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指導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門藝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如果離開朗讀這一中介,學生很難走進課文,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 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的要求與方法:一、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過朗讀,把人物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來。 方法之一: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導學生讀《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說的最後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一開始,學生就讀得低沉無力了,省略號被忽略了。後來,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省略號是因為指導員身受重傷,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時,再讀,聲音就既弱又斷斷續續了。我經常提醒學生讀書要讀標點符號,因為它們也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啟發學生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通過加提示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時,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說的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這段話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說的提示語。應該說他理解得不錯,但他沒讀出吹牛的語氣。我說:你這樣讀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話,你的命可就沒了!我這么一說,第二遍他讀得就好多了。這種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即透過全文,透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是最重要的。 二、讀出話外音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是話里有話。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見周曄讀《水滸傳》馬馬虎虎,常常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另一個人身上,便說道: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還有,一天吃晚飯時,魯迅說道: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都是話中有話。讀這些句子,要先讓學生理解話中之話是什麼,懂了,再讀。或者老師示範,讓學生看老師讀(讀這樣的話,表情特別重要),通過看老師讀,去體會話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讀出話中話來。一般地說,這樣的對話比較難讀,但如果讀好了,也特別地有意思。學生會在讀中,在聽中,感受朗讀的魅力,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 三、讀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如《驚弓之鳥》的魏王和更羸,《西門豹》中的西門豹、巫婆和官紳。身份不同,說話的語氣自然也就不一樣。指導學生朗讀《驚弓之鳥》,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學生讀魏王的話就有了國王味,讀更嬴的話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讀魏王說的啊,你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句時,還用手做了個捋鬍子的動作。在他的想像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這不就把人物讀活了嗎? 指導朗讀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讀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但范讀要選擇好時機,一般不要在學生讀課文前范讀,這樣做,告訴的成份太多。當學生讀得不盡如人意時,處於憤、悱狀態時,我才范讀,即使這樣,也沒有強加於學生的意思。我總是這樣說:讓我讀讀看好嗎?我的范讀常常略帶誇張,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對學生來說,正統不如卡通。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備課首先備讀。實踐告訴我們,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教學方法往往也就隨之有了。 二、藉助錄像 由於學生的年齡、智力等方面的特點,加之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對於課文中涉及到的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內容,要求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完全投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運用錄像這種聲形並茂的信息載體,讓學生進入形象的世界,使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朗讀興趣。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壯烈犧牲場面時,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幾位戰士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口號聲上。當要求學生情感朗讀時,學生的處理方法往往比較簡單,只是單純的放開喉嚨,提高音調罷了,完全沒有讀出悲壯的感情來。於是,我上網選取《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幾個片斷,播放給學生看,當播放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鏡頭時,學生們的情緒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畫面所營造的悲壯氣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萬歲的雄壯口號,語調慷慨激昂,情緒也久久不能平靜,從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讀,並對理解課文內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藉助音樂 在朗讀中,配上合適的音樂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音樂雖然不像錄相那樣直觀,不能造成視覺可見的圖景,不能敘述事件的經過,但是它最易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聯想與想像。 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中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這部分內容時,文中有一段文字相當優美的描寫,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描寫了海面由平靜平和到風卷浪涌的變化。在教學時,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寫這部分內容的音樂,學生從樂曲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了音樂由先前的舒緩寧靜,慢慢變成激越慷慨。他們彷彿親眼看到了灑滿月光的
②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始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而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回學中的一項重答要教學項目.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的情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
