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里體現了義務教育對語文課程的兩點要求,一是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不是少數尖子學生,而是每一個學生;二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該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不是全部的語文素養。那麼,什麼是語文素養呢? 巢宗祺 教授明確說明,是指「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能力包含其中。」課標在總目標中所列的10條要求,就是對接受義務教育的每一個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語文課和標准》把語文教育的特點概括為三個方面: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學生反應的多元性。這一方面主要是從語文課程的內容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角度來看的。語文課程不僅要重視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的熏陶感染,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強調教師的積極引導之外,還應尊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獨特和多元的反應。
2、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一方面主要是從該課程的實施過程來談的。語文課程重在實踐,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不僅是在課堂「言說」的過程中,而是在學生充分的「踐行」中形成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語文課程應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打通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的通道。
3、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學生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一方面是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與學生的相互關系的角度來界定的。由於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信息冗餘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視學生的整體感悟,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
只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才能為實現語文課程的目的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別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群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本次語文課改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應該深入研究,落實到位,積累經驗。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真正做到以學定教,以學論教,順學而導。
值得注意的是要正確看待「積極倡導」四字,不要徹底否認接受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關系
B. 如何認識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但決不是唯一標准。根據認識過程的普遍規律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特點,學生系統掌握知識,一般是從對教材的感知開始,感知越豐富,觀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識就越容易,同時教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更加系統化、規范化,有助於對教材講解的理解和掌握,並便於學生自習、復習和進行作業。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准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正確理解教材 簡單地說: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立,能夠稱作文章,是因為構成文章的各個部分相對於文章這個整體而言,起碼具有目標的明確性、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幾種要素。在幾種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系統,環環相扣,互為貫通,臻於完美。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課本應不只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應該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決不是唯一標准。教師應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使用教材,整和教材資源實現由「教材」過渡到「學材」。二、准確把握教材 准確把握教材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標志。作為英語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們教師該如何准確把握教材,為我們得心應手使用教材奠定基礎呢?它可通過課前研討的方式來實現。現在的教學要求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學法。(一 )備教材 1、理清教材編排體系,找到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 2、掌握單元內部結構。明確單元基本要求及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3、揣摩編者編寫意圖。忠實、尊重、創新教材。 4、確定本課訓練重點。(二)備學生分析學生學習困惑。站在學生角度看教材,站在先學立場析困惑。(三) 備學法 1、設計教學一般流程。重視自學文本,師生交流,質疑答疑,專題訓練四個環節。 2、統一制定學法指導。 3、選定練習內容形式。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師應多角度鑽研教材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盡可能的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為教材的「創造者」那種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只會把學生囿於狹小的天地里,嚴重製約學生的發展。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益處還得靠教師的善於運用。做法如下: 1、 重視現實性,實用教材 2、 體現自主性,探索教材 3、 突出整體性,活用教材 4、 關注人文性,拓寬教材 教師必須全面理解教材,掌握語文課程標准,以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再備課。弄清楚各單元教學的重點和目標。明白一個知識點與幾個單元之間的上下間關系。
C. 語文課中怎樣評價學生
有效的語文課堂評價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和潛能。這種評價強調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發展的不斷關注,對學生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進行適時的評價。
經過對自我教學的反思和對其他課的觀察和研究,我覺得在課堂中實施有效的學生評價要注意以下幾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評價方式多用多樣
在教學中,評價應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實效,評價結果要採用具體描述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對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合作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評價。在教學實踐中,除了給小組加分外,還可以給小組設置獎勵流動小紅旗,以及設置「合作小明星」、 「書寫小明星」 「進步小明星」「思考小明星」等獎項。
2、課堂教學自始至終貫穿靈活評價
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是學生們的陽光,是課堂生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評價還可以滲透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當中。
比如在教學《我心歸去》這篇文章時,我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按照學案自學課文,並完成學案上的題目。我觀察到除個別學生之外,其他同學都能很快的完成。我就或微笑著豎起大拇指,或點點頭表揚做得好的學生,並及時糾正幾個做得不是很好的同學。
3、 認識自我、參與評價
課堂中不應只有老師對學生的言行給予關注和評價,也應加強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評價的能力。
