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文考試試題
華中科技大學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
《中國語文》試卷(A)(閉卷)
(說明:答案一律寫在答題紙上,否則無效,且答題紙與試題紙分開交)
學號 姓名 院系 班級 得分
一、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7題14分,多選、少選、錯選一律不得分)
1、中國古代散文最遠可追溯到( )。
A、結繩記事 B、甲骨卜辭 C、岩畫 D、銅器銘文
2、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內涵包括( )。
A、功業意識 B、慷慨文風 C、生命意識 D、悲涼文風
3、「五四」時期出現了散文創作的盛況,其時產生了( )等散文名家。
A、郁達夫 B、鄒韜奮 C、周作人 D、張承志
4、( )屬於90年代「文化散文」。
A、林語堂的《紐約釣魚》 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C、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D、范長江的《塞上行》
5、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 )。
A、漸變性 B、不平衡性 C、社會制約性 D、任意性
6、中古漢語的聲調包括( )。
A、平聲 B、上聲 C、去聲 D、入聲
7、「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毛澤東《卜運算元·詠梅》)句中使用的修辭格是( )。
A、比喻 B、對偶 C、擬人 D、誇張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詩騷傳統是指( )和( )形成的傳統。
2、唐代「古文運動」是針對六朝以來盛行的( )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3、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 )、( )、中比、後比、收結。
4、元明清的戲劇主要是雜劇和( )兩種體制。
5、現代文學中率先興起的散文作品,是議論時政的雜感短論,統稱( )。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進( )的概念,提倡「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強調( ),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6、1930年代,文壇上風行過幽默小品與閑適散文,推動這一風氣的是後來被稱為「幽默大師」的( ),他創辦了( )等刊物,大力提倡幽默。
7、《有關大雁塔》是( )的詩歌作品。
8、根據語言的歷史來源或者按照語言的親屬關系對語言所作的分類,就是語言的( )分類。
9、在漢語史上先後出現過( )、( )、注音字母等標音方法。
10、( )是迄今所見的相當成熟的最早的漢字。
11、六書中,( )的出現,標志著造字方法完全成熟。
12、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 ),押韻叫( )。
13、依照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以及其他格式來寫詞,叫做( )。
三、修改下列病句:(每題3分,共6分)
1、在前面所討論的問題中,受力分析和平衡計算時,都把物體的接觸面看成是絕對光滑的,即忽略物體間的摩擦。(《工程力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P35)
2、(2)存儲器。它用以存放CNC裝置的數據、參數和程序。它包括存放系統控制軟體的只讀存儲器EPROM和存放中間運算結果的隨機讀寫存儲器RAM和存放零件加工程序信息的磁泡存儲器或帶後備電池的CMOSRAM。(《數控加工與編程》,華中科大出版社,2004,P7)
四、閱讀欣賞、理解題(第1題為必答題,為12分;第2、3、4、5、6題中選做兩題,每題14分;共40分)
1、閱讀韓愈《毛穎傳》,並回答文後問題。(12分)(必答題)
毛穎傳
(唐)韓愈
毛穎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眎,視。明眎,兔子的別名),佐禹治東方(東方為卯位)土,養萬物有功,因封於卯地,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古代傳說:兔子的生產方式)。」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孫𩆟(nōu),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㕙(cūn),狡而善走,與韓盧(古代韓國的名犬)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古代宋國的名犬)謀而殺之,醢其家。
秦始皇時,蒙將軍恬(蒙恬,人名,傳說發明毛筆的人。)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連山,三《易》之一,古代占卜用《易》。),得天與人文之兆。筮者賀曰:「今日之獲,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長頸,八竅(八竅,五官共七竅,古人認為兔子有八竅。)而趺居,獨取其髦,簡牘是資,天下其同書,秦其遂兼諸侯乎?」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日見親寵任事。
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誌、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下之書,及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又通於當代之務,官府薄書,市井貨錢注記,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蘇、胡亥、丞相斯、中車府令高,下及國人,無不愛重。又善隨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隨其人。雖見廢棄,終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見請亦時往。
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宮人不得立左右,獨穎與執燭者常侍,上休方罷。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上召穎,三人者不待詔,輒俱往,上未嘗怪焉。
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君中書,君今不中書邪?」對曰:「臣所謂盡心者。」因不復召,歸封邑,終於管城。
其子孫甚多,散處中國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繼父祖業。
太史公曰:「毛氏有兩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謂魯、衛、毛、聃者也。戰國時有毛公、毛遂。獨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孫最為蕃昌。《春秋》之成,見絕於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將軍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無聞。穎始以俘見,卒見任使。秦之滅諸侯,穎與有功,賞不酬勞,以老見疏,秦真少恩哉!」
請根據上文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①請判斷《毛穎傳》是否是古文,並說明理由。(5分)
②請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3分)
③請指出韓愈在《毛穎傳》一文中貫通全文的寫作方法,並舉出二、三篇全篇使用了相同手法的作品。(4分)
2、閱讀袁宏道《敘陳正甫會心集》,回答文後問題。(14分)
敘陳正甫會心集
(明)袁宏道
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一語,唯會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於是有辨說書畫,涉獵古董,以為清;寄意玄虛,脫跡塵紛,以為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之燒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逾於此時者。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為酒肉,或然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為絕望於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為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余友陳正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幹人,趣居其多。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餘一夕坐陶太史樓,隨意抽架上書,得《闕編》詩一帙,惡楮毛書,煙煤敗黑,微有字形。稍就燈間讀之,讀未數首,不覺驚躍,急呼周望(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人。):「《闕編》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鄉徐文長先生(徐渭【1521~1593】,字文清,後改字文長,別號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陰人。)書也。」兩人躍起,燈影下讀復叫,叫復讀,童僕睡者皆驚起。蓋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內有文長先生。噫,是何相識之晚也?因以所聞於越人者,略為次第,為《徐文長傳》。
