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
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構建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
1、更新師生理念,更換互動意識。
為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首先應轉換其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的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我在教學《最後一課》時,我給學生布置了有關本課的題目:(1)查字典,給加點字注音。(2)找出表現文章中心的語句。(3)找出文章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這些描寫在表現文章中心思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在聯系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只用一課時,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愉快。
2、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構造民主氛圍。
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要使之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人際關系和諧。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尊重熱愛學生,對學生持肯定,接納的態度,能緩解學生內心的緊張,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而學生則應該對教師表現為尊重,信任,積極配合教學。教師對學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對學習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善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
3、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只有建立起師生之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會有教與學之間的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的互動創造條件。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幫助者,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在課堂教學的互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與學生保持單向交往,教學效果較差,所以我們應把教師的「一言堂」改為「眾言堂」。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保持雙向交往,同時也允許學生之間的互動,當然互動的模式是多方位的。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小組活動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比較有利的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竟爭意識,又可加快閱讀速度,同時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科學、討論時由教師提出問題。也可讓學生自由討論,當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給予幫助。但不管用什麼樣的師生互動方式,教師的引導作用絕對不能忽視,因為,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就像魚網上的綱一樣牽動著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否則,課堂教學將亂成一團,無法收拾。
二、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構建互動式教學的重要保證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為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贊許的姿態,一個體貼入微的動作,都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與滿足,這就無疑能促進他們積極上進,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反之師生之間的關系緊張,學生會由厭惡教師進而厭惡學習,即使是難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因此在我們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在設置寫作方面的話題時,多以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節約糧食,培養和增強環境意識,樹立世界意識等題材為主,讓學生寫一些周記,小作文,這些話題貼近生活,充滿感情色彩,會自然流露出他們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就很容易和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產生一種自然的情感交流。學生們喜歡你這個語文老師,自然就容易喜歡上語文這門課,那麼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興趣便會自然而然的提高。
三、保持關注特殊學生,是構建師生互動的必要條件。
教師由於忙於教學,一般只關注那些思維活躍,性格較外向的學生或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對那些不善言談,學習比較落後的學生則關注較少,這個問題會嚴重影響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效果。因此,我們對性格內向的,就主動與他們交流;對不善表達的學生,課堂上多給他們開口和動手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個別實在難以表達的學生,讓他們朗讀課文或者讀出問題的要求,在閱讀文章的理解上,只要他們答案接近,都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上進的動力。
四、為使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我在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精心設計課前預習
學生預習到位,課堂上才會言之有物,才會提出問題,發表觀點,才能與老師的講解對接。
預習怎樣才能到位,怎樣才能切中教學要點及重點,進而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呢?
1、預習設計要集中體現重難點。針對學習《口技》一文,結合「自讀提示」,我設置了這樣的預習要求:①全文圍繞哪一個字來寫的?課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②文章描述了幾個場面,請簡要概括每個場面的主要內容?③文章中這幾個場面中所模擬的各種聲音都有什麼特點?④口技藝人表演的精彩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⑤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麼?⑥課文中用了不少表示聲音發生先後的詞語,找出有關的句子,理解它們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這樣,通過預習,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導引了學習本文的方向。
