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省皖江名校聯盟2016屆高三12月聯考試題怎麼樣
英語很難,第一篇最後一篇還行,我特么遲到了,數學簡單,還可以,我崩潰了英語很難,第一篇最後一篇還行,我特么遲到了,數學簡單,還可以,我崩潰了
B. 2016屆高三大聯考語文五 新課標卷答案圖片
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概括性意義,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不過文明起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一個結晶。在文明形成過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體的表層結構,是文明的結果與呈現。支持表層結構進步與改變的,是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技術因素的發展——特別是導致集約化生產出現的關鍵性技術因素的突變,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建立在其上的社會文化形態的形成。因此,技術因素在文明起源過程中,提供了原生動力,是文明起源的內因。技術因素、基礎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可以理解成驅動文明這輛馬車前行的兩輪,相互支持,互為表裡。從世界文明史發展的視野看,決定不同區域文明特質的常常是那些文明體的表層結構,而驅動文明馬車前行的技術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通過交流存在明顯互動性,存在著趨同現象。
和其他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成熟一樣,夏文明體的出現並非偶然,是外因和內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開始以來,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區匯集的步伐加快,使這里演變成文化的接觸與交融的漩渦地帶。整個公元前3千紀的下半葉數百年間,中原文明已經孕育了深層的變革,至2千紀初前後,夏文明誕生。
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頻繁匯集,更多學者不斷舉出南方以水稻種植文化的北傳和對黃河流域農業文化產生的深刻的影響來進行說明:源於中國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這一時期傳至中原,對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這些外來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區的社會變化更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來有學者立足於青銅技術的西東向傳播的史實,用「青銅革命」來概括這一時期社會的變化。
青銅技術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是因為每一件青銅器都需要找礦、開礦、選礦、熔煉、設計、鍛造和鑄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銅器的產生就需要更復雜的程序,這無疑需要嚴密有效的基礎社會組織才能實現。其次是小麥,小麥是一種高產農作物,中原地區夏代或略早突然開始普遍種植的小麥,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於小麥是需要灌溉的農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積種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國際學術界曾站在水利資源分配的角度,探究過西亞兩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現的動因。可以推測相應的水利灌溉與水源管理知識體系的應用,與中原夏代文明機制的不斷成熟必然存在內在關系。牛羊類動物牲畜傳入中原內地對中原早期文明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養傳入中原內地後,大大改變了當地傳統的以豬肉為主的肉食結構,豐富了人類的營養,增強了人類體質。
(摘編自劉學堂、李文瑛《史前「青銅之路」與中原文明》)
1.下列關於「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盡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概括性意義,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一個結晶,文明起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T程。
B.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技術因素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建立在其上的社會文化形態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層結構進步與改變的因素。
C.技術因素、基礎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是驅動文明這輛馬車前行的兩輪,相互支持,互為表裡,技術因素在文明起源過程中,提供了原生動力。
D.從世界文明史發展看,文明體的表層結構常常決定不同區域文明的特質,驅動文明車馬前行的技術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從各不相同逐漸趨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中原文在幾百年間孕育了深層的變革,2千紀初前後,夏文明誕生,夏文明體的出現並非偶然,是外因和內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B.西方文明因素從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開始向中原地區匯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區演變成文化的接觸與交融的中心地帶。
C.源於中國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傳至中原,對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學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銅革命」來概括的,以為青銅技術的西東向傳播為主要表現之一的外來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區社會革命性的變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每一件青銅器都需要找礦、開礦、選礦、熔煉、設計、鍛造和鑄造等系列T序,如果是合金,T序更為復雜,這需要嚴密有效的基礎社會組織才能實現。
B.中原地區夏代或略早突然開始普遍種植高產農作物小麥,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小麥的大面積種植使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
C.從水利資源的分配與西亞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現的關系,可以推測水利灌溉與水源管理知識體系的應用,與中原夏代文明機制的不斷成熟有關系。
D.牛羊人工畜養傳人中原內地後,大大改變了當地的肉食結構,豐富了人類的營養,增強了人類體質,對中原早期文明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 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學顏,字子愚,肥鄉人。登嘉靖三十二年進士。遼撫李秋免,大學士高拱欲用學顏,或疑之,拱日:「張生卓犖倜儻,人未之識也,置諸盤錯,利器當見。」侍郎魏學曾後至,拱迎問日:「遼撫誰可者?」學曾思良久,曰:「張學顏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進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
遼鎮邊長二千餘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鄰敵。官軍七萬二千,月給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馬則冬春給料,月折銀一錢八分,即歲稔不足支數日。自嘉靖戊午大飢,士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撫王之誥、魏學曾相繼綏輯,未復全盛之半。繼以荒旱,餓莩枕籍。學顏首請振恤,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戰馬,信賞罰。黜懦將數人,創平陽堡以通兩河,移游擊於正安堡以衛鎮城,戰守具悉就經畫。
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撫順,守將賈汝翼詰責之。果益憾,約諸部為寇,副總兵趙完責汝翼啟釁,學顏奏曰:「汝翼卻杲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苟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剿殺毋事姑息以蓄禍。」趙完懼,饋金貂,學顏發之,詔逮完,而宣諭王杲如學顏策。諸部聞大兵且出,悉竄匿山谷。果懼,十二月約海西王台送俘獲就款,學顏因而撫之。
時張居正當國,以學顏精心計,深倚任之。學顏撰會計錄以勾稽出納。又奏列清丈條例,厘兩京、山東、陝西勛戚莊田,清溢額、脫漏、詭借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餘萬頃。民困賠累②者,以其賦抵之。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學顏有力焉。學顏八疏乞休,許致仕去。卒於家。
C. 2016屆柳鐵一中12月聯考試卷
江西師大附中、臨川一中、南昌三中2010屆高三12月聯考
D. 貴州省2016年12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急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1年7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民族團結教育模擬試卷參考答內案(一)選擇題:1—5.AADDA6—10.BADCC11—15.AADDD16—20.BDDCC非選容擇題:21.(1)1、民族有共同的生產方式。「青青的牧場」體現了青藏高原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2.民族有共同的風俗習慣。「青稞酒酥油茶」是飲食習慣的體現。3。民族有共同的文化。「神鷹「體現了民族的信仰。(2).從宏觀的層面來看,民族關系包括了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文化關系。民族關系的核心問題是民族權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權利兩個方面。(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閱讀圖書和觀看戲劇,可使你的情感世界得以豐實;