請根據上文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①請判斷袁宏道在文中所闡揚的「趣」的內涵。(5分)
②袁宏道為什麼說「趣」難得?(4分)
③請結合中晚明歷史背景,分析袁宏道「趣」的文化意義。(5分)
3、閱讀張籍《征婦怨》一詩,並回答問題。(14分)
征婦怨
(唐)張籍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婦人依倚子與夫,同居貧賤心亦舒。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作者簡介:張籍(約766—830),字文昌,祖籍吳郡(今江蘇蘇州),貞元中進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後轉國子監助教,遷秘書郎,長慶初為國子博士,又任水部員外郎,轉主客郎中。
請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①請根據張籍的生活時代分析本詩所諷刺社會現狀。(3分)
②請根據中國傳統文化與本詩其他詩句,分析「妾身雖存如晝燭」的寫作方法及其內涵(5分)
③請分析本詩與新樂府運動的關系。(6分)
4、請欣賞唐李益的《宮怨》詩。(14分)
宮怨
(唐)李益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朝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請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①請問詩中一、二詩句所寫內容是什麼?(3分)
②請問詩中三、四詩句所寫的內容是什麼?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5分)
③請從整體入手分析本詩使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並分析此種寫作手法的詩意性。(6分)
5、閱讀王小波的散文《椰子樹與平等》,回答文後問題。
椰子樹與平等
王小波
二十多年前,我在雲南插隊。當地氣候炎熱,出產各種熱帶水果,就是沒有椰子。整個雲南都不長椰子,根據野史記載,這其中有個緣故。據說,在三國以前,雲南到處都是椰子,樹下住著幸福的少數民族。眾所周知,椰子有很多好處,椰茸可以當飯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樹葉里的纖維可以織粗糙的衣裙,椰子樹干是木材。這種樹木可以滿足人的大部分需要,當地人也就不事農耕,過著悠閑的生活。忽一日,諸葛亮南征來到此地,他要教化當地人,讓他們遵從我們的生活方式:干我們的活,穿我們的衣服,服從我們的制度。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當地人沒看出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優越之處。首先,秋收春種,活得很累,起碼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漢族人的衣著在當地也不適用。就以諸葛先生為例,那身道袍料子雖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別的來;至於那頂道冠,既不遮陽,也不擋雨,只能招馬蜂進去做窩。當地天熱,摘兩片椰樹葉把羞處遮遮就可以了。至於漢朝的政治制度,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來說,未免太過煩瑣。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稱孔孟,但也沒人聽。他不覺得自己的道理不對,卻把賬算在了椰子樹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間就把雲南的椰樹砍了個精光;免得這些蠻夷之人聽不進聖賢的道理。沒了這些樹,他說話就有人聽了——對此,我的解釋是,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個人去的,還帶了好多的兵,砍樹用的刀斧也可以用來砍人,砍樹這件事說明他手下的人手夠用。當地人明白了這個意思,就怕了諸葛先生。我這種看法你盡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會說,諸葛亮乃古之賢人,不會這樣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脅別人;所以,我也不想堅持這種觀點。
對於此事,野史上是這么解釋的……
野史是不能當真的,但雲南現在確實沒有椰子,而過去是有的。所以這些椰樹可能是諸葛亮砍的。假如這不是耍野蠻,就該有種道義上的解釋。我覺得諸葛亮砍椰樹時,可能是這么想的:人人理應生來平等,但現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長椰樹,那裡的人要靠農耕為生;雲南長滿了椰樹,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讓四川也長滿椰樹,這是一種達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於自然條件,很難做到。所以,必須把雲南的椰樹砍掉,這樣才公平。假如有不平等,有兩種方式可以拉平:一種是向上拉平,這是最好的,但實行起來有困難;比如,有些人生來四肢健全,有些人則生有殘疾,一種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殘疾人都治成正常人,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種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變成殘疾人就容易,只消用鐵棍一敲,一聲慘叫,這就變過來了。諸葛先生採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結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在雲南時,我覺得嘴淡時就啃幾個木瓜。木瓜淡而無味,假如沒熟透,啃後滿嘴都是麻的。但我沒有抱怨木瓜樹。這種樹內地也是不長的,假如它的果子太好吃,諸葛先生也會把它砍光啦。
我這篇文章題目在說椰子,實質是在談平等問題,掛羊頭賣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人人理應生來平等,這一點人人都同意。但實際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樹,有人沒有椰子樹。如羅素先生所說,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識的差異——有人聰明有人笨,這就是問題之所在。這里所說的知識、聰明是廣義的,不單包括科學知識,還包括文化素質、藝術的品位,等等。這種椰子樹長在人腦里,不光能給人帶來物質福利,還有精神上的幸福。這後一方面的差異我把它稱為幸福能力的差異。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賞,有些人就看不懂,這就是說,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較為優越。這種優越最招人嫉妒。消除這種優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給聰明人頭上一悶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輕了不管用,打重了會把腦子打出來,這又不是我們的本意。另一種方法則是:一旦聰明人和傻人起了爭執,我們總說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聰明人也會變傻。這種法子現在正用著呢。
請根據上文回答如下三個問題:
①諸葛亮砍椰樹的「平等觀」是否有錯?錯在那裡?(4分)
②在王小波看來,當代社會中為什麼還存在諸葛亮砍椰樹式的平等方式?(5分)
③本文在構思和敘述方式上有什麼特點?(5分)
6、下面這首《春》是詩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他在詩歌藝術上的追求:「敏銳的知覺和玄學的思維,色彩和光影的交錯,語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別是這一切的融合無間。」請據此提示,閱讀《春》,回答如下問題:(14分)
春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著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①這首詩使用了那些修辭方法?(4分)
②這首寫於1942年的《春》,在主題上與傳統詩詞中詠春之作有什麼不同?(5分)
③結合詩中具體內容,簡略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5分)
五、命題作文(請選擇如下兩個命題中的一個寫作一篇不少於500字且不多於600字的文章)(20分)
1、論「孝」
2、論「個性」
㈡ 華科的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掛了怎麼辦但是雖然分數不到60,成績類...
