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
大家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為什麼會用這樣的評語?不是語文課又是什麼課?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做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發現,被人們認為不大像語文課的,往往或者就課文講課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內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課;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探索與課文有關的一些自然奧秘、動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實驗,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學課、生物課、物理課;或者就課文中的某一點無限擴展,完全不顧課文本身,甚至無限度地使用音、像等五花八門的課件,那就不知道該叫它什麼課;還有的將合作、探究這種新觀念表象化,一味地讓學生討論發言而不給予歸納,不提示其中的語言問題,不點撥語文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被大多數人認為「真正的語文課」究竟是什麼樣的課?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難發現,這樣的課一般都是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著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滲透著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交織著語文方法的把握和學習。
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那些不大像語文課的,實際上是對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沒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還只是停留在表層的認識上。如課程標准強調語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進行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如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老師的講解,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而且課課如此,從無變化,等等。而那些「真正的語文課」,則較好地把握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充分重視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重視了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有機融合。這就涉及到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
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非此即彼,非對即錯,非好即壞。人們常說,任何一次改革都可能會矯枉過正,因為不這樣就不太容易達到改革的目標。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改革思路本身強調過分,矯枉過正,而是我們普遍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限制了人們對改革思想的正確認識。由此再轉到我們的語文課程標准。
語文課標提倡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重視感悟,不是否認各種必要的語文知識;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情感,不是徹底摒除能力訓練;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也不是說教師可有可無;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說完全可以不要接受性學習。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矯枉必須過正」的思想觀念,在語文教育的嚴肅性面前都應堅決摒棄。
那麼,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需要的,是符合課標精神的課堂教學?很多老師會說:你給我拿出一個標准來,有了標准我就可以模仿了。巢宗祺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曾經提出語文教學基本模式與個性化設計的統一。我自己理解,所謂基本模式是盡可能體現新課標中的新的理念,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但是這些體現,不是大家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種固定的格式,而要從課文本身、從老師所長、從學生已有的語文實際出發,設計出富有獨特個性的教學方案。歷史以來,我們有一個不好的傳統,就是一旦出現一種新的好的模式很快就會將它固定化、程式化,這樣的教訓是深刻的。張志公先生多次疾呼反對這種做法,而這也是我們在研究語文教學法、語文教學實踐乃至多方面的語文教育研究中應該竭力避免的。
Ⅱ 語文是什麼,語文課教什麼,語文課怎麼教,語文課怎麼樣
摘要:語文是什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還是什麼?語文是「人學」,語文就是讓人成為其人的一門學科。語文課教什麼?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與品質的訓練。語文課怎麼教?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內容,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選擇,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追求,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結果,把「聽、說、讀、寫、思」作為我們的教學評價。語文課怎麼樣?「聽、說、讀、寫、思」的效果好的語文課就是好課。營造氛圍,研究策略,講求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愉快地學習,聰明地學習,輕松地學習,高效率地學習的語文課就是好課。讓學生自己品嘗到智力活動的快樂,能力的提高,學習成功後的愉悅,越學越想學語文的課就是好課。
關鍵詞:語文教學 聽、說、讀、寫、思
當了十八年的語文教師,教了那麼多節語文課;當了四年語文教研員,聽了那麼多節語文課;參加了許多新課改的研討會,聽了那麼多關於語文課改的報告與講座,心中一直縈繞著這樣幾個問題:語文到底是什麼?語文課到底該教什麼?語文課到底該怎樣教?什麼樣的語文課才是好課?一直難以釋懷,由此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語文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是這樣闡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就是說人類的交際中有許多種工具,但語文是最重要的。「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語文是把人類文化中的被認為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精華呈現出來,以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承和青少年的成長。以此看來,語文教學就應該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應該傳承人類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界爭議比較多,筆者不爭論,本文不談它是不是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既然語文課程標准已經對其定位,筆者按自己的理解進行闡釋,本文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與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什麼是「工具」?《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工具」有兩種解釋「(1)從事生產勞動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鋤、斧、刀、錘等,也包括機器上使用的車刀、鑽頭、砂輪等。(2)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顯然,說「語文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其比喻義。作為工具性的特點,從生活的角度說,語文就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從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說,語文就是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工具。作為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青少年掌握「語文」這個交際工具,學會用「語文」這個工具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作為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語文的工具性應該體現在具備基本的「語文」知識——字、詞、句、語法、修辭、邏輯等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通過「語文」把人類文化的精華與精神傳承過來和發展下去。