E. 全國大聯考2016屆高三第六次聯考語文
全國大聯考屆高三第六次聯考語文試題
時間: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第1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答題時間150分鍾,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靜心暢神,坐游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凈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不表現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餘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畫論品評申多有點評,我不研究畫史,故對「典型的代表人物」無大興趣。孔子說「君子不器」,大約是指對「術」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學生請教種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術」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歷代中國畫論提煉出來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們所謂的「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物,這認識是狹隘的。「逸」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志。「逸」關乎才情,更關乎修為和境界。關於「逸」的歷代論述很多,我把它概括為六個字: 不象——不願拘泥於物象,「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實在是不屑於那個「象」。 自由——忠實於個人情感。不做,不劉,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如是做出來、刻出來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間的是「神」。 出塵——與「意識形態」無關,不為誰服務;不為時風左右、不顧大眾需求。當然它又絕然不是仇視社會,它是通過內省而這至善;人們欣賞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養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神„『妙「能」裡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則是更突出了。歷代畫論稱之為「標格特出」或 「標致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是
undefined
「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為野選之人、出世之人。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濤呢,他G里頭還是嚮往著八世,放不下,身在塵外,心在塵中,如此狀態,在畫上能看出來。觀石濤的畫,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矛盾著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簽,甚至成為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 (摘自《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 1.下列關於原文第一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是養心修身的藝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夠被大眾廣泛接受。 B.中國畫的人性指歸的「至善」,可靜心暢神,坐游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 C.中國畫不表現戰爭血腥,也很少表現暴蹂焦慮。追求至靜至遠,天人合一。這種藝術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D.老子認為安靜克服躁動,寒冷克服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中國畫就是能夠讓人靜下來的藝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為和境界。「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 B.中國畫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這種藝術觀念千載不移,而「筆墨」的部分代代有變。 C.中國畫繪畫的情感應該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在流和做之間的作品是神品。 D.中國畫「筆墨」的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中國域作品應當隨時代而變,隨大眾需求而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歷代畫論稱「逸」格為「標格特出」或「標致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繪畫形象完全跳出來了,活靈活現,超塵絕俗。 B.「逸」格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逸」格的中國畫作品有浸透著精神內涵的一種效果。 C.真的逸格多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濤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 D.石濤的畫論思辨能力極強,對中國畫的本質認識深刻,但他的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 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胡惟席,定遠人。歸太祖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尋轉宣使,除寧國主簿,進知縣,遷吉安通判,耀湖廣僉事。昊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
中書省參知政事。已,代汪廣洋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
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進左丞相,復以廣洋為右丞相。
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
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這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軼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與太師李善長相結,以兄女妻其從子佑。學士吳伯宗劾惟庸,幾得危禍。自是,勢益熾。其定遠舊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數足,諛者爭引符
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燭天。惟席益喜自負,有異謀矣。 吉安侯陸仲亨自陝西歸,擅乘傳。帝怒責之,日:「中原兵燹之餘,民始復業,籍戶買馬,艱苦殊甚。使皆效爾所為,民雖盡鬻子女,不能給也。」責捕盜於代縣。平諒侯費聚奉命撫蘇州軍民,日嗜酒色。帝怒,責往西北招降蒙古,無功,又切責之。二人大懼。惟庸陰以權利脅謗二人,二人素戇勇,見惟庸用事,密相往來。嘗過惟庸家飲,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為多不法,一旦事覺,如何?」二人益惶懼,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又嘗與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罵籍,令都督毛驤取衛士劉遇賢及亡命魏文進等為心膂,日:「吾有所用爾也。」太僕寺丞李存義者,善長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陰說善長。善長已老,不能強拒,初不許,已而依違其間。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巨從己者。 (選自《明吏·胡惟庸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召指的是徵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晉升,進用。 C.封事:原是奏疏體之一,百宮上奏機密事,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進,故稱封事,亦稱「封奏」「封章」。後來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說的表明的一種所謂的祥瑞符號。 6.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胡惟庸,定遠人。在和州歸附太祖。後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書省參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選難覓,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不設丞相。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 B.皇上認為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大將軍徐達極恨他奸惡,向皇上告發了他。惟庸於是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圖謀害徐達,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載券 14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10頁未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