2、課前練習內容要有針對性。我在《口技》的預習設計中,題型多樣化,有選擇、判斷、填空、閱讀。這樣,既重視了基礎知識的把握,也重視了各種能力的提高。同時讓學生養成了主動學習的習慣,激發了積極思考的熱情。
(二)充分調動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關系
記得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最有效的發揮,人的創新意識能得到最有效的激發,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也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所以,課堂互動除了充分的課前預習外,還需要必要的鋪墊和前提。
1、創設情景
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堂外的溝通至關重要。當學生把你當成了他無話不說的知心朋友,課堂上的你在他們心中就不再是板著面孔的「先生」,而是心靈停泊的「驛站」了。再則,課堂上教師的熱情、真誠、幽默,敏銳,既能巧妙化解學生因答不上問題的尷尬,更能盡展自己人格魅力和教學藝術,使語文課真正成為人文教養的土壤,和諧溫馨的家園。我講《故鄉》一課時有這樣一段教學插曲:教師:……為了解決好問題,我先檢查以下大家自讀課文以後,有些東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學們在回答的時候,盡可能不要看書.如果實在忘了,怎麼辦呢?學生:(小聲地)偷看一下!教師:偷看一下?說得很好啊!(師生大笑)別笑,偷看也是一種能力呀!(學生大笑)很快地在書上一眼掃過,就馬上找到自己要的那個詞,那個句子,不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嗎?不過,注意,考試的時候可不要培養這種能力啊!(學生大笑)
還可利用多媒體,激活課堂。利用投影、錄音、課件、網路等輔助手段,既可增加學習內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增強知識的穩定性、持久性,發揮課文的感染性、共鳴性,同時也使課堂容量相對加大,師生互動成為可能。
我在教學作文的「話題轉換」時,將圖形及圖畫以課件投影形式放出,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悟圖畫,組織語言,既加大了課堂密度,生動、形象、直觀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同時也收到了師生互動的教學效果,完成了生生同步的教學任務,達到了共同提高的教學目的。
2、適時激勵、互換角色
如果在語文教學中也能使用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信與自尊,那麼,學生就會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為此而來的就是他們內在潛能的爆發與提升。課堂中教師的一句真誠贊美、恰當評價會讓學生如沐春風。被認可的滿足與自豪會使學生整堂課保持亢奮與自信,參與課堂的意識就會更為旺盛,學習的熱情自然會高漲。例如我教小說時,分析、評價其中的人物性格就採取讓學生暢所欲言的方式,只要他們言之成理,就及時予以激勵肯定,並通過板書盡可能如實地展示其思想觀點。用此方法,樹立學生自信心,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這樣,通過自讀思考、質疑討論、鞏固練習等「多向」信息交流活動,師生共同經歷了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教學過程,教學反饋良好。
教師互換角色也可使課堂活潑生動,豐富多彩。例如,我在授課時經常採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調節課堂氣氛。還採用預習課文後,讓學生將所思、所感、所疑設計成問題,向老師提問,尋求解答。這樣的課堂活潑生動,輕松有效,真正起到了互動作用,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3、讀、說、議、查、練,用活思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適時指導朗讀技巧,點撥朗讀疑惑,課文帶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需要掌握的知識了,而且更是心領神會的享受與陶醉了,同時也達到了師生間默契和諧的互動。
語文課上,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勤於動腦、勇於表達,在說說議議中,發表觀點解決疑難,產生智慧享受成功,合作探究互助配合,精言妙語就會在互動中產生,連綴一起訴諸筆端,就是隨筆,就是文章。聽說讀寫水乳交融,語文教學自然輕松而愉悅。
現在互聯網對人類的幫助無需贅述,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印象深刻,由點帶面,廣為博覽。這樣之後,既使學生在課堂上有的放矢,表現淵博,也使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積累,一舉而多得。
最後通過教師預先設計的標准化練習,整合疑點,檢驗所學。民主後再集中,將應該掌握的知識和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有機結合,從而使課堂教學在互動中收效甚豐,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需要師生互動。新課程標准理念下的促成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互動」,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讓教學活動「動起來」,師生互為補充;讓教學活動「亮起來」,師生一同欣賞;讓教學活動「火起來」,師生彼此助燃;讓教學活動「洋起來」,師生共同提高。只有這樣,課堂才能成為教師與學生共同播種、施肥並期待收獲的田園,才能讓這個田園播種靈感,孕育思想,收獲未來。
⑵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師生,生生互動
「互」是交替、交互、相互,「動」是使起作用或變化.互動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行為主體藉助於一定的手段,與他人(或環境)和自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老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它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使課堂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和學習有效性的提高.
傳統的課堂教學受注入式思想的支配,把教學過程看作是「灌注」過程,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和學生缺乏主動交流,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現代教育論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而互動式教學法恰恰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這些理念.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沖破意識閥門而釋放出來,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實現教學共振,達到雙方的最佳效益.「互動式」教學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按一個積極的調研過程進行教學,並著重於認真思考,向「現實生活」學習.