什麼是「人文」?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人文」解釋為「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筆者在一則材料中了解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科學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我想簡單地推論出一個結論:不管是文化現象還是精神支柱,說明「人文性」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屬性,對人類特別重要,沒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這樣說,語文的「人文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承擔著「把一個人稱為『人』的」重要作用,語文教育就是要把一個「自然的人」教化為「人文的人」的教育。從語文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具體體現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養,也就是三維目標上所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以認識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內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它的關鍵所在是「統一」兩個字。它們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系,是一個統一體。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為一張皮的表裡,一枚硬幣的兩面,而不是兩張皮或兩枚硬幣,非常好。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中的兩個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與人文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鋪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一起呈現,有機結合。正如美學教育家朱光潛所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語言的實質就是情感思想的實質,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語言本是平行一致的,並無先後內外的關系。」因此,我認為,所有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只要具備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是真正的語文課,偏離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航標,就可能不是語文課。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決定了「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標准》里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重要性。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具有基礎中的基礎的地位;從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上說,語文關涉到一個人怎麼發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的問題,正如文學評論家所說「文學即人學」一樣,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是『人學』」,沒有語文,人可能就不能稱其為人。因此,你要問我語文是什麼?我告訴你: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就是讓人成為其人的一門學科。
二、語文課教什麼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一個人走路如果沒有目的地,無論走多長時間走多遠都是盲無目的、毫無效果的;就像一個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干一樣,無論怎樣干都是白費力氣的。不過,明白了語文課的性質和地位,在了解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什麼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總目標」中關於總目標是分這樣十條闡述的: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抽取以上內容的關鍵詞,對總目標有以下不太准確的歸類: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講解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等為目的,這就嚴重偏離語文學科的總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就可能不是語文課了。還是這樣講,如果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和能力的,那就是一節語文課。
不管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堂,語文的教學無非是「聽、說、讀、寫」等形式進行的。讓任何一位老師離開「聽、說、讀、寫」去教語文課,想教的像語文課肯定是比較困難的。「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我今天提出的語文課教什麼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思」,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而且還應該以「思」為核心,圍繞著「思」進行語文教學。這里的「思」內涵很豐富,可以理解為「思想」、「思維」、「思考」,也可以理解為「思緒」、「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識與法度,「思」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用「思」去創造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富於意義與價值的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凸顯而柳暗花明。「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因以培養「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而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堂。
Ⅲ 什麼樣的語文課才是好課
什麼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和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在實踐新課改過程中,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堂好的語文課到底應該是這樣的呢?我認為,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至少應該達到以下幾個目標:
一、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准》的一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應該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以求能自動產生一系列問題,引起深入研究。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幾點:
1、塑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親其師、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師生之間真誠、和諧的情感氛圍。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的條件。我們應讓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自由呼吸,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敢想敢說,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時地會有他們新穎、奇特、有創造的見解。我在教學實踐中就經常把激勵帶進課堂,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設一種輕松愉快、思維活躍的創新氛圍。 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語言中,要多用「你」——「你說呢?」「你認為怎麼辦?」「你說得真好!」。 這樣,課堂教學的中心便會從以教師為主轉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上來。
2、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以情激情,使教學雙方產生情感共鳴。如課堂教學中我就經常向學生說:「每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的心裡總有一種激動。」正是這種激動的心情,使他飽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學之中。
3、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感悟課文 。 由於兒童缺乏生活經驗,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提供引導性材料,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系,以引導學生的注意與興趣。 如可以利用現代教育媒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二、注重培養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開展合作探究性閱讀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更多地關注閱讀過程,從而提高閱讀質量。首先,合作的基礎是獨立思考,個體學習。 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發現問題,善於思考,學會發問。 其次通過小組討論,去粗取精,篩選出正確的、有創造性的答案供組際交流。 同時盡力幫助解決組內成員在自學中的困難。這樣的合作能使他們互教互補,各有進步。 最後,經過組際交流和教師評價,讓學生理解更到位,獲得更富有創意的答案。
三、強化語文同各科教學、同生活的聯系。第一、 語文課堂教學要突破學科界限, 要開放教學內容。如在課堂上讓所有孩子的表演、唱歌、繪畫等各種特殊才能得到展示,尊重他們個性,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再者,語文學習要課內外結合。通過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豐富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到生活中去解決課堂上產生的疑問。
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課堂為依託,向課外延伸和拓展。只有注重學生多方面的語言實踐,才能開發學生多姿多彩的創造才能。
Ⅳ 我心目中的語文課是什麼樣的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也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不相信嗎?只要你用心去探索,就會發現它並非想像中那樣龐雜難於掌握,在探索的過程中,你還會體會到因學習語文而生的融融樂趣.
