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過敘寫自己兒時的經歷,記述了自己對語文課由極度厭煩轉變為極度熱愛的過程回,答以一種前後強烈對比的形式,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切眷戀和對恩師故友的感恩和懷念,教育青年朋友們,要珍惜學習時光、熱愛自己的祖國。
❷ 《別了,語文課》讀後感怎麼寫
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准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管理訓誡行為。版目前國內權培訓以技能傳遞為主,時間則側重上崗前。 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員工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❸ 我們當年的語文課於漪讀後感650字
這是於漪老師的一堂語文公開課,課堂上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場景———於漪正講到課文中「一千萬萬顆行星」時,甲同學發問:「老師,『萬萬』是什麼意思?」惹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甲同學猛然醒悟過來,滿臉通紅,頭耷拉下來,垂頭喪氣地坐下了。 於漪見狀便問大家:「大家都知道『萬萬』等於『億』,那麼這里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有人再發笑,大家都認真地思考起來。 乙同學站起來答:「大概『萬萬』比『億』讀起來更加順口吧。」 於漪表揚了乙同學,接著問:「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眾生沉默不語。於漪便順著乙同學的答案總結了一下:「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接著,於漪又問了一句:「那麼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入』是怎麼來的呢?大家要感謝誰呢?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 大家的目光一齊射向甲同學,對他鼓起掌來。此時,甲同學又抬起了頭,有了自信,不再垂頭喪氣了。 這個教學案例在上海許多青年教師中廣為流傳。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高超教學技術素質,加上一顆包容學生的大愛之心,使一個小小的細節顯示出了名師真風范、學者大氣度、師德高水平。 於 漪,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來到上海第二師范學校工作。先是服從校領導安排教歷史,後又服從需要改行教語文。於是,她認真向語文教研組的同事們學習,刻苦鑽研業務,提高專業水平。每天晚上,更是自學的好時光,明燈書卷伴夤夜,不到凌晨一兩點鍾不睡覺。經過不到三年的時間,她自修了大學語文的全部課程。 於漪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在探索語文教學規律的道路上前行。一次,愛人拉她去看京劇《三岔口》。舞台上,演員沒開口唱,僅憑動作和眼神的變化,就使觀眾相信,這是一場摸黑的打鬥。看著看著,於漪彷彿又回到了課堂上:語文教學也要這樣有氣氛、有效果,要調動一切教學手段,去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語文課最忌平鋪直敘,而教古文往往又需要教師反復講解,能不能改變一下這種節奏呢?於漪在教《賣油翁》時,准備了一枚銅錢,當講到賣油翁「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時,她出示了這枚銅錢。學生邊聽邊看,既領會了「瀝」字之妙,又驚嘆老翁的絕技。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誰也無法忘懷上個世紀80年代,電視直播於漪的公開課《海燕》引起大上海萬人空巷的場面,人們紛紛守在電視機前一睹她的師者風采;誰也無法忘記於漪長達50年的教學生涯所留下的語文課經典教案和閃爍著智慧與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於漪常說:「我上了一輩子課,教了一輩子語文,但還是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這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張志公曾對此感嘆:「於漪教書簡直著了魔!」 古稀之年,於漪對鍾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 在於漪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 怎麼才會「通」?首先要破除封閉意識。 眼睛如果只盯著一本教科書加一本教參,思路打不開,教起來就會捉襟見肘,學起來就會索然無味。其次要開發與利用語文課外的學習資源,分清類別,擇優而用,講求實際效果。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要建設港灣。於漪認為,現在的一種常見病是對語文教材本身不認真、深入鑽研。一篇課文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學生學這篇文章應達到怎樣的目的,在階段學習中應起怎樣的作用,常常不甚了了,更談不上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而是外圍戰打得熱熱鬧鬧,花樣繁多。看起來是學習課文,實際上又脫離課文,究竟學什麼,不得而知。 積累了一生的從教經驗,於漪深深懂得:港灣不建設好,怎麼開辟航線?通向大海怎能實現?應去除浮躁,去除華而不實,扎扎實實研究教材,洞悉底里,發揮語文本身固有的多重育人功能。 二問:今天怎樣當教師? 「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於漪用這句話不僅鞭策自己,也勉勵著更多的青年教師。漢代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什麼人才能夠做人師呢?