語文老師說語文的及格線是50啊。。。
㈢ 求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考試試題
華中科技大學2006-2007學年第二學期
《中國語文》試卷(A)(閉卷)
學號 姓名 院系 班級 得分
一、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7題14分;少選、多選、錯選一律不得分)
1、《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編年體歷史散文著作。它的記事特點有( )
A、 艷而富 B、 善於描寫戰爭
C、善於描寫行人辭令 D、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2、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魯迅全集》第10卷第2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唐詩空前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
A、唐代空前的繁榮和強大營造了良好的物質、社會文化環境
B、唐代的科舉取士制度包含有詩、賦一項
C、前代文學成就為唐代詩歌的發展帶奠定了基礎
D、各種藝術的繁榮對文學、詩歌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為什麼說「自有《紅樓夢》以來,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語出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 )
A、《紅樓夢》對愛情主題的深刻發掘。打破了從前「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之類才子佳人小說的舊套路;是一部打破大團圓式結局的傳統思想和手法、反映一對封建主義叛逆者的愛情悲劇。
B、藝術結構嚴密精細,是既有宏偉的立體框架又有細膩的工筆描寫的網式結構。
C、描寫逼真求實。人物是立體的「圓形」的人物,性格豐滿,栩栩如生,如同真事真人。
D、在結構上用粗線條、單線發展的手法描寫廣闊的社會生活。
4、關於唐代新樂府詩歌運動,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有:( )
A、「新樂府」這個名稱最初是由白居易提出來的。
B、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
C、新樂府運動提倡詩歌應首要注重其文學藝術性。
D、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
5、律詩的格律特點包括( )。
A、每首限定八句 B、押平聲韻
C、押仄聲韻 D、每篇必有對仗
6、下列各種說法( )不正確。
A、音素可分聲母和韻母兩大類 B、音節可分母音和輔音兩大類
C、音位可分母音和輔音兩大類 D、音素可分母音和輔音兩大類
7、下列短語中有歧義的是( )。
A、一家人要吃飯 B、他要炒菜
C、小王要做手術 D、我們要遲到了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八股文一般分為破題、( )、( )、四比和收合八個部分。
2、( )被認為是新詩創作和理論的雙重發端人,他提出了「詩體大解放」的觀點,他的新詩作品有《鴿子》、《黃蝴蝶》、《希望》(後被改編成歌曲〈蘭花草〉)等。
3、被稱為「戴著腳鐐跳舞」的新格律詩派的代表詩人有( )、( )。前者的代表作有《死水》,後者的代表作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等。
4、初期象徵派的代表詩人( )認為詩是「個人靈感的記錄表」,反映在創作上,突出表現在對詩歌意象藝術的獨特追求以及文言入詩、句法離奇等特點上,如其代表作《棄婦》、《自畫像》等。
5、19世紀30年代中期,文壇上流行過幽默小品和閑適散文。其中有力推動這一風氣的、後來被稱為「幽默大師」的作家是( ),他的作品如《冬至之晨殺人記》,不重諷刺而重幽默,在冷靜超遠的旁觀中得出一種心靈啟悟。此外這一派的作家還有寫作《雅舍小品》的( )。
6、唐代「古文運動」是針對六朝以來盛行的( )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7、小說發展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唐代的( )、宋代的( )、到明清的白話小說和文言小說。
8、京劇是在( )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9、在語言的融合中,一般先出現( ),最後完成語言的統一。
10、語言發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語言的( )和( )。
11、現在公認各民族文字都是從( )發展而來;( )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六書中最強勢的造字之法為( )。
13、韻文在不同句子末尾使用同韻的字,使得相同的音響周期性地回響,這叫( );由於這些字一般在句子末尾,故此叫( )。
三、分析題:(每題3分,共6分)
1、修改病句並作簡要說明。
(1) 當一個記帳員,必須把帳目算準確、寫清楚,不能麻痹大意。
(2)目前咱們這里的流感十分猖獗,同學們紛紛病倒了。
2、語言運用中,動詞的錘煉值得重視。請比較分析下列民歌中對動詞「用」、「有」和「選」的選用。
原句:種田要有好鋤頭,唱歌要用好歌手,……
改句一:種田要有好鋤頭,唱歌要有好歌手,……
改句二:種田要有好鋤頭,唱歌要選好歌手,……
四、閱讀欣賞、理解題:(五題中選做兩題,每題15分,共30分)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5分)
蘭亭集序
〔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問題:
1)從段落劃分看,全文分為幾部分?各講什麼意思?
2)敘述蘭亭聚會盛況,寫了那幾種樂趣?
3)作者的生死觀是如何表達的?(提示:從生到死的境況如何一步一步變化?)
2、賞析張籍《節婦吟》。(15分)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請結合如下段文字分析張籍《節婦吟》的創作手法、藝術特徵。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評此詩雲:「此詩一句一轉,語巽而峻,深得《行露》『白茅』之意。……此乃寄東平李司空作也。籍已在他鎮幕府,鄆帥又以書幣聘之,故寄此詩。通篇俱是比體,系以明國士之感,辭以表從一之志,兩無所負。」黃白山評:「按李司空即李師道,乃河北三叛鎮之一。張籍自負儒者之流,豈宜失身於叛臣,何論曾受他鎮之聘與否耶!張雖卻而不赴,然此詩詞意未免周旋太過,不止如須溪所譏。安有以明珠贈有夫之婦,而猶謂其『用心如日月』者?且推『相逢未嫁』之語,脫未受他人聘,即當赴李帥之召,恐昌黎《送董邵南》又當移而贈文昌矣。」
3、根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回答以下問題。(15分)
1)豬「特立獨行」表現在哪些方面?