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教學,他是機遇對教與學關系的審視和思考.他是以建構主義和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教與學的新體系,主張以交往和對話作為教學實施的核心和途徑,在交往中通過人與人、人與文本間的視界融合生成一個新的、個體化的意義世界,實現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經驗的增長.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以提高教學效果.
互動教學的具體情景可能發生在組織的教學活動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戲、生活和交往中.互動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與個別學生、部分學生、全體學生之間互動、學生和教學媒介的互動等,既可以是口頭上的互動交流,也可以是書面上的.
互動教學結果具有互惠性,交往雙方總是希望通過交往而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從而完善自己、發展自己.這種互動雙方的互補互惠性是建立在交往主體差異性基礎上的.教師與學生間的交往而產生的「教學相長」就是教學交往互補互惠的最好證明.教師和每個學生的主體質量不同、需要不同,必然存在著交往雙方的主體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為雙方的交往互動提供了前提,從而形成了互補性、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將成為提高互動教學有效性的巨大力量.
在我的課堂中,我是這樣來體現師生和生生互動的:
(一)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需要互動的課堂,社會需要互動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轉變自已的教學理念,適應這種發展的需要.
(二)用「活」教材
也許有的教師已經發現,很多學生喜歡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現象,但並不喜歡上課.究其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走出「課程本位」,沒有走出有限的課堂時空,盡管教師泛泛而談,但學生卻感到不著邊際.因此課堂教學應強化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生活.教師要從「教教科書」轉變為「用教科書教」,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個性化來選擇拓展課程,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注重教材的重組.
(三)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這是落實課堂教學任務、選擇適當教學方法的關鍵.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的確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的現有智力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師要准確地了解學生什麼知識是已經掌握的,了解學生接受的能力、愛好、性格特點等等.只有這樣,選擇教學方法才能准確.
(四)明確目標,提示與要求(發揮導學案作用)
課前通過導學案把第二天要講的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明確的標出,並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布置具體的任務,要求和明確的提示,讓學生明確課上的互動方向和互動任務.
(五)精心地設計任務
任務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們是否能有效地進行合作性的活動.任務的設計應具明確性,階梯性,及多樣性,真實性原則.
1. 任務的明確性、階梯性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教師一聲令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討論,或調查或采訪,但學生卻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做.原因之一可能是教師指令不明,學生不知道如何活動.原因之二就是教師沒有注意到任務的階梯性原則,新授之後,立刻讓學生投入到一些較復雜的交際活動中去,如角色扮演、辯論、敘事、調查、采訪等,其結果是由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知半解,以至於在實際運用中張冠李戴,或者更本不知道如何應用,學生的活動變得盲目無序,互動變閑聊、游戲的好機會.根本達不到教師的預期目的.影響了學習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出示的問題布置的任務一定要明確,且具有一定的確梯度,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因勢利導,要認學生十分明確自己下一步的活動要做什麼,怎麼去做.
2. 任務的多樣性和真實性
活動的多樣性指活動的空間、時間、內容和方式的變換.充分利用導學案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可以安排在教室或戶外;可以利用課內或課外業余時間;活動內容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力求有一定的真實性.
(六)恰當的教學方法,發揚民主,挖掘人情資源
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是否充滿興趣,還取決於教師採用什麼方法讓學生了解.「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入互動的前提.教師和學生是合作夥伴的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的合作過程,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合作夥伴關系,在人格上是獨立的、平等的.教師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學生也不必唯師是從,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承認、相互激勵,教學相長」.「師生互評」教師和學生是朋友的關系.教師要從神聖的講台上走下來,從成人文化中走出來,真誠地走進學生的文化,走近學生的身邊,去聆聽他們的心聲,設身處地的去體驗去感悟孩子們心靈的對話,和學生成為朋友.對教師而言,不僅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群體、個體之間的關系,也要處理好教師與各小組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作為小組的一員參與小組的學習活動,也可以作為學習小組的顧問,為學生提供信息、咨詢、輔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為了創設一種易於學習的師生互動的氣氛,教師必須轉變角色,適當換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為:作為教師最好是「點頭和微笑,專心聽他說」,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微笑」是增進師生關系的營養劑,「點頭」表示接納對方,是一種鼓勵,當學生看見老師對自己點頭,對老師就倍感親切,「專心」是專注行為的表現,老師的專注,說明老師不立即下結論,由學生共同評估,這樣也養成了良好的同學關系.課堂教學的互動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判斷、多角度看待問題和理性思考分析,學會批判和用自己的立場說話.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互動.這是我們經常忽視的一個問題.課堂上根據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自由辯論.
