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年級語文基礎訓練上冊第25課答案 人教版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應用
1、dài zì líng fēng zān yú shù yù
2、⑴不盡;⑵聚集;⑶簡直;⑷前面的路。
3、唐,詩聖,詩史,杜工部。
4、D(A「層」應為「曾」;B「河山」應為「山河」;C「騷」應為「搔」,「剩」應為「勝」,所以應選D)
5、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⑶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⑷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6、A(A項錯在:《望岳》不是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而寫於杜甫青年時期,即「開元盛世」時期)
7、⑴岱宗夫如何?⑵家書抵萬金;⑶如聞泣幽咽。
8、⑴三男鄴城戍--兵役苛苦;⑵二男新戰死--戰爭慘烈;⑶出入無完裙--生活貧困。
課文精段賞讀
(一)1、D(D應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C(上句是用虛筆,下句用的是實寫)
3、「割」字用的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5、略。
(二)1、春天登高遠望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國都長安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那個樣子;春天降臨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令人觸目驚心。詩人借寫景痛切地傳達了憂國傷時的感情。
4、詩人因為憂愁而經常「搔」頭,使滿頭白發越來越短少,稀疏得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詩人者一年僅45歲,其蒼老之態如此,可見他憂國、傷時、思家之切。
5、C(C項:「安史之亂」是安祿山發動的叛亂,唐王朝為平叛而發動戰爭是正當的,杜甫他支持平叛。所以說「憎惡唐王朝發動戰爭」不妥,故C錯)
(三)1、⑴防守; ⑵最近; ⑶請讓我;
⑷能夠。
2、⑴老翁越過牆逃跑了;⑵活著的人苟且活著,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
3、對偶;「小吏大聲呼喝多麼凶惡!老婦人哭哭啼啼多麼痛苦!」這兩句描寫真切地表現了石壕吏的凶暴氣焰和冷酷無情,也表現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4、第一層(前六句):寫老婦人訴說三個兒子的境況,說明這一家人已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犧牲。第二層(中間四句):寫老婦人訴說家中的現狀。第三層(最後四句):寫老婦人自請應役。
6、安祿山,史思明。
拓展閱讀:
(一)、1、時間、地點、人物
2、C(「何時」表現出詩人對這一刻的期盼之情)
3、D(不全都是想像之詞,第一句是實寫。)
4、五言律詩
5、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二)1、C(A項「妻子」古指妻子兒女,今指男子配偶;B項「青春」文中指春天的美好景色,今指青年時期;D項「卻」詩中指回頭,今表轉折,相當於「但是」;C項「放歌」古今均指放聲歌唱的意思,故選C)
2、通過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來表現。如「涕淚滿衣裳」的神態、「漫卷詩書」的動作、「喜欲狂」的心理,無一不真切地體現出詩人的「狂喜」之情。
3、⑴收復;⑵胡亂地。
4、白天放聲歌唱還要開懷暢飲,趁著春光明媚的大好時光還鄉。
5、B(詩人喜極而泣,這是詩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恨真切,很感人,不是誇張)
(三)1、當年聲名之盛,恩遇之隆。
2、眼前的相遇情景,暮春時節,江南;
3、杜甫與李龜年是舊相識。
4、詩人以百花凋零象徵世運的頹廢,社會的動亂和李龜年與詩人自己飄零流離,飽含了深沉家國興亡之感、身世淪落之悲。
5、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寫作點撥
同學們改寫這篇文章時,在保持原文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可作適當添補和具體描寫,使想像更豐富,內容更充實。改寫時可以記敘為主,加以議論抒情,語言要流暢生動,層次清楚,結構合理。
思路一
我們可以以第一人稱「我」來改寫此文,可採用順敘手法,充分發揮合理的想像,描繪老婦人的語言、動作、神態,還可以補充一些原文中隱去的故事情節,使文章內容更豐富。用「我」的眼光來洞察社會的黑暗腐朽。
思路二
我們也可以用第三人稱來寫此文,可採用到敘手法,作者和老婦人都是文章的主人公,我們展開合理想像刻畫他們鮮明的形象,一個備受欺凌,一個富有同情心。也不要忽略對凶暴的石壕吏的描繪,這樣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改寫《石壕吏》
一陣寒風過後,一片片烏雲也隨著飄了過來。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里,誰會想到又有什麼災難臨頭呢?