做人的老師,他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智如泉涌」,就是你的智慧要像泉水一樣噴涌而出;「行可以為表儀」,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能夠做別人的榜樣。 於漪這樣理解韓嬰的這段話:因為做人師不是做教書匠,對孩子不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於言傳。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只能從教師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力量! 於漪最崇敬的人是魯迅先生。她說,魯迅先生在北平師范大學教課的時候,不僅課堂上坐滿了人,走廊也站滿了人,走廊站不下,就到操場上去上課,把飯廳的方桌搬到操場上,周圍學生人山人海,先生站在方桌上講課。那時候沒有揚聲喇叭,沒有擴音器,先生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全神貫注地聽。師生的心靈交融,編織成世界上最美的樂曲。於漪說,做教師做到這份上,真是名副其實的人師了。 「今天怎樣當教師」——許多人都問過於漪這個問題。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須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人格的完美,於漪的心中有「兩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別人的長處,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在第二師范學校任教時,於漪第一次走上講台非常緊張,組長徐老師來聽她上王願堅的小說《普通勞動者》。課後,徐老師對於漪說:「你雖然在教學上有許多優點,但語文教學的這扇大門在哪裡,你還不知道呢!」聽了這話,於漪覺得像五雷轟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門還沒找到,不是不合格了?從此,於漪下定決心不僅要找到語文教學的大門,還要登堂入室,成為行家。於是,她學著用尺子去量別人的長處——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師是怎麼上課的;晚上,她啃著從圖書館里搬來的一厚疊參考書仔細琢磨。教研組里共有18位教師,漸漸地,於漪就把其他17位老師的長處都學來了。 於漪的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在課堂上,於漪努力做到「要言不煩、一語中的」。她明白當自己講課最含糊的時候,就是廢話最多的時候。教師廢話一多,學生就如墜五里霧中,於是她每次都給自己留下「廢話記錄」。也有時候,學生能夠超水平發揮,提出一些超出備課時想像的問題,於漪也都把它們一一記下,記下解答後的感悟,記下解答留下的遺憾。 於漪極富激情的教學藝術,奠定了她作為語文教學界一代情感派大師的地位。但於漪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將自己的語文教學從實踐提升到理論。她說這也是今天如何當好教師的基本素質——要善於學習,要學會觀察,要努力研究。事實上,於漪就是這樣一個不懈探索、不斷再學習的人。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於漪所發表的文章中不難發現,她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理論闡釋經歷了幾次大的發展:1981年《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一書,第一次對於漪70年代末以來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思想進行了綜合評述,進一步確認了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的觀點,同時強調不能把語文課簡單地歸結為工具課,而應該注意這門課程的思想性;80年代初期,於漪又進一步強調,語文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 於漪老師與沉迷網吧的學生交朋友於漪老師和青年教師在一起是認知、思維的工具,在全面思考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後,於漪提出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同時繼續強調語文學科的思想性;80年代中後期,於漪則開始思考語文的文化內涵,闡釋語文教育中綜合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的問題;90年代,於漪的《弘揚人文,改革弊端》和《語文教學要講求綜合效應》等論文引發並推進了一系列關於語文教學的討論……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經常聽到於漪的思考和呼籲。「如果我們再不珍惜母語,那麼我們離『自毀長城』的日子就不遠了,也許不久中文就會完全被其他語言所代替!」在今年華東師大舉辦的「文化神州」語言教育論壇上,於漪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痛心疾首,並大聲疾呼:還民族語言之光彩!與此同時,於漪也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要改變語文教學方法,要改變語文課程設置,以突出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 2004年9月,上海組織千名新班主任宣誓上崗。這一天,主辦方上海市教委特意請來了有幾十年班主任工作經驗的於漪老師給大家講第一課。於漪滿懷深情的第一句話就是:丹心一片是關鍵。她說,班主任心中要有一團火,這團火是愛祖國、愛學生的激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激情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質。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於漪曾一次次超越自我:不顧腹部剛動過手術,背著一位高燒學生走十幾里泥路送醫院;接手亂班,把學生一個個找回來上課……而支撐她的是始終充盈胸懷的師愛。