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特徵

語文課特徵

發布時間:2021-03-06 18:10:32

①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② 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實踐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2、真實性。 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要關注言語的內容,關注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輸入和輸出。
3、持續性。 指語言習得者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經常性的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
4、反復性反復性特點是指在母語習得中對部分語言材料反復閱讀,反復玩味,以達到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積淀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等目的。
5、漸變性。漢語文表情達意意蘊豐富。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環往復地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均呈現螺旋上升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直線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體性。 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提出,由於語言具有系統的相互聯結關系,因而認為一個項目可以孤立地進行教或學的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
7、文化性。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它記載著我們的信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
8、思維性。語文是人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有思維的大腦,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
語文學習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艱巨性等特點。
對於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到一條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③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是屬於人文科學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學科不同.自然科學:要求科學化、客觀性、確定性.人文學科更多的是:情感性、主觀性、不確定性.自然科學的學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組成.這些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些學科可以先講清原理公式,再圍繞公式做一些練習加以鞏固.並且這些練習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語文則不同,我們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許多語文材料本身就是多義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很強的啟發性.當然人們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人們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很多情況下,有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個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我們的語文教育曾一度極力追求科學化,追求客觀性、確定性,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向自然科學靠攏,搞標准化,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這不僅降低了語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傷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因此,語文課程應:(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通過優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深廣的,有時是隱性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短時期不容易看出來.而且,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學習那樣,圍繞知識點、能力點做大量的練習,難以讓學生領悟語文豐富的人文內涵.(2)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們精神領域起作用,而且對人們精神領域特別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俗話說,「開卷有益」,但實際是開卷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即使都是有益的作品,他們的含金量可能也有差異.因此,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須重視對於語文教學內容的認真選擇.(3)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多元反應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也是對真理的尊重.這是語文特點決定的.不要變成「一千位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在課堂中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閱讀是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過程.《愚公移山》:堅定不移;破壞環境,還不如搬到山外去,既輕松又保護了環境.《小貓釣魚》向別人學習的時候要動腦筋,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1)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語感等.(2)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靠傳授閱讀的知識來培養閱讀能力,不如讓學生多讀書;學生記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寫作知識,而沒有寫作的實踐,也難以形成寫作的能力;學生背誦了許多語法規則,而沒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還是說不好話.這些都是很明白的道理.這樣的知識沒有實踐的環節是難以轉化為能力的.實踐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只能在說話中學會說話,在讀書中學會讀書,在寫作中學會寫作,而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為先導」.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生還處於感性的時期,應該讓學生多接觸感性材料,參加感性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實踐能力,把握語文規律,學那麼多理性知識沒有什麼必要,也沒有多少益處.3、語文學習應重視感性把握、整體把握.(1)語文是母語,不是外語.孩子有母語學習的環境,孩子入學前已有很長時間的母語習得體驗.他們學習母語主要是靠感性把握,而不是依靠語法知識.語法有時解釋不了我們復雜的語言現象.靠語法知識不能很好地學習語言.且是先有語言,再有語法規律.語法規律是根據語言總結出來的.(2)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外語:單詞與單詞之間有空格,這就是邏輯關系的體現.漢語則沒有.漢語也沒有多少性、數、格的區別.漢語句子組合的重要語法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如果一個句子的語序發生變化,句子的意思也發生變化,如「我開門出去」「我出去開門」意思不同,「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同.句法對詞語意義的控制力不大,有時,詞的組合就像玩積木和玩魔方,靈活性很強,變數很多,彈性很大.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語言,歐美的語言是「法治」的語言.在具體場合人們依據語境和語言結構內部的相互襯托來獲取詞的確定意義.這種語言更宜於在模糊中求准確.因而心領神會成了確定語法關系、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

④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抄程標准》在給語文襲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⑤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准確、更寬廣,更深刻。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熏陶。

(5)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一是記憶和理解語言和文化的知識,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化學。任何語種都屬於語文的范疇,文藝文和實用文都是語文中的文章體裁,不僅僅是指文學的東西才是語文。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

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

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⑥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6)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⑦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版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權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⑧ 語文是什麼,語文有哪些特點

一)
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二)
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
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
事物的
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
,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
,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
,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文段(各種文體)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⑨ 【語文】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9)語文課特徵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⑩ 語文特徵 怎麼寫

