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課的課後練習題答案
雨果先生:
您好!
您一定想不到,給您寫信的人是遠在未來21世紀的中國學生--我吧?您不必驚奇,在科學迅猛發達的現代,我們已經可以和過去的人們自由通信、來往了。想必您一定還記得,你曾經給亞洲文明、東方文化代表建築--中國的圓明園給予了高度贊譽吧。接下來,我會提起您關於圓明園的一篇作品,並告知您我心中的想法了。
您也許不知道,您所著的書籍如今已成為了世界名著,為許多熱愛文學的人所拜讀。我看過您的《巴黎聖母院》,其中加西莫多的形象已在我心中成為了不朽的心靈美的代表。雖然《巴黎聖母院》是您的代表作,但我認為,您最睿智、最震撼人心的文章,卻是您寫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您理性、善良的對美的尊重,您客觀、公正而平等的對圓明園的評價,您博大的胸懷和正直無畏的品格,全都體現在這篇佳作當中了。
我相信,文中您對圓明園的贊譽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雖然,您沒有見過圓明園,但您能夠以尊重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東方藝術的神奇與美麗,並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評價,這無疑是您深厚的藝術功底所造就的。這藝術的奇跡,被人性中丑惡的一面--貪婪、自私所毀滅,您同樣愛憎分明地指出了侵略者英法聯軍的罪惡。您貫穿全文的有力而幽默的反諷口吻,旗幟鮮明地指責了、抗議了英法聯軍的罪行。您是法國人,卻敢於承認自己的國家曾經犯下的錯誤;您是一位名人,卻敢於向更高級的統治者挑戰權威。是的,我要向您提出疑問了:在您那個被拿破崙三世統治的時代,在那霸權、獨裁的時代,您文中的觀點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成為人們抨擊的對象,甚至您會被統治者們所追殺!您在下筆時,真的沒有猶豫過嗎?您就真的不害怕,身敗名裂、「以死殉文」的危險嗎?您的勇氣,是從何而來的呢?請解開我心中的疑團吧。
美麗的圓明園雖然不復存在,但它永遠建築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作為一個中國人,失去祖國最燦爛的藝術瑰寶之痛,我想您一定也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讓我們緬懷那藝術的奇跡吧,相信會有更多宏偉神奇的建築誕生在這世界上,再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最後,感謝您為我們留下了這許許多多閃耀著藝術光芒、蘊涵了寶貴的藝術價值的作品。
祝
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一位熱愛文學的中國學生 ***
『貳』 語文版八年級(上)語文第2課課後練習第一題答案
那個。是蘆花盪吧
1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土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二 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
動補寫出來。
本題引導學生品讀兩個片段,在品讀中細細體味,在品讀中展開想像。
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是:「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老頭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責任心非常強,認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務,才算盡到自己的責任。聽著受傷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聽著小女孩子的話語,老頭子痛苦到極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傷流血的責任完全歸咎於自己,他傷心到極點,內疚到極點。他是那麼喜愛這兩個孩子,孩子受傷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傷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強烈地自責,他感到自己向部隊作的保證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過失給自己帶來奇恥大辱,使自己丟人現眼,沒有臉去見部隊。強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無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她想這位老同志昨天說的話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別看他這么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對十幾個鬼子,亳不畏懼。想不到他足智多謀,原來把一大捆蓮蓬放在船頭,自己有滋有味剝著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著鬼子的鼻子在轉。鬼子在水裡轉來轉去怎麼會不敢動彈了呢?怎麼一股一股血水冒上來呢?老同志還沒動手,鬼子怎麼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設了什麼機關,他真有點子。原來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們頭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讓她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三 課文中有不少如詩如畫的累物描寫,如「月明風清的夜晚……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等,找出並抄下來,仔細體味,再仿寫幾句,寫寫你家鄉的景物。
本題學習景物描寫。孫犁的景物描寫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細心揣摩,對這種描寫的高明之處有所領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寫能力。
①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③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⑤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虹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⑥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⑦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⑧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叄』 八上語文課後題答案
老兄你也太偷懶了
『肆』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課後題答案
一、熟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本題通過概述內容和分析人物達到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目的。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對她的稱呼的由來,寫了她喜歡「切切察察」的毛病,寫了她的睡相,寫了元旦的古怪儀式,寫了她一肚子煩瑣的道理,寫了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寫了她謀害「我」的隱鼠,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
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二、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不妨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本題引導學生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雙重眼光,一是兒時的眼光,二是寫作時的眼光。後一種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導學生深入領會。
「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著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三、仔細閱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本題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真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3.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麼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么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本題啟發學生由本文產生聯想,並進行仿寫練筆。
『伍』 八年級上語文課後習題
我只發了前三課的,因為太多了我就把網址給你發過來好了!!!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bs/jsys/
1 新聞兩則