我看著天色漸漸地黑了,便在附近的石壕村裡找了一家農戶住了下來。這時我才覺得身上非常疲乏。一天行走的勞累,迫使我躺下就睡著了。突然聽到村裡人群奔跑吵鬧聲,還不斷傳來「汪汪」的狗叫聲,接著隔壁家的門也「叮鈴哐啷」地響了起來,還傳來了叫罵聲。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急忙爬起來站在窗邊張望著,原來是城裡的差吏來拉夫去當兵。老大爺見勢不妙,急忙跳牆逃走了。這時門已經快被踢開,老大娘為了掩護老頭便出來應付差吏。這時差吏在外邊等得不耐煩,見有人出來,便大聲嚷道:
「老太婆,你干什麼去了啦?為什麼不早點開門?」
老大娘氣憤地說:「我們家沒有男人,你們快走吧!」
「你男人干什麼去啦?」差吏氣急敗壞地問。
「我的三個兒子已經被你們抓走了,你們怎麼還來要人?前幾天,我的小兒子來信說:他的兩個哥哥全都戰死了。在這個年月里,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也……」差吏不耐煩地打斷了她的話,追問道:
「你丈夫呢?」
「出去了。」
「上哪兒了?」
「讓你們當官的叫走了。」
「屋裡還有別的人沒有?」
「沒有男人了。只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和他的媽媽。」差吏不相信,到處亂翻亂找。沒有找著,要把孩子他媽帶走,老大娘趕緊攔阻說:
「你們就放了她吧!她連一身完整的衣服都沒有,怎麼出門?再說還有個正在吃奶的孩子需要她撫養……」
「不行,每家都得出人!」
……
「那就讓我去吧!我雖然年紀大了,不能打仗,但我還能給軍隊做飯,……」
老大娘含著淚看了看她的小孫子,對孩子他媽說:「你要把孩子養大,將來讓他去打豺狼虎豹!」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我目送著老大娘遠去的背影,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夜深了,老大爺從野外回來,聽著孫子他媽訴說剛才發生的事情,兩個眼眶噙著淚水……
村子平靜下來了,我好像聽到低微的斷斷續續的哭聲,我再也睡不著了。
第二天早晨,天空陰雲密布,我懷著極不寧靜的心情,去向老大爺告別,登上了路程。
簡評:
本文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顯得真實可信,改寫內容忠實於原作,又展開對人物細節的合理想像,抓住老婦人、石壕吏動作、語言的描寫,使人物栩栩如生地亮相在讀者面前。文章以記敘為主,通過老婦人的哭訴,對文章中隱去的情節作了適當添補,表現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寄予作者「我」深切的同情。
選自
例文2
《賣炭翁》改寫
張平
雪花漫天飛舞,飄落在賣炭翁身上。北風無情地刮著,刮著賣炭翁的臉,而他似乎毫無知覺,獃獃地立在雪中的地上。望著那兩位黃衣使者和那裝滿炭的車在朝皇宮奔去的背影。在他那蒼老而剛毅的臉上,掛著兩行渾濁的淚,他的眼中射出憤怒的火焰。他想大吼,可嗓子發啞,他知道自己斗不過黃衣使者,他知道再憤怒也是徒然,他知道老百姓只能忍受欺壓,他知道……他握緊的兩拳,無力地張開,眼中憤怒的火焰,漸漸地熄滅了。他想大笑,可淚水早已哭干,只有如泣如訴的自語,他問蒼天:「公理在哪裡?」他問大地:「生路在何方?」
他問白雪:「你為什麼要覆蓋這丑惡的世界?」
大風雪更瘋狂地抽打著他,席捲著他,他踉踉蹌蹌地走到城牆邊,終於跌倒在地。許久,他慢慢地支起虛弱的身子。忽然,他發現北邊遠處似乎有一個小黑點,而且越來越大。「那是我的牛,我的炭,我的車!」他心裡一陣喜悅,猛然站起來,瘋狂地向黑點奔去。距離越來越近,看清了,看清了,「那是我的牛,可是我的車,我的炭呢?」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使勁揉揉自己的眼睛,這才發現牛頭上系著半匹紅綃和一丈紅綾。唉,他什麼都明白了,他用顫抖的手解下那綾綃輕輕地撫摸著,撫摸著,像是在撫摸那一車炭。忽然,他把綾綃往空中一拋,「我每天天不亮就在終南山上砍柴,勒緊褲腰帶在雪地里爬了一夜,就為了這不擋風寒,不能填飽肚子的破綾綃嗎?原指望能賣個好價錢,好買點米,買點葯,救救我那半死的老伴,這……這下可好。叫我一家人怎麼活?」說完,他眼前一片發黑,摔倒在地。
當人們發現賣炭翁時,只見他身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雪,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充滿了憤怒,充滿了怨恨。
摘自《蠡中校園》
簡評
小作者改寫忠實於原作,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顯得真實可信。同時抓住賣炭翁動作、神態、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動作描寫非常細致,如「握緊的兩拳無力地張開」、「猛然站起來,瘋狂地向小黑點奔去」、「用顫抖的雙手解下那綾綃輕輕地撫摸著……」等等,反映出賣炭翁在風雪中忍飢受寒,任人欺凌的現實,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作者還發揮合理想像,添上一些隱去的故事情節,結尾賣炭翁的悲慘結局更突現了文章中心
