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調歌頭蘇軾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的翻譯詳細的
【原文】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譯文】樂聲初發,彷彿靜夜微弱的燈光下回,一對青年男女在答親昵地切切私語。
【注釋】昵昵:音逆,古音尼。象聲詞,形容言辭親切。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原文】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譯文】
樂聲初發,彷彿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昵地切切私語。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樂曲就如遠天的暮雲,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彩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後弦音戛然而止。彈者好像能興風作雨,讓人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彈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聽眾無不為之流淚,君章質夫無不為之傾心同感。
⑵ 作者:蘇軾 《水調歌頭》 全部詩是什麼,有人知道么,幫幫忙咯
【年代】:宋
【作者】:蘇軾
【作品】:水調歌頭
【內容】:
1、【北宋】·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雲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卧高樓。
2、【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 qǐ )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北宋】·蘇軾《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
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4、【北宋】·蘇軾《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⑶ 水調歌頭這首詩的全部詩句是什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3)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文答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
蘇詞的下半片從天外幻覺轉向人間,用人間的目光來看月亮。「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築也是華貴的「朱閣」和「綺戶」。
有詞話說,「低綺戶」的「低」應該是「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這是有道理的。這是對現實中月亮的描述。「轉」「窺」「照」三個字,並不是全面寫月亮的活動。
而是揀與人有關的居所和人物來寫,特別點出人物的「無眠」。中秋的月亮本來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蘇東坡筆下,卻專門找失眠的人作對。失眠是一種結果,思鄉、思親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中說:「『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
『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這是說得很精到的。親人近在而不得團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歸咎於月。
這里的關鍵詞是「圓」,其中包含著雙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狀之圓:第二重,是漢語里由月亮形狀之圓而引申出來的親人之團圓。
正是因為月圓與團圓的雙關,詩人的聯想才從物的圓轉移到人的不團圓上來。這種轉移,使得詩人的惱月有了根據,同時也顯示了情感邏輯與理性邏輯之不同,可見情感之強烈。
後又為月解說,其實是自我安慰,但是這種自我安慰並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情的「悲歡離合」和自然的「陰晴圓缺」對應起來,按正相關的規律來看待的。
這種正相關,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邏輯的。這是議論,是抒情,最後把抒情歸結到意象上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不能兩全,就只能豁達一點,只要感情長久,只要同時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這就表現了情感的收斂。
從惱月的強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強烈,而是一張一弛,節奏起伏有致。蘇軾對弟弟蘇轍很有感情。這個弟弟,也真是一個不簡單的弟弟。
後來,當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受難時,就是蘇轍,主動提出把皇上所賜爵祿拿出來為哥哥贖罪,從而感動了皇上,最終蘇軾被下放到黃州。
⑷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的創作背景
蘇軾此詞根據韓愈寫音樂的名作《聽穎師彈琴》改寫。大約作於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蘇內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容知制誥時。詞的寫作過程是對韓詩「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也即按照詞牌的格式和聲律來「矯制」韓詩,一則增添新內容,二則減去原作中的部分詩句,三則利用原詩句稍加變化,以創新意。
原詩為:「昵昵兒女語,思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⑸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的文章誰有是蘇軾大師的名作!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版
詩最奇麗,然非權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
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
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
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⑹ 關於蘇軾《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小序
這個明來顯不是琴,而是琵琶之類,歐源陽修說的沒有錯。古琴曲大多曲意高雅音色低沉,絕不會出現「昵昵兒女語」的情況;甚至會讓人覺得稍顯平淡,而且情緒上也不會有大的波動,也不可能出現一會「恩怨相爾汝」,一會「劃然變軒昂」的情況。 我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存在兩種風格的古琴曲,一種平淡自然清新優雅,一種感情豐富富於變化;而歐陽修支持前者反對後者,所以把後者歸入琵琶一類,畢竟古琴樂是君子六藝之一,而琵琶只是當時的樂工所用,而且蘇軾非常支持老師的觀點所以「深然之」 還想說一句,穎師也不是什麼雅趣之人,他為韓愈等人彈琴,並在彈後向韓愈等人索詩,以抬高自己的名氣。
⑺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這首詩歌,誰哪裡有,發一份給我!!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賞析
唐代歌繁盛,音樂發達。唐人描寫音樂美的詩歌,不乏名篇佳構。然而在宋詞中,能成功地描寫音樂的篇什,則寥寥無幾。因為「詩難於詠物,詞為尤難。」 而以詞刻畫無形的音樂,比之描繪花柳蟲魚等有形之物,更是難上加難。
蘇軾此詞根據韓愈《聽穎師彈琴》名篇改寫,大約作於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蘇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原詩為:「昵昵兒女語,思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於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盪的晚雲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藉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後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滿意請採納
⑻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蘇軾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
爸爸探討探討探討探討
⑼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的作品賞析
蘇軾通過聯想,在上闕運用以形象描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從開始的輕柔旖旎,瞬間變為雄壯高揚,然後歸於悠揚致遠;在下闕則對比音樂本身,一是同一時間內,繁音細響與清越之聲之對比,二是不同時間內,音樂之抑揚起伏的對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詩具備與原作不同的藝術韻味。
詞先寫樂聲初發,彷彿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昵地私語 ,談受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輕柔而又哀怨。「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結尾的「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給人縹渺幽遠之感,。回首暮雲遠,讓人聯想起王維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之將士,也與上文中「軒昂勇士」相聯系,將獨立的音樂片段串起來。白雲浮動,柳絮漂浮,若有若無,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彩鳳不鳴。這里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之後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在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詞人確乎藉助於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最後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並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 ,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於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無淚與君傾」,表現出詩人此時腸中之郁結,比起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表現出心情的郁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於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盪的晚雲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藉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後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曲詞,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⑽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的文章誰有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版麗,然非聽琴,權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