( 七 )營造合作學習氛圍,為互動創設條件,打好基礎.
1、創設便於合作的學習環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環境.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境,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共性」.
①、健全的心理環境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學生當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勵、寬容,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探索熱情就會更高漲,合作的慾望就會更強,課堂就會更加生氣勃勃.
②、充裕的時空環境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由於學生沒有按照老師事先預設的軌道上進行,或由於學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節末葉的出現和時間的浪費,老師毫無顧忌地打斷學生的發言或活動,這些「蜻蜓點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學習,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學習.因此,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要使學生擁有充足、寬裕的發言、補充、更正和辯論的時間和空間,讓各種不同程度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盡情地發揮.
③、熱情的幫助環境
全班各個小組中,免不了有些因組長的組織能力的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組整體實力偏差等原因而無法順利地展開合作,教師應因組而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啟發式幫助.教師可以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參與到困難的小組中去,讓學生覺察不出因本組水平低而需要教師的幫助.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給他們多創造一些表現的機會,以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熱情,為學生的成功學習創造條件.
④、真誠的激勵環境
倡導「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學術觀念,適時適當的激勵,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教師應掌握並運用好這個課堂杠桿,營造一種可以充分發揮學習個性、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甚至各執己見的合作學習氛圍,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贊許的目光……都能使每個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從而產生進一步合作的慾望.
2、處理面向群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面向全體學生,關注班上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我們這個群體當中又是各個個性、特長不同的學習個體.因此,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否正確處理群體與個體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效益.
①、合理的小組構建
合理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實現有效互動的基本手段.一個學習小組應該是一個班集體的縮影.我們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採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並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由於我們現在所授班級一般都是大班額,學生數目較多,因此我們可採取大組套小組的分組方法進行分組.如將全班分成四大組,再將每大組分成三小組,每小組四到六人.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來利用不同的小組模式進行教學.
②、活化合作小組力量資源,優化合作小組結構.
教師要善於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根據個性特長,給每個成員分配任務,使學習小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生生之間交往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習個體能從群體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活化小組力量資源的目的是激發個體力量源與凝聚整體合力.合作學習容易導致個別學生的依賴、懶惰行為,也容易導致優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我是小組的一員,我也很重要」「我也能為小組出力」「小組的夥伴需要我」時,學生學習的自動性、自發性、責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煥發出來,凝成一股百折不撓的合力,從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可以用「榮辱與共」來概括組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關系.也只有當學生認識到他們的這種「生死與共」 的關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員成功,他才能成功時,才會自主地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各個任務.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建立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環境相當重要.可以說沒有積極互賴,合作學習只不過是一個形式.為此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我們要建立起學生間的多角度的依賴關系
(1)、角色互賴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即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所有任務,而此小組的其它成員無所事事.這種「搭車」現象的發生,通常也是由於小組沒有積極的目標互賴,而且也是由於在小組活動中缺乏積極的角色互賴.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責任不到位.因此為了完成某一任務,每個小組成員都承擔著互補且有內在關聯的角色,以使小組責任具體化.在小組活動中,不同成員可以分別承擔以下角色:① 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講座決議和編寫小組報告;② 檢查員:負責保證小組成員都能清楚說出小組內得出的答案或結論;③ 精確性裁判:負責糾正別人在解釋或總結中的任何錯誤;④ 聯絡員:負責小組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和協調;⑤ 報告員:負責重述小組的主要結論和答案.在具體的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給小組成員進行角色的互換.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學習的新鮮感,又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讓他們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享受他人為你服務與幫助的同時能為自己的小組貢獻一份力量,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
(2)、目標互賴
通常在合作學習之前,我會確立一個明確的小組目標,小組目標往往是一堂課的組成部分,如「學會什麼,並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學會.」這樣,學生便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榮辱與共」「同生死共患難」,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也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夥的學習負責,從而促使學生在互幫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務.
