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

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

發布時間:2021-03-10 14:59:08

㈠ <月光曲>課文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風停了,浪靜了,月光下的大海是無比安詳和美麗.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簡陋的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 ——《月光曲》記錄了下來。《月光曲》就這樣譜寫而成了.

㈡ 26課月光曲全文

月光曲課文

月光曲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過神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2)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擴展閱讀

賞析

1.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是對盲姑娘的語言描寫「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她對自己提出的無理要求感到不安和後悔。

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抑制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表達了盲姑娘激動的心情。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就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3.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美麗、幽雅靜寂。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裡的簡陋貧涼。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他「望瞭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也應當給予愛好音樂的窮苦人們,這樣想著,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4.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霎時間」:,極短的時間。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產生的聯想,他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隨著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豐富的聯想!作者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贊揚了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月光曲

㈢ 課文月光曲主要講了什麼

主要講了在兩百多年前,貝多芬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演出,晚上散步的時候,他被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吸引,來到了一所茅屋前。他聽到茅屋裡兄妹的對話,情不自禁地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說故事。

1、第一段(第1節):講貝多芬曾經譜寫過《月光曲》。

2、第二段(第2~3節):講貝多芬在茅屋外邊聽見琴聲。

3、第三段(第4~7節):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

4、第四段(第8~10節):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

(3)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擴展閱讀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英雄》、《命運》、《田園》、《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月光》、《春天》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而聞名。正如他自己所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動機」描寫了與殘酷的命運斗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信念。

㈣ 《月光曲》——四年級課文(北師大版)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㈤ 誰知道《月光曲》這篇文章,快啊