2)作者為什麼說「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
3)作者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麼?
4、下面是當代詩人盧衛平的一首詩,讀後回答問題(15分)
在水果街碰見一群蘋果
它們肯定不是一棵樹上的
但它們都是蘋果
這足夠使它們團結
身子挨著身子 相互取暖 相互芬芳
它們不像榴槤 自己臭不可聞
還長出一身惡刺 防著別人
我老遠就看見它們在微笑
等我走近 它們的臉都紅了
是鄉下少女那種低頭的紅
不像水蜜桃 紅得輕佻
不像草莓 紅得有一股子腥氣
它們是最干凈最健康的水果
它們是善良的水果
它們當中最優秀的總是站在最顯眼的地方
接受城市的挑選
它們是蘋果中的幸運者 驕傲者
有多少蘋果 一生不曾進城
快過年了 我從它們中挑幾個最想家的
帶回老家 讓它們去看看
大雪紛飛中白發蒼蒼的爹娘
問題:
(1) 本詩標題中量詞為什麼是「群」而不是比如「堆」或者「筐」之類?
(2) 「它們是善良的水果」是否應該跟前後的詩句保持一致,改為「它們是最善良的水果」?為什麼?
(3)歸納本詩的主旨。
5、試從下文分析林語堂散文的藝術特徵。(15分)
中國人之聰明(節選)
林語堂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或謂此系由於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系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於西方民族。此尚系題外問題。惟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塗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塗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為」與「不為」無別,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只因此一著,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世上進化,誠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樂以求一心之安。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為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精微之道也。惟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塗,而終反為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系糊塗者佔便宜,抑系聰明者佔便宜,抑系由聰明轉人糊塗者佔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於糊塗也。惟以聰明的糊塗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塗的白種人處於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塗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為之。然則聰明是耶,糊塗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否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塗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於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塗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蒂,仍是聰明反為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塗大漢而崇拜之。
五、作文(30分)(二選一)
1、近年來,中國各地興起名人文化熱,如山東曲阜祭孔大典、湖北襄樊諸葛亮出山1800周年大典、山東淄博面向全球徵集姜太公像範本、遼寧沈陽紀念清兵入關360周年、山西運城欲推關公全球統一標准像、陝西舉辦武則天入葬1300周年唐文化展、河南鄭州舉辦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寧夏固原舉辦成吉思汗逝世7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請根據這些現象,結合自己的觀點,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2、閱讀下文,以其中所反映的思想為中心寫一篇具有現實意義的議論文,題目自擬,字數不少於800字。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明•王鏊
民既富於下,君自富於上。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恆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征,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於徵求;民財所有,不盡於聚斂。閭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育者,無憂矣!田野之內,如茨如梁,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吾知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後為吾財也。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後為吾有也。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犧牲粢盛,足以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也,其孰與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吁!徹法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於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
㈣ 我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我要補考語文,哪裡有華中科技大學,大一中國語文的試卷
注意,我們華科的中國語文考試千萬不能小視
據說有人考了四年,還是不及格,最後內連學位容證都沒有,這個東西和英語四級一樣,學校硬性要求的,必須過
之前我們班的就有13個人掛了,不過最後補考全部通過,所以,如果你高中的語文還不錯的話,應該沒有大問題,只要答題時注意一下就行了,和高中的什麼文言文呀之類的差不多……
至於補考試卷,樓上的回答了已經,夠全的那些方法……
㈤ 華中科技大學大學語文考試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題
1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共收錄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的( 305 )篇詩歌。
2 .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並稱為 「 風 」「 騷 」 。
3 .漢代辭賦家(賈誼)繼承屈 「 騷 」 精神,創作了騷體賦《吊屈原賦》、《鵩鳥賦》,後人稱譽 「 騷人情境,於斯猶見 」 。
4 .建安詩人(曹植)的詩歌作品《白馬篇》等以及抒情賦《洛神賦》都具有比較突出的浪漫主義傾向。
5 . 「 思無邪 」 是(孔子)對《詩三百》的思想內容的評價,他還把《詩經》的政教功用概括為 「 興、觀、群、怨 」 。
6 .所謂的 「 六詩 」 之說出自《周禮 • 春官 • 大師》,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7 .唐代的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出 「 六義 」 中的(風)、(雅)、(頌)三者指的是詩的內容體裁,(賦)、(比)、(興)三者指的是詩歌的表現方法。
8 .目前學界一致認為《詩經 • 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詩,它們是(《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9 .被認為是《詩經》中的五大史詩之一的《生民》一詩敘述了周始祖(後稷)的誕生以及他發明農業、定居邰地並開創祭禮的歷史,並通過生而無災、棄而不死等細節,塑造了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10 .《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農業生活詩,它屬於十五國風中的(豳風),大約是西周初期該地還未被獫狁侵佔時的作品。
11 .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這是《詩經》(《豳風 • 七月》 )一篇中的句子,詩中用蟋蟀的遷移來表示氣溫的下降、季節的變化,生動地傳達出農業生活的鄉土氣息。
12 .《詩經 • 小雅》中的(《鹿鳴》)是一首著名的燕饗詩,詩開篇就以 「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 起興,藉助自然物象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和諧融洽、歡快熱烈的基調。
13 .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這是《詩經 • 小雅》(《採薇》)一首中的句子,表達了久戍不歸的士卒對故鄉的懷戀、對自身遭際的哀傷。
14 .《秦風 • 無衣》是《詩經》中最能體現同仇敵愾、抵禦外侮的戰斗精神的詩篇,詩曰: 「 豈曰無衣 ? (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15 . 「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 是《詩經 • 王風》(《君子於役》)一詩中的句子,這幾句描繪出一幅典型的黃昏時分農家生活的圖景。