② 初二上學期語文第25課原文[杜甫詩三首]原文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甫詩歌中最早的一篇作品。全詩以「望」字統攝,形象鮮明,意境開闊,格調高昂,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詩人朝氣蓬勃的靈氣。
遠望:「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詩人乍見泰山,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心中的那種興奮和驚嘆仰慕之情。只是設問自答,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真切體驗:五嶽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是怎樣的呢?那一脈蒼莽雄渾的青黛,橫亘高聳在齊魯大地之上,一眼望不到盡頭。既點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寫出泰山的雄奇和偉大,出語驚人。
近望:「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和高大巍峨。一個「鍾」字,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集中於這座山。一個「割」字,平凡之中見出奇險,顯出山峻峭如剛鋒,將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可以想見山色的變幻無窮。
細望:「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眼前的雄偉景象,不得不令作者張目凝望:山中雲氣層生,彌漫漂浮,不禁心胸激盪;需要睜大眼睛,才能看到鳥兒是如何飛進山中的。詩人這樣地入神而望,這樣的一種胸懷浩盪、眼界空闊的主觀感受,更反襯出泰山雄奇壯觀的自然之態。
神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人由望岳而產生了登山的意願,詩句極富想像色彩。詩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抒發出他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於攀登、俯視一切……給人以無限的啟示和激勵。——這就是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並能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意境賞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石壕吏》賞析
杜甫
【作者介紹】
見《江南逢李龜年》
【解題】
這首詩選自《杜工部集》卷二。作於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春。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長安、洛陽兩京雖已被唐軍收復,但叛軍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的部隊仍占據以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為中心的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唐王朝調動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兵馬圍攻鄴郡,而叛匪史思明派軍來援,政府軍在兩面夾擊下全線崩潰。郭子儀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縣),形勢岌岌可危。肅宗(李亨)大恐,急令徵兵補充,動員和組織工作都做得很糟,一味不擇手段的強征亂拉,使恐怖和悲怨的空氣籠罩民間各處。杜甫在前一年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時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兵荒馬亂,怵目驚心,便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合稱「三吏」),這和另外一組詩《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合稱「三別」),都是反映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石壕吏指在石壕鎮抓丁拉夫的差役。
