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長城專題的語文課後練習,!!急,!!
長城的價值
長城是人類社會現存最為宏偉的文化遺產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明。在中國,長城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標志性建築,有著智慧、堅忍、肯奮斗、敢犧牲、堅不可摧、戮力同心的精神內涵。是涉及軍事、交通、建築、地質、氣象、農業、藝術等領域的珍貴遺存,它像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網路全書,值得全面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著名長城學家羅哲文先生曾在為一本長城研究專著所作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巍然屹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天,歷史已賦予長城以全新的意義,透過新世紀的曙光,我們看到了更加宏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長城文化?
長城,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你歡呼雀躍,激動不已,血熱中腸。然而,在改革開放已20多年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習歷史,回顧在中央一系列英明政策指引下取得的豐碩成果並面對新世紀的偉大征程時,我們還會逐漸揭開長城古老而神秘的面紗,從以往許多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中解放出來,給長城一個公允的評價。
歷史上,世界許多國家都修建過長城一類的建築,而為什麼只有中國長城堪稱人類最宏大的文化遺產?這是因為她是建造歷時最長、佔地面積最大、建築工程量最浩繁的建築奇跡。中國長城始建於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初是各諸侯國在各自領地上修建的軍事防禦工程,一般小國的長城只有幾百里,一些大國的也不過二、三千里。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拆除了六國互防長城,並"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史記
② 初二語文下專題長城題目答案
長城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長城的位置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幫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他們為什麼要在人煙稀少的北方修築這樣一條耗費巨額人力物力的長城?這條長城在當時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有什麼價值?本文將就這些問題談一點看法,供諸位學者作參考。
一、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為匈奴、東胡等處於奴隸社會階段,所以,他們也象希臘、羅馬的奴隸主統治集團那樣,專門從事擄掠奴隸和鄰族、鄰國的財物,整個國家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匈奴人之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戰爭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被視為榮譽的事業。「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錄入者註: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為金)。」其作戰,有「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在戰爭中,凡斬首虜獲者「賜一卮酒,而所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和奔襲,敢於冒敵沖擊,「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因為他們來如奔馬,去如箭發,所以防不勝防。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老實說,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③ 紅星照耀中國 關於長征的起因,路線和長征中面臨的困難(八年級語文書66頁專題二)
長征的起因: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使紅軍損失慘重,繼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長征中面臨的困難:長征時的險惡環境,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缺醫少葯,斷糧欠餉, 皚皚雪山,無邊草地,大渡河橫,瀘定索橋, 湘江烏江,赤水沙江。
(3)洋思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專題擴展閱讀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④ 誰有關於「八年級語文期中試卷」,我要找的試卷名字是「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急
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同學,你好。當你走進考場,你就是這里的主人。只要心境平靜,只要細心認真地閱讀、思考,你就會感到試題並不難。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請相信自己!第 一 部 分 選 擇 題(共12分)1.選下列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項 ( )(2分)A. 震悚 shǒng 逶迤wēiyí 堞樓dié 綿亘gèng B. 踉蹌liàngqiàng 瞥見 pì 驚駭 (gài) 骨碌gūlu C.歉疚jiù 幽咽 yàn 瞬間shǜn 參差cēn D.情調diào 舉箸(zhù) 風靡mǐ 仄歪 (zè)2. 標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A.古代神話里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B.話劇《迷途》使我更加明白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C.多讀書,讀好書,為求真、求善、求美而讀書,真是樂趣無窮啊!D.四月的維也納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麼,是——勇氣!3.下列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2分)A.王檢察長舞文弄墨,包庇犯罪,最近被群眾檢舉揭發。B.同學之間應該勾心鬥角,形成和諧互助的同學關系。C.她是一個很容易發笑的人,對笑話她從來都是聞過則喜。