在我心裡,語文非常重要,學了語文才可以識字,看懂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美文,這些文章就像一位無言卻高尚、睿智的老師,把我們帶入知識的海洋,邁開追尋真理的步伐;掌握的漢字,我們學會組詞,並會用這些活潑可愛的「小精靈」修飾自己的語言,讓自己的表達越來越接近心靈所感;有了「小精靈」,我們還可以書寫優美的句子,最後又把這些句子連成一篇作文,用文字抒發情感,用文字表達熱情.
學好語文,我們可以通過史書了解過去,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再現,從人物的言行感受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心裡根植愛國的思想,憧憬美好的未來……如果沒有語文,我們就像長著眼睛的瞎子,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而對於我來說,如果沒有書籍,就像嬰兒失去了母乳,那種茫然和無措想來都讓我心焦.你說,語文是不是很重要?
我認為語文非常有趣,比如歇後語,有諧音、有典故……條條精彩絕倫;比如古詩,篇幅短小卻能將事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將人物的內心刻畫在字里行間;最有趣的是三字經,每行只用三個字,就能很深刻地揭示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語文,神氣而有趣的一門學科.
語文非常重要,它是一隻溫暖的手,只要你肯付出努力,這只手一定會帶你深入學海,讓我們泛舟知識天地,一步步邁向成功.
Ⅳ 語文課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語文課
大家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為什麼會用這樣的評語版?不是語文課又是什麼課權?這些年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在做什麼?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發現,被人們認為不大像語文課的,往往或者就課文講課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內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課;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探索與課文有關的一些自然奧秘、動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實驗,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學課、生物課
Ⅵ 什麼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
語文課一般都是很枯燥無趣的,你能帶動學生的情趣,積極的回應你所講的內容,甚至讓人流連忘返,不想下課的,那你這節課肯定就很成功了。
Ⅶ 什麼樣的語文課才是有深度的語文課
怎麼說呢——說句不恭敬的話,現在的中學語文科,有一個政治任務:洗腦
能有意識擺脫這個政治任務的,就是有深度的
Ⅷ 以一堂什麼樣的語文課為題的作文
一堂有趣的語文課
只見我們班的同學個個都保持著一個姿勢,雖然滿臉漲得通紅,但沒有一個人將高舉的手放下來,也沒有一個人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是為什麼呢?那還得從這節語文課的開始講起。
今天,我們語文老師——張老師笑眯眯的走進教室,神秘地對大家說:「今天讓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啊?」「好!」全班都歡呼起來,「今天的這個游戲很特別,是由三個三分鍾組成的,現在讓我們來完成第一個三分鍾的『任務』。」老師親切的講到,「第一個三分鍾呢,讓我們做一個姿勢,保持三分鍾不動。」老師剛剛講完底下的同學們就開始議論「這有什麼難的?」 「老師怎麼讓我們做這么幼稚的游戲呢?」……此時我的心裡也感到有些胸有成竹,心想:不就是擺一個造型堅持三分鍾嗎?三分鍾也挺短的呀!就在同學們的議論中,老師叫到:「大家站起來!隨意的擺一個造型。」大家擺的造型可真是花樣百出啊!有的做大鵬展翅的動作,有的做了一個「耶」的動作,有的還做出了超人的「颯爽英姿」……我也不甘示弱,做出了一個「金雞獨立」的動作,「預備——開始!」就在這一聲令下中,比賽開始了,大家的臉上都是胸有成竹的笑容,可是沒想到沒過多久我的手臂就開始酸了,多盼望著老師說結束啊!可是盼來的不是這句話,而是:「現在才過了一分鍾啊!」再看看周圍的同學,有的臉上已經露出了難受的表情,有的臉都漲得通紅了,有的手已經開始顫抖,本來挺直的腰桿也彎了下來,我們堅持再堅持終於盼來了這樣一句:「還有十秒!」不知是誰帶的頭大家一起倒數起來:「十、九……零!」大家感嘆一聲,坐了下來,老師對我們說:「接下來讓我們進行第二個三分鍾的游戲」說著老師便將一張張紙發到每個人的手裡說:「接下來讓我們把剛剛做游戲的內容寫下來,看誰寫的多!預備——開始!」同學們唰唰的開始寫了起來,可是這會兒三分鍾又變得非常的快了,好像一眨眼就過去了,「停!大家寫了多少字?」「100」「98」「130」「155」大家各報自己的字數,「接下來讓我們進行第三個三分鍾的游戲,大家把紙翻過來,在反面為剛剛寫的文章取題目。越多越好!預備——開始!」大家奮筆疾書,飛快地寫著,時間眨眼間過去了,三分鍾又到了,老師對我們說:「時間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的,大家明明可以在三分鍾內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話,可是你們經常喜歡拖時間,用半個小時來寫一段話,時間是金錢,是不可浪費的!」
這堂有趣的語文課使我感到了時間的啟示:時間不會等人,而人是可以抓住時間的!