③ 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課題研究反思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最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細心的教師不難發現, 基本上課改後的每一篇課文在教學目標中都有提到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由此可見, 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 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朗讀 能力的基礎訓練, 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使學生能夠正 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打好朗讀基本功,保證讀書時間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 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打好朗讀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要有充 分的時間讓全班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要留給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 道,讀出情趣。做到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學生讀。讓 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除此以外,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 到。 二、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 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熟讀透,達到朗讀要求和「以讀代講、以讀促解」的目的,在指導朗讀 的時候, 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文, 但不能很枯燥地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 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 學生的朗讀興趣。 ( 1 )集體讀。這是一種全員參與的朗讀形式,要防止有的學生「充數」 ,次數不能過多, 過多會降低學生的朗讀興趣。 ( 2 )分小組讀。小組全體成員參與,可分段接讀,也可小組內自行組織朗讀,教師做好 「服務性」指導調控工作。 ( 3 )領讀。 教師或學生均可領著學生朗讀,也可小組內小組長領讀,這種朗讀方法不利 於學生自己感悟課文,自己朗讀表達。 ( 4 )分角色讀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們特別願意走進文中的童話世 界, 讓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讀文是他們很喜歡的一種朗讀形式, 教師可製作一些簡單的道具, 激發學生興趣。 ( 5 )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 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 ,學生幾乎可 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 6 )比賽朗讀。採取打擂台的形式,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輪流上台賽讀,賽讀之前可由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全體同學給予指導,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 7 )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 在情境中朗讀。 ( 8 )想像朗讀。 讓學生閉上眼睛,對已熟讀的文章內容邊想像邊聽課文,既可豐富學生 想像力,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 9 )展示朗讀。藉助「展示台」 ,讓學生展示自己喜歡讀的段篇,組織其他學生評價, 教師注意要引導學生進行鼓勵式評價。 三、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 詩歌、 童話等體裁的課文有著准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 回環的音 韻、錯落的節奏,它們都是培養兒童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留意發現其中的音樂性, 而且還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欣賞、認識語言的音樂美。如《小小的船》 , 「彎彎 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 / 小小的船里 / 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 藍的天。 」 在教學中, 可以用多媒體或語言描繪展示一幅畫面:幽藍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顆星星,一 個可愛的小女孩提著小燈坐在月亮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 美妙的畫面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情 境, 然後在畫面的下端出示課文內容, 重點指導學生朗讀。 1 . 幫助學生劃出輕聲詞: 「月兒」 「船兒」 (用「~~」表示) ,指導學生讀出輕聲。 2 .根據內容劃分出節奏(用「 / 」表示) , 讀出、抑揚頓挫、舒緩的節奏; 3 .確定朗讀的重音(用「 . 」表示) 。這樣,強弱的重音, 加上抑揚頓挫、 舒緩的節奏, 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美, 極具感染力。 朗讀時, 配上輕柔的音樂, 孩子們反復吟誦陶醉於詩的優美旋律,彷彿置身於美妙的夜空中。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范讀作用。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 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 有些地 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 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 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 這就 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 朗讀好課文, 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 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 》這類感情色 彩很濃厚的課文, 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 淡淡, 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 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 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依依惜別 之情, 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 教 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已必須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有這樣, 才能感染學生, 從而為理 解課文奠定基礎。
④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石頭聽了,感謝不盡。那僧便念咒書符,大展幻術,將一
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且又縮成扇墜大小的可
佩可拿。那僧托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寶物了!還只
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數字,使人一見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
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石頭聽了,喜不能禁,乃問:「不
知賜了弟子那幾件奇處,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
,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的說
著,便袖了這石,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後來,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
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
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