「你對孩子是全心全意,還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愛播撒到學生的心中,他們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教育實踐中,愛和嚴似乎是一對矛盾。於漪告誡青年班主任,嚴出於愛,嚴要嚴在理上。班主任要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這個主心骨,要敢於碰硬,是是非非要向學生說清楚。而要對是非做出正確判斷,班主任必須研究學生的生活。嚴還要講究藝術。於漪說,板起面孔訓斥學生、甚至挖苦學生不是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是真正的嚴,這是教育藝術。「每個孩子都是活潑的生命體,教師要維護他們的自尊,激勵他們的自信,並讓他們學會自控。」 這些年來,有多少人聽過於漪的講學,又有多少人向她求教,沒有人作過統計,但她始終熱情地接待著每一位「不速之客」。於漪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師不僅要走進孩子的知識世界,還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把課上到孩子心中,對孩子心靈產生震撼作用,教學內容才能真正融化為學生素質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一頭挑著學生的今天,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啊。」 三問:未來怎樣鑄師魂? 2004年初,當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受到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的時候,於漪常常出席各類座談會,把關注的焦點落到了教師的身上,她認為未成年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成年人的問題。她呼籲要切實重視師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她說:「教師要讓學生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千萬不能重智輕德,辦沒有靈魂的教育。」 2004年中,「於漪茶座」在上海一家教育雜志上正式「開張」了。於漪對這個欄目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師的困惑與無奈」、「把課上好」、「教師的文化底蘊」……一個個切中教師思慮的主題隨著一期期雜志的出版躍然紙上。她說,要把自己畢生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奉獻出來,與年輕教師一起分享。 於漪憂心教師、關注教師、傾心教師。她說教師應該站在「樹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養我們的未來接班人和建設者。有魂、有根、有脊樑,才是一個真正的人。退休前,於漪比較注重「師風可學」,強調完善自己的人格。她認為教師應該代表最先進的文化,因此教師應該不懈追求真善美,抵禦假惡丑。作為「人師」,應力求「師風可學」。她說,當今世界強勢文化的入侵太厲害了,思想淺薄、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垃圾文化等,對沒有生活經驗的未成年人是極大的威脅,而作為教師就要堅守思想的陣地,堅守育人的陣地。不論大環境怎樣,學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氣候,因為它代表了社會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進的文化。 退休後,於漪不斷反思著自己的從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師風可學」還必須「學風可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因此「學風可師」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錘煉感情,教師的學風也是學生的榜樣!誇美紐斯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於漪的體會是,教師不僅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且是太陽底下永恆的事業:沒有教育,社會是一片黑暗;沒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讓自己的學生,踏著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於漪看來這是此生最有幸的事! 「我無怨無悔,因為選擇了教師,我就選擇了高尚;選擇了教師,我就一輩子和年輕人在一起!我一輩子的生命,是和肩負著的歷史使命結伴同行。如果下一輩子還叫我選擇職業,我仍然選擇教育這多情的土地,選擇我們可愛的學生,選擇這永遠光輝燦爛、青枝綠葉的教育事業!」 75歲高齡的人民教師於漪,從未放慢過思考的腳步,從未停歇過執著的追求,她無疑是這個教育時代的一位領軍人物。 http://www.whlxx.com/blog/u/wqy/archives/2016/14851.html
❹ 《語文課》讀後感
[《語文課》讀後感]
《語文課》讀後感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如是說,《語文課》讀後感。
冬天過去了,春天一定會來。鐵皮鼓想說,挺過了寒冷的冬天,春天的鮮妍美好就在那等著了。
可是,依我看來,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冬天已去,春寒猶在。至少他當班主任的一個學期,他都沒有嘗到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焦急、擔心、憤怒甚至無奈。讓人有些擔心,有些氣憤,有些惋惜,而原來我想像的是他用他特別民主、特別尊重學生的辦法,在班級亂了一陣之後,是會慢慢走入正軌。也許他再當一個學期,就會出現我希望看到的現象,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一個不適合當班主任的老師。事實證明,他此後也沒再擔任班主任工作。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初來乍到之時,穩得住班裡36種截然不同性格的36個學生?