【注評】
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名詞用作副詞,作「投」的時間狀語。投:動詞,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點明時間、地點。 有吏夜捉人。 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顯出形勢的危急和氣氛的恐怖。 老翁逾牆走, 老翁:老頭,老漢。這是「夜捉人」的目標。逾牆走:翻牆逃跑。逾:動詞,越過,翻過。走:動詞,跑。○老翁聞風而逃,說明捉人已不是頭一回,所以人們早有思想准備;連老頭都要捉,又說明當時已無壯丁可抓。 老婦出門看(kān) 。 老婦出門察看情況,掩護老漢,應付差役。
寫詩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間捉人,是事件的開端。
吏呼一何怒, 呼:動詞,吆喝,吼叫。一何:多麼。怒:兇猛,粗暴。婦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吏呼而怒,婦啼而苦,對比鮮明。
概敘差役和老婦間盤問應答情景。
聽婦前致詞: 前:動詞,走上前去。致詞:對人講話,告訴對方。 三男鄴(yè)城戍(shù)。 三男:三個兒子。男:兒子。鄴城戍:即.「戍鄴城」,防守鄴城。這里實指參加圍攻鄴城的戰役(參看【解題】)。戍:防守。○三個兒子全在前線,說明壯丁確已抽盡。由此以下都是老婦自訴。 一男附書至, 附書至:捎信回來。附書:託人帶信。至:到(家)。 二男新戰死。 二男:兩個兒子。新:剛剛,最近。○三子中兩個已戰死,從側面表現了戰場上形勢嚴重。 存者且偷生, 存者:活著的人。且:姑且,暫且。偷生:苟且活著。○這存者既指戰場上暫時倖存的一個兒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馬亂中的老婦自己和別人。 死者長已矣! 長已矣。永遠完結了。已:停止,完結。○以上老婦訴說兒子被征調的悲慘情況,揭示了老婦人內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無人, 室中:家裡。更:副詞,再。無人:指沒有男丁。 惟有乳下孫。 惟:副詞,只。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有孫母未去,因為有孫子在,所以孫兒的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去:離開,指回到娘家或改嫁。○從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戰死二男之一。 出入無完裙。 出入:偏義復詞,重在出字,即出門。完裙:完好的衣裳。○從媳婦衣不遮體,不難推知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更無」緊扣「惟有」,句法嚴密。隱瞞老翁,維護兒媳。以上訴說家中幾個人的處境。 老嫗(yù)力雖衰, 老嫗:老婦人。舊時老年婦女的通稱,這里是老婦自稱。衰:弱。○一個「雖」字說明老婦不得已的內心痛苦。 請從吏夜歸。 請讓我隨同你們這些差役連夜回到軍營里去。請: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說話人的希望或請求。可譯為「希望」「請讓」「請允許」。從隨從,跟從。 急應河陽役, 急:趕快,急迫。應付。河陽:郭子儀退守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役:差事。 猶得備晨炊。 猶得:還可以,還來得及。備:備辦,准備。晨飲:早飯。○老婦為救下老伴和媳婦,孫子,不顧年邁體衰,請求應征支差。
借老婦的口述,寫差役的橫暴和老婦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請服役的情況。
夜久語聲絕, 夜久:夜深。語聲:說話聲。絕:斷。如聞泣(qì)幽咽(yè)。聞:聽到。泣:抽泣,無聲的哭。幽咽:形容低微的斷續的哭聲。騷亂過後,一片靜寂,只剩下陣陣幽咽。這是一幅多麼凄驚的景象。這里的「聞」與開頭的「聽」遙相呼應,說明詩人也為之徹夜未眠。 天明登前途, 登前途:踏上前面的路。前途:指要趕的路。 獨與老翁別。 獨:單獨。別:告別。○一個「獨」字暗示老婦確被抓去。集中表現了這一家的凄慘情景和詩人內心的沉痛。
寫老婦被抓後這一家的凄慘情景,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譯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戶人家,天剛黑就有差役進村捉人。這家的老漢聽到動靜翻牆逃走了,老婦人出門去看情況。
差役吼叫聲是那樣的凶,老婦人的啼哭又是那樣的悲痛!