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詩後便是此石墜落之鄉投
胎之處,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其中家庭閨閣瑣事,以及
閑情詩詞倒還全備,或可適趣解悶,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反
空空道人遂向石頭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你自己說
有些趣味,故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我看來,第一件,
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並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無班
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石頭笑答道:
「我師何太痴耶!若雲無朝代可考,今我師竟假借漢唐等年紀
添綴,又有何難?但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這不
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不過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
拘於朝代年紀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
趣閑文者特多。歷來野史,或訕謗君相,或貶人妻女,姦淫凶
惡,不可勝數。更有一種風月筆墨,其淫穢污臭,屠毒筆墨,
壞人子弟,又不可勝數。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
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於淫濫,以致滿紙潘安、子建、西子
君、不過作者要寫出自己的那兩首情詩艷賦來,故假擬出男女
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亦如劇中之小丑然。且
鬟婢開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
,大不近情理之話,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雖
不敢說強似前代書中所有之人,但事跡原委,亦可以消愁破悶
;也有幾首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
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
傳者。今之人,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縱然
一時稍閑,又有貪淫戀色,好貨尋愁之事,那裡去有工夫看那
理治之書?所以我這一段故事,也不願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
要世人喜悅檢讀,只願他們當那醉淫飽卧之時,或避事去愁之
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也
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換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牽亂扯,忽離忽遇,滿紙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紅娘
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將《石頭記》再檢閱一遍,因
見上面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及
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倫常所關之處,皆是稱功頌德,眷眷
無窮,實非別書之可比。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
又非假擬妄稱,一味淫邀艷約、私訂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幹涉
時世,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
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
頭記》為《情僧錄》。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
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
當日地陷東南,這東南一隅有處曰姑蘇,有城曰閶門者,最是
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閶門外有個十里街,街內有個
仁清巷,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人皆呼作葫蘆廟。廟旁
住著一家鄉宦,姓甄,名費,字士隱。嫡妻封氏,情性賢淑,
深明禮義。家中雖不甚富貴,然本地便也推他為望族了。因這
⑤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朗讀指導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始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而朗讀是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權重要教學項目.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的情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正如於漪老師在著作中談到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變成有聲的語言.語言或鏗鏗鏘鏘,如金屬撞擊聲;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隨著悅耳的音響,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學得愉快,學得有效.」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並加強有效的朗讀指導非常必要.
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在課改實驗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1.繼承與創新。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決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誦讀,重積累,重書面表達,這種教學方法源遠流長,自有其合理的內核。當然,由於忽視獨立思考、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書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認為,繼承和創新,兩者並不排斥,應該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應重視讀和背,但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讀出意味情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言語交際的能力,強調以學生主體性、開放式和愉快式積累為主,從而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
2.發散與集中。崔巒老師說:「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老師應處理好發散與集中的關系。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來歲的小學生,如果光顧發散、求異,忽視求同、集中,會很難形成正確的主導意識。我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確應不斷激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但決不能偏廢必要的集中,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忘記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標之上的。惟有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將學生的認識偏差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才能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3.質疑與應對。質疑不只在量的多少,更在質的水平上。因此,老 師不能僅滿足於學生敢質疑,還得教學生會質疑。這就需要老師在組織學生質疑的同時,必須注意適當的應對——老師應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閱讀和思考。何謂「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是老師從學生實際、年段實際、文本實際等方面出發,分清主次,刪繁就簡,幫助學生真正找到學習的「切入口」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願望;這樣的問題,能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決不能面對學生的質疑,聽之任之,不置可否。