記得2007年我初到紅旗小學,班裡33個同學,每天我總是兢兢業業地鼓足勇氣幹活,但我自己在期末放假那一天頭昏腦脹終至於病倒。那種從公立學校培養的自信在一個月之內土崩瓦解,從此歌聲不斷的我開始了橫眉冷對和灰頭土臉。和鐵皮鼓一樣,我也多次思考過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應該繼續在此呆下去?!這時有一句話深深地鼓舞了我:「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困難多如牛毛,辦法在哪裡?痛苦地思索,痛苦地尋找,終於明白,研究學生、走進學生心靈是最好的辦法。應該感謝魏書生老師,是他的書讓我靜下心來想問題,心態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
鐵皮鼓說,「在公立學校,我首先是一個學科老師而不是教育者,我每天最多的時間是用來備課而不是與學生交談,我只考慮我提供什麼而很少考慮學生需要什麼。但在私立學校,這一切都顛倒過來了,我不得不把更大量的時間花在與學生的溝通上,而用在備課上的時間卻大大減少了。我漸漸明白,老師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老師」。他說得太好了,盡管鐵皮鼓的書看起來他在班主任工作上並不成功,甚至有點蹩腳。干國祥說他當時「缺乏足夠的教育學與教學理論素養」,我覺得是很中肯的。而且,作為班主任現實工作,他還缺乏一種應有的組織能力。他總是思考很深,處理事情很謹慎或者說盡量追求完美,點上的事情花費了他太多的時間和經歷,面上的效果就無暇顧及了。而且他愛讀書、愛寫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班級管理效果。
但看他的書,我還是受到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效果甚而至於是要超過魏書生和李鎮西給我的。
第一是絕對的真實。他自己說過要「生活在真實中」。很難,但事實上他做到了。他從沒有在書中板起臉孔說教,粉飾太平也不曾。很多時候,我覺得在看一本校園小說,只是沒有那麼輕松,現在我總得要為書中的教師擔心,甚至付出同情,讀後感《《語文課》讀後感》。同是天涯淪落人哪,可憐天下老師心!書中不時出現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奇跡終於發生了,徐克丁居然開口講話了!返回寢室的路上,我心裡很愉快,為徐丁克,我看到了我們改善關系的希望。」我是從這里開始做筆記的,因為我被感動得決心動作一下。「我很高興,因為他已經把書背下來了。更高興的是,徐克丁的目光開始變得柔和」「回到辦公室獃獃地想這件事情,心情一下子變得很壞」「來鹽外的這近半年來,我遭受了空前的打擊,這打擊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我開始自我追問:你的位置在哪裡?生活的意義在一點一點地失掉,我開始陷入空前的尷尬中」。不要多舉例,這樣的真實,這樣到位的自我剖析,在其他同類書中是找不到的。就算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那也是重在對教育意義的追問的)、《傾聽花開的聲音》也讀不到。好象經驗已經完全設好,只需我們去照搬。鐵皮鼓是屬於「新教育」的,他們的「教育田野」的理念我覺得太好了,是的,教育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我們只有去開墾、耕種、施肥、除草……我們才可能知道那片田野是肥沃還是貧瘠還是雜草叢生,那些種子是優良品種還是先天不足還是環境已經破壞了她,才可以在碰撞與對話中給種子提供更優良的環境更適合的呵護……