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幻想奏鳴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幻想奏鳴曲》、《幻想朔拿大》,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一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盪漾的皎潔月光。」以後,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曲》的標題,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便流行起來。其實觸動貝多芬創作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 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繞著《月光》,有一段誤傳的軼事。上半世紀,一位德國音樂評論家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使他聯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盪漾的月光」。於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現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這個虛構的故事後來被應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月光曲》。附:貝多芬另寫有《月光奏鳴曲》但不是人們所指的《月光曲》
編輯本段小學課本中的月光曲
課堂原文(九年義務教育6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6課): 二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主要內容: 本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為他們彈琴,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激發了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表現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源於對生活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課堂原文B(北師大版4年級上): 二百多年前,德國有位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過許多著名的樂曲。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路邊一所低矮的房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駐足傾聽,琴聲忽然停下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真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子說:「 是啊,可是音樂會入場券太貴了,等我多做幾雙皮鞋,多掙點錢,一定給你買一張票。」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我會彈好這首曲子的。」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屋子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一個小夥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滿目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見進來一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嗎?」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深深地被這窮苦兄妹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打動了,胸中的感情猶如大海的波濤。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曲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屋子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心中充滿了溫馨和祝福。接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的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月亮在烏雲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琴聲停了,兄妹倆還陶醉在美妙的琴聲中。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屋子,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了下來。傳說《月光曲》就是這樣譜寫成的。
編輯本段賞析
開始部分只是敘述一件事,同時表現貝多芬悠閑的心情,讀起來語氣平和;而後面部分,寫的則是一種優美的意境和兄妹倆的想像,其情景由靜而動,語氣、語速自然隨之發生很大變化。用具體句子來說,「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的聽著。他好像面對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湖面上,霎時灑滿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幾句話,表現的是那種朦朧的美,再想像一下當時人物的心情應該很平和,讀起來,聲音輕柔,語速稍慢,語氣變化不大。讀到「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驟然加速,語調起伏變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樣子,而至「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大海。」語速又再次減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後面要停頓,「波濤洶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個字都極其有力,以表現出兄妹倆陶醉在樂曲中的心情。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把上面這個優美感人的傳說與事實本身等同起來,實際上,據音樂史學家研究,貝多芬從未有此經歷。他的《#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標題,是由於音樂評論家萊爾施塔伯認為,此曲的開頭讓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為標題杜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其實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時,正值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疾患日漸嚴重,失戀的創痛尚未平復,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寫出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因此,在第一樂章中,那支嘆息的主題融人了他的憂郁的思緒。有人曾藉助想像力解釋了這個樂章說:「第一樂章猶如月之初升,充滿希望,但被浮雲所掩,萬影俱逝,令人悲從中來」。 第二樂章是個小快板。作為過渡性樂章,音樂情緒趨於柔和溫馨,像是回憶昔日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樂章中的兩個音樂主題彷彿是撫慰著創傷的心靈。舒緩的過渡樂章會使人產生平靜的月夜之感受。不過,這皓月般的恬靜不過是貝多芬洶涌的心海中的短暫的憩息。 第三樂章如潮湧來,猛獅般的貝多芬又躍現在急馳奔突的黑白琴鍵之上。如果說,第二樂章正如李斯特評淪的那樣:「它是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那麼,終曲樂章就是從萬丈懸崖上狂瀉直下的洪水。激動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勢如暴風驟雨,融進了憤懣、申訴與抗爭。坎坷的際遇給以貝多芬的,不是嘆息和屈從,而是搏擊與爭斗。這個樂章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構成向;上沖擊的樂句,顯示了堅強的力;後者旋律優美,音調清麗,充滿了對信念的憧憬與希冀。兩個主題或交織、或對比、或發展、或重現,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濤洶涌,難以止息。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時正是古鋼琴向現代鋼琴發展轉變時期,由於此曲第一樂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鋼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適用於鋼琴演奏的作品。