16 . 「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是《詩經 • 王風》(《采葛》)中的句子,表達了男女之間纏綿深摯的相思之情。
17 .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是《詩經 • 秦風》(《蒹葭》)中的句子,詩中表達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產生的悵惘憂傷。
18 .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是《詩經》愛情詩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關雎》)一篇。
19 .《詩經 • 衛風》(《碩人》)一篇描寫一個貴族女子說: 「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用一連串的比喻把美麗女子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20 .《周南 • 桃夭》首章寫道: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 ,贊美了新嫁娘容貌美麗,並能給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
21 . 「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 、 「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是《詩經 • 衛風》(《氓》)一詩中的句子,詩中用桑葉的凋落來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22 .詩人屈原在長詩(《離騷》)中用 「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 表明了自己誓死堅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決心。
23 .屈原的長詩(《天問》)是一首別開生面的詠史詩,詩通過對宇宙萬物以及夏、商、周興亡的歷史和楚國現狀的探問,表現了詩人對楚國前途的強烈憂患意識。
24 . 「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是屈原(《離騷》)一詩中的名句。
25 .屈原的短篇抒情詩集《九章》共(九)篇作品,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
26 .(《惜往日》)一詩是屈原的絕筆,全詩最後說: 「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 ,表明了詩人以死殉志的悲壯之情。
27 .(《橘頌》)是詩人屈原早期創作的一首詠物述志詩,詩以擬人化的手法贊美橘樹 「 受命不遷 」 、 「 秉德無私 」 的品性,並將它作為自己的師表。
28 .屈原短篇抒情詩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記敘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經歷,其開頭就說: 「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表達了詩人矢志不渝地執著於理想的精神。
29 .屈原的抒情組詩《九歌》共分為(十一)篇,分別是《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
30 . 1953 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們分別是
31 .《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以樂曲的不同,分為 。 孔子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32 .先秦時期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是
33 .我國古代的「四書」是指《》、《》、《》、《》。
34 .《詩經》通常採用、、的表現手法。
35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 編定的。
36 .歷史上稱為「孔孟」的是 和 ; 稱為「老莊」的是 和
37 .先秦諸子散文以 、 、 、 四家影響和成就最大。
38 .我國古代第一個有巨大成就的浪漫主義詩人是 ,其代表作品有《 》,《九歌》等。
39 .先秦的「楚辭」和《 _ 》一起,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風騷」傳統。
40 .《論語》是孔子弟子搜集整理的孔子言論,屬 體散文。
41 .魯迅稱《 _ 》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2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詩經》常常採用疊章的形式,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這是歌謠的一種特點。
43 .由屈原開創的楚辭,同《詩經》共同構成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源頭。
二、選擇題
1. 養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書的故宮里的一塊牌匾,其中蘊含的思想來自於 ( )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解析:是說帝王要中庸正直 , 仁愛和諧,這是帝王對自身行為准則的高要求,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清朝皇帝用以警示自己的言行舉止 , 激勵自己做個好皇帝 , 成為一代名君。
答案: B
2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今天,面臨著技術進步與戰爭災難、經濟發展與道德淪喪並存等問題。早在 1988 年,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上就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 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 )
A .「兼愛」和「尚賢」 B .「仁」和「德治」
C .「克己復禮」 D .「有教無類」
解析: B 項是孔子的核心主張。
答案: B
3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持此觀點的是 (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回答本題首先要弄懂題干所引材料中的「美」與「惡」、「善」與「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一種辯證觀點,然後依託教材找出備選項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中具有辯證思想的一家。
答案: A
4 .孔子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意思是: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孔子這樣說的根本出發點是 ( )
A .勸導統治者以德治民 B .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C .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 D .強調「格物致知」
解析:「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其維護的是奴隸社會的統治秩序。
答案: C
5 . 近年在漢堡發現了一本在 1691 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該書譯自法譯本,法譯本譯自拉丁譯本。書的前言中說「這位哲學家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對以上的信息解讀不正確的是 ( )
A .當時中國政府重視對歐洲宣揚中華文化
B .孔子的思想在歐洲得到推崇
C .該譯本出現在「西學東漸」時期
D .《論語》曾在歐洲以多種語言流傳
解析:材料中的譯本出現在 1691 年,是清朝前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因此, A 觀點錯誤。從材料中歐洲多種譯本的出現,可知 B 、 D 正確。中國的儒學在「西學東漸」時期有傳教士介紹給西方, C 正確。因此,答案是 A 。
答案: A
6. 西方學者認為,公元前 6 世紀至公元前 3 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Axle Age ),「人類意識」首次覺醒,理性思維所創造的精神文化決定著其後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當時的中國,最具典型意義的現象是 ( )
A. 諸子並立,百家爭鳴 B. 以法為教,焚書坑儒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崇儒尚佛,兼收並蓄
解析:注意題中信息:「公元前 6 世紀至公元前 3 世紀人類意識的覺醒」,結合所學可知是百家爭鳴時代。
答案: A
7 .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體現的政治思想是 ( )
A .禮治 B .仁愛
C .仁政 D .兼愛
解析:材料意思是統治者應對鰥、寡、獨、孤四種人實行仁政,這符合孟子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8. 《管子》「飲食有量 , 衣服有制 , 宮室有度 , 六畜人徒有數 , 舟車陳器有禁……」這種規定的實質是 ( )
A. 劃分階級關系 B. 維護生活秩序
C. 處理人際關系 D. 維護等級差別
解析: 「量」、「制」、「度」、「禁」規定等說明當時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差別,屬於禮樂制度的內容,禮樂制度是為了維護宗法分封制而建立的。
答案: D