Ⅸ 精彩的語文課,長什麼模樣
好的語文課長啥樣
作者:戴繼華: 來源:京師書院BigData 點擊:0次 評論:0條
戴繼華,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年第4期卷首,刊登了湖北朱衛國老師的文章《「不可復制」的語文課才是好課》。這個標題吸引了我的眼球,直覺告訴我,標題就是朱老師的觀點,而這個觀點有問題耶!讀完全文我明白了,這個標題並不是作者的觀點,作者其實要表達的是「好的語文課是不可復制的」,這個觀點倒合乎情理。
但是「好的語文課是不好復制的」同「不可復制的語文課才是好課」能畫上等號嗎?數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不可以!如果說「好的語文課是不好復制的」這一觀點是原命題,那麼「不可復制的語文課才是好課」則為逆命題。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而這里的逆命題恰恰「不真」。
「不可復制的語文課」其修飾語為「不可復制」,強調的是語文課的獨特性,或者說個性。那麼,上述的逆命題其實可以換成「具有獨特個性的語文課才是好課」。不同個性的語文老師上的課,都或多或少會折射出自己的個性,能說它們都一定是好課嗎?不能!可見,「不可復制的語文課才是好課」一說,不能成立。
說到底,朱老師的文章犯了內容與標題不匹配的毛病。這些我們姑且不論,但這篇文章卻引發我不斷思考,好的語文課究竟應長啥樣?
思慮再三,覺得好的語文課至少應該具備這樣三個特點。
首先,語文課像語文課。
語文姓「語言」,不姓「人文」。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王尚文先生說,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黃厚江先生說,就是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體,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語文課就是要在感悟語言、解讀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偉大情懷。一句話,語文課的起點是語言,過程是語言,目標也是語言。
其次,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
如「因聲求氣」。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論文偶記》中寫道:「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這段話告訴我們,所謂「氣」,是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神韻和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的情感內涵的高度藝術化;所謂「聲」,則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音節因素。「氣」需要藉助「聲」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對詩文「聲」的揣摩,讀者能夠領會到作品的「氣」,這就是「因聲求氣」。
再如「明象悟道」。王弼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王夫之亦雲:「天下無象外之道」,「言以明象」(《姜齋詩話》)。文章的表裡應當分為語言層、形象層、意蘊層,即所謂「文」、「象」、「道」三個基本層次。其中「文」是「象」的形式,「象」是「文」的內容;「象」是「道」的形式,而「道」又是「象」的內容。優秀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生命的奧秘和機智,是靈與肉、光與色、形與神有機融合起來的意象體。跨越「象」,以「文」徑直解「道」的過程,是違背閱讀認識規律的,是不能達到真切「悟道」的高境界的。好的語文課堂要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意象運動」。
又如「涵泳感悟」。涵泳有潛游、浸潤、沉浸、深入領會之意。左思《吳都賦》中就有「涵泳乎其中」之句,意即沉潛作品中,反復玩索或玩味,以求獲得其中奧妙或「味外之旨」。曾國藩說:「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庶可得之於意之表」(曾國藩《諭紀澤》),也是此意。
第三,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的唯一指向。
周國平先生說,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如果類推一下,說這里的教育指語文教育的話,那麼這里的生長即指語文素養。語文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語文課上一切教與學活動的指向。
語文素養的內涵包括哪些?不同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闡述。倪文錦教授用加涅的五類學習結果來觀照,認為語文素養主要包含言語信息、語文智慧技能、語文認知策略、語文動作技能、語文情感與態度等五個方面的內容。王學東教授則認為語文素養的內涵包含「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審美情趣」等。我想,不管如何概括,語文素養的核心內容都是一致的,也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通俗一點說就是四個「一」:一口標准流利的普通話、一手清新娟秀的鋼筆字、一個閱讀思考的好習慣、一篇文從字順的千字文。如果我們把《像山那樣思考》上成地理環保課、把《肖邦故園》上成音樂欣賞課,那就違背了語文課堂的終極追求,失去了成為好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