編輯本段月光曲 德彪西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那時他才十一歲。後來,他又在這個學院里從師杜朗和吉洛學習和聲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參觀「萬國博覽會」,這里一些東方國家展覽廳里都放送東方音樂,德彪西新奇地發現,這些東方國家音樂的曲調、和聲、調式……等等,都和他從學院里學到的東西截然不同,這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對東方音樂作了些研究。以後,他常常在創作中運用東方的五聲音階以及一些不同於西方傳統作曲的新手法,例如不協和和弦、平行五度的運用等等,後來,他又接觸了印象主義詩人、畫家,非常贊成他們的主張,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德彪西確立了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印象派風格,在德彪西之前,音樂雖然也和各種流派,但他們都是以旋律為中心,旋律在樂曲中佔主導地位;而印象派則更注意的是音樂色彩變化以及它們反映在人們腦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節奏等都是創造色彩的手段。 鋼琴曲《月光》同樣具有以上這些特色。這支曲子,作曲家在當初並不是作為一首鋼琴小品寫成的。它原來是《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段,這部組曲寫於本世紀初,全曲由四首樂曲組成。據說作曲家寫這個作品是受到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光比埃羅》的影響。這首敘事詩是講:在義大利貝加摩地方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陶醉在象徵理想的月光下,他因為沉湎於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後,由於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人了間。 在《月光》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談的筆墨、樸素的音調,給人們描繪出一幅萬籟俱寂、月光如洗的圖畫。樂曲採用了古老的多里亞調式,充滿了畫意詩情。 樂曲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段,降D大調,9/8拍,速度徐緩而富於表情,描繪月夜幽靜景色人產生的印象; 中段先轉到E大調上,後來又回到降D大調。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樂句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寫一陣陣清風,輕輕地搖動著樹枝,稀疏的樹葉發出沙沙響聲: 這一段和第一、三段寧靜的氣氛形成對比,給人以動的感覺,因此比較活潑。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現,但音型上有些變化。樂曲最後是一段尾聲,寧靜的曲調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飄渺如夢的意境,描繪得更加富於詩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裡,除了鋼琴曲《月光》,還有兩首以《月光》作為曲名的歌曲,它們是根據詩人保爾·韋萊納的詩篇譜寫的。可見德彪西對「月光」這一題材的喜愛。義大利音樂評論家加蒂聽了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後評論說:「上行的琶音多麼輕盈!好似湧起一股噴泉,然後,在主音和屬音的交替中恢復平靜。主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上伸展出來的。它寬廣、嘹亮而富於表情。」
<關於作者>德彪西和貝多芬
克洛德·阿希樂·德彪西,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創始人,是歐洲音樂歷史轉折關頭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風格成為連接傳統和未來的紐帶。 還在巴黎音樂院學習期間,德彪西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他具有敏銳、新穎的音響感覺,厭煩傳統和聲的繁瑣規則。他雖於1889年獲得官方頒發的「羅馬大獎」,但依舊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個性。1885年赴義大利深造。1887年返回巴黎後,常和印象派畫家和象徵派詩人交往,創作逐步呈現出個人的獨特風貌。這是他創作的第一個時期。 德彪西獨特的個人風格成熟於九十年代,這一時期創作的主要特徵是:擅長用色彩斑斕的和聲、細膩透明的配器、變換豐富的織體,描繪自然景物或風土人情,強調主觀感受和直覺印象,音樂往往具有朦朧、飄忽、空幻、幽靜的氣氛。正是由於這些與印象派繪畫風格相似的特徵,德彪西的音樂被稱為印象主義音樂。 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管弦樂前奏曲《牧神午後》,管弦樂組曲《夜曲》,交響素描《大海》,鋼琴曲《月光》、《帆》等均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傑作。 由於健康和戰爭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創作量減少。作品體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音樂語言的繼續復雜化,突破了傳統的和聲與形式的約束,出現了多調式因素;另一種是回復到法蘭西古典器樂曲的傳統道路,兩者都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他開始患了致命的癌症,在備受折磨之後,於1918年在德軍猛攻巴黎的炮聲中悲憤地去世。 德彪西是法國最富於創造性的作曲家之一。畢生致力於音樂藝術的「革新」。他獨特的、被稱之為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特徵是:音樂較少激情,避免文學性的敘事,藉助標題和豐富的色調變化引起聯想,暗示多於直率的表達。德彪西的創作視野比較狹窄,對自然景物畫面的描繪,引起人們遐想的聲音,對早已消逝的夢境的回憶以及某些生活場景的再現等,是他作品內容的主要領域。但在這一范疇中德彪西達到了那一時代的最高成就。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生活道路十分坎坷,28歲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合唱》。
貝多芬作品年表
1782-1783年 發表變奏進行曲、三首鋼琴奏鳴曲、賦 格曲、兩首鋼琴迴旋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特為小提琴老師。創作三首鋼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和兩首鋼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創作《騎士芭蕾》(獻給華爾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創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號為三首鋼琴奏鳴 曲,作品第19號為鋼琴協奏曲) 1795年 在維也納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鋼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號)出版。 1796年-1797年創作 《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第4號)、兩首鋼琴和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第5號)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聽覺漸弱,至1799年,創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愴鋼琴奏鳴曲》),14,20和21號( 《第一交響曲》)。 1800至1801年創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鋼琴協奏曲》), 43,85,51(2),49號等作品。 1802年 創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調浪漫曲),50(即F大調浪漫曲)和36號(即《第二交響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創作《第三交響曲》,進入創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來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為《英雄交響曲》。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英雄交響曲》。 1804年-1805年創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號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首次演奏《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第四鋼琴協奏曲 》、三首弦樂四重奏(作品第59號)和《田園交響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創作,《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第六交響曲》)以及作品第62,69,70,80 和86號等作品。 1809-1810年 創作《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埃格蒙特》以及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鋼琴奏鳴曲》,75,83和95號等作品。 1811-1812年 創作《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以及作品第96,97,113和117號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寫完《威靈頓的勝利》。 1813-1814年創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號等作品。 1815-1816年創作第98,101,102,112,108號等作品。 1817年 創作《五重奏賦格》(作品第137號)。 1818年 創作《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106號) 1819年 開始寫《庄嚴彌撒》。 1821年 創作第110號鋼琴奏鳴曲。 1820年至1822年,貝多芬創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號等作品。 1823年 《庄嚴彌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響曲》完成。創作《弦樂四重奏》(作品第127號)。 1825年 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四月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首演《第九交響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計劃寫作《第十交響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此外還有一首被世人傳唱、他剽竊花神宮的著名鋼琴曲:致愛麗絲(獻給愛麗絲) 這首歌曲在網上被認為是他死後所寫,實際是別人代他而寫,另有一首歡樂頌,原曲作者勞拉公主唱得好聽,歌詞一直在罵貝多芬,而席勒的詞一加,竟然不好聽了,而巴赫聽到全曲,因爭不過貝多芬的銜頭而落敗,讓貝多芬出名了。

