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美句欣賞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美句欣賞

發布時間:2021-03-15 02:15:31

㈠ 八年級上冊《蠟燭》原文

1944年9月19日,貝爾格萊德實際上已經拿下來了,只有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還在德國人手裡。
那個早晨,5個紅軍戰士決定要偷襲這座橋。他們必須先爬過一塊不很大的方場。方場上散布著幾輛燒毀的坦克和鐵甲車,有德國人的,也有我們的。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5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那第5個已經死了,躺在方場上。
關於這位死者,我們在連部的花名冊上知道他叫契柯拉也夫,19日早上戰死於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紅軍的偷襲企圖一定把德國人嚇壞了,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幾次間歇。
連長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曉攻佔那座橋。他說,因此這時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也夫的屍首,等明天攻下了橋再埋葬他吧。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方場的另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誰也不會想到,這里頭還有人住著。
然而在這堆瓦礫下邊的地窖里,居住著一個叫瑪利·育乞西的老婦人。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進地窖去的第4天。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見5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方場和她之間只隔著一道扭曲了的鐵欄桿。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准了這5個紅軍戰士,炮彈紛紛在他們周圍爆炸。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5個紅軍戰士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就失去了知覺。
她醒來的時候再朝那邊看,5個紅軍戰士只有1個留在方場上。這個紅軍戰士側著身子躺著,一隻手臂張開,另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點兒。老婦人叫了他幾次都沒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經死了。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彈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周圍是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的樹木。
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士兵,看了許多時候,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4天的那隻貓也被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麼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乾脆直著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一段還沒有炸斷的鐵欄桿攔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過去,因此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桿,走進了方場。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落在老婦人的近旁。
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這樣,她靜靜地坐在那裡,約有1小時,也許兩小時。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沒有任何聲音。
她終於站了起來,離開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需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這是幾天之前炸出來的,現在,那坑裡已經積了些水。
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她總算把坑裡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又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
路並不遠,一共不到10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3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炮彈坑裡。她已經筋疲力盡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
休息夠了,老婦人跑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然後,她雙手捧起炮彈坑四周的浮土,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幾小時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個小小的墳堆。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做好了墳堆以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一支大蠟燭。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天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天快要亮了,蠟燭也快要燃盡了。老婦人在地上到處找,終於找到了一片帶銹的洋鐵。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勁把這片洋鐵彎成了半圓,插在蠟燭旁邊的泥土中,作為擋風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來,仍舊慢慢地穿過方場,繞過那一段沒有倒下的鐵欄桿,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曉前,契柯拉也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方場,佔領了這座橋。
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了。紅軍的步兵緊跟著坦克過了橋,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屍體,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那幾個士兵到處找也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毀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墳堆上的一支蠟燭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被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堆旁邊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這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慢慢走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戰士的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但是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庄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後,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那肅穆的空氣。接著,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了戰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位蘇聯年輕士兵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㈡ 描寫蠟燭的優美句子

李煜 【句】 烏照始潛輝,龍燭便爭秉。(以下《孔帖》)
田娥 【雜曲歌辭·夜夜曲】 愁人夜獨傷,滅燭卧蘭房。只恐多情月,旋來照妾床。
*** 【雜曲歌辭·第六徹】 閨燭無人影,羅屏有夢魂。近來音耗絕,終日望君門。
張仲素 【雜曲歌辭·宮中樂】 月彩浮鸞殿,砧聲隔鳳樓。笙歌臨水檻,紅燭乍迎秋。
薛維翰 【雜歌謠辭·古歌】 美人閉紅燭,燭坐裁新錦。頻放翦刀聲,夜寒知未寢。
陳叔達 【自君之出矣(一作賈馮吉詩)】 自君之出矣,紅顏轉憔悴。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
陳叔達 【自君之出矣(一作賈馮吉詩)】 自君之出矣,明鏡罷紅妝。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楊師道 【詠舞(一作楊希道詩)】 二八如回雪,三春類早花。分行向燭轉,一種逐風斜。
蔣維翰 【古歌二首】 美人閉紅燭,獨坐裁新錦。頻放剪刀聲,夜寒知未寢。
孟浩然 【同張將薊門觀燈】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韋應物 【同褒子秋齋獨宿】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張繼 【飲李十二宅】 重門敞春夕,燈燭靄餘輝。醉我百尊酒,留連夜未歸。
顧況 【山春洞】 引燭踏仙泥,時時亂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靈書卷。
權德輿 【玉台體十二首】 空閨滅燭後,羅幌獨眠時。淚盡腸欲斷,心知人不知。
韓愈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月池】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邊曲。若不妒清妍,卻成相映燭。
張仲素 【宮中樂五?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㈢ 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