(3). 獎勵互賴
當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的努力,取得了進步或達到了共同的目標時,優勝組內的每位成員便可得到同樣的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如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出一期介紹該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或生活情況的黑板報,或獎勵課外書籍等.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測試後,我給每個小組計算出提高分.優勝組給予一定的獎勵.具體的做法是:根據每個學生平時成績給他定一個基礎分,如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他的基礎可以定為 80 分.如果他測驗的分數是 85,那麼他的提高分為 5 分,然後將組內小組成員的提高分相加,總提高分數高的小組便勝出.優勝組內成員可以在本星期內減少作業量.這樣做,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可以促進組內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從而增加小組的競爭實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語文閱讀課上,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在短時間內搜索信息的能力,我讓各小組在規定時間快速閱讀一篇文章,結束後,合上文章,就文章內容提問,看哪組回答得多回答得正確,優勝組成員可以得到同樣的獎勵.這種積極的獎勵互賴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3、引導合作竟爭
引導學生積極地合作與合理地競爭.合作和競爭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合作學習主張「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合作是以優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謙讓、相互欣賞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質.合作學習中的競爭是外向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競爭,這種競爭大多是分層次進行的.由於個體素質的差異,優生之間、優差生之間都可以出現競爭的現象,並在競爭中鍛煉其品格,磨煉其意志,培養其人品.二是組與組之間的學習競爭,這種競爭能強化小組結構,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更認真、更投入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習時,要注意防止學生中出現互相拆台的不良現象,注意從正面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公平的競爭,使他們在競爭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學習關系,使合作學習形成一種「合作---競爭---合作」的良性循環,以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競爭成為促進學習成功的手段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教與學交互影響的過程,即教師以「教」來促動學生的「學」,學生以「學」來促進教師的「教」.師生互動是老師與學生在自覺活動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教學.它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使課堂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和學習有效性的提高.
總之,在新課程語文教學中,通過廣泛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廣告語說:「讓城市互動起來」.那麼,在教學上我們也應該大聲地喊:「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師生、生生互動起來吧!」
⑶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實現教學互動
實現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新一輪開展素質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如何構建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是多年來困擾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歸結起來就是在教學環節中實現豐富多彩的「互動」。所謂互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相互商討,各自發表意見,互相取長補短,以達成正確共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通過教師的幫助,嘗試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以促成教學目標的完成。可以說,在教學中,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完成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實現互動,首先應密切關注教師這一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地位。教師是建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支持者、鑒定者,就應該在教學中實現有效的互動,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意見,培養學生參加討論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過去,我們教師站在講台上,自己不停地講,根本不拿時間給學生活動,使學生覺得老師講課呆板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學生,這樣的課也就談不上生動,更說不上成功了。相反,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創設一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來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有效的互動,那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統的講授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常規武器」並非毫無價值,但應該在新的教學觀念的引導下,注入新的內涵,培養學生自我檢測與自我校正、完善能力,使學生會學。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學習的時間是無限的。要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使之不斷發展,這就要求由課上連續到課下。由於學生個體在知識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學內容的程度也就不盡相同。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又使他們不敢當堂向教師、同學請教,這樣就導致了學習的漏洞不能及時彌補,長時間就會導致惡性循環,這樣要求利用及時反饋課堂信息,對學生學習方法和認識進行激勵評價,既鞭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遺餘力的發揮其應有智慧,從而使學生們的素質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新課標》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階段目標中提出五方面: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不管是針對哪一個方面的教學,都可以實現有效的互動。例如:在進行《桂林山水》一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首先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體驗課文情景,進入讀書佳境。師:「同學們,你們去過桂林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師:「既然沒有去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桂林游覽一番,好嗎?」生:「好!」於是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充分想像登機前往桂林游覽的情景。同時打開預先錄制的音樂,隨著悠揚動聽的樂曲聲,伴隨著轟鳴的飛機聲,學生們真像坐上了飛機一樣。一會兒,老師宣布:「同學們,桂林到了,請大家下飛機跟隨導游暢游一番吧!」於是,教師繪聲繪色地解說,讓所有的同學都陶醉於美麗的山水之中。這樣的課,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啟發學生的心智,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再如,一位教師在口語交際課中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先用錄音機播放玻璃破碎聲,讓同學們注意聽,回答聽到了什麼啦?想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嗎?然後,讓學生互相交流,自由談論,把想到的、看到的、自己親身經歷的事都表達出來,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想法。接著,教師放小明不小心把爸爸心愛的花瓶打碎了的錄像,讓大家幫小明出出主意。(板書:該怎麼做?)生生互動,課堂氣氛活躍了。要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其結果達到了口語交際訓練的目的。然後,讓全班同學聽課前老師采訪的幾位家長是怎樣說的。以上都是教學中互動教學的成功範例。互動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成功是互動的結果,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助於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可以說,互動是學生成功的捷徑。教師高度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就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終身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⑷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互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互動的有效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強化師生互動意識