一、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試分別理清這兩篇新聞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閱讀新聞,還要注意它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說說《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麼,從哪幾方面總領了全文;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其導語是開頭兩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一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作戰情況。第二層次開頭說時間,「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與第一層次開頭「二十日夜起」相並列。第二層末的議論說到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說到督戰原因:「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接著以嘲笑湯恩伯的口吻說:「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這一句在二、三層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後聯繫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麼。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①結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第一小題,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小題,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小題,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2《蘆花盪》
一、通讀全文,復述故事情節,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
2.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1.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2.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二、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是:「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老頭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責任心非常強,認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務,才算盡到自己的責任。聽著受傷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聽著小女孩子的話語,老頭子痛苦到極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傷流血的責任完全歸咎於自己,他傷心到極點,內疚到極點。他是那麼喜愛這兩個孩子,孩子受傷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傷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強烈地自責,他感到自己向部隊作的保證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過失給自己帶來奇恥大辱,使自己丟人現眼,沒有臉去見部隊。強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無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她想這位老同志昨天說的話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別看他這么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對十幾個鬼子,毫不畏懼。想不到他足智多謀,原來把一大捆蓮蓬放在船頭,自己有滋有味剝著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著鬼子的鼻子在轉。鬼子在水裡轉來轉去怎麼會不敢動彈了呢?怎麼一股一股血水冒上來呢?老同志還沒動手,鬼子怎麼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設了什麼機關,他真有點子。原來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們頭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讓她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三、課文中有不少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如「月明風清的夜晚……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等,找出並抄下來,仔細體味,再仿寫幾句,寫寫你家鄉的景物。
①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③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⑤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⑥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⑦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⑧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3《蠟燭》
一、閱讀全文,朗讀令你感動的一些片段。說說你對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並說說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為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為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做好了墳堆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她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這是一支大蠟燭,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為什麼要對這支蠟燭的來歷做補充說明?)
2.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這里又提到圍巾的顏色,有什麼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
(這段文字如果寫成「在方場上,老婦人的蠟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契柯拉耶夫的墳頭」,同原句比較一下,說說原句好在哪裡?)
本題引導學生精讀課文,細細領會語句的深層含義。啟發學生怎樣抓住關鍵詞語,怎樣在假設、比較中品味。
1.補充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這一著色,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畫了經戰爭破壞後的環境,勾畫了燭光的背景,「炮火燒焦了的土地」,「炸彎了的鐵器」,「燒死了的樹木」,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踐踏。原句再次點出這支蠟燭是結婚的花燭,是老婦人惟一珍愛的東西,點出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原句不寫老婦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說「南斯拉夫母親」和「一個蘇聯青年」,揭示這種感情的意義,是兩國軍民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種感情達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活動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試揣摩文章倒數第四段,設想一下段中表現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並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本題根據課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啟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婦人也沒有說話」一句想想,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她心裡是怎麼想的;「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庄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就這幾句想想,她為什麼鞠躬,心裡是怎麼想的,如此等等。這樣去思考,思路就打開了。
『陸』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19課課後題答案
對不起啊,我學的不是人教版的。
『柒』 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的課後練習題全部答案
很多啊,去買本《中學教材全解》,裡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