D.高爾基的的作品再現了俄國斑駁陸離的社會生活。4.下面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2分)A.在列車長粗暴的干涉下,使愛迪生在火車上邊賣報邊做實驗的願望破滅了。B.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好屬於我們人類自已的家園一一地球。C.一個人知識的多寡,成就的大小,關鍵在於勤的程度。D.各種讀書聲匯成一支動聽的歌聲。5下列加點的文言字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2分)A. 坐盜(因為) 心樂之(以 為樂) 俱病篤(重,深)B. 素好琴(樸素) 佁然不動(愣住的樣子) 葉徒相似(只)C. 反取病焉(辱) 何以都不聞(總,競) 觸目傷懷(心裡)D. 月余亦卒(死) 以其境過清(認為) 為其來也(當)6、將①~⑤句填在橫線上,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2分)在百事不曉的童年,雲是我小小心靈里的奇妙。 。人世的感動悄然而至。①白色的語言②善感的心就覺得天開始和我對話③和大地天空平行了④一片片漾來⑤我躺在草地上A.①⑤④③② B.⑤③②④① C.⑤①④②③ D.⑤③②①④ 第 二 部 分 非 選 擇 題(共138分)一、按要求答題(共34分)7、下列詞語中有4個錯別字,一一找出打「×」,然後按順序改正在田字格里。(4分)(書寫工整、規范、美觀可另加一分)⑴ 端詳 ⑵ 自出心裁 ⑶ 浮光略影 ⑷ 無與倫比⑸ 妥貼 ⑹ 怨聲載道 ⑺ 不屑置辯 ⑻ 優柔寡斷⑼ 祈禱 ⑽ 好業惡勞 ⑾ 承前啟後 ⑿ 才輸學淺改正 8、根據提示補寫名句或填寫課文原句(10分)(1)《泊秦淮》中表現在國運衰微的時候,官僚豪紳不以國事為念,反而聚集在酒樓中欣賞亡國之音的醉生夢死的生活的詩句是 , 。(2)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 」就是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垂暮之年不忘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夢境,讀來令人盪氣回腸。(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中歌頌友誼的千古名句是:「 ,。」 (4)《過零丁洋》中作者用比喻來描寫國家和個人的命運的句子是:「 ,。」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師退休後仍然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正如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所說的「 , 。」 (6)毛澤東在《七律?長征》詩中,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反襯出紅軍戰士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的詩句是:「 , 。」 (7)寫出一句抒發愛國情懷的古詩:「 , 。」 (8)對待學習,幻想不如實干,正如《漢書》上所說「 , 。」 (9)古訓「 , 」告訴我們:要把事情辦好,就必須先把准備工作作好。(10)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 ,像 ,像,像 。9、閱讀杜甫的《春望》,回答下列問題(4分春 望 杜 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1)「感時花濺淚」中的「濺」字用得特好,請結合全詩對這個字作簡要賞析。(2分) (2)尾聯說詩人白發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請結合社會背景和作者境遇探究一下原因。(2分) 10.初二(6)班根據學校安排以「永恆的長征」為主題組織班會活動,學校領導、其他班級的班主任也參加了這次會議,請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設計一段有感染力的開場白或一段結束語,要求至少引用一句詩、提到一個故事,文字不少於50字。(3分) 11.我們學習了「長城」專題,知道了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修築了,明代也曾大規模地修建過長城。你一定還知道長城的其它知識,請完成下列題目(1)明長城東起 ,西至 。(1分(2)你最關注的與長城有關的一個人物或一個傳說或一句俗語、詩句是什麼?請說說理由。(2分 (3)有位俄羅斯軍事家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中國建造過長城,法國修築過馬其諾防線,現在,美國耗資上千億美元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目的是防禦敵國的導彈攻擊),其結果不言而喻。細讀這段話,這位俄羅斯軍事家是怎樣看待中國的長城的?你同意他對我國長城的態度嗎?請簡要闡述。(2分) 12.閱讀下面的材料,從中你有什麼發現?寫出你的探究結果(2分一位美國黑人出身寒微,為減輕家中負擔,在家汽水廠里當雜工,各種各樣的雜活他都毫無怨言地去干。一次一位工人打碎50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的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老闆為節省人工要他去干,他想發脾氣,但一想,這也是他份內的活,就把車間打掃的乾乾凈凈。過了兩天,他被提升為裝瓶部經理。後來他進了軍校,銜領四星上將,官至歐洲盟軍總司令,他就是美國現任國務卿鮑威爾。在建築工地上,三個工人在挖溝。一個每挖一陣,就掛著鏟子說他將來一定會做房地產老闆;第二個嫌辛苦,總抱怨時間長、報酬低;第三個埋頭幹活,心裡想怎樣挖好溝讓地基牢實。若干年後,第一個仍在挖溝;第二個找了個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領取微薄的退休金;第三個成了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 13.唐明同學准備在網上報名參加北京2008奧運會志願者的招募,去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他找來了北京2008奧運會志願者標志和同學們共賞。(1) 請用簡潔的語言說明這個標志的組成。(2分) (2) 探究這個標志的寓意。(2分) 14.仿照例句,在下邊橫線上把句子補充完整,每句補寫部分不得超過10個字。(2分) 例句:苦難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紅綠燈。奉承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忠告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 二、 閱讀理解(44分)(一) 閱讀下列兩段文言短文,完成15---20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乙)後十日,至雁盪之大龍湫。