第二是他絕對認真負責的態度。教育教學需要這種態度。教學研究也需要這種態度。據我所知,鐵皮鼓最近已經離開高中講台,去新教育從事專職教育研究。很是為高中語文教學遺憾了一陣子,但馬上又為他的方向歡欣鼓舞了起來。是的,這樣認真負責的一個老師,到哪就是哪的福氣。雖然,認識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他在鹽外的那些學生不是都很想念他並且很多跟他關系很鐵嗎?他最近也在《所謂學生》的博文里寫到「假如老師也可以重新選擇學生的話,我或許更希望與私立學校的學生呆在一起」。原因是私立學校學生自有其可愛之處,但為了他們的進步嘔心瀝血也因此嘗到發展的快樂何嘗不是一條最重要的原因。鐵皮鼓也在書中寫到是私立學校的學生讓他「漸漸明白,老師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老師」「所謂的專業化,並不是知識化,老師的專業化應該首先是指一種人際溝通能力,其次才是知識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應該是教學能力的首要因素」。沒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沒有一種且行且思的反思習慣,談何教師專業化?作為普通老師,我曾用心佩服那些認真負責的老師,推而廣之敬佩那些愛崗敬業的從業人員。盡管他們很可能工資不是最高的,名氣也不是最大的。
第三是博覽群書,思想深邃。雖然他在班級管理方面處於尷尬之中,但具體去探究他的每一個案例,他都是用自己的深入思考之後的結果在操作。這種深入,看得出他的知識功底,這是很令人佩服的。很多人很難做到,包括我自己。正因為這樣,我才告誡自己要多讀書。為什麼這樣說?現在我們社會看重教師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其實能力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思維能力是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也許一個人他在學校沒有學到太多的知識,他卻培養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自己的獨特思想,那是了不得的事。無疑,學生遇上思想深邃的老師是幸運的了,引領啊,熏陶了,鐵皮鼓做得多好啊。所以我堅信,如果再給他一點時間,他是完全可以經營好的。看他的語文課例,就能看到更多的思想火花。
〔《語文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❺ 《別了,語文課》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名叫《別了,語文課》這篇課文,使我看到了男孩赤誠的愛國之心。
有一個小學生很討厭語文課,因為語文要默寫,覺得很無聊。有一次,這個小學生的母親告訴他他們即將移民,要離開中國了。他覺得很興奮,一想到不用再學習語文,他很是快樂。然而,想到跟語文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反而覺得以前不應該不愛語文,他覺得很慚愧。老師知道了,送了一套語文書給他,叫他不要忘記母語。
我覺得這位小學生太不應該了,我想我們中國漢字、中國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雖然現在學起來有點難,但是,等到我們真正要離開它的時候,才感到與中國語言、文字有分不開的情緣。無論我們當初是喜愛它,還是討厭它,在分離的時候,才知道它在我們的心裡扎了根。我們將來不管生處何地,都不會忘了它。所以不要在失去時才懂得珍惜,要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我們應該愛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多項對我們身心健康的科目和書籍。同時更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還必須珍惜生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現在許多學生為了多點時間玩,不去認真學習,復習,結果考試時,一拿到卷子就開始後悔了。後悔當初為什麼沒有認真復習呢?「哎,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這是一句《童年》的歌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把握今天,昨天已成為歷史,而明天還是未知。不要在不能擁有時,才感到它的珍貴!