㈥ 課文月光曲的課教內容

語文六年級《月光曲》說課稿範文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標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6課《月光曲》,是本冊第八單元第二篇精讀教學教材,這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像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傳說、美景、深情於一爐。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能力目標: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能分辨事物和聯想。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情感目標: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1、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
四. 說教法: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並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採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體,運用「以讀代講」、「嘗試練習」、「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 說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先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悟」、「勾」等學法。
六. 說教學程序: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我應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讓學生明確貝多芬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他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演奏,人民對他十分愛戴和敬仰。創設出濃郁的情景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暗示了課文的內容中心,引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聽課文配樂朗讀。思考:課文主要講的什麼事?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三、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落實字詞教學)
四、學習課文
1、齊讀第一段,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學習課文第一節後,點出最後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總的介紹)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其它段落,找出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繪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多讀幾遍,想像描繪的景象。(第九自然段)
3、畫出描寫皮鞋匠聯想的句子。
4、體會感悟。
(1)課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大大的眼睛。
(2)請學生自由讀這個句子,大家讀了覺得怎麼樣?還美嗎?我們來讀這些聯想的句子。
a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灑遍銀光。」
b「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c「海面上颳起了大風……」
(3)匯報這部分內容,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柔和、徐緩、有力、快速、高昂激盪)
(4)欣賞畫面,傾聽音樂,感情朗讀
(5)指導朗讀這段課文,並初步背誦。
(直奔文章重點,體會樂曲意境:本篇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而文章並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而這一內容文章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的聯想表現出來的,為此,我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施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涌」。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映的《月光曲》的三具樂段,即輕松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師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三層文字。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音樂、美術、語文三門學科成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體,深深地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從而突破了重點,並讓學生分辨了事物和聯想。這一步,體現了學法「勾」和「議」。在落實這一環節時,著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五、結束語:
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麼,貝多芬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造出來的呢?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來得出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靜,聽到琴聲;走進茅屋,引起同情;遇見知音,非常激動;環境清幽,創作名曲。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他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
六、作業:
背誦第九自然段
板書設計: 26月光曲
柔和徐緩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月亮升高風卷巨浪
高昂激盪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旨在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指導思想。
以上就是語文六年級《月光曲》說課稿範文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㈦ 求《月光曲》這篇課文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會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風停了,浪靜了,月光下的大海是無比安詳和美麗.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簡陋的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 ——《月光曲》記錄了下來。《月光曲》就這樣譜寫而成了.

這是我國《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里的一篇課文,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妙的傳說。

㈧ 《月光曲》全文

月光曲

兩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才彈的那首曲子。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過神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8)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擴展閱讀:

賞析

1.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是對盲姑娘的語言描寫「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她對自己提出的無理要求感到不安和後悔。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抑制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

2.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表達了盲姑娘激動的心情。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就產生要為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3.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美麗、幽雅靜寂。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裡的簡陋貧涼。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動了貝多芬,他「望瞭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也應當給予愛好音樂的窮苦人們,這樣想著,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閱讀全文

與小學4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課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