語文課型特徵解析
自讀課
語文自讀課從教學內容來講,是指語文教科書中的「自讀課文」;從授課形式來講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獨立操作為主的一種課型。
(一) 課型特徵
(1) 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為主要目的,自讀課要使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啟發思維,以達到德、智、美全面發展,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2) 教學過程以「明確目標→自學質疑→討論解疑→歸納總結」為基本模式,以「自學質疑」為關鍵環節,有效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3) 教學評價方面,主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而不是看教師講得怎麼樣。
(二) 優化設計要點
1、 教學目標。用系統論和實踐論的觀點處理好教讀課和自讀課的關系。教讀是為了自讀;自讀是教讀的目標,是「會讀」「不需要教」的實踐。從教讀到自讀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讀課的教學目標要注意和相關的單元及其教讀課的要求一致。
2、 教學內容。以教材自讀課文為主,也可以作擴展閱讀,總之要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自讀習慣,培養自學能力。
3、 教學對象。
(1) 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
(2) 培養必要的閱讀能力,包括「達到一定的閱讀速度」和「感情性強」兩個方面。
(3) 培養初步的鑒賞能力。是指欣賞文學作品會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及優美精警的語言及表達技巧。
(4) 培養思維能力。在自學過程中,要著眼於觀察、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質疑、判斷等能力。新的課程標准強調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自讀課正是學生目的是充分體現自讀課的特徵,也是中過程的體現。
4、 教學方法
(1) 應選擇那些有利於自學的教學方法。
(2) 應把活動時間不少於三分之二作為硬指標。
(3) 重反饋、重答疑。
5、 教學手段。選擇與自讀課相適應的恰當的手段,如,學生自行板書,口頭交流,討論,辯論,寫心得體會等。
(六)自讀課是學生主體論的高度體現,是學生高度參與教學的一種課型。這種課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為學生大量的實踐活動,如圈、點、畫、批註,運用工具書,做讀書筆記,寫心得體會等,這一系列的學生活動。
作文課
作文課是一種綜合性的創造型的課型。可分為作文指導課和作文批改課兩中類型。作文課是融作文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於一課,集合了作文的指導、訓練、評改等教學要素,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作文技能,增強語言表達技巧的一種課型。
(一) 課型特徵
1、 突出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
2、 創設寫作情景,調動寫作興趣。
3、 積累知識和科學訓練相結合。
(二) 優化設計要點
1、 教學目標
作文教學應依循一個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一般到說,教學的程序應體現由淺入深,有簡而繁,循序漸進原則,依照大綱要求,依據教材實際、學生實際擬定目標。在訓練的要求上面,,規定分階段訓練項目的質量要求就構成了所謂的訓練序列。每一階段的要求越明確越具體越好。
2、 教學內容
(1) 說讀寫結合。可以依據寫作要求,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把說與寫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寫作能力。
(2) 命題適切。命題是體現、落實作文教學目標和訓練序列的一個重要形式,應力求使命題達到以下三點:
a. 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b. 有利於提高學生知識遷移和能力。
c. 有利於提高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導課上,注意形象誘導,啟發思維,指導審題,教會學生多角度思維,培養學生積累、模仿、借鑒、創作能力等。
3、 教學對象
(1) 師生互動,和諧融洽。
(2) 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活動。
(3) 充分展現學生個性。
4、教學方法
(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作文指導可中,可以從一下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1]調動學生的情感
[2]創設條件,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3]促進學生的創作需要
(2) 指導具體得法、形式新穎。作文指導課,教師要發揮作用,啟發學生的思維行為,使學生作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思路開闊。
(3) 評該重點突出,針對性強。作文評該課,注意讓學生整理感受,明確修改標准,掌握批改方法,溝通批改思路,從而提高能力。
5、教學手段
(1) 語言准確、清晰、流暢、生動。語言表達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清晰、准確、生動的語言能給學生在寫作中遣詞造句提供很好的範例。
(2) 媒體的運用恰當,媒體的運用必須是在三個准備工作完成以後:
(1) 深入鑽研教材,論證採用的必要性之後。
(2) 寫出詳細教案,明確突破的重點、難點之後。
(3) 反復遴選或精細製作出較合適的媒體之後。
6、教學效果
(1) 按計劃依時完成 教學任務,學生的寫作能力、評改能力獲得增強。
(2) 作文的訓練過程往往不能在一節課內展現,因此,更強調各個教學環節銜接緊湊,以求得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
復習課
復習課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溫習已學過的教學內容,以強化知識,加深理解,舉一反三,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復習課按不同的學習任務要求,有經常性復習、階段性復習、學期期中復習、學年總復習和升學復習等不同類型。
(一) 課型特徵
1、 整合知識,形成知識網路。
2、 突出重點,復習有針對性。注重訓練,促成知識遷移。
3、 指導方法,揭示知識規律。
(二) 優化設計要點
1、 教學目標
(1) 目標完整、明確、具體。目標完整是指知識能力、品德的統一(即教育、教養、發展的統一)。教師能根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
2、 教學內容
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系統、分層次、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復習內容。內容的組織、排列、呈現方式恰當。引導學生綜合歸納知識,注意揭示知識內在聯系,總結規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並遷移知識。針對學生實際,編制典型習題,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復習的容量恰當,節奏緊湊:反饋及時,訓練有效。
3、 教學對象