4.探究與接受。我們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當不當用,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同樣重要,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獲得能力的本身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組織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不到的地方,老師應當通過適時點撥、啟發,甚至是直接講授告訴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都通過探究來獲得所有的知識。
5.分組與合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探究,並不是讓學生孤立學習。同樣,合作學習也並不等於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師生互動、同位交流、全班討論,都是合作。它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生與集體間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也是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是共同學習的夥伴。檢驗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應,其標準是「三看」:一看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二看全體成員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
6.誦讀與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全部。學生誦讀,不應忽視教師的方法指導,不應忽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揣摩,規律發現;學生誦讀,不應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誦讀,還必須兼顧說寫訓練。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閱讀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7.文本與拓展。我們必須認識到,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必須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我們也應當看到,老師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內容、要求,忽視對課文的研讀,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或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其後果勢必導致師生對文本,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忽視。何況,現在學生所缺乏的,並不是搜集資料的能力,而恰恰是處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必須立足於課內,立足於教材本身,對開發課外資源要統攬全局,有長遠的打算。
⑦ 小學生高年段語文誦讀能力培養反思
小學高年段學生經典誦讀與朗讀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這句話說出了學校教育的根本。在諸多的學習習慣中朗讀習慣的培養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這不僅因為誦讀教育是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法寶,而且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證明,良好的朗讀習慣,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知識面,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打好良好的基礎。
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是小學中的大孩子,但仍不乏活潑好動、記憶力、可塑性極強的特點,是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關鍵時期。但孩子們的注意力極易分散,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朗讀自覺性不夠,缺乏恆心,非常令人擔憂。自從我校開展讀經活動之後,我想這不失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一個好途徑,由此提出「學生讀經與朗讀習慣的培養」這一課題,試圖不僅能從中找到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的好方法,而且能使學生腦力得到舒解、記憶力得到增強,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軌道,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讀經」就是「讀最有價值的書。」人的生命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較輕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較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要啟發理性,開拓見訓,陶養性情,除「讀經」外,恐怕別無切實可行之方了。《語文課程標准》提出,閱讀評價要考察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與家庭、社會、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學校是一個好陣地。在教學中,我們就發現,喜歡讀經的兒童,由於語文能力的增強,往往可以開啟廣泛的閱讀興趣,而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趁兒童心性純凈時,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潛移默化其氣質。經典的價值要將隨伴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而長期的誦讀薰習,可習養成他閱讀古文的能力,那麼,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遊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靈,開闊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在訓練目標上,我是這樣確定的:
1、自覺有恆心。
「堅持就是勝利」這幾乎是一條成文的共同經驗,堅持給讀經的兒童帶來了閱讀的喜悅和信心,王財貴博士曾對讀者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其他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讀經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讀者讀者至小學畢業不可。」試想,每天要讀不少於20分鍾的時間,常此以往學生便能做到閱讀自覺有恆心。
2、集中注意力。
學生誦讀時做到心到、口到、眼到,這樣注意力較集中,記憶力會增強,整體學習能力也會有較大的進步。
3、培養語感。
念中國詩詞,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誦讀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訓練目標確定了以後,最關鍵的還是在實施過程中的落實和體現。
1、合理安排讀經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營造讀書的氛圍。除了每周3早讀課作為讀經課以外,還要保證每天20分鍾的課後讀經時間,課前2分鍾,放學離校等零散時間。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讀經,甚至把讀經作為班級集合的一種信號,因為兒童集中注意力有限,所以以時間短,次數多為佳,盡量做到見縫插針。
2、注意讀經形式多樣化。
兒童的天性好動,喜歡嬉戲,玩耍,單純的背誦很難讓兒童接受。因此,讀經也必須採取活潑多樣的形式。如採用集體讀,指名讀,接龍讀,男女對讀,競賽讀,傳悄悄話等形式。讀經時不時地給孩子豎起大拇指,給他們投去贊賞的目光,給讀得好的小組亮小紅旗等等。這樣,孩子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信心十足。除此之外,教師積極大膽地將傳統的游戲「擊鼓傳花」、「搶椅子」、「抽卡片」、「摸彩」、「奇妙口袋」等兒童喜愛的游戲編入到讀經活動中,讓兒童節邊玩邊背,在樂中學,樂中背,使讀經活動增添樂趣和動力。
3、開展相應的讀經活動。
