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2011年初三語文期末考試答案
海 淀 區 九 年 級 第 一 學 期 期 末 練 習
語 文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2011.1
一、選擇(每小題2分,共10分)
1. A 2. B 3. D 4. D 5. C
二、填空(共7分)
6.(1)蒹葭蒼蒼
(2)欲辨已忘言
(3)拔劍四顧心茫然
(4)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5)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共5分。每小題1分,有錯該小題不得分)
7.(1)阿長 買到繪圖《三海經》
(2)范愛農 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與悼念。
(每空0.5分,共2分)
三、綜合性學習(共7分)
8.(1)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3分)
(2)傳統的茶文化為人們所歡迎;喝茶可以緩解壓力放鬆心情;喝茶有預防保健的作用。(3分)
(3)③①(1分)
四、文言文閱讀(共9分)
9.(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2)怠慢,疏忽 (每小題1分,共2分)
10.(1)(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2)(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姦邪凶惡的敵人。
(每小題1分,共2分)
1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臨崩寄臣以大事
(一個要點1分,共2分)
12.國內局勢穩定,武備充足;後主能繼承先帝遺志,修明政治;朝臣有發揚聖德的忠
誠勸諫;自己能有討伐曹魏興復漢室成功的行為。(共3分,能答出三點即可。)
五、現代文閱讀(共27分)
(一)(共13分)
13. 徒弟用心學,鼓王精心教 徒弟辦鼓廠,鼓王存疑惑
(每空2分,共4分)
14.寫鼓王制鼓的精工細作、一絲不苟,表現了鼓王作為一個老工匠藝人的認真、細致、嚴謹;寫鼓王現定現制的規矩,認為鼓是有靈性和生命的,不僅表現出鼓王對鼓的尊重與熱愛,還表現出鼓王教授徒弟的精心;與下文徒弟開辦工廠批量快速制鼓賣錢的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促人深思。(3分)
(共3分,一個要點1分)
15.為徒弟並沒有真正遵照自己傳授的方式去制鼓而感到失落(因為徒弟並沒有真正繼
承自己的制鼓手藝而感到失落),也為許多人認可徒弟急功近利的制鼓行為而感到困惑。
(共2分,每一個要點1分,意思即可)
16.因為鼓王確實老了,頭發脫落,背駝身瘦,還常常咳嗽,他很快就會不能制鼓了;而徒弟制鼓行為只是為了賺錢,並沒有真正地繼承鼓王的手藝,這項獨到的制鼓藝術很快就會失傳,因此鎮上的人才有如此惋惜。這種「惋惜」之情給予我們的思考是:只有排除一些功利的做法,才能真正地繼承與發揚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共4分,結合文章內容回答出原因2分,思考1分,語言表達1分)
(二)(共7分)
17. 生動形象地寫出公道杯甚為公道的現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引出下文對公道杯公道的原因詳細說明。(共2分,每個要點1分)
18.公道杯的內部構造 公道杯中虹吸原理的應用 (共2分,每空1分)
19.渴烏由竹筒相接並封裹,形成了密閉的倒U形管道;在出水口燃燒草木,出水口氣壓減少,「渴烏」兩端存在著壓差,水就會被壓入「渴烏」;等水充滿「渴烏」後,水從地勢高、壓強大的汲水口流向壓強小的出水口,於是「渴烏」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水了。
(共3分,每個要點1分)
(三)(共7分)
20.能夠解決問題的知識都源於勞動;實踐是提高能力素質的必要條件。(2分)
21.從莎士比亞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長期的艱苦實踐提高了他的能力,使他具備了一個偉大文學家的素質。(3分)
22.主動積極地去承擔工作;開動腦筋,鑽研琢磨巧妙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共2分,每一個要點1分)
Ⅱ 把初三的語文書上的16課發給我!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①
魯迅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②,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③,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後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後,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並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釋】
① 選自《且介亭雜文》(《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發表於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語句,是最初發表在《太白》月刊上時被國民黨書報檢察機關刪去了的。
② 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1920年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它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實際上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並為其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即在南京發表講話,聲稱「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之判決」。國民黨政府也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中,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仁王護國法會」等。
④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當時輿論界曾有過這類論調,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社評《孔子誕辰紀念》中說:「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盪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於精神幻滅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詔定從《史記》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