想要加強師生互動開展的有效性,首先教師應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強化師生的互動意識,《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語文課程應滿足不同學生、學校以及地區需求,要創造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同時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還要學會個人的情感交流,做到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語文教內容以及目標,應為學生多創造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師生有效互動與合作,實現教學相長。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採取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的方式,首先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之後教師讓學生提出對文章內容的疑問,學生提出之後,教師再進行補充。提出問題之後,教師再與學生共同探討以及分析,此時教師應正確的引導學生,使得學生能夠按照正確的思考來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豐富活動形式,提高師生互動多樣性
為了改善以往師生互動的單一性,還應豐富活動形式,加強師生互動的多樣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進行師生互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讓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意見,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採用情境表演的方式進行互動,教師為學生進行編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表演,完成表演後,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學生有想法也可以向老師提出來。又如在學習《匆匆》這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在比賽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示範朗誦,然後讓學生獨自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可以向教師提問,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三)把握互動時機,提高師生互動效果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的。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重視學生主動性與能動性作用的發揮,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活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應避免盲目性,應根據具體情況,把握良好的時機,開展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這就要求教師應多做准備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使得師生互動更加的有效。另外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課堂時間較多的留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合理把握互動時機來對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以提高互動效果。
⑸ 語文的課堂上,如何和孩子進行很好地互動,尤其是在小班教學中
「師生互動」這一課堂教學理念並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無論是中國古代孔子與弟子的座談還是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內容上成為「師生互動」的先導。 《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師生「互動」是要徹底變單 一、接受的學習方式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研究,動手操作,強調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教學三要素,就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什麼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以師生相互作用的形式進行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科書為主要認識對象的,實現教學、發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諧統一的特殊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這個定義概括了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三個要素,並且提出了新時期各學科教學過程的一些重要特徵:即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師生的相互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要求語文課堂要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師生互動,教師在課堂由「演講者、表演者」,轉化為「引導者、管理者」,由「一言堂」變為「眾言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當「小老師」。給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平台。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打破了老師「給水喝」的局面,學會「找水源」的方法。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輪流變換爭當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角色,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 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課堂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預習中的互動 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要精心備課,對教材要多鑽研,教學內容對學生一般情況下也是保密。這導致了學生預習的盲目性,頂多就是讀幾遍課文,解決一些字、詞而已。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理念,教師在上課前,可設計預習作業, 如:讓學生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學習內容 ,從而使他們的預習有意識、有目的。課前教師與學生有效的互動,可以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有效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課堂教學中的互動 1、平等是互動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交往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於建立在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為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孩子們在一種和諧、寬和、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 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老師具有「教」與「學」的雙重關系,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成為「小先生」,並能主動地、大膽地、積極地去讀書、學習,做到師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做良師,先要做益友。