表達老婦人的崇敬,和祭奠,對紅軍的愛

㈣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課《蠟燭》分析

《蠟燭》教案 教學目標:
分析品味重點語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動作描寫,體味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2、體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重點難點:
通過分析人物外貌、動作描寫,品味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准備:
1. 預習課文,
2. 查找有關二戰時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於是,無論中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例如,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託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拂曉fu xiao 瓦礫 wa li 地窖 di jiao 鞠躬 ju gong 顫巍巍 chan weiwei
2、介紹二戰解放南斯拉夫情況。(建議小組討論候選代表發言)
3、作者簡介
三、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讀懂大意。
2.目的尋讀:為了突出某種形象、某種感情,作者往往會對有些內容反復交代和描寫。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復描寫? 理解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對德軍炮火的11次描寫
對蠟燭的6次描寫
對黑圍巾的4次交代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復描寫(3次「爬」、3次「跪」)
提示: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為人物活動設置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在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復描寫蠟燭有著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用血肉凝結的深厚情誼的象徵。
「黑色的大圍巾」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勞力衰;3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寫法,揣摩感悟:
1 、再讀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斷令你感動?請你為大家朗讀一下,並說說令你感動的原因。(學生任意選擇片斷朗讀,原因的說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選擇重點語句作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
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㈤ 蠟燭 句子賞析

八年級語文推出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以二戰時蘇聯紅軍與德軍的戰斗為題材寫的一篇小說——《蠟燭》,寫一位南斯拉夫的老母怎樣在炮火硝煙中收葬蘇軍烈士並用珍藏了45年的結婚蠟燭悼念烈士的事。該篇與我國女作家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深深的震撼了讀者的心,本文試談其三個方面的美點。

一、一批動詞雕塑人性之美

這篇小說沒有像一般小說那樣用人物的對話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對話,因為一個犧牲的年青戰士的遺體與一個孤獨的老婦人之間在一個「方場」上發生的故事,作者就選用一系列的動詞雕塑主人公老婦人的人性之類: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個紅軍去躲炮彈的,當她發現一戰士犧牲後,她「慢慢地繞過」那段鐵欄桿,「走進」方場,寫她從容鎮定,奮不顧身;寫她「把屍身翻過來」,「理好了」他的頭發,把他的「手臂彎過來」,「她在他旁邊坐下來」,寫她對烈士熾熱的母愛;寫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彈坑中的水,「拖」屍,「畫」十字,「吻」遺體「捧」浮士,「堆」墳堆,再「摸」出蠟燭,「插」到墳堆上,「點」上。後來又「取出」另一支蠟燭,向墳墓「鞠躬」等,無不反映她對烈士的崇敬與悼念,無不反映她由一個普通的老婦人一下子變成了反法西斯的鬥士,由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變成了烈士的親人或慈母。她雖然默默不語,內心肯定有千言萬語,肯定有萬千波瀾,這樣寫,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燦爛,此時無聲真的勝有聲!

二、幾組對比突出勇者之尊

細讀課文,就會發現作者巧妙地謀就了幾組對比,並以此升華形象,突出主題。

1、炸得扭曲的鐵欄桿與硝煙中不屈的老婦人身影形成對比。作者多次寫她艱難繞過那段鐵欄桿,應有深意。鐵欄桿尚且被炸壞,她這個老弱的血肉之軀卻從地窖到了地面,決不趴下,這不是寫柔中之剛,和弱者之勇嗎?