來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抵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湫靜;石樑(1),龍湫緩;石樑沖盪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大龍湫》)15、在文中空白處填入恰當的詞語(1分) (1)_______________ 1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影布石上( ) 斗折蛇行( )及前諦視( ) 此其所以異也( )17、翻譯下列句子(4分)(1)蒙絡搖綴,參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昳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切景語皆情語。從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小石潭記》一文作者從觀魚一直游覽到最後,你看出作者的心情有了怎樣的變化?《大龍湫》一文通過描寫大龍湫瀑布的奇特景觀,表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2分+1分)19、寫景須抓住特徵,細讀乙文,回答:大龍湫瀑布有哪些特徵?為了突出這些特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3分) 20、乙文劃線句給了你什麼啟發?結合有關名句談談自己的感受。(3分) (二)閱讀《父愛的高度》,回答21-24題。父愛的高度 吳宏博⑴好多年都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⑵記得小時候,家在農村,那時電視、碟機這類玩意在鄉下壓根就沒見過,更別說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個村子放電影,周圍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趕著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壓壓的一片,煞是壯觀。⑶那時父親還年輕,也是個電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著他那輛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車,帶著我摸黑去趕熱鬧。⑷到了電影場,父親把車子在身邊一撐,就遠遠地站在人群後邊。我那時還沒有別人坐的板凳腿高,父親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電影結束才放下。記得有一次,看《白蛇傳》,騎在父親的脖子上睡著了,竟尿了父親一身,A父親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著說: 「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⑸一晃好多年就過去了,我已長得比父親還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親的肩頭撐高了。⑹春節回家,一天聽說鄰村有人結婚,晚上放電影,兒時的幾個玩伴就邀我一同去湊熱鬧。我對父親說:「爸,我去看電影了!」 ⑺父親說:「去就去么,還說什麼,又不是小孩子了!」 ⑻「你不去?」 ⑼「你自個去吧,我都六十幾的人了,湊什麼熱鬧!」 ⑽來到電影場,人不算多,找個位置站定。過了不大一會,身邊來了一對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見,如多年前父親的動作一樣,那位父親一邊說著「這里誰也沒你的位置好」,一邊托孩子騎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處咯咯地笑著。⑾我不知怎麼搞的,眼一下子就濕潤了。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准確代表父愛的動作,眼前這一幕不就是我找尋的結果嗎?⑿想起了許多往事,再也無心看電影。獨自回家。⒀敲門。父母已睡了,B父親披著上衣來開門:「怎麼這么早就回來了,電影不好?」 ⒁C看著昏黃燈光里父親花白的頭發和那已明顯駝下去的脊背,我淚一下子涌了出來,什麼也沒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剛才出門時父親給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單薄的身上。⒂是啊,父親一生都在為兒子做著基石,把兒子使勁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著托著,不知不覺間自己就累彎了,老了。(16)我知道,這一生,無論我人生的坐標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愛的高度,雖然它是無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選自《散文月刊》)21.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其中有兩處寫到流淚,一處是第(11)段「眼一下子就濕潤了」,一處是第(14)段「我淚一下子涌了出來」。請你聯繫上下文,分別說出其原因。(4分)「眼一下子就濕潤了」的原因:。「我淚一下子涌了出來」的原因:。22.說說文章最後「我知道,這一生,無論我人生的坐標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愛的高度,雖然它是無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這句話含義和作用。(3分) 23.作批註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文中有許多精彩的描寫,請在三處劃橫線的地方找一處,仿照例句寫一點批註。(1分+3分)例如:什麼也沒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剛才出門時父親給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單薄的身上。批註:動作描寫,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披」字寫出父子之間濃濃的深情。第( )處,批註: 24.作者說:「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准確代表父愛的動作,眼前這一幕不就是我找尋的結果嗎?」請你也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把你生活中能代表父愛或母愛的動作描述出來,50字左右。(5分) (三)閱讀下面的一篇現代文,完成25---27題。(11分)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那些傑出的生與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中國式的生命。 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傑出人物,為什麼屈原和司馬遷,一個要選擇死,一個卻不惜忍辱而活?後世一直將屈原尊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這個偏差或許有些故意?後人出於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獻身是別無選擇的,後者是投機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國滅亡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令「國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詩人以「詩」去愛國和救國,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傳世之作。