才會實現師生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良性循環。 2、創設情景是互動的必要 在課堂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得先創設情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或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於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品維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如:在教學《窗前一株紫丁香》時,我以「情」為首,調用多種手段創設情景,運用朗讀形式激發學生對角色感情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的效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課堂中,情景的創設是學生情感的催化劑,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 3、激勵是互動的動力 在大量的實驗研究中,行為科學家總結出一個公式:工作績效 = F(能力×激勵)即是說,個體的工作績效取決於個體的能力與激勵水平高低。可見,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要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藉助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激發學生的自動力,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課堂中,教師真誠的贊美、恰當的評價會讓學生如沐春風,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從而調動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對課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評價我一向採取的是學生暢所欲言的方式上課,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行,板書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在課堂上盡量用學生說出的詞語和句子作為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真誠地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樹立其自信心,增強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神狀態積極飽滿,才能在課堂中,充分參與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讓學習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的結構」。從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藉助同對方的交往而不斷地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適當變換是互動的必要 在傳統的觀念里,上課只能是老師在上面講,同學在下面聽和抄,其實,適當的讓學生上講台做一名「小老師」會對語文的教學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思想,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如果給他們一個上台當老師的機會,那麼他們所做的准備工作一定是平時的好幾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這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而且由誰上是臨時抽簽決定的,並要求同學們要評出最佳的「老師」結果是抽到的同學會盡力當好「老師」,而沒抽到的同學則盡力做好「評委」。他們所准備的資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說課還沒上,他們就已經把課文研讀了七層了。在這里老師的作用只是在學生講完後我們做一個評價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需要教學互動。新課程標准理念下,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是《語文課程標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語文教師若能合理加以運用,定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語文教學也將更加生動、實用、有效。
⑹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
興趣是獲取知識,學生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也是一種藝專術:教師的屬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透徹。新課程標准理念下,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興趣、實用,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傾向,因為成功是最足以使學生感到滿意:興趣-愛好-鑽研-成功,語文教學也將更加生動,擴大視野,就必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總是積極推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學習,定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迅捷。人們通常走這樣一條成材之路,語文教師要使學生要對語文產生興趣,它積極推動學生去探求知識。因此,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使之愉快地學,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由此。是《語文課程標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語文教師若能合理加以運用。有一外國人如是說。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興趣時、有效,在這方面我主要滿足學生精神上的愉快。學生的性格各異
⑺ 請問語文老師: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互動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
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其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建立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師生互動的環境。
以「民主、寬松與和諧為真諦」的教學環境是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建構、自主發展的重要前提。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的觀眾、聽眾的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過多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就要增加教師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 要充分信任並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使教師、學生能夠互動起來,他們的角色處於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
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學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為他們提供看得見、聽得了、摸得著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以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興趣和信心。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習主體的參與,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並積極參與。重點和關鍵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以及學習後進生
教師對一些學習上比較困難、從不或很少提問的學生,要充分予以關注和鼓勵,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視。如果漠視這些後進生,不僅會打擊他們的主動性和進取心,還會引起他們對教師的不滿和對優秀學生的排斥,他們變得既不願意與教師交流,也不願和別的同學交流。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後進生同樣有進取心,讓他們獲得某一種成功,設法滿足他們的成功欲,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增強這些學生進步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獲得成就感,產生上進的動力,並由此引發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