❻ 關於不一樣的語文故事讀後感
讀後感不一樣的語文故事
暑假又捧起《不一樣的語文故事》這本書,倍感親切。書中一篇篇課堂實錄,令人深受啟發,朴實的文字,讓人深深地感受到黃博士的語文課擁有的無窮魅力和不一樣的精彩。
《不一樣的語文故事》以教學實錄和課堂評論的形式交相呈現14個案例,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不一樣」。黃博士還將每一課所有他能得到的懷疑與批評全部放入書中,然後他再有的放矢地進行「辯護」。這種做法,不唯見其坦盪,更顯其婆心。書中各位專家的點評則為黃博士的課堂作了最好的註解和理論的提升。其細致入微的剖析與精闢中肯的評價,似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唱和,又似美妙絕倫的協奏曲,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瓊漿,只覺回味無窮。
從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與魅力。這種精彩與魅力來自於他的平實親切、率性直白,來自於他的旁徵博引、引經注典,來自於他的刪繁就簡、天然去雕飾,更來自於他的妙語連珠、舌燦蓮花。黃博士說:光有「不一樣的身份」、「不一樣的情懷」,還無法帶來課堂的「不一樣」,課堂的「不一樣」,來自於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素樸而獨特的理解。他認為「語言是語文的家園。」他的語文課,總是非常細致、非常有心地讓孩子們獲得愉悅的語言學習體驗。課堂上,他是一位風趣卻沒有絲毫架子的戴眼鏡的叔叔,他的課堂提問從來就是漫不經心地輕輕拋出。《普羅米修斯》一課,開課時,課件呈現一幅火的畫面,他問:「看到這堆火,你想到了什麼?如果沒有火,那人類會在什麼場景下生活?」孩子們的思維彷彿水庫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話語滔滔,思維亦滔滔。初讀課文後,黃博士問:「讀了課文,你對普羅米修斯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為什麼課文中說普羅米修斯是『取火』而不是『盜火』?」諸如此類的問題,黃博士以童心開啟了孩子思維與言語的遼闊空間。更讓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課堂中靈敏的反饋,「你的想法很獨特!」 「你很有想法,像個思想家」 「你的口才真好!」「你很深刻。神話肯定是跟『神』有關的話。普羅米修斯的這個故事你們知道嗎?」 「你們爭得有意思。我們深入看看課文寫了些什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他的肯定、激勵、啟發下翻滾著,遞增著,學生睿智而靈動的語言充斥著整個課堂,我不得由衷地感嘆:他是懂孩子的,他是懂語文的,他是懂語文教學的。語文就在他智慧的、大氣的、經意與不經意的引領下浸潤著每個孩子的心靈。看了黃博士的課堂實錄,我強烈地意識到:教師的優秀不是展示自己的優秀,課堂的精彩應該是教師「示弱」後的學生的精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通過教師滔滔的言說來展示的,教師在課堂中展示的只是與學生共同思考的一種生命狀態。沒有高高在上,只有平等對話。若教師只是一味展示自己的優秀,學生增加的不會是知識,很可能是學習語文的畏懼感。黃博士的每一堂課,都感覺他是孩子們的大朋友,問題輕松而愉悅,充滿著想像。所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中不時迸發出思維碰撞後的美妙的火花。手捧《不一樣的語文故事》,細細品味著其中不一樣的精彩。我想:那些上過黃博士語文課的孩子是有福的,那些坐在教室後面全神貫注傾聽黃博士講課的老師們是有福的,擁有我手中的《不一樣的語文故事》這本書,能經常徜徉其間享受精彩吸取營養的人更是有福的。相信有了名師的引領,我們一線老師一定會成長得更快,也會促使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夯實自己的專業素養,因為《不一樣的語文故事》讓我們明白要成為一名智慧型的老師,任重而道遠。
❼ 別了語文課的好詞好句好段讀後感謝謝🙏
學好語文不愁
金秋九月,同學們開始了嶄新的學習生活。生活離不開語文,高雅的心靈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語文的熏染。
然而,語文,想說愛你不容易。其實,語文是容易的:母語習得,自然天成;語文又是艱難的:微言大義,弦外有音。語文是有趣的:唐詩宋詞,英雄美人:語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語如山。語文是快樂的:風花雪月,刀槍劍戟:語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煙海。
苦海無邊,何處是岸?勤奮是舟,規律做槳;老師導航,順利抵港!