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唯一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對於生死,中國自古已有確認之標志。雖然「哀莫哀乎生別離,樂莫樂乎心相知」,但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行選擇」 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的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屈原就是著名的範例。他不會等到敵國軍隊進入,被俘受辱而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時而悲吟,時而高歌,徜徉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赴死。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出於公心,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直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卻不僅於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時雖沒有明文不準平民「寫史」,但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監視與仇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於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屈原擇死,司馬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生擇死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成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樑。25、根據選文內容,給文章確立一個合適的文題。(2分) 26、用文中的有關語句回答:(4分)(1)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死? (2)司馬遷為什麼要選擇生? 27、結合全文和現實,你認為應該延續怎樣的「中國式的生命」。(4分)
⑤ 初二語文: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汨汨清流
先抑後揚。先否定了長城的現實價值,亦即其社會功能,後贊揚長城的文化價值——滋潤了中國後人。
⑥ 語文 八年級上冊 蘇教版——專題 長城 讀後感
長城
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戰國時期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里。
[特殊關口的名稱---門]
在萬里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的位置
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公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長度】
長城究竟有多長?過去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長城的長度是一萬余里,故曰「萬里長城」。但是據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對遺址的調查,初步估計,長城有十萬里之長。歷代修築的長城先後分布在西至新疆,東到黑龍江,南至湖南共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各時代的長城總和就有三萬里之多。河北省境內的長城也將近萬里。曾經修建長城的各諸侯國和王朝共有二十多個,秦始皇所修建的長城有一萬多里,漢朝的長城有兩萬里,明朝的長城也有一萬兩千七百餘里。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⑦ 請把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三峽 原文發過來,急需···········
三峽1
自2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3。重岩疊嶂4,隱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見曦月9。
至於夏水襄陵10,沿泝阻絕11。或12王命13急宣14,有時朝發白帝15,暮到江陵16,其間17千二百里18,雖19乘奔20御21風,不以22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23綠潭24,回清倒影25。絕巘26多生怪柏27,懸泉28瀑布,飛漱29其間,清榮峻茂30,良多趣味31。
每至晴初32霜旦33,林寒34澗肅35,常有高猿長嘯36,屬37引38凄異39,空谷傳響40,哀轉久絕41。故漁者歌曰:「巴東42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43淚沾44裳45。」 [1]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1.三峽:重慶市至湖北省間的瞿塘峽、西陵峽和巫峽的總稱。
2.自:於。這里是「在」的意思。
3.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完全沒有。闕(quē),同「缺」,空隙、缺口。
4.嶂(zhàng):形勢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5.隱:遮蔽。
6.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7.亭午:正午。亭,正。
8.夜分:半夜。
9.曦(xī)月:日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10.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書·堯典》:「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動詞,上,沖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11.沿泝阻絕: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時。
13.王命:皇帝的命令。
14.宣:宣布,傳播,傳達。
15.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朝:早晨。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瞿塘峽口。
16.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荊州。