9 .西漢時期,儒學逐漸發展為正統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
A .儒學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內容
B .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C .「四書」「五經」被定為教科書
D .影響遠及東亞、東南亞和歐洲
解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對西漢儒學發展為封建正統思想的原因的理解, A 、 C 選項不符史實, D 是影響。
答案: B
10. 董仲舒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對這一思想理解最准確的是 ( )
A. 認為民性本善,君權神授
B. 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
C. 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建議以禮入法,以禮入俗
解析:本題考查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賦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質而不能成為善良的人,於是上天樹立王道來教化這些人為善,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 A 正確。
答案: A
11 .西漢時代,災異頻發。每當災害發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詔。據黃仁宇先生統計,《漢書》中記載皇帝頒布「罪己詔」多達三十三次。這反映了 ( )
A .「大一統」主張
B 「三綱五常」學說
C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D .「天人感應」學說
解析:西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立,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董仲舒新儒學的理論基礎即為「天人感應」。「天人感應」學說中包含「天譴論」,即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西漢時期皇帝「下罪已詔」的舉動正是這一思想的反映。
答案: D
12 .孟子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大一統」的思想。兩者思想主張的共同點是 ( )
A .主張民貴君輕 B .維護統治秩序
C .強調層層分封 D .體現以德治民
解析: 「君權神授」認為皇帝的權力是神給的 ,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 皇帝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力 , 管理人民。這實際上是一種愚民政策,維護統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統指的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統一,也是一種維護統治秩序的政策。
答案: B
13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a 《詩經》
14 .下列《楚辭》作品中,非為屈原所寫的一部是 :C. 九辯
15 .先秦諸子散文中,屬於語錄體的著作是 :D. 《論語》
16 .被稱為「上古之書」的中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是 :A. 《尚書》
17 .《論語》是 ( ) 散文 :A. 語錄體
18 . "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用了 ( ) 的修辭平法 :C. 頂真
19 .「欲摘故縱,請君入瓮」為 ( ) 慣用的論辮乎法 :C. 孟子
20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又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 體的歷史著作。
21 .南宋的朱熹將《 》一書與《論語》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
22 . 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後世並稱他們為
三、名詞解釋
1 .風騷傳統: 「 風 」 指《詩經》中的《國風》,代表《詩經》; 「 騷 」 指《離騷》,代表《楚辭》。後世詩人,或受《詩經》現實主義影響,或受《楚辭》積極浪漫主義影響,使詩歌創作沿著《詩經》或《楚辭》所開辟的兩條道路前進。因此而發展、形成了我國詩歌的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習慣上稱 「 風騷 」 傳統。
2 、風雅頌:《詩經》的分類。風,又稱 「 國風 」 ,是當時各諸侯國所管轄地域的民歌土樂,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地方小調。《詩經》共有 15 國 「 風 」 , 160 篇。雅是周天子直接統轄的王畿附近的音樂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數是貴族文人的創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頌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歌舞,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共 40 篇。
3 、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基本表現手法。 「 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 ,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 「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 ,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時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4 、疊詠體: 「 疊詠體 」 亦稱重章復唱,指篇章結構上章節回環復沓、反復詠唱的民歌體。該體式在《詩經》中非常顯著。一首詩往往由若干章構成,而章與章之間字句基本相同,只對應地變換少數字詞,反復詠唱。 據統計,這種重章復唱的形式在《詩經》的 305 篇中,佔了一半以上,並多集中在《國風》、《小雅》部分。
5 、《七月》:《七月》是《詩經》 「 國風 」 中典型的農業生活詩,當是西周初期豳地未淪陷時的作品。該詩基本上按季節的先後,逐年逐月地來寫農奴們的勞動和生活,反映了當時農奴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境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農奴社會的階級壓迫的畫面。但同時也描寫了領主們喜氣洋洋的宴飲場面。該詩可能是周樂官在豳地農奴所作歌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成的一首代言體詩。
6 、燕饗詩:指《詩經》中直接反映嘉禮中饗禮、燕(宴)禮等禮儀活動的詩,故也稱禮儀詩或宴飲詩。根據內容可分為饗禮詩、燕禮詩、鄉飲酒禮詩等,是周代禮樂文化的直接產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小雅 • 鹿鳴》是著名的燕饗詩。
7 、風雅: 「 風雅 」 是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後人對由《詩經》以來形成的中國詩歌創作傳統的理論升華。在這里, 「 風雅 」 並不是指的 「 風雅 」 體裁,而是指體現在《詩經》 「 風 」「 雅 」 中的藝術創作精神,即詩歌創作的高尚意義和嚴肅性。它引導後代文人在情感抒發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人生觀念,培養良好的審美習慣和道德節操。
8 、楚辭:是戰國時候產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間歌謠的特色而創造的一種新詩體。其特徵主要表現為宏偉繁復的體制、句式的加長和 「 兮 」 字的大量運用。楚辭體作家主要有屈原、宋玉等。屈原的《離騷》是楚辭體的代表。
9 、六義說:是關於《詩經》分類的一種說法。 「 六義 」 說源自《毛詩序》。《毛詩序》因承《周禮》 「 六詩 」 說,即風、賦、比、興、雅、頌,其分法與《周禮》相同,只是把 「 六詩 」 叫做 「 六義 」 。
四、簡答題
1 、宋代詩人王禹偁有詩曰 「 可憐詩道日已替,風騷委地何人收 」 ,這里的 「 風騷 」 指的是什麼?試舉例說明它們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1 ) 「 風騷 」 指的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兩種優良傳統,即代表《詩經》的《國風》所形成的 「 風 」 詩傳統和代表《楚辭》的《離騷》所形成的 「 騷 」 詩傳統。所謂的 「 風 」 詩傳統,是現實主義精神的世代相傳, 「 騷 」 詩傳統則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 2 )《國風》民歌的現實主義的思想內容和現實主義的表現藝術對後世的影響表現在:漢樂府民歌、建安風骨、北朝民歌、杜甫的 「 詩史 」 、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問的詩歌、關漢卿的雜劇、曹雪芹的《紅樓夢》。
( 3 ) 「 騷 」 詩的積極浪漫主義影響於後世的曹植、阮籍、鮑照、李白、李賀以至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吳承恩的《西遊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2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內容和表現藝術上各有什麼特徵?