又如,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教師可引導學生簡單評價一下自己在小組中的表現,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在自我評價中能夠更加清楚地審視自我,改進自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4、科學性與藝術性
教師的評價用語也要注意適度。有時教師喜歡用「太棒了」、「好極了」、「你真聰明」等語言評價學生的作業或發言。但是,我認為,這種評價用詞過於簡單,缺少具體的指向,學生不知道好在哪裡,為何好。而且用得多了,則起不到激勵作用。
有些學生朗讀流利,聲情並茂,我會給予及時贊許,如:「我都被你的朗讀深深陶醉了」;回答問題、誦讀課文不夠令人滿意的,我則鼓勵他們,不要氣餒。如:「你認為自己讀得怎麼樣?你能再試試嗎?我相信這一次你一定會比上一次讀得好」「沒關系,再想想,好嗎?」這樣的評價既肯定了學生的表現,也為全班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具有鮮明的導向性。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力、快速解決問題的反應力,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更高的認知水平。
5、別吝嗇給孩子鼓勵的掌聲。
教育是一門藝術,其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吝嗇給學生們鼓勵的掌聲。
如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要求學生們以:「我夢想有一天,……」開頭寫一組排比句,寫完後,讓學生們自己踴躍地來讀自己寫的句子,其中一位同學寫得非常好,我就問:「剛才這位同學寫得好不好?」幾乎全班同學都說好,我接著說,既然好,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吝惜我們的掌聲?接著全班同學為剛才哪位同學鼓掌。這也調動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性,爭相閱讀自己寫得句子。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將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增色增輝。
D. 談談你對語文課,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有怎樣的認識(用一段話寫,不少於200字)寫
通過這一段語文課,想要指導文學的重要性,就需要知道他在描述人們的狀態的時候的一種肯定。
E. 我對語文課的一點真實看法
語文是有趣的能給抄我們帶來快樂。我經常看課外書從書中能學到語文寫作方面的技巧與方法,讓自己的作文能寫的生動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發表到刊物
上了,寫作給我帶來快樂。我感謝語文知識幫了我不少的忙,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許多的語法知識,更喜歡古人詩詞,從語文中我認識了李白,喜歡他的詩詞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勢和豪放,還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沉。還喜歡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詩人的詩詞。我看了四大名著,讓
我通過語文認識名著中許許多多活靈活現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過語文表達自己思想和觀念的看法。當自己寫了一篇滿意的作文時我就會很快樂,當我看別人寫的很
有趣的文章時,我也會跟著開心笑起來,語文用它獨有的魅力在我們的生活無所不在。
F. 對語文課的看法作文靈感
語文是有趣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我經常看課外書從書中能學到語文寫作方面的技巧內與方法,讓自容己的作文能寫的生動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發表到刊物
上了,寫作給我帶來快樂。我感謝語文知識幫了我不少的忙,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許多的語法知識,更喜歡古人詩詞,從語文中我認識了李白,喜歡他的詩詞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勢和豪放,還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沉。還喜歡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詩人的詩詞。我看了四大名著,讓
我通過語文認識名著中許許多多活靈活現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過語文表達自己思想和觀念的看法。當自己寫了一篇滿意的作文時我就會很快樂,當我看別人寫的很
有趣的文章時,我也會跟著開心笑起來,語文用它獨有的魅力在我們的生活無所不在。
G. 對語文課的看法作文靈感
語文是有趣的能給來我們帶來快樂。自我經常看課外書從書中能學到語文寫作方面的技巧與方法,讓自己的作文能寫的生動有趣或者感人,有一次竟然有一篇發表到刊物
上了,寫作給我帶來快樂。我感謝語文知識幫了我不少的忙,我學會許多成語也知道許多的語法知識,更喜歡古人詩詞,從語文中我認識了李白,喜歡他的詩詞如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勢和豪放,還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深沉。還喜歡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詩人的詩詞。我看了四大名著,讓
我通過語文認識名著中許許多多活靈活現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過語文表達自己思想和觀念的看法。當自己寫了一篇滿意的作文時我就會很快樂,當我看別人寫的很
有趣的文章時,我也會跟著開心笑起來,語文用它獨有的魅力在我們的生活無所不在。
H. 談談你對語文課,對中國的語言,文學有怎樣的認識
中小學校的語文課某些文章宣傳的東西跟政治課沒區別
I. 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它揭示了語文最本質的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1)語文是語言,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
(2)語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學科。
(3)語文既是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個觀點已被寫進2001年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
這三種理論都存在下面3個問題。
(1)這三種理論都把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混同於指稱語文學科的語文,把「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偷換成「語文是什麼屬性的學科」,然後便簡單機械地由語文有工具性或人文性推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這樣的思維方法豈不是太幼稚可笑了嗎?如果因為語文是交際工具或者說有工具性,語文學科就成了工具性學科,那麼,計算機學科豈不就成了「辦公助手性學科」?歷史學科豈不是要定性為「鏡子性學科」(因為歷史是現實的鏡子)?如果因為語文是人文精神或者說有人文性,就必須把語文學科說成是人文性學科,那麼,政治、歷史、音樂、美術等許多學科的性質同語文學科的性質不就完全相同了嗎?
(2)這三種理論都把人們約略明白的東西說得叫人一點也不明白。爭論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無非是要弄清語文學科究竟是教學生掌握什麼對象的課程,即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是什麼。語文學科無非是教人識字、寫字、讀書和寫文章的課程,這是文盲都會脫口而出的。可是現在把語文學科說成是「工具性學科」、「人文性學科」或「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能夠說明語文學科究竟是教什麼的課程嗎?這豈不是「你不說我倒明白,你越說我越糊塗了」嗎?
(3)這三種理論誰也沒有說清楚獨立於語文學科之外並先於語文學科而存在的語文和語言究竟是什麼。說語文是語言,進而說語言是工具或交際工具,這只是一種蹩腳的比喻,而不是科學的定義,它絲毫也沒有說明語文或語言之所以為語文或語言的本質屬性,就像說電腦是助手或工作助手,絲毫也沒有說明電腦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樣。說語文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不能叫人明白語文究竟是什麼,因為天下任何一門學問、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究竟是哪一種精神文化或人類文化的哪一部分呢?這豈不是如同僅僅說基因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能叫人明白基因究竟是什麼一樣沒有意義嗎?
J. 認識語文課程性質有何意義
你的理解與思考能力變強了,應變能力增強,許多難字不懂的字都會了。有時候版其實
語文書中權課文,它可不是隨便出的。每篇課文我認為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心主旨。中心主旨的道理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要明白的東西。盡管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什麼什麼的道理都懂都會了,但是還是有許多東西我們還得學習。
意義我也不知道,有夢想,但步伐不堅定,老實變來變去的。。。。。。我只知道只有乖乖學習語文,最基本得把考試給考好。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你可以和父母溝通,他們一定會告訴你
認識語文課程性質有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