本學期,我重新進行了班級文化建設的設計,在效果上體現班級特色,除了詩畫、詩文,在走廊很班級宣傳欄上展示學生閱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包括古詩書法展、讀後感,手抄報等等。在學習園地中,我們專門設立了「走進經典」欄目,同學們按老師的要求,分別以「唐詩」「宋詞」「元曲」等內容,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取篇章來為其配畫,我們選出了其中優秀的作品進行展出、交流、表彰。每天的4:50—5:00,開展課後一吟,熟讀成誦的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一學期以來,我們不僅吟誦了描寫四季的古詩、還專門以「月」為線,收集吟誦了許多寫月的古文古詩,另外,結合「孝敬父母體驗親情」主題,誦讀了經典詩文《百孝篇》,同學們熟讀成誦,琅琅上口,感受到了飽讀詩書的樂趣。最後,我們將在暑假時間,布置學生做好「古詩摘抄本」。讓孩子們將所學、所想、所悟及時地記錄下來。
4、重視讀經習慣的培養。
在學校里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他們設計了一份「班級誦讀情況記載表」,用於家校聯系和教師定期進行評化,對在班內,在家裡讀得好的學生隨時給予表揚和不同方式的鼓勵,充分調動學生相互競爭的積極性。另外黑板右下解的每日一格言,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讀經氛圍,使學生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讀經習慣。
總之,我們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時,注意到了寓教於樂,把學生的積累和誦讀有機結合,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們班級在誦讀活動中摘取了豐收的果實,品嘗到收獲的喜悅。
——學生的背詩篇數猛增。學生的背誦量達六十首以上,多的一百多首。
——學生的朗讀能力進一步提高。有了誦讀的習慣和基礎,學生們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做到了相輔相成,相互滲透。
——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改善。原來很多學生不願寫作文,通過詩文素養活動,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開闊,想像力進一步增強,作文下筆輕松,語氣流暢,古詩文用得恰到好處,妙筆之處不勝枚舉。
——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增強。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以來,學生不僅普通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也得到明顯增強。
——學生的心理素質進一步優化。在古典詩文誦讀活動中,涌現出了陶藝婷等許多反應機敏、口齒伶俐的節目小主持人,一些原來性格忸怩的同學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其中班上的翁子琪同學獲得了國家級「誦讀優秀學生」光榮稱號。
當然,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文化底蘊得到了加強。中華古詩文博大精深,學生盡管對所背的詩文不甚理解,但是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記憶深處,必將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學生人生閱歷的增加而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以滋養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人生質量和品位。
⑧ 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 教學反思
在語文教學過程抄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襲度、方法:如「早讀制度」、「圖書交換制度方法」 「一幫一制度方法」等。這樣就能有序、有效的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當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並實施一段時間以後,學生在學習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有些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記得剛接手我現在任教的這個班時,在閱讀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讀一篇課文必須先標上小節號,必須要了解主要內容。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⑨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指導朗讀
寧夏中衛市第二小學校 常玉琴 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學語文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朗讀教學的策略,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的內涵,感受文章的韻味,體會文中的情感,強化語言的敏銳性,這就是有效性朗讀。縱觀大多數語文課堂,在朗讀教學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朗讀指導的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導」、「練」於一爐,不能集理解、感悟於一體。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 1、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帶著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 三、教師可適當對學生進行示範點撥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並作相關的提問,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產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範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於中方能聲情並茂。 四、讀得有效,需要教師激勵性地評價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不斷地縮短學生與「文本」間距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設身處地地感受「文本」所要傳達的情感。當學生與「文本」存在障礙時,教師要盡可能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和心理上的激勵,使學生自主地排除障礙,達到與「文本」零距離接觸的目標。評價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手段,在朗讀訓練中教師對學生開展的激勵性評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朗讀得十分出色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當學生朗讀得不盡人意時,教師要予以點撥,給予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示範,學生稍有進步再次鼓勵,幫學生樹立朗讀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樹》教學中,我組幾組教師能不時地送上激勵性的評價和幾句贊賞的語言,學生朗讀得更加投入,課堂的氣氛會更加和諧,朗讀訓練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課文外顯的是小鳥對大樹的友情,這一般通過朗讀可以體會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樹的情感卻因為描寫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這恰巧為學生建構文本留下了空間。讓老師和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參與文本的建構,從大樹的角度來表達,我覺得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常有必要。因為這不僅利於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於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並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總之,朗讀訓練在閱讀教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朗讀訓練的切實有效直接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效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朗讀訓練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努力做到「讀得有效」,把朗讀訓練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