( 1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在內容上的主要特徵是: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例如《豳風 • 七月》,它詳盡描述了農奴們一年四季的繁重勞動和 「 無衣無褐 」 、 「 采荼薪樗 」 的苦難遭遇。《魏風 • 伐檀》表達了作者反對剝削、反抗壓迫的態度和心聲。
( 2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表現藝術上的主要特徵是:善於用樸素的文風,簡潔的語言,巧妙的比興,塑造出真實、自然而生動的形象,描繪出親切感人的生活畫面,來抒發情懷,反映現實。例如《小雅 • 採薇》就是一首抒情寫實的佳作。其最後一章抒情、狀景、敘事融為一體,把一個征戰將歸的士兵哀傷時光流馳、路途艱難的思緒表現得深長真切,使人味之無極,聞之動心,強烈地感受到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
3 、試以《離騷》為代表,說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義特徵。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義特徵如下:
第一,表現進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進步理想。《離騷》立足於詩人理想破滅、身遭流放的現實生活,以豐富的幻想、熾烈的情感,描寫了詩人對進步理想的追求、堅持和獻身,以及詩人對現實世界的反抗。
第二,採用豐富的神話素材,通過自由的幻想,構成奇特的情節、境界。《離騷》這首詩從 「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 」 以後,盡情刻畫了詩人上天下地,神遊天國的活動,字里行間出現了一系列眾多的神話人物和神域,還出現了眾多的靈異事物,所有這些又都一齊圍繞著詩人的行止旋轉,以詩人為中心組織出了一幅 「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的壯闊畫面。
第三,善於利用、發展民歌的比興手法,來象徵自己與楚國黑暗勢力的斗爭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斗爭。這一特徵在《離騷》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
㈥ 中國語文在線考試滿分多少
中國語文在線考試滿分是一百五十分制的
㈦ 要考中國語文了,怎麼破
問題有兩問,分別解答:
關於第一問:為何中國語文一定要考文言版文?
因為文權言文是中國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中國的歷史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傳下來的,不懂文言文,首先就難以逾越學習、了解歷史的語言障礙。
其次,現代漢語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古漢語、文言文的繼承。不了解古漢語、文言文的漢語使用者,不會成為語文的行家裡手。
關於第二問:為何不用「考試歌」或「考詩歌」替代考文言文?
如果是「歌」,歌屬於音樂范疇,不屬於「中國語文」,可以在其它科目中考試。
如果是「詩歌」,它只是語文的一個項目。在「中國語文」中也要考,但無法替代對文言文的考試。
㈧ 請問各位網友,華中科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好考嗎我是看到華中科技大學有專門的語言研究所,想去那
現在外國人學中文越來越多,對外漢語專業當然是越來越吃香了,
據國家漢辦的預回測:截止到2018年底,全世答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將超過1.5億,對外漢語教師需求量至少要500萬。截止2015年底,全球孔子學院僅能滿足的中文學習者數量僅為65.5萬,到2015年底能滿足的中文學習者數量為150萬人,這樣的速度遠遠不能達到1.5億市場需求。到2013年底全球孔子學院累計的中文教師數量僅為1.8萬人,到2020年達到5萬人,而全球對外教師至少需求500萬名。由此可見,對外漢語師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處於嚴重匱乏的局面!
㈨ 跪求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大一中國語文期末考試復習資料語言部分
中國散文的分期:上古期(先秦、秦漢)、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現代期("五四"以來至今)。
中國散文最遠可追溯到甲骨卜辭。
散文在先秦除了"詩三百"(《詩經》)外,一切文獻都可以稱為散文,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具體而言,它既包括《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還包括《周易》、《老子》、《論語》、《孟子》、《莊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性著作。因而沒有純粹的文學性散文。
秦漢散文承襲先秦,主要代表作有歷史著作呂不韋及門客《呂氏春秋》、李斯的散文(如《諫逐客書》)、賈誼的散文(如《過秦論》)、劉安《淮南子》、董仲舒的《賢良對策》和《春秋繁露》,劉向的《說苑》、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等。需要說明的是,這時期歷史傳記著作如《史記》、《漢書》、《吳越春秋》(趙曄撰,體例上兼編年體和記傳體,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雛形)等在先秦歷史散文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已經獨立成體,可以不列入文學。
中古期第一階段從魏晉到唐代中葉。此時期詩占據文壇主導地位,文(散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代表作有史傳文學的繼續遞嬗:晉陳壽《三國志》、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等;新創地誌散文:酈道元《水經注》,有"集六朝地誌大成"之稱,文風清朗舒朴,對唐之後古文家的游記產生極大影響;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被譽為現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記的典範。此外,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是採取四六駢體寫作的文論散文。
唐代文學人們往往想到它詩歌的興盛,事實上,散文的成就亦頗大。《全唐文》收錄作者3035人,而《全唐詩》收錄作者2200多人。但是,唐初近百年間,奏、疏、章、表、啟、記、論等基本上為駢體佔主導地位,著名有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抷六尺之情等英詞壯彩,千古傳唱。盛唐時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篇就寫:"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說理行文簡潔明快,已經透露出駢文文風的變化,走向平易曉暢,充滿了散體文氣。至中唐陸贄的奏議散文更是如此,如《論裴延齡奸蠹書》、《奉天改元大赦制》等,這都標示著駢文去贅典浮詞,走上了平易曉暢的道路。天寶後期,李華、蕭穎士、獨孤及、梁肅、柳冕出來提倡古文,明確提出本乎道、以五經為源泉、重政教之用的主張。