17.其間:指從白帝城到江陵之間。
18.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約合350公里。
19.雖: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相當於「即使」。
20.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21.御:駕馭。
22.不以疾:沒有這么快。以,這樣。疾,快。
23.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24.綠潭:碧綠的深水。潭:深水。
25.回清倒影:迴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種景物)的影子。
2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極高的山峰。(巘本身就指極高的山峰,此處用絕表強調修飾)
27.怪柏:形狀奇特的柏樹。
28.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懸,懸掛,掛著。
29.飛漱:飛速地往下沖盪。漱:沖盪。
30.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榮:茂盛。
31.良多趣味:的確有很多趣味(趣味無窮)。良:甚,很。
32..晴初:天剛晴。
3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34.林寒:山林中氣候寒冷。
35.澗肅:山溝里氣候清冷。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肅,肅殺,凄寒。
36.嘯:動物拉長聲音叫。
37.屬(zhǔ):動詞,連接。
38.引:延長。
39.凄異:凄慘悲涼。
40.響:回聲。
41.哀轉久絕: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42.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43.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
44.沾:打濕。
45.裳(cháng):古代遮蓋下肢的衣裙,借指衣服。
白話譯文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盪。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的確是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悲慘凄涼,在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聲音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7)洋思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專題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酈道元生於官宦世家,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創作《水經注》四十卷。它名義上是以《水經》為藍本作的注釋,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
此篇即節選自《水經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題為後人所加。是作者記錄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和四季風光所作。
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區區兩百字的篇幅,即描寫出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第一段寫山,後三段寫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從第二段開始寫水,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
「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里先寫俯視江中所見。
「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
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
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
第三段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第四段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
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
「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句漁歌中體會到了,漁者們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苦。
全文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
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凄涼的氣氛。
參考資料:
三峽(酈道元創作散文)_網路
⑧ 八年級上冊語文主題學習《萬里長城的構造》讀後感
學習《萬里長城的構造》讀後感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專.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屬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毅力,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偉成就.
城牆構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用土築成的.明朝長城大部用磚,石砌築,在工程上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以明朝所築的居庸關,八達嶺這一段長城為例,來說明它的構造.
牆身是城牆主要的部分,平均高約7.8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比較低一點,平坦的地方比較高一些.城牆內部比較低,外部比較高.牆基平均有605米寬,頂部只有5.8米.在牆身內部的一面,每隔不多遠就有一人券門,有石梯通到牆頂上,守城士兵可 此上下,牆身都是用整齊的條石砌成的,內部填泥土石塊,非常堅實.
城牆的頂部,用三四層磚鋪砌而成,面上一層是方磚,用石灰砌縫而成,砌得十分平實,野草都不能生根滋長,陡峻的地方砌成梯道.牆面寬4.5米左右,可容五馬並行,十行並進.靠內部的一面,用磚砌成高約一米的宇牆.在靠外的一面則用磚砌成高近2米的垛口.每垛口的上部有一個小口,叫做望口,垛口下部有一個小洞,叫做射洞,是用來射擊敵人的.城牆牆面還有排水溝和吐水嘴等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