2、炮彈落點的遠與近形成對比。在第13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寫德國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寫炮彈落下離老婦人很遠,只在第25段寫炮彈落得相當近。為什麼炮彈由遠而近?想來是因為她點亮的蠟燭「引」來的,但老婦人「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這就寫出了她的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貓與老婦人形成對土。第12自然段寫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隻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戰爭殘酷,她深知自己老邁不會比貓更敏捷,但她卻偏要義無反顧。

4、黑色大圍巾與紅色大蠟燭形在對比。老婦人特意披著黑色大圍巾,體現出庄嚴、肅穆、凝重氣氛,體現出對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慶的結婚蠟燭以及它暖色的光來表示對烈士精神的紀念,表示對入侵者、殺人者的恨與抗爭。小說中這兩個「道具」的使用意蘊是很深的。

三、兩支蠟燭象徵正義之光

是的,作者多次描寫蠟燭的火焰與光亮,並寫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點亮,一支燃盡時另一支又續上,特別是結尾處充滿深情的筆墨:「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就極具象徵意義:它是一個「母親」(代表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眼淚」,即正義的悼念,它又是一個反侵略的「兒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義的聖光在感召著世人。這里用蠟燭的光亮結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婦用一床帶百合花的結婚被子安葬犧牲的戰士,對讀者而言,更有視覺的沖擊力,給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間。

㈥ 八年級語文蠟燭讓人感到的語句

感到什麼,我們剛交過你說吧

㈦ 八年級語文《蠟燭》

微風拂,夜闌珊。又是一個月明星稀之夜,我手捧《歸去來兮辭》,卻漸漸沉入了夢鄉。
依稀中,薄霧蒙朧。一位高吟「但是願無為」的老者進入了我的視野。那老者手持荷鋤,悠然自得的心境便可從他那微笑的雙眼看出。我上前詢問他的姓字,老者答曰:「本人乃陶淵明是也。」我趕忙深深作了一揖:「不知是五柳先生,失敬,失敬。」那老者竟是陶淵明!我卻心生疑惑:以五柳之才華,早應成為國之棟梁,為何在這山野間勞苦耕種?
我與五柳先生並排走在田間小路上,我將我的疑惑與其說之。五柳先生聽後竟仰天一笑:「性本愛丘山!」我驚愕,不解道:「宮室之美,妻妾之奉,無不強丘山數倍啊!」陶淵明嘆了口氣,無奈的說:「誰人不想要那宮室之美,只是……嗟夫!如今君主昏庸,佞臣當道,使我等無處落腳啊!這朝廷已成了一個大染缸,我等怎能被它所染?只能來這無車馬喧的幽靜,以澹泊來明志啊!」五柳感嘆著,臉上滿是憤恨與無奈。
未幾,我與五柳邊來到了一座草屋前。「這……」我望著草屋,卻不知這是何處。「此乃吾之棲身之處,姑娘請坐。」我雖應聲坐下,可眼睛卻離不開那簡陋的茅屋。「陶老先生,以您的才華,您完全可以在山上搭一間像樣的宅院,可是這……」五柳先生笑著答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山間豪宅與市井危樓有何區別?」「不,先生,您是否聽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您既然已知心遠地自偏,您為何還要來此幽靜且不復出焉?您何曾想過您的退隱是棄人民水深火熱於不顧,是見天下大業敗落於不顧,是棄深明大義於不顧。您怎能自詡性本愛丘山便埋沒於丘山,吟唱但使願無為卻不在理會民之所願!這不與您崇尚的精神境界相悖嗎!」
五柳先生竟愣住了,轉身,久久不願再說話。
一陣寒風吹過,將我從睡夢中吹醒。抬頭望天,依舊月朗星疏。月光鋪灑在我身上,卻不知剛才,我與陶淵明有個約會。

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 《蠟燭》

塞爾維亞 的首都!!!

㈨ 八年級語文《蠟燭》這可中,最讓你感動的段落並說說為什麼

《蠟燭》里感動的句子及原因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蠟燭美句欣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