首興趣:知而好,好而樂。
首先,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個培養過程,古人分為三個階段:知之、好之、樂之。先說「知之」:走進語文,不抵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能如此,方可初嘗語文的甘霖。再說「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干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能如此,方可欣賞語文的漫天紅霞。後說「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顰,莫非語文;能如此,方可進入語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觀千劍,操千曲。
古人雲:「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強調的就有自主學習的重要。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必多寫:思欲麗,筆磨禿。
同學們學語文所為何事?我以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煉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會作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煉,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周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獲。三年裡,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定多讀:破三春,匯九流。
在你學習的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
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只讀中國作家。
強積累:有詩書,有成竹。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麼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範式」,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範式」,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後求其「神似」,最後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載,想萬物。
古詩雲:「心有靈犀一點通」。怎樣才能作到對語文學習「心有靈犀」呢?首先,要廣見博聞(多讀)、反復嘗試、積累範式,因為靈感總是出現在辛苦勞動之後的彩虹;其次,要養成聯想和想像的良好習慣,力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決不壓抑、束縛自己靈感的飛翔;再次,要努力營造平和清明而又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沉浸其中,體驗品味,不急於求成;最後,要敢於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通過積累、模仿而形成的靈感思維的有效性。
經過多次成功的靈感閃現,就要總結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條件,把它變成自己進一步學好語文的利器。
細思考:學而思,思而得。
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記》也強調:慎思、審問、明辨,就是要謹慎的思考,審慎的發問,,明確的分辨。在語文學習中,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先要多思:不論哪個學習環節、何種學習任務中,決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經自己思考的東西,這樣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多讀有味,多寫有效,積累有益;次求深思:決不淺嘗輒止,而要多方追問,務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畢露;後求善思:不鑽牛角尖,而是隨時以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擾,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方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建立起融通、靈慧、深刻、嚴密的思維個性。
求精熟:啟而發,點而悟。
語文學習欲求「精熟」,貴在得名師「點撥」,因此學生必須懂得一點教師「點撥」的道理。
點撥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性格,教師會以相應的方法點撥他,或要言不繁,或鋪路架橋,或舉例引導,或反向激將,或重申基礎,不一而足;點撥之妙,次在得「時」:學生要積極思考,主動暴露自己,以便老師點撥在關鍵之時,教師則要善於觀察,了解學生思維狀態的外在表現,決不放過點撥良機;點撥之妙,還在得「度」:引而不發,導而不灌,開而不塞,撥而不代,只要學生有所感悟,明確了方向,就不再浪費其時間,不再代替你思考,讓學生真正去自主學習。
有個性:思結果,成一家。
語文是發展學生心靈的學科,語文學習的最終指歸是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養、鮮明的個性。當然,這里的「個性」,從狹義講,是指語文學習規律的系統化、個人化,也即形成有每個學生自身特色的語文學習理論,即所謂自成一家。
這就必須:首先建立元認知策略,形成監控自己思維、感悟流程的習慣。在長期的語文實踐中,不斷總結升華,強化有效的正確的習慣,糾正無效的錯誤的做法。其次是學會總結反思,通過計劃總結的方式,課堂筆記的方式、作文後記的方式、試卷分析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理性思維的層次。其次是學會交流共享,通過課堂發言、同學交流師生討論的方式,吸收對自己學習經驗的有益的指點;還可以通過網路論壇發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饋,不斷完善自己經驗的表述方式及實質內容。最後學會實踐檢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恭行。通過實踐檢驗,我們可以收獲成功的喜悅,我們更應該善待失敗的苦澀,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經驗,也是形成個性化語文學習經驗的必然歷程。
要跳出:課內法,課外路。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習語文最重遷移。因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最終的成功,還在於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語文求生存、謀發展。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的良好的正向的遷移,我們在學習中必須:①跳出語文課程學語文。從政治科學觀察思考問題的哲學方法,從歷史科學成功人物 的人生經驗,從地理科學各國各洲的風土人情,從數學科學嚴密的推理邏輯,從理化科學細致的觀察功夫,從美術音樂科學藝術鑒賞的規律和經驗。②跳出語文課本學語文。從《讀者》學人文關懷,從《南方周末》學政治敏感,從《奧秘》學科學幻想。③跳出時空環境學語文。這就是所謂的遠程學習、網路學習。舉凡「科教頻道」的《希望英語雜志》、《百家講壇》等欄目,還有大量的語文學習網站,給我們開辟了豐富多采、真正互動的全新的學習形式。你可以到「中青網」成長論壇激揚文字,可以到k12韓軍在線向全國最優秀的語文教師提問請教,還可以到「三槐居」「教育在線」語文沙龍學習高考復習指導文章,然後來一番在線測試!
