譯文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 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由於紅軍在度過這里時沒有費一兵一卒,所以讓人感到溫暖;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相比起金沙江,這里的傷亡慘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讓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白雪皚皚的岷山,紅軍們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上冊語文七律長征的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