在復習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有強烈的探索慾望和追求成功的爭勝心理;大膽質疑,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復習活動的人次多,其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得到充分培養和發展。
4、 教學方法
根據復習內容特點,創設教學情境,誘導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復習內容的容量、深度、難度恰當把握,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精講。選擇有典型的材料去揭示復習內容的本質規律,指導學生復習方法、技巧和步驟。巧妙地突破難點,通過設計有梯度的提問,分散教學難點,對難點作巧妙的鋪墊,化解難點,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加深理解。對於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不同反應及時作出調控,有較高的臨場應變能力。
5、 教學手段
從實際出發,合理的選擇和組織運用媒體,選擇媒體要符合科學性、教育性、直觀性、藝術性和技術可行性的要求,能達到創設教學情境、擴大知識容量、提高教學效率等作用。
6、 教學效果
學生通過復習、歸納整理,能形成系統知識,能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掌握技能,能靈活地遷移知識,有較強的實踐運用能力。師生關系平等,課堂氣氛民主,學生的參與人數不少於70%,學生對教師的信息吸收不低於70%。
活動課
語文活動課,是指根據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需要設計的一種以實踐性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它包括課內活動課和課外活動課。課內活動課應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按課程表有目的、按計劃進行;課外活動則彈性、伸縮性較大,不一定納入日常課程表。戲劇、課本劇演出,詩歌朗誦、演講、辯論、講故事、手抄報以及古今詩文聯想比賽等都是常見的活動課內容。
(一) 課型特徵
1、 突出的實踐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2、 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計劃、要求或專題。
3、 語文活動課最重要的特點是一個「動」字,即學生的全程參與。
(二) 優化設計要點
教學目標
(1) 目標明確,設計科學,主題突出。目標明確是指教師能依據教綱要求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正確提出活動課程方案的達成目標,它可以包括認知目標、智能目標,情感目標,還指課程的一切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既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講求科學性。
(2) 培養興趣,拓寬知識,發展能力。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健康個性的完善放在首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大力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等,並著力促進學生語文運用的個性化和創造意識的發展。
教學內容
語文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其內容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語文學習的外延與學生社會生活的外延一樣寬。語文同社會生活的這種密切關系決定了語文活動課內容具有更廣闊的時空天地。
(1) 內容積極進步,健康豐富。
(2) 講求知識性、實踐性,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教學對象
(1) 學生參與意識強,參與自由度大,興趣濃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活動課尤其應充分體現學生的「動」,既教師恰當到位的「導動」和學生全員投入、全身心投入的強烈參與意識與意識能充分體現。
(2) 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運用語文的個性合格創造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在自身基礎上得到提高。
教學方法
(1)寓教於樂,形式生動活潑。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形式應是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教師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活動情景和條件,引導學生對語文強類的求知慾和研究探索的濃郁興趣,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的創造激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效果
成功的教學活動,應是正確的教學目標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完美統一。語言活動課的教學效果優劣應注意:
(1) 教師是否選擇了最好的、最合適教學對象具體條件的課程教學活動方案,是否立足於學生的終身受益這一基點,活動的全過程是否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2) 活動課過程是否充分體現教師或台前或幕後的主導作用,是否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並使之自始至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積極性,主體性特徵顯著。
(3) 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但是否得到積累,語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創造性睿智是否得到充分啟迪和感召,體現人文精神的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是否得到陶冶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到,一堂優質的語文課,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徵:它一定是「語文味」很濃的。或情景感染、或情感熏陶、或誦讀涵詠,或語言品味,或思辯質疑,或言傳筆談,其樂融融:它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一定是和諧統一的。教師往往能夠構思獨到,不落窠臼。圍繞目標,精選教材,巧設問題和環節,創意濃濃;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一定是銜接好的。指導學法,啟導得法,反饋及時,形式與內容切合,相輔相成;學生的自主意識一定是強的,學生主動參與,投入面大,探索研究、討論交流,述寫酣暢;它的教學效果一定是好的。目標達成,面廣效高,學生不僅大有所得,而且終身受益,其味無窮。如果我們能夠把握語文教學共有的規律和各種語文課型特徵,掌握教學設計的優化要域,語文課堂教學必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麥曦主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版
2、吳立剛《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課的類型和結構》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4
3、蔣宗堯等編著《評課藝術》中國林業出版社13――17頁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