中古期第二階段從唐代中葉開始到南宋滅亡。到韓愈、柳宗元出,提出文以明道,把文體文風改革與貞元、元和間的政治革新聯系在一起,成為儒學復興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聲勢,散體才取代駢體,占據文壇,後人稱之為"古文運動"。散文也因此成為一個獨立的、自覺發展的藝術形式。唐宋先後出現了"八大家",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高峰。
韓愈、柳宗元散文文體改革的成功,一方面歸因於他們吸收秦漢各家散文體之所長,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六朝駢文的成就。顧隨在《詩文叢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頁)中指出:"韓、柳文實乃寓駢於散,寓散於駢;方散方駢,方駢方散;即駢即散,即散即駢"。
韓愈和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之後,在宋代出現了像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六位著名的古文家,明初朱右將此八人文章選編《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也以此編《文編》,茅坤繼而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自此,文學史稱為"唐宋八大家"。事實上,宋代著名散文家比這多得多。如北宋的王禹稱、范仲淹、晁補之、李格非,南宋的胡銓、陸游、呂祖謙、陳亮等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宋代的散文無論是作家的陣容還是散文的成就都超過了唐代。
宋代散文的文體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歐陽修、蘇軾等人吸收駢文辭采、聲調等,創造出參用散體單行的四六和文賦;還出現了一種輕松活潑的筆記文。從宋代開始,以古文為主、駢文為輔的文體格局確立起來。明末艾南英說:"文至宋而體備,至宋而法嚴。"(《再答夏彝仲論文書》)古文至宋成為用途最廣泛的文體,元明清這一格局也沒有改變。總體上看,宋文注重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秋聲賦》、《赤壁賦》堪稱典範。
中古期第三階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元代主要以敘事文學(話本)和說唱文學(元曲)佔主導地位,散文成就不突出。至明代,前期以宋濂、劉基為代表,主要以傳記、寓言散文的創作成就著稱。比如宋濂《秦士錄》:"鄧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長七尺,雙目有紫棱,開合閃閃如電。能以力雄人,鄰牛方斗不可攀,拳其脊,折仆地。市門石鼓,十人舁(yu,共同抬東西),弗能舉,兩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視人,人見輒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則必鍀奇辱。'"文字簡潔,人物外貌特徵一下顯現出來了。劉基的《賣柑者言》,中學已經學過,不多講了。
近古期第一階段從明朝嘉靖初年至鴉片戰爭。明中葉,嘉靖初年有前七子高舉復古大旗,批評今之文受宋儒理學影響,用同一種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的人事物理,結果造成"文其人如其人"的古文精神散失。如李夢陽在《論學上篇》就指出:"宋儒興而古文廢矣",因為"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無美惡皆欲合道"。嘉靖(1522-1566)嘉靖中期,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繼承前七子觀點,認為"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明史李攀龍傳》)集大成者王世貞著《藝苑卮言》,提出文章要重視辭采、句法、結構,文章整體風貌應該有"格調"。這為明代擬古之風盛行奠定了理論基礎。
嘉靖年間文壇還興起了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其實也是一個古文復古派,創作上以唐宋古文名家為效仿"正統",如茅坤(1512-1601)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作為範本。成就最高者是歸有光,代表作《先妣事略》、《見村樓記》、《寒花臧志》、《項脊軒志》等,善於捕捉日常平凡瑣事刻畫人物、抒寫真情。
明朝末年小品文興盛。所謂小品文就是題材廣泛,多以個人情趣和日常生活為表現內容,短小精煉,體裁不拘一格,序、記、跋、傳、名、贊等文體樣樣俱全。代表人物有公安派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表。此外,張岱、王思任等個人情趣化的小品文也很有名。
清初盡管已經改朝換代,但散文大體承續明"載道"的唐宋古文傳統。代表人物有候方域、魏禧和汪琬,其中以候方的域影響最大,代表作有如《壯海棠文集》10卷,《朋黨論》、《答田中丞相書》等是其名篇。
但是清代最有名也最有影響的是"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文"。這與清代社會文化環境壓抑密切相關。"八股文"是滿清科舉取士控制知識分子思想意識形態的方式,就文學本身來講:"譬如有人用苛刻的不能容忍的條件挾制別人,俗稱給人『穿小鞋'。做服裝的單位,賣鞋的鋪子,都有功而無過,鞋的本身也無善惡的分別。"(啟功《說八股》,中華書局版第2頁)也就是說,八股文總結了散文的基本做法,它是散文文本的經典寫作模式,但強求每個人都寫一個模式,就壞事了。清代中葉的散文,桐城派古文占據文壇,出現了姚鼐、阮元、方東樹等大家,但其作文講求"義法",嚴重窒息了散文的發展。
近古期第二階段從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近代散文大體分為三派:一為"新文體派",以梁啟超為代表;二為古文派,桐城派余勁力量代表嚴復、林紓和崇尚魏晉文風的章炳麟;三為白話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傳新思想。
第一派在文壇上影響最大,代表人物有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代表作《上清帝第二書》、《仁學》等。
第二派作有嚴復《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章炳麟《正仇滿論》、《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政論文。
第三派主要體現在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文化主將文章中。
總之,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基本脈絡是:先秦歷史散文、諸子散文--秦漢歷史傳記、政論散文等--魏晉、唐文向石化的"駢文"--韓柳"古文運動"(反撥"駢文",復古先秦和諸子散文,尤以儒家傳統為宗)--宋代承傳唐"古文運動"出現繁榮--元明散文受理學影響--明代復古(一恢復到秦漢散文,一為恢復"唐宋古文")--清代八股文(政治、科舉需要)、"桐城派"(古文派)--清末"新文體"和白話文體散文的出現。
現代期("五四"以來至今近100年間)的散文:現代散文的出現主要受到西方政治、思想、文化上的沖擊而出現的。它首先是受西方政治、軍事、文化沖擊後,在政治、思想、文化變革的呼聲中出現,其次是西方報刊雜志白話文的運用和通俗自由的書寫形式的影響。它的發展基本上循著這兩條思路發展: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體",唐弢曾模仿此體,但解放後學魯迅的人很多,作魯迅散文體