同學諸君莫發愁,聽我語文三字經!
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❽ 不一樣的語文故事1讀後感
讀後感不一樣的語文故事暑假又捧起《不一樣的語文故事》這本書,倍感親切。書中一篇篇課堂實錄,令人深受啟發,朴實的文字,讓人深深地感受到黃博士的語文課擁有的無窮魅力和不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語文故事》以教學實錄和課堂評論的形式交相呈現14個案例,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的「不一樣」。黃博士還將每一課所有他能得到的懷疑與批評全部放入書中,然後他再有的放矢地進行「辯護」。這種做法,不唯見其坦盪,更顯其婆心。書中各位專家的點評則為黃博士的課堂作了最好的註解和理論的提升。其細致入微的剖析與精闢中肯的評價,似高山流水般的知音唱和,又似美妙絕倫的協奏曲,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瓊漿,只覺回味無窮。從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精彩與魅力。這種精彩與魅力來自於他的平實親切、率性直白,來自於他的旁徵博引、引經注典,來自於他的刪繁就簡、天然去雕飾,更來自於他的妙語連珠、舌燦蓮花。黃博士說:光有「不一樣的身份」、「不一樣的情懷」,還無法帶來課堂的「不一樣」,課堂的「不一樣」,來自於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素樸而獨特的理解。他認為「語言是語文的家園。」他的語文課,總是非常細致、非常有心地讓孩子們獲得愉悅的語言學習體驗。課堂上,他是一位風趣卻沒有絲毫架子的戴眼鏡的叔叔,他的課堂提問從來就是漫不經心地輕輕拋出。《普羅米修斯》一課,開課時,課件呈現一幅火的畫面,他問:「看到這堆火,你想到了什麼?如果沒有火,那人類會在什麼場景下生活?」孩子們的思維彷彿水庫的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話語滔滔,思維亦滔滔。初讀課文後,黃博士問:「讀了課文,你對普羅米修斯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為什麼課文中說普羅米修斯是『取火』而不是『盜火』?」諸如此類的問題,黃博士以童心開啟了孩子思維與言語的遼闊空間。更讓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他在課堂中靈敏的反饋,「你的想法很獨特!」「你很有想法,像個思想家」「你的口才真好!」「你很深刻。神話肯定是跟『神』有關的話。普羅米修斯的這個故事你們知道嗎?」「你們爭得有意思。我們深入看看課文寫了些什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他的肯定、激勵、啟發下翻滾著,遞增著,學生睿智而靈動的語言充斥著整個課堂,我不得由衷地感嘆:他是懂孩子的,他是懂語文的,他是懂語文教學的。語文就在他智慧的、大氣的、經意與不經意的引領下浸潤著每個孩子的心靈。看了黃博士的課堂實錄,我強烈地意識到:教師的優秀不是展示自己的優秀,課堂的精彩應該是教師「示弱」後的學生的精彩。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通過教師滔滔的言說來展示的,教師在課堂中展示的只是與學生共同思考的一種生命狀態。沒有高高在上,只有平等對話。若教師只是一味展示自己的優秀,學生增加的不會是知識,很可能是學習語文的畏懼感。黃博士的每一堂課,都感覺他是孩子們的大朋友,問題輕松而愉悅,充滿著想像。所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中不時迸發出思維碰撞後的美妙的火花。手捧《不一樣的語文故事》,細細品味著其中不一樣的精彩。我想:那些上過黃博士語文課的孩子是有福的,那些坐在教室後面全神貫注傾聽黃博士講課的老師們是有福的,擁有我手中的《不一樣的語文故事》這本書,能經常徜徉其間享受精彩吸取營養的人更是有福的。相信有了名師的引領,我們一線老師一定會成長得更快,也會促使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夯實自己的專業素養,因為《不一樣的語文故事》讓我們明白要成為一名智慧型的老師,任重而道遠
❾ 別了,語文課讀後感怎麼寫
哈哈,狠正常啊,做學生的難免會有這種看法嘛,不瞞你說,我現在也對我數學老師有同樣的看法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