只聽到老婦人上前向差役訴說,她說:我一共有三個兒子,都已經應征去守鄴城了。最近有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已經戰死了。活著的人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遠完了。我家裡再也沒有別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這孫子,所以他母親還沒有離家而去,只是她進進出出,連件完整的衣服也沒有啊!你們如果非抓一個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雖然衰老沒什麼力氣,但今晚跟你們去,還能支應河陽緊急的差使,趕得上給部隊准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嘈雜的說話聲消失了。我似乎聽到隱隱約約的哭泣抽咽。天亮後,我啟程趕路,只好單獨跟老漢一個人告別。
【簡析】
《石壕吏》是被譽為「詩史」的杜詩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連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這是敘事詩。作者按他的行蹤,以第一人稱客觀敘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見所聞,不加論斷,讓人從故事中去體會詩的主旨,懂得作者的愛憎。開頭四句,一句敘一人一事,極簡練的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寫出了事件的開端,而字里行間又顯露出戰亂之際特有的騷亂、恐怖氣氛。作者接著用「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對比鮮明的兩句概括寫出事件的發展。然後轉入對老婦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訴的詳細記錄。這段「致詞」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說三個兒子全都上前線了,而且最近有兩個陣亡。盡管如此,官府還要再來抓人,簡直到了滅絕人性的地步,這也集中體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的深重。中間四句說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兒媳婦連一件出門的衣服也沒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況。最後四句說老婦在萬般無奈中,為了顧惜老翁和幼孫的生存,慨然應征,奔赴國難,這出入意料的結局把全詩推向高潮,是對昏庸的統治者的血淚控訴。末段照應開頭,也只有四句,寫老婦被帶走後舉家凄涼,作者天明上路獨與老翁告別。事件結束了,而濃重的悲劇氣氛幾乎讓讀者透不過氣來,表現了作者對這一家悲慘遭遇的無限同情。
從結構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婦對差役的「致詞」放在突出的地位,記錄了她對一家遭遇的血淚控訴,這就自簽而然的通過老婦的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讓事實本身說話,自然比間接描述更為真切感人。詳寫孝婦的苦啼訴說,略寫石壕吏之嚴詞追逼,以實寫虛,用筆十分簡括。全詩主要敘述部分全由一「聽」字得來。這樣組織材料既可突出老婦的慘痛敘述,又可撇開一些其他描寫,使全詩十分簡練緊湊。也正因為是「聽」到的,才讓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當時的氣氛。前面說作者是客觀敘述所見所聞,不加論斷,但敘述中有些語句仍然直接或間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牆走」,「「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句,都帶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變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緒也沛然可感。
最後,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兩點值得注意。一、這首詩固然通過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但最主要的還是在反映「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點我們從全詩記敘中所傳達出的動亂年代的時代氣息,十室九空的慘狀,戰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體的窘迫,戰場傷亡的慘重,老婦應征服役的奇聞等方面,不難感知。作者對唐王朝的腐敗不是沒有批判,但矛頭主要針對造成人民災難的罪魁禍首安史亂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難,並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憤慨,又並不反對這場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因為「安史之亂」不平息,國家社會就不可能得到安寧。從這一角度上說,詩中所述老婦應役一事,既是對統治者嚴厲的斥責、控訴,也是對人民慨然而赴國難這種精神的褒揚。這一點在「三吏三別」的其他詩篇里有更明顯的表露。如《新婚別》中,新婦雖然有「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哀怨,但最終慨然道出「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勸勉之詞;《垂老別》中那位從軍老者也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悲壯自白。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投
「投」的本義是投擲、投入。如《愚公移山》「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投:投入)又有仍掉、拋棄的意思,成語「投筆從戎」,「投」即扔掉的意思。又有投合、迎合的意思。如成語「投其所好」,「情投意合」都用此義。又有投奔、投靠的意思,由此引申為「到……住宿,投宿」。本詩「暮投石壕村」用此義。還有接近的意思。如王安石《觀明州圖》:「投老心情非復昔,當時出水故依然。」(投:臨近。)