五、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評價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而教學評價以激勵和激活主體意識為目的,保護學生自尊心、樹立自信心、激活進取心,體驗成功,增強學生參與的能力,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程並激勵學和改進教的有效途徑,而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
⑻ 如何把語文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如何把語文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阿莫納什維利在《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第二章「課的頌歌」里,高度贊揚了上課給他帶來的快樂和他是怎樣讓孩子們喜歡他的課的。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讓語文課'流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活力,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語言魅力來粘住學生。 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那為什麼一部分學生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原因之一在於教師的課堂語言。高爾基曾引用過一個謎語:'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說明了語言這一特徵。所以能夠駕馭語文課的教師是憑借其特有的語言魅力來緊緊扣住每個學生的心靈,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語言,引導學生學得知識,發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1、鮮明、風趣、親切的有聲語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有鮮明性。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重復哆嗦,講得過多,但觀點、概念又不鮮明,用詞褒貶義不分,缺乏對比,這樣講課,必然失敗。生理學規律表明,'對大腦半球的某一區域所進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會使人處於昏迷和睡眠的狀態'。由此看來,教師語言的鮮明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實踐中,凡是成功的語文教學,都是要言不繁,重點鮮明,突出規律性知識,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生動有趣。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師生感情就會融洽,課堂氣氛才會活躍。教師不應該扳著面孔上課,滿口嚴肅的話,如果這樣,學生就會如芒刺在背,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教師要善於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講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師的語言寓庄於諧,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說、比嚴厲批評好得多。一次,學生抄襲作業,怎麼教育呢?課上我說了這們一段話:人們不是說,天底下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嗎?連雙胞胎也不可能長得一模一樣。可這一次我們班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批改作業時我發現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樣,比如這個嘴角往下歪,那個嘴角也往下歪,比雙胞胎還要厲害。請你們幫助我解答解答這個問題。學生先是煞有興趣地聽,接著表情有點緊張,最後大聲笑著說:'抄'。毛病由學生自己診斷,教師只要順勢而下,指點良葯就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答問題、分析問題乃至質疑問難,常有這樣那樣的差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時此刻,指責、批評,定然把事情搞砸,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一兩句風趣的、富於幽默感的話,是安慰劑,定心丸,能消除學生的窘態,幫助他們跳出困境。例如學生回答偏離題意,教師如果說:'你全錯了。'那無疑是往他頭上澆一盆冷水,使他在同學面前難堪。當然風趣、幽默,不可濫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運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油嘴滑舌截然不同。 2、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的體態語言 我們知道,低段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不夠強,只有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穩定。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用較多的體態語言來配合有聲語言。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伴隨說話的表情、手勢及其他動作等。這些有形而無聲的體態語言,有時能夠直接表示某種意義,有時能夠起到加強有聲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 體態語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根據實驗指出,人們獲得的信息量7%來自文字,38%來自語氣,55%來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體態語言在傳遞信息中的作用多麼重要!豐富的富有表現力的面部表情,恰當、自然的動作,都可以創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給小學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一次,我提問以後,一個平時成績不好的學生想舉手又未敢舉手。這時,我立即向他投去熱情、信任的目光,從這目光中,學生獲得了信心和勇氣,大膽地站了起來。他回答時稍有猶豫,我又投以鼓勵的目光,暗示他:'別緊張,你說對了。'學生的緊張感消除了,思維的閘門豁然打開了,繼續回答了下去。 二 讓語文課堂成為互動、交流的平台 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其過程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語文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地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交流與互動的舞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如同魚兒在水中奔跑、跳躍、呼吸新鮮空氣。 比如:復習漢語拼音(聲母23個、韻母24個、整體認讀音節16個)。如果讓學生背,再默寫,他們會厭煩的,怎麼辦?我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聲母,若不完整,補充,再按順序讀、打亂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如果韻母也這樣做,那多枯燥呀,頓時,我想到--讓一個學生念,我和學生們比賽,其中四人上來板演,看誰寫得又對又快。我在黑板上故意寫錯幾個,結果我只得了及格,全班學生只有一人不及格,三人占錯格子,其餘全對。大家哈哈大笑,有的還情不自禁地說:'嘿嘿,我真棒,超過了嚴老師'!'哎呀,你們真了不起,告訴我,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卻掌握得如此好,有什麼法寶嗎'?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我把每個漢語拼音寫在小卡片上,下了課就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戲。'有的說:'我發現了規律,前鼻韻母有兩個口袋,其中有一個相同,是『n』口袋,後鼻韻母卻有三個口袋,其中有兩個都相同'。有的說------我當時傻了,學生們竟然有那麼多好的方法,真是出乎意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語文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地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交流與互動的舞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如同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跳躍、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生動有趣。
⑼ 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語文本來就是一門來自生活的學科,互動其實是很簡單的。像我們老師教文言文時,會先教我們一些是宋詞的歌曲,或者一些野史,大家通常是很喜歡的。講演講辭的時候,我們老師會跟我們說那些搞傳銷的是怎樣利用演講洗腦大家的。還可以跟學生討論討論時下最潮的帖子或是事件,再弄個小辯論賽什麼的。
⑽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1、提問。
老師課前提問,讓學生課後思考。同時,給學生分小組,每個小組提一個問題出來。
下次上課時師生相互解答問題。
2、分組講課。
學生分組,給學生布置講課任務,以小組為單位講課,進行小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