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2課主要內容
文章寫的是一隻松鼠抄跑進我們家後,在我們家接二連三發生的一些趣事:松鼠千方百計地「貯存冬糧」,把糖、麵包皮什麼的叼到大櫃頂上;我們采來的一籃子鮮蘑菇,松鼠忙活了一個早晨把它們全晾上了;天冷了,松鼠把手套、頭巾等東西叼到煙囪里,給自己墊窩。
㈡ 九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22課翻譯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即使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於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這是為什麼呢?況且秦國已經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放在心上。現在我用十倍於安陵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像你說的這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並且保衛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何況僅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普通平民發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到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怒氣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一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做要同歸於盡狀。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坐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到如此地步!我明白了:為什麼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卻倖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㈢ 初三上冊語文第22課隆中對的中心思想
翻譯: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
毅相比,當時的人都不贊同這點。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往來,說確實
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扎在新野。
徐庶拜見劉備,
劉備很器重他,
徐庶對劉備說:
「諸葛孔明
,
號稱卧龍,
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
」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
他那裡去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屈尊自己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見諸葛亮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
說:「漢室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
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缺乏智謀,才識淺短,沒有
辦法,
就因此失敗,
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
請您告訴我該采
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
「自董卓作亂以來,
各地豪傑同時興起,
佔領幾個州郡。曹操與袁紹相
比,
名利低微,
兵力又少,
然而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
用弱的勝強的原因,
不僅僅是時機好,
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
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
這確實不能與他
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
方面可以把他作為外援,
而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
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用得
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劉表
卻沒有能力守住它,
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
將軍是否有奪取它的意圖呢?益州地勢
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形勢險固,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懦弱,
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
那裡人民興旺富裕,
物產豐富,
劉璋卻不知道愛惜。
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
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
民族和好,
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
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
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殺向宛、洛二郡,將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到秦川,百
姓誰能不用簞盛飯,
用壺盛漿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
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
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不高興,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一般。希望
各位不要再說什麼反對的話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㈣ 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22課課文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狼牙山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堅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戰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緊跟在身後;另一條是通向狼牙山的頂峰棋盤陀,那兒三面都是懸崖絕壁。走哪條路呢?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到了狼牙山峰頂,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緊跟在身後的敵人射擊。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㈤ 九年級上冊語文22課課後題答案,急需。
一、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你認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樣的用心?
2.秦王是怎樣恐嚇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應秦王的?恐嚇:「天子之怒」
此題意在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禍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堅決不答應。具體答案依學生見解,不求統一。
2.參見「課文研討」。
二、下列各組加粗的詞各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什麼詞,表示什麼語氣?
1.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技亦靈怪矣哉
3.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與臣而將四矣
泯然眾人矣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課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對話,寫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虛詞運用得恰當,能妥善表達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才能把人物的神態描繪得更形象、逼真。藉此可以讓學生熟悉、積累更多的文言文語氣詞。
1.「也」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這里有反問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斷語氣,不譯。
2.「哉」是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呢」,這里表示反問;「哉」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呀」。
3.「乎」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嗎」;「乎」表示感嘆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
4.「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了」;「矣」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了」。
三、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2.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3.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題意在使學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內容,幫助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文言詞語,疏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秦王想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秦王呀!
易(古):交換。(今):簡單。
2.即使如此,但我是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護它,不敢交換!
雖然(古):即使這樣。(今):表轉折。
3.韓國、魏國滅亡了,而安陵國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徒(古):只。(今):白白地。
四、戰國時期,「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階層。請你請教老師,查找有關資料,說說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舉出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講講他們的故事。
此題意在以本課為契機,讓學生了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士」這一社會文化現象,引導他們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或人物傳記,並互相討論增加文化積累。
㈥ 初三人教版語文上冊22課課後123題答案
第一大題
1 秦王用方圓五百里之地交換方圓五十里之地的安陵,並非真心真意回,是有意答並吞,包藏禍心,倚強凌弱。(大意對即可)
2 秦王用天子之怒來恐嚇唐雎,唐雎用布衣之怒來回應秦王。
第二大題
1 第一個也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這里有反問的意思。第二個也表示判斷語氣,現代漢語中可以不翻譯。
2 第一個哉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這里表示反問。第二個哉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呀。
3 第一個乎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是語氣助詞。第二個乎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啊。
4 第一個矣和第二個矣都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
第三大題
第一小題意思是 我想用方圓五百里之地來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呀!易:交換。
第二小題意思是 即使這樣,我是從先王那裡得來的封地,願終身守護它,不敢輕易交換! 雖然:即便如此。
第三小題意思是 那韓國魏國都滅亡了,而安陵僅憑平方圓五十里之地存留下來,只因為有先生您呀。 徒:只。
其實,還是自己做做好~~。。。O(∩_∩)O~~~
㈦ 九年級上語文作業本22課課外古文翻譯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衛鞅從魏國逃到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雷厲風行,公平無私。懲罰,不忌避威勢強大的貴族;獎賞,不偏私關系特殊的親信,法令實施至於太子,依法處治。師、傅犯法,處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後,路上沒人拾取遺失的東西,百姓不亂取非分的財物,國力大大加強,諸侯個個畏懼。但刑罰嚴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強力壓服人而已。
孝公實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後,重病卧床不起,打算傳位給商君,商君辭謝不受。
孝公死後,惠王繼位,執政不久,商君請求告老還鄉。有人游說惠王說:「大臣權力太重會危及國家,左右近臣太親會危及自身。現在國內連婦女、兒童都說法令是商君的法令,並不說是大王的法令。這樣,君反為人主,而大王反變為人臣了。況且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誅,想返回魏國。秦人不許他出境,說:「商君的法令很嚴厲。」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無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車裂的極刑處死了商鞅,而秦國人並不表示同情。
http://tieba..com/f?kz=270959720
㈧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22課課文
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內惟吾德馨。苔容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
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㈨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22,24課和課外詩歌十首的內容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所以讀yòu】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㈩ 語文九年級下冊第22課 25課 28課 30課的課文原文
第22課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30課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