苦
「苦」本指苦菜。由於苦菜昧苦,引申為表示味道的苦,苦昧,與「甜」「甘」相對。又有勞苦、辛苦的意思。如《商君書.外內》「農之用力最苦」。引申為刻苦。又用來表示心理活動,苦惱,痛苦。本詩「婦啼一何苦」即「痛苦」的意思。在這個意義上,表示被動,即「被……所苦」。
男
「男」是會意字,從田力,意思是男子在田間勞動。用於表示男性的、男人這類意義上,古今沒有差別。古漢語中,「男」可用指兒子(像用「女」指女兒一樣)。本詩「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個「男」字都是「兒子」的意思。另外,「男」又是古代五等爵位的最後一等。
(五等爵是:公、侯、伯、子、男。)
書
「書」的繁體寫作「害」,從聿,者聲,是個形聲字。
「聿」的意思是把字寫在竹簡上,所以「書」的本義是寫,動詞。又作名詞,指所寫的文字。還指書籍,這和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古代漢語中單說「書」是特指《尚書》,像單說「詩」特指《詩經》一樣。)「書」在古漢語中常用來指「書信」,「家書」就是家信。本詩「一男附書至」,「書」即信。
偷
「偷」的本義是馬虎、得過且過、怠惰,古漢語中,「偷安」「偷巧」「偷幸」「偷食」「偷懦」這類的詞,都有「馬虎、苟且」的意思。「偷生」就是苟且活下去,也可說「偷活」。本詩「存者且偷生」即用此義。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的典籍里,「偷」沒有當作「偷竊」講的,兩漢時也很少用。「偷」當「偷竊」講是後起的用法。
一何
「一何」的「一」是副詞,表示所述的事實達到一定的限度。「一何」連用,可以譯為「多麼」。本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哭」,兩個「一何」都是「多麼」、「那麼」的意思。
你漫漫看把
③ 八年級下冊語文25課 課文
25 詩詞來曲五首
酬樂天揚州初逢自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
蘇 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④ 初二語文上冊25課翻譯
你用的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的?能給出具體的課文題目嗎
⑤ 八年級下冊語文25課 課文
華為mate7網路能刷不?
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孝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動力。
⑥ 八年級上語文24課,25課原文
24課,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故(16)人不獨(17)親④其親(18),不獨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19),男有分,⑥女有歸。⑦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⑧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⑨是故謀閉而不興,⑩盜竊亂賊而不作,⑾故外戶⑿而不閉⒀,是謂大同⒁ 25課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石壕吏《石壕吏》詩意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老翁逾牆走(3),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4),婦啼一何苦(5)! 聽婦前致詞(6):「三男鄴城戍(7)。一男附書至(8),二男新戰死(9)。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長已矣(11)。室中更無人(12),唯有乳下孫(13)。有孫母未去(14),出入無完裙(15)。老嫗力雖衰(16),請從吏夜歸(17)。急應河陽役(18),猶得備晨炊(19)。」 夜久語聲絕(20),如聞泣幽咽(21)。天明登前途(22),獨與老翁別(23)。
⑦ 八年級上語文 第25課 人教版
第二十五課是杜甫詩三首 《望岳》《春望》 《石壕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回答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sāo)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⑧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的25課原文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dzkb/
這里有電子課本,你要看專點進屬去就行
⑨ 八年級上冊語文 第25課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作為職業的武陵人。(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走,忘記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驚奇。(漁人)又繼續向前劃行,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洞)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有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打扮就像是桃花源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村裡的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桃源里的人,(桃源里的人)都感嘆了起來。剩下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便告辭離去。